‘壹’ 盒饭的印尼语怎么说
印尼本身没有盒饭这个词,bento 本身是日语,是从日本的便当进来的词语。
但是印尼有 nasi bungkus
是以前还没有盒装的时候,卖饭的人都会用大的叶子比如香蕉叶来包装,所以 nasi 饭 bungkus 包、包装
的意思。现在用香蕉叶包饭的代表饭比如是 nasi uk 是用椰子浆煮的饭。也有已经改善的用食用纸来包装,比如 nasi padang 巴东代表的包饭
‘贰’ “你是二百五”用各地方言怎么说
刚才那位仁兄说的不够标准 人家要你说二百五 你怎么说二B显了
应该是:
你四(扬州话没卷舌音)奥宝五啊
‘叁’ 有句骂人话叫:二百五......二百五是什么意思啊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 一、源于战国故事 二百五的由来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二、源于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三、源于推牌九 牌九系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四、关于街机游戏 90年代流行的街机游戏“街头霸王”,出自于90年代的一个街机游戏叫“街头霸王(street fighter)”。是一个格斗游戏,当一方以满血打败另一方时,系统会出示一个英文PERFECT,由于系统发音不标准(日本做的游戏,日本人配音),读音非常像“二百五”,于是就以此调侃获胜之人。直到今天,在格斗类街机游戏上(如拳皇),PERFECT仍被称为“二百五”,从90年代玩街机的朋友都知道。当然这里的“二百五”只是调侃! 六、智商IQ IQ的意思其实就是智商,是衡量智力的一种指数,其最高指数为250。在140以上者接近极高才能(国外常把这种人称为“天才”),120~140者为很高才能,110~120为高才能,90~110为正常才能,80~90为次正常才能,70~80为临界正常才能,60~70为轻度智力孱弱,50~60为深度智力孱弱,25~60为亚白痴,25以下者为白痴。正常智力的界限为智商90~110。。常理来说,正常的测智商的题库,能达到140的,就已经算是天才了,而据说爱因斯坦的IQ达到了180,所以250的智商,可以说是超天才,又有人说,天才和精神病只有一线之差,所以,250这个几乎无人可及的境界,更多的就是用来形容笨蛋了(有些人被形容为爱因斯坦,意思为他的话语行为我们这些普通智力的人是无法理解的,不是天才就是蠢材) 七、其他说法 据某中学语文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到了现代,据说有人学唱歌星伍佰的歌,怎么也学不象。别人说他顶多算半个五百。 山东滕州方言“半熟(读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这里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称为“半熟(读作‘半浮’)”。话说“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个很古老的词,不用说《尔雅》、《说文》、《康熙字典》不载,即便《辞源》、《辞海》也不见踪迹,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词条,却也未标明出处,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杂剧《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头记》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何谓“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比喻一知半解却好人前卖弄,也叫“半吊子”。其实,《现汉》只说对了一半,且拐了一个“弯儿”。“二百五”说的是“钱数”,与“半吊子”的关系更密切些。 如同“马大哈”源于马三立的相声《买猴》,俗语“二百五”的“根儿”恐怕也要从文艺作品中去寻。在稍早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发表于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制作了由张石川执导的电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庙》。丁楚鹤出演主角“二百五”,这个第一次走进上海的农民,由于不懂规矩,傻气四溢,闹剧不断,被演得惟妙惟肖,给人印象极深,此后“二百五”不胫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陈独秀在《收回教育权》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电影公司又摄制了电影《二百五小传》,描写一位正直憨厚、爱打抱不平的评戏艺人,其绰号“二百五”。此后,“二百五”的“名气”更大,几乎传遍全国。 另外,据着名戏剧人翁偶虹说,早年昆曲本有《蝴蝶梦》演绎庄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两个灵童角色,颇有噱头,反胜昆曲。京剧《蝴蝶梦》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于连泉)挑班演出不见出色。上海名丑刘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这一角色,独创漆布长衫、坎肩、小帽,酷肖纸质,其功夫极深,被抱出场后,鹄立椅上,右手拿烟袋,左手弯胸前,历时一刻,身无少动,观众诧为奇技,直呼其“纸人”。京剧《蝴蝶梦》有一对白:杂扮童儿道:“什么人鸡毛喧叫?呀,这个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钱买来的童男,怎么活了?不要紧,待我叫他一叫。特(忒),二百五。”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买的是纸的,我是个人,怎会一样?”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钱,就是“半吊子”。(但是实际上一吊钱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了。)从以上分析来看,猜测“二百五”一词很可能产生于晚清民初。至于“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声腔剧种,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由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称楚剧。楚剧有一出传统小戏就叫《半吊子卖鞋》,是搬演一个绰号“半吊子”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说明那时就有“半吊子”一说。 二百五是“二杆子、半吊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几词各取词头“二、半、无”谐音而成,是一句骂人很重的话。
‘肆’ 二百五 英语怎么说 正宗一点的
如果你说的意思是中国俗语里250 意指对其有语言攻击的意思,那你完全可以用英语里的
nuts fool ass act.
如果你纯粹想知道250的数字读法 two handred and fifty
‘伍’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
二百五是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在北京话里面,二八五一般用来形容说话不恰当、不合适,也可以指那些行为不符合常规的人。
用法: 二百五一般用作主语、宾语或者是定语。多用于口语,在各地的口语中都有出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很多人误以为二百五是粗话,但是其实二百五只是用于口语调侃,严格来说的话,其实它并不是什么粗口或者什么骂人的话。
二百五的出处是清炒吴趼人的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5)二百五怎么说印尼语扩展阅读:
二百五一词的来源,在民间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说二百五源于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
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陆’ “谢谢”用印尼语该怎么说
Terima Kasih
请 = Silahkan
谢谢 = Terima Kasih
你好 = Halo
再见 = Sampai Jumpa
早上好 = Selamat Pagi欢迎 Selamat datang
你好 Hi / Apa kabar?
你好吗? Apa kaba
好久不见。 Lama tidak bertemu。
你叫什么名字 Siapa nama anda?
我叫... Nama saya ...
你是哪里人? Anda berasal dari mana?
我来自.. Saya dari ...
印度尼西亚语(Bahasa Indonesia)是以廖内方言为基础的一种马来语,是印度尼西亚的官方语言。全世界约有3000万人将印度尼西亚语作为他们的母语,还有大约1.4亿人将印度尼西亚语作为第二语言,能较熟练的读和说印度尼西亚语。
‘柒’ 我们经常说二百五,那二百五怎么来的
先来讲个笑话:
从前有一个秀才,寒窗苦读多年都没能金榜题名,于是便草草成家。结婚不久,老婆就给他生了两个儿子。秀才觉得自己追求功名大半辈子,却一无所获,便给俩孩子起名为成事和败事。平日里,秀才在家教孩子读读书日子倒也充实。一天,秀才跟妻子说:“我要出去逛逛,你督促老大写三百字,老二写二百字,回来我检?恕!惫?了半天,秀才回来了。妻子对他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二百五。”
在生活当中,如果有人说谁是二百五,那绝对是贬义词的意思。说明这个人有点傻、有点楞。但是为什么叫这样的人二百五呢?有两个版本,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赫一时。虽然位置很高,但是也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在齐国被人害死了。
苏秦被害后,齐王很恼怒,要追查兇手,但是查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查出来。齐王想出了一个办法,命令下人贴出一张告示,告示内容的大概意思是:苏秦是一个大坏蛋,现在被杀了,但是不知道是谁把他杀了,谁要是杀了苏秦可就是大功臣,谁要是站出来说是自己杀的,赏赐一千金(其实就是一千斤黄铜)。一千斤黄铜在当时可是一大笔财富了。
告示贴出去后,冒出了四个人,这四个人都说是自己杀的苏秦。这时的齐王是想找出真正的兇手,但是这四个人都一口咬定是自己杀的。齐王也是很纳闷,于是说,我赏赐一千金,是想给一个人的,你们都说是自己杀的,这钱给谁啊?这四个人说,那我们四个平分了就行了,一人二百五吧。齐王气坏了:“把你们这四个二百五都杀了”。因此,有这种说法,说二百五就是这么来的。
‘捌’ 印尼语的1到10分别怎么说
1 satu 洒兔
2 a 图娃
3 tiga 迪尬
4 empat 嗯帕特
5 lima 丽马
6 enam 俄那么
7 tujuh 图酒
8 delapan 第啦盘
9 sembilan 森笔蓝
10 sepuluh 色谱路
‘玖’ 印尼语翻译中文同音字你好
在印尼,人们一般不会直接说“你好”(你也可以用简单的英文say:hi或hello),而是根据时间说“早上好”--“Selamat pagi” (译音:死了嘛 巴几!)“中午好”“下午好”--“Selamat siang”(译音:死了嘛 夕阳!)“晚上好”--“Selamat malam”(译音:死了嘛 嘛烂!)望采纳。(虽然译音字母读起来比较难听,但是这个译音表达比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