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买的阵风战斗机花了多少钱
印度两次购买“阵风”战机共花费161亿美元。2016年,印度以88亿美元的价格购入36架“阵风”战机,单机价格高达2.4亿美元,远超卡塔尔购买时的单价。2025年4月28日,印度再次签署协议,花费74亿美元增购26架“阵风”战机,此次单机均价近3亿美元,即便包含配套弹药、后勤服务等,该价格仍远高于国际同类装备市场行情。
印度高价采购“阵风”战机,原本期望借助其先进性能提升在南亚地区的空中优势。然而在实战中,“阵风”战机暴露出诸多问题,在与巴基斯坦空军的对抗中表现不佳,甚至有3架被击落,这不仅让印度颜面受损,也使“阵风”战机的高端形象受到影响。同时,印度在采购“阵风”战机过程中,还遭遇了技术共享困难、解锁费用高昂等问题,反映出其在军购方面面临的困境。
2. 印度购买阵风对中国构成的威胁有多大
威胁其实不大。
首先,既然苏30MKI比阵风便宜,性能指标也更强,而且印度可以自产,那么为什么还要买阵风?无非是苏30MKI身上的脓水太多罢了。对于印度空军整体的战斗力来说,阵风减去苏30,是增强还是减弱不好说啊。
其次,目前双方还没有签订合同,可能有一些细节尚未敲定,而且印度方面的支付能力相当可疑。因此不管是英国,美国还是俄国,到现在也认为还有机会。
再次,从时间上来说,头18架飞机需要三年时间来交付,也就是2015年。后面108架又需要印度自己生产。由于之前没有生产过类似的飞机,法国飞机和俄罗斯飞机又很不一样,技术难度也比苏30高,因此需要从新建立生产厂。即使工厂建立起来,印度本身的飞机生产能力就很弱,还要分散到苏30,T-50,LCA上面去。阵风的生产速度根本就快不起来,除非压缩其他飞机的生产,否则每年生产10架都非常困难。事实上印度从2000年到2011年才生产了99架苏30MKI。阵风的生产速度有可能比苏30更快吗?因此印度阵风的生产和装备速度将一直低于中国的歼11和歼10,总体数量上更是绝对劣势。而且时间上拖延太久,等到全部装备完毕,很可能已经拖到2025年以后。那个时候的歼10,歼11显然已经不是现在的样子了,搞不好那时候歼20的装备数量还比阵风多。
第四,阵风比歼10大一号,但比歼11又小两号,吨位上的优势直接反映出来就是航程,载弹量等作战效能指标,以及更大的雷达,更多的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等没有代差的情况下,阵风的综合战斗力只能介于歼10和歼11之间。而在超视距空战的时代,歼10在高速飞行能力和敏捷性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拉近了双方的差距。也就是说,近几年阵风对抗歼10和歼11的优势有限,数量上绝对劣势,10多年之后就是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劣势。
第五,阵风的服役大大增加了印度空军保障的复杂性,也使得它的信息化建设更加困难。众所周知,法国的军工标准与美国,西欧都不一样,与俄罗斯更是天差地远,因此它的后勤保障也只能是独立一套。保障,维修,训练都需要另起炉灶。
到2025年,印度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应该包括苏30,米格29,T-50,幻影2000,阵风,美洲虎,LCA,共来自4个国家的7个系列的战斗机,4个国家的6个系列发动机(苏30和T-50的发动机同一系列)。而届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则包括歼10,歼11(歼15、16与歼11同为一个系列),歼-20,歼轰-7,(苏-27,苏30到寿退役),全部国产的四个系列的飞机和两个系列的发动机。即使届时仍有少量歼7和歼8,它们也使用同一系列的发动机。而歼轰7和枭龙也可以使用同一系列发动机。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飞机和发动机生产全部执行同一标准,零部件互换就有了基础,大幅度简化后勤也就有了可能。
对于印度来说,那么多种来自不同国家,执行不同生产标准的战斗机,它们的零部件既没有互换性,也不可能全部实现国产。因此只能大量依赖进口并在和平时期大量囤积库存。
阵风与苏30的数据链不能联通,协同作战存在困难。
第六,戏肉来了。
英国产的胜利坦克重量39吨,印度产的重量42吨。那么印度产的阵风又会怎么样呢?一个连米格21的都做不到完全国产化的国家,前段时间号称完成了苏30的“完全国产”。等他们“完全国产”阵风的时候,我们再看看印度版的阵风是什么水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