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印度人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
有很多印度电影研究者以为,宝莱坞电影的歌舞传统可能源自对印度教最重要神祇之一的湿婆的崇拜,是印度人对“舞蹈之王”虔诚信仰的反映。在今天的印度电影中,找到印度电影与波斯剧场“双幕”形式乃至与英国式情节剧的联系,其实并不困难。
Ⅱ 为什么印度电影这么喜欢跳舞
印度电影里歌舞的兴起,是根据印度的国情决定的。
在印度电影刚开始发展时,印度人民普遍都生活得比较穷,看电影对于她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的事情。那好不容易攒够了钱去看电影,当然希望看久一点值回票价了,在炎热的夏天多吹会空调,因此印度电影都很长,基本都在2个多小时这样。
而在中间穿插歌舞也是为了拖延电影的时间,起到缓解疲劳和观赏的作用。自此印度电影里的歌舞和剧情结合起来了,成为了一种印度独有的民族特色电影形式。
总的来说,印度电影发展到现在,和歌舞已经密不可分了,歌舞与剧情相辅相成,这也成就了宝莱坞的电影。不过考虑到中国观众,很多印度电影在中国上映时,已经剪到了一部分的歌舞了,这也是希望不要给中国观众带来一种“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感觉。
Ⅲ 有哪些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印度神片
《我的个神啊》哈哈,这个电影绝对是个逗死人不偿命的电影了,最初是因为好奇印度神片,但是看过之后真的是有写感触的,大声笑过之后还能引发深思。
Ⅳ 为什么印度电影必须有歌舞情节
歌舞是印度的文化习俗,所以会经常有这个情节。
印度电影指印度的电影及印度的电影产业,其开始于19世纪末。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主要应付印度国内庞大的需求。同时印度电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欢迎。
印度电影开始于19世纪末。1896年,在孟买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以后10年中,外国制片人不断带来各种新影片,在孟买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
这些放映活动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制片兴趣,萨达达以两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训练猴子为素材拍摄了印度最早的两部短片,被誉为印度电影的先驱。
Ⅳ 印度电影为何动不动就要跳舞
印度电影为何动不动就要跳舞?
看过印度电影的都知道,电影到了高潮时就会突然跳起舞来。对于一言不合就又唱歌又跳舞的印度电影,一些人觉得很奇怪,也有一些人觉得这很有趣。为什么印度的每部电影基本都会穿插这样的歌舞情节?
其实电影中使用歌舞这种电影的形式其实这是受印度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像。大家都熟知的是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里很受人们欢迎的就是湿婆Shiva。舞蹈在印度人看来是湿婆创造的,同时舞蹈也就成了湿婆神的化身,所以人们对湿婆神的崇拜常会用舞蹈来体现。
比如结婚、聚会,印度人就会载歌载舞,无不体现舞蹈的重要性。所以舞蹈也就成为了印度人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形式,这也就是在印度电影里常见的又唱歌又跳舞,歌舞剧!
印度的电影就是歌舞电影,最好的印度电影中的歌曲与舞蹈都非常动人,备受观众喜爱。如果歌舞好,你就成功了一半。音乐是电影的一部分,好的歌舞正是电影剧本的精华所在。所以印度很多电影都会在上映前先出唱片,然后没几天就能有效收回影片的制作成本,印度音乐市场和电影市场是共生关系,音乐市场的50%以上是电影音乐。
还有就是商业因素,一部电影大概是九十分钟,长的不过二个小时,但在印度,却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时长效应。其实印度歌舞电影的兴起是为了让电影时间够长,让进去看电影的人感觉够本。
在上个世纪,印度的很多人还是比较穷的,看一场电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印度人本来就有一种非常善于精打细算的习惯,相信与其做过生意的人都体验过印度人的砍价有多厉害。他们认为花了钱进去影院看电影,都会希望电影要长,这样才能“够本”。
另外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印度很热,而电影院是最早为数不多可以提供冷气的地方,印度人希望能在电影院多呆一会。时长就成为一个衡量的重要标准了。谁的电影时长,谁就被认为是有良心的。
因为电影时间长,电影制作成本自然会提高,所以制片商灵机一动,大量加入大家都喜欢的歌舞,而歌舞大概是所有拍摄中成本最低的。所以印度一部电影就会有六七个跳舞的场景,加起来可达一个小时。这样,印度人就可以在冷气房里多呆一个小时了。凑足了时间,最后宾主尽欢。
接下来是国际的影响。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想要输出影片,是需要民族特色的电影,比如我们华人的影片就是武打片,因为李小龙的原因,搞得大家一提华人电影,就是武打,就是武侠,武打也是华人电影在国外最成功也是唯一成功的类型电影,而外国人更有一个奇怪的错觉,华人都是会武功的。
所以印度这种有舞蹈的电影到了国外,一下让外国人大开眼界,认为其民族特色十分浓厚。他们形成了思绪定式,印度电影一定要有舞蹈才行,就像他们看我们的电影,一定要有武打一样。这也是印度电影都有歌舞元素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