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远征军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远征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中国为了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缅甸等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钳制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美国需要中国的抗日战争消耗日本陆军主力,牵制日军,避免日本陆军主力涌入东南亚和太平洋。充分发挥中国作为美国的有效的军事盟友的作用,而在战后,则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忠实的政治盟友 。
日军一旦占领缅甸,控制滇缅路,援华物资就难以运往中国,而中国抗战就难以维持,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极为不利的 。所以,美国积极赞成中国派兵入缅作战。
(1)向印度边境开进的是什么部队扩展阅读: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
中国军队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远征军伤亡总数达6.1万人。以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为例,战斗动员人数为4.2万人,伤亡总数达2.2万人,超过总兵力半数以上 。
缅北反攻战中,中国远征军及驻印军参战兵力共计307281人,马匹15037匹,驻印军伤亡人数高达12729人,滇西远征军达40000余人 。
据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调查,日本在缅甸所投入的兵力达303501人,而损失兵员达185149人(不含空军)。
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的《一亿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陆军史》别册中记,日军在缅甸战场总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战死160400人,战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总兵力的七成 ,中印缅战场确实牵制和消灭了日军的重要武装力量,对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 孙立人为什么两次派小分队进入野人山,他们在野人山发现了什么
孙立人(1900.12.8-1990.11.19),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人,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一军军长。在美国留学,仁安羌一战赢得了国际声誉,营救英军并和美军并肩作战,打通中缅公路中声誉鹊起,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是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荣获第三等级的不列颠帝国勋章,被视为国军中相当另类的鹰派,孙立人将军不但军事才能极高,而且重视教育。
种种考虑之下,孙立人最后当机立断,脱离第五军的建制。
孙立人的擅自脱离,让正在步入野人山的杜聿明非常恼火,他恼怒地命令部下发电文给孙立人,要他服从命令,立即跟进。但是孙立人依然坚持己见,打定了往西撤退的主意。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空军演习在西北地区已演习完毕。
孙立人顶撞杜聿明的结果使他面临两种风险选择:如果突围失败,他将以抗命罪受到审判;即使突围成功,他仍然可能受到来自上面的非难而被撤职。因为抗拒杜聿明同样意味着对蒋介石不忠。但孙立人的经验告诉他,此次不大胆抗命,把队伍拉到印度去,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无法估量的,现实逼迫他这样做,生死攸关,别无选择。
1942年5月10日,在曼西至温佐三百公里干线公路上,孙立人亲率新三十八师的一万多名官兵,急速向南前进。他们冒着空中敌机轰炸扫射和地面日军的围追堵截,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迅猛突围。拥有西方现代化燃气涡轮直升机生产实践经验之后,中国航空制造师开始在其基础上研制国产直升机,90年代末开始研制国产陆军反坦克武装直升机直-10
5月11日晚,新三十八师在行进途中,师先头营在南马与日军一个搜索大队迎面相遇。日军将车辆阻塞在道路上,并占据有利房屋,强行阻击。孙立人一面指挥战车向敌人猛轰,一面下车,亲自率领士兵排除路障。全师只用了四十分钟就杀开一条血路,然后马不停蹄,向南挺进。
5月26日,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的七千余人,抵达了印度边境小镇锡邦。九千多人的部队伤亡不到两千人,孙立人还下令沿途收留了数以千计的缅甸难民和英国散兵。此时,英驻印边防军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拒绝解除武装。恰巧,被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解围战中解救的英联军第一师师长正在当地医院疗伤,闻知孙立人部的情况后,即前往调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师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十响以示欢迎。 为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对南海问题上制定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方针。
③ 中国驻印军的进驻印度
1942年5月底,新38师尾随着溃不成军的英军散兵,以严整的军容地越过印缅边境,进入因帕尔盆地外缘的普拉村,成为到达印度的第一支中国军队。英国当局对待这支盟军的态度十分矛盾,既想把他们作为拱卫印度的有生力量,又担心他们的到来会对印度的独立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印军诸将的见解也并不统一。印缅边境的驻防军司令官艾尔文不赞成一支他国的败军进入自己防区,因为他目睹英军败逃入境的狼狈相,而脱胎于满清的中国草鞋军的名声更是一塌糊涂,担心这样一支军队溃散而入会给自己的辖区带来大堆麻烦,于是上报印度总督韦维尔,准备将中国的“败兵”全部缴械。
在新德里的亚历山大上将闻讯立即去见韦维尔,告诉他在两个月前英军之所以没有在缅甸全部溃灭,就是得益于这个中国师;刚退入因帕尔的英国第1军军长斯利姆则直接去见了艾尔文,首先劝告他不要恩将仇报危害救英军脱离危难的友军,然后再忠告他不要与这支友军发生冲突。司利姆的理由很简单:当地英军的战斗力根本不能与眼前这支中国军队抗衡。
因为两个月前,司利姆亲身体会过这支中国军队的力量。1942年4月16日,撤退中的英缅军第1军第1印度师主力7000余人在缅甸任安羌被日军相近人数的一个联队截断了退路,英军动用了坦克大炮强攻两天也没有撼动日军阵地,而日军第55师团主力正在源源包围上来。第1印度师士气下降到极点,师长斯高特连续向斯利姆求救无果,也丧失了信心,准备下令投降。就在走投无路的绝境里,居然来了救星。19日凌晨,应斯利姆的请求,孙立人亲自指挥新38师113团的1100多人从数十公里外徒步赶到,开始猛攻优势日军阵地,用了一个多小时在包围圈里打进一个楔子,紧接着徒涉拼墙河发起全面进攻,彻底消灭了夹在中英两军间的日军穿插部队一个大队,并击退当面敌军主力,成功地营救了英军,同时夺回了被俘英军和西方记者、教士等500余人,以及100多辆坦克汽车,敌人损失达1200人之多。从战斗开始到结束,费时13个小时,而新38师这个团所使用的最好的武器,除了最初那一小时英军提供的10辆坦克的援助外,不过就是一些迫击炮。中国军队的表演使英军将军目瞪口呆。
大吃一惊的艾尔文马上前往中国军队临时驻地访问。在普拉村,他与那位能讲流畅英语的中国师长见了面,临时主人的态度热情而强硬;他还看到村里村外驻满了兵,情状紧张但秩序井然,所有军官和士兵都镇定自若,一点不像传说中经常被几门外国大炮轰破了胆的中国军队;他们不但不扰乱地方治安,反而把他们的驻地管理得井井有条,居民没有丝毫畏惧这些中国人的意思,连条条大道小路都变得十分整洁,与先前所见的印度村庄截然不同。中国人把阵地都选择在能保证水源的制高点上,俯仰自如,进退可据。联想到自己那些由整天颐指气使的英国军官和松松散散的印度士兵组成的军队,司令官感到背上一阵阵发凉,正如司利姆所言,这是一支随时准备打仗的精锐,而且,他们警戒的方向,不但向着东边的日军,也同样对着北边的英军。 新38师的渊源要从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建立的财政部税务警察总团说起。这个部队的武器由财政部自己采办,多来自捷克等欧洲国家,干部也由税警总团自己的干部学校训练,部队里没有黄埔的毕业生,因此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杂牌”军,抗战前陆续建立了六个团之众。该部队名义上是警察,实质却是野战军,所有训练都是针对未来的中日战争来进行,财政部甚至一度试图为它配备英国制袖珍坦克。
在1932年南昌行营的比武中,税警总团大出风头,参赛部队总计120个团,涌现出的10名神枪手中竟然有7名来自税警总团第四团。而这个税警四团的团长,正是孙立人。凇沪抗战中,税警总团奋勇作战,其战力远远超过大部分友军,战后被整编为陆军第44师,并入胡宗南集团,从此再无建树。战斗中身中13块弹片的总团长孙立人出院后,得到宋子文和行政院长孔祥熙的支持,依靠治愈伤兵和少量来归旧部,按照原税警总团的编制重建部队,又承颇讲江湖义气的云南土皇帝龙云慷慨相助,新招云南兵员万人,集中到贵州都匀练兵。三年之中,孙立人再次训练了6团精兵,新军名为财政部缉私总队,实际上与原税警团一个性质。正在扩充自己实力的戴笠垂涎这支武装,处心积虑想全部收归帐下。把这些精锐野战部队拿去做缉私用途,那是大材小用,与创建者的用意背道而驰。经孙多方奔走,才终于在最后关头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由于组建入缅远征军,云贵一带已无部队可供调配,着缉私总队二、三、四团组建为66军新38师,参加远征军序列入缅抗战;五团、六团和战力最强的一团,被编组成了军统缉私队留在了国内。戴笠身手果然不凡,这一口毕竟还是咬下了该部队一半力量。 入缅之后,训练有素的新38师在任安羌一战成名,而后又被用于掩护盟国军队转移,杜聿明率军撤退时,其他部队都有汽车乘坐,独新38师徒步殿后掩护第5军三个师,抵挡日军第33和55师团机械化重兵追击,还要一直走完野人山,其路程大约800公里。这种希奇古怪的任务,实在叫人瞠目结舌。这支部队除了进入印度,没有其他任何出路。
孙立人这位有着极强民族自尊心的将领,在进入印度的那一刻,就在估计英国当局做出不义之举的可能,他命令全师整理着装,保养军械,占领阵地,若英军要胡来,就坚决自卫,一定不能使殖民军看不起中国军队,任由他人宰割。孙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又曾到美国维吉尼亚军事学院进修,深知西方国家和军队的优势和毛病,是一位集中西军事思想大成为一身的优秀军人。他率军进入印度原不过是保全部队的权益之计,其目的不是去寻求洋人的保护,而是想将这支他自己亲身训练的精兵转道印度再作回国抗日的打算。他在1942年6月10日给蒋介石的汇1报信里说:“英人之自尊自大,平日奴役印民,更甚于缅;若一旦有事,安能望其协助乎?”
孙立人在普拉村为来访的艾尔文举行了一场阅兵式。士兵们穿着设计得十分丑陋并早已磨旧的军装,手中保养很好的武器发出逼人的寒光,他们迈着同生死共进退的步伐,从中国、缅甸走到了印度。这支威武雄壮的部队彻底镇住了英国边境高级官员,也为后来纵横缅甸战场的壮举赢得了光明的开局,新38师终于在印度站稳了脚跟。很快,从新德里来了命令,他们获得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雷多。
④ 孙立人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哪些战绩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税警总团第四团参加淞沪会战,与日军血战两周,在周家桥破坏日军机械化橡皮桥,七次击退强渡苏州河的日军,使该地成为淞沪会战中日军伤亡最重之处。但此役孙立人为夺回友军失去阵地,遭迫击炮弹攻击身受十三处创伤,昏厥三天,借由宋子文之协助立即送往香港接受完整治疗。伤愈后,孙立人返回武汉加入财政部重组之缉私总队担任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重组之缉私总队为松沪会战后伤愈之税警总团残兵(未受伤的被团长黄杰带走改组为40师)加上新募为主,规模3团,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孙立人将缉私总队由原本之三团残兵新兵逐步扩张至六团规模。
在国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队之要求下,1941年12月财政部被迫交出部分缉私总队半数兵力给国民革命军重组为新编第三十八师,作为交换条件由原本财政部体系的孙立人晋任少将师长,隶属于第六十六军,这支部队成为中华民国当时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2年2月,中华民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4月,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于进驻缅甸曼德勒,兼任卫戍司令,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4日,西线英帝国缅甸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将军奉罗卓英之命,派113团星夜驰援,刘放吾团长16日下午四时率部赶到巧克伯当。英缅甸军司令斯利姆将军17日亲往会晤,命令该团乘汽车至平墙河地区会同安提司准将之战车,攻击并消灭平墙河北岸约两英哩公路两侧之敌。18日凌晨113团会同安提司准将之战车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一个大队,解除了七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美国传教士、各国新闻记者及妇女五百余人。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一个团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蒋中正颁发四等云麾勋章表彰孙立人的战绩。美国小罗斯福总统亦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英帝国司令勋章。
仁安羌战后,英国方面决定弃守缅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师奉命掩护盟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由于英军的溃退,导致了中国远征军陷入日军包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对英国人的欺骗和不忠感到不满,拒绝了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执行了蒋介石令他经野人山热带丛林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孙立人则认为野人山属瘴疠之区,纵横千里,难以穿越,当机立断率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往印度。由于日军被杜聿明率领北上的大部队所吸引,新三十八师在撤退途中比较顺利地打垮日军的阻击。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军因遭到日军追击,丧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时机,半数葬送在野人山中,孙将军得知后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师搜寻并救出部分友军转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到达印度边境。英驻印边防军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拒绝解除武装。恰巧,为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联军第一师师长正于当地医院疗伤,闻知孙立人部的情况后,即前往调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师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十响以表欢迎。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10月,中国驻印军改编成新一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师。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反攻。
战役发动后孙立人指挥新三十八师进攻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二十二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新三十八师113团与美军麦瑞尔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日军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第18师团死伤过半,狼狈逃出胡康河谷。据日军战史记载:“师团长接到两军交锋报告后,判断这支敌军只是为了掩护中美军主力越境派出来的一支先遣部队,首先命令富昆南部地区的第56联队急速前进,企图将其各个击破。及至该联队到达战场交战后才搞清楚,敌军原来是中国军第38师(孙立人师)一支劲旅,和第18师团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接触过的中国军队,在素质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惊。过去,日军以优异的单兵作战能力及较先进的装备,在面对中国军队时都有压倒性的攻势。尤其是这个由九州编成,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转战中国,同中国交战最有自信,岂料胡康河谷富昆的中国驻印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尽管第56联队奋勇猛攻,敌军圆形阵地在致密的火力攻击网和空军的支援下不仅毫不动摇,而日军的损失却不断增加。中国军虽已遭到了将进九百名的损失,却依旧顽强抵抗,坚守密林阵地,毫不退让。于是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使全军不经大为愕然。”
驻印军攻占胡康河谷后,3月14日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新三十八师113团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坚布山后方,和新二十二师两面夹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扣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计划,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5月下旬,孙立人将军从缴获的日军信件中获知:由于日军第18师团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师包围,加迈城内兵力极为空虚,师团长田中新一坐守空城,惊恐万状。孙立人见机而行,不拘泥于原定计划,以112团秘密渡过南高江,向加迈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断加迈日军的后路;以113团向西进取加迈;以114团向南对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6月16日,113团与新二十二师会师加迈,日第18师团团长田中新一率1,500余残兵仓皇南逃。6月25日,孙师114团攻克孟拱。
8月3日,中美联军克复密支那。至此,反攻缅北的第一期战斗结束。中国驻印军给日军王牌第18师团等部予毁灭性打击,歼灭日军2万多人,一雪两年前退兵缅甸的耻辱。史迪威称此战为“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第一次持久进攻战”。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一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一军和新六军。孙立人任新一军中将军长,下辖新三十八师和新三十师(后廖耀湘新六军回国增援国内抗战,其五十师编入新一军)。
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二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一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缅甸八莫、中国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中印公路,次日两军于芒友举行会师,作为在越南河内(时称东京)会师的前哨。随后,孙立人指挥新一军各师团继续猛进,3月8日攻占腊戍,3月23日占领南图,24日占领细胞,27日攻克猛岩,消灭中缅印边界所有的日军部队,第二次中缅印战役以胜利告终。孙立人因战功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孙先生是国民党部队中少数几个给中国人提气的将领。
⑤ 中印自卫反击战
11月16日至21日
一、第一阶段作战(10月20日至28日)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战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印度的企图是:在东段,依据正侵占所谓“麦线”以南和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西藏内地扩大侵占范围;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向我境内蚕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克节朗地区反击作战。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以南地区,该地山峰比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该地区印军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个步兵营,共6个多营6000余人,部署在克节朗、棒山口、达旺一线,企图巩固已侵占之地,并继续侵占我克节朗河以北地区,实现其“以塔格拉(即拉则山)山嵴为界”的梦想。中国西藏边防部队集结了10300余人的兵力,对印军第七旅实施反击。根据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布势特点,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以3至4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火力,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于20日拂晓开始反击。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在枪等、卡龙之间强渡冰冷刺骨的克节朗河,向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互相掩护,交错前进,与印军展开的激战。负责摧毁塞维拉河岸卡龙据点的我二连六班班长阳廷安一往无前,前仆后继,勇猛反击,共攻克27个印军地堡,收复了卡龙据点,为驱逐入侵卡龙的印军第七旅创造了条件。战后,六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英雄称号。负责清除克节朗河南岸扯冬据点的我三连二排,敢打敢拚,连续摧毁14个地堡,收复了扯冬据点。战后,二排荣立集体一等功。当天即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
担任左翼助攻部民,向沙则、仲昆枪、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入侵沙则的印军在这里构筑了堑壕及百余个明暗地堡。攻占沙则可直接威胁克朗地区的印军指挥机关。于是,助改部队穿密林,攀悬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军前沿,首先割断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指挥机关与沙则据点的联系。在沙则战斗中,九连二班班长张映率领全班,连续攻克印军4个地堡,在攻击第5个地堡时,他身负重伤,向地堡投入最后1枚手榴弹,并用双腿堵住印军地堡射孔,壮烈牺牲,为后续部队歼灭印军创造了条件。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23日,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山口。接着我军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印军仑惶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逃。我边防部队又以一部渡过娘姆江曲,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一线急进。清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24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25日,几支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尔后,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克节朗——达旺之役遂告结束,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反击作战。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也于10月20日分别向当面入侵印军实施反击。先后拢除了呷灵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军据点,歼敌一部,进占了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班公湖地区反击作战。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位于中印边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西部,在喀喇昆仑山和风底斯山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无人烟。印军第一一四旅5个营约5600人,分散配置在这一地区600公里正面的77个据点内,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内。印军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侵占红山头,杰特联队第五营侵占加勒万河谷。印军在侵占的据点内设置障碍,组织较严密的火力,各点均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他们企图凭借其据点,伺机侵占新疆整个阿克赛钦地区。
我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打了歼战的有效战法,决心首先粉碎入侵印军的进攻,然后采用拔点攻坚的战法,就地围歼,逐次清除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内的入侵印军。为防止印军向我边防部队的薄弱地区进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区驻守分队在班公湖以南组织积极防御,牵制当面入侵印军。
红山头攻坚战斗及天文点防区作战。红山头是两段第一阶段反击战的主要方向。该寺是斗拉特别奥里基地印军联系天文点地区据点的重要枢纽。印军构筑了16个地堡、5个地下室工事,组成两层火力阵地,火力强,工事坚固。20日,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实施炮火急袭,尔后从印军侧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反击。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从侧后直插红山头主峰,另一部直捣入侵印军平台阵地,攻击分队以爆破筒、炸药包、喷火器歼灭负隅顽抗之印军。经1个多小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回了红山头主峰。前来增援的印军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半途撤回。红山头战斗后,我们乘胜扩大战果,担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队相继拔除31号、12号、5号、8号、11号、17号等6个印军据点,全歼守军,收复失地。其他各点之入侵印军于当晚仓惶逃窜。至21日晚,天文点防区印军入侵据点全部被肃清,给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十四营以沉重打击。
加勒万河谷拔点及河尾滩防区作战。加勒万河谷地区,谷深沟窄,山高坡陡,悬崖绝壁,交通不便。印军以直升飞机空运补给。印军在此处构筑了工事、地堡,企图长期占领。新疆边防部队对其军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边防部队向该处南、北两侧的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反击。首先利用夜暗隐蔽接近印军据点,尔后实施炮火急袭,随即一部从河谷北侧左翼插入印军前沿,向前推进;另一部从河谷南侧左翼发起反击,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经近40分钟激战,成功地拔掉了加勒万河谷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该处战斗结束后,我军乘胜扩大战果,兵分两路,一路顺加勒万河谷南进;一路北上向西大沟发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号、28号”据点,其余印军哨卡闻讯而逃。至此,河尾滩防区之印军全部肃清。
班公湖岸四战四捷战斗。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联队第一营入侵班公湖南北两岸建立了据点。班公湖北岸为空喀山口防区,南岸为阿里防区。21日,担负空喀山口财区反击作战的边防部队,抓住战机,向位于班公湖北岸中国一侧的西里扎普、安拉沟等地的印军进行反击;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队一部,清除了占据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据点的入侵印军。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绝拉沟、野营地拔点攻坚战斗中,我军四战四捷,战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入侵印军据点。
转战巴里加斯。巴里加斯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西北,为狮泉河河谷,距传统习惯线18公里,河谷宽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东提通列城,两侧为高山。印军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入侵该地,建立据点6处,企图长期占领并作继续蚕食其它地区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区入侵印军据点全部肃清后,我西线新疆边防部队奉命挥戈南下阿里,歼灭巴里加斯地区入侵印军。受领任务的部队不顾几天几夜连续作战的疲劳,以惊人的意志挥师南下,对阿里之口、约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转移中,我边防部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连结行军1400里,有的分队两次徒步齐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尔河。工兵分队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桥,保证部队开进。部队吃不上熟饭,喝不上开水,吃冰雪,啃干粮,忍饥耐寒,于26日赶到甲岗——狮泉河一带集结。尔后,分兵两路:右翼由甲岗——且坎——拉干赫尔方向迂回印军侧后,继其退路;左翼沿狮泉河谷实施主攻,围歼印军于卫里加斯——卡日果之间地区。以阿支、且坎、扎西岗守卡分队配合主力作战。27日,反击部队一部抵达山口与印军打响。机枪连班长司马义买卖堤在汽车上为掩护战友下车,用冲锋枪向印军猛烈射击,吸引印军火力,他两次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掩护战友,直至壮烈牺牲。战后,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这次战斗毙、俘印军多人,占领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队攻占约山口。同日,攻击部队对巴里加斯之印军形成合围。28日,打退入侵印军的进攻后,收复了拉多和碟木绰克等地。尔后,又收复了卫里加斯、卡日果等地。卫里加斯地区作战遂告结束。
解放军在战斗中至此,新疆边防部队在环境、气候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第二阶段作战(11月16日至21日)
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加强东段东部地区作战的指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即丁指),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昌都军分区司令员宏晋武组成,指挥4个团的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西藏山南、林芝分区部队,在东段中部地区反击,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战。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战。这个地方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一条“长蛇”,布势特点正如刘伯承元帅所概括的,是“钢头、锡尾、背紧、腹松”。据此,西藏边防部队以2个多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3个多团从敌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剖敌之“腹”;以2个团实施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多路向正合击,将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参战各部于11月10日至15日分别向指定位置开进,至17日,先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触,但印军未发觉我军企图。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18日晨,我军发起总攻在激战中,副班长庞国兴为追歼股溃逃印军与连队失去了联系,深入印军纵深地区15公里,作战5次,攻占2个炮兵阵地,击毙7个印军士兵,缴获7门火炮和2台汽车。战后庞国兴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当日我军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逃,其四师战术司令部率直属部队乘我军未截断通往打陇宗道路的空隙逃脱。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战争东线察隅县地图瓦弄地区反击战。瓦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其东、南与缅甸、印度相邻。该地区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入侵印军第十一旅4个营2000余人凭险扼守,并不断向我军出击。中国边防部队以1个团向瓦弄所公西北之印军左翼实施迂回包围;以1个团又1个营分别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击,居高临下,直插瓦弄,以4个连从察隅河以东反击,分割歼灭瓦弄地区之敌。11月16日晨,我军发起反击。我军一部攻扎公、曲子扎公等地,打乱了印军部署。印军十一旅旅长等人见势不妙,惧我全歼,即下令全线撤退,旅长本人随四军军长考尔乘飞机仓惶逃跑,部队大部溃散。在反击战中,我军排长周天喜带领一个加强班冲在最前面,经3小时苦战,打下了印军第一个地堡群,当向印军第二个地堡群冲击时,周天喜不幸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周天喜“战斗英雄”称号。战士陈代富奉命执行摧毁地堡任务,当他将爆破筒塞入地堡时,被印军推了出来,在危急时刻,他爬上地堡,扒开堡顶积土,将爆破筒从顶盖园木间隙插入,并用胸口顶住爆破筒,不让印军推出,当爆破筒即将爆炸的一瞬间,他迅速滚出了地堡,地堡被炸毁了,打开了部队前进的道路,人们称赞他是活着的黄继光。战后,国际部授予陈代富“战斗英雄”称号。16日17时许,中国边防部队进占瓦弄。另一部向“东”村地区之敌发起攻击,进占敌能。我部进驻瓦弄后,主力转入搜剿,一部乘胜向南追击,到21日,我军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追击部队奉命停止追击,就地转入搜剿。瓦弄之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里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区反击战。东段中部地区,西藏山南边防部队的约1个营的兵力,于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反击;林芝边防部队以3个营的兵力于19日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击。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占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班公洛地区反击战。班公洛位于中印边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地区,西面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相接,是入侵印军的一重要前进基地。印军在这里建立了6个据点,其中3个据点分布在山嵴梁上,可以控制西藏阿里边防分民的哨卡,威胁阿里纵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驻守斯潘古尔湖地区的新疆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新疆边防部队作出部署:迂回入侵印军侧后,摧毁其据点,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区之印军。我军一部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顶着大风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山,按时进抵反击出发阵地。18日上午,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攻打第一个据点的部队,一鼓作气战斗30分钟即摧毁了敌工事和地堡21个,攻克了据点;攻打第二个据点的部队,冒着印军猛烈的机枪射击,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激战1小时,攻克了25个地堡,拔除了据点;攻打第三个据点的部队,以果敢迅猛的动作,扫荡印军边部,摧毁了据点。拔除了据点后,我军在转向印军炮兵阵地的攻击中,工兵战士罗光燮在排长排雷负伤的情况下,奋勇冲雷区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继被地雷炸断,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雷还未排完,部队无法前进,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用身体向雷区滚进,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最后壮烈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力。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9日逃窜,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段入侵军据点全部清除。
位于新藏公路线上的康西瓦烈士陵园为了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促成战国三项建议的实现,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2月1日开始,我军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不过主动撤军也引起后人的另外一种评价:中国除了胜利者三个字什么也没得到,印度除了背上失败者的名声,却获得了取有战争的实质收获!但以快速结束战争为战略目标并尽量减少战争余波确实符合国内建设需要与外交信誉的建立)。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历时1个月,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侵印军8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0余门,坦克10辆,汽车400辆各种枪6300余支(挺),及其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反击作战中,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我边防部队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