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印度严格的种姓制度下,低种姓的人如果侵犯高种姓会怎么样
印度的文化来源于古印度,在古印度的制度下将人的等级划分为四种,各个等级之间的关系非常严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逾越,否则将受到严重的惩罚,据古典记载,古印度是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神权是大于王权,所以古印度的等级划分就是这样延伸出来的。
总的来说,在印度是不可能存在低种姓侵犯高种姓的,高种姓由于身边常年带有保镖之类的护卫,想侵犯也不太现实。尽管现如今改观了许多,但是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根深蒂固的思想,确实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消除的。
Ⅱ 中代印度为何经常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或者被外族长期统治
1. 印度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使其易受外敌侵扰。位于印度半岛的印度,缺乏自然屏障,尤其是西北部地形上的“缺陷”,使得来自中亚的入侵者能够轻易进入印度次大陆,导致历史上印度多次被外族统治。
2. 印度的文化多样性虽然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其国家凝聚力。印度的历史记载相对缺乏,且宗教影响力过大,导致民众对历史的认识不足,缺乏民族认同感。这种文化上的分散性,使得印度在面临外敌入侵时,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
3. 历史上,入侵印度的侵略者实力强大,而印度的地方城邦战斗力较弱,分裂的状态使得侵略者能够轻易地征服印度。这些侵略者,如雅利安人、亚历山大大帝、蒙古人等,都曾沿着印度西北部的地理缺口进入印度,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综上所述,印度历史上频繁遭受外敌入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理上的“缺陷”,使得印度易受来自中亚的入侵;二是文化上的多样性,导致国家凝聚力不足;三是地方城邦的分裂状态,使得印度在面临外敌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抵抗力量。
Ⅲ 同样被侵略,为何印度沦为殖民地二百年而我国没有呢
十八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逐渐退出印度,而与此同时英国和法国进入印度。
1757年6月23日,英军与孟加拉王公的战争爆发,英军击溃孟加拉7万大军,史称“普拉西战役”。
此战过后,在英国分化瓦解的策略下,印度再也没有出现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之路迅速推进,数十年间便将整个印度纳入其殖民地领域之内。从此开始了在印度长达190多年的殖民统治。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民族气节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是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高尚情操;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凛然不惧;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
这些年来,由于赶不上中国的发展速度,印度一直在跟中国较劲,时不时出现边境上的摩擦。不过印度要想跟中国平起平坐,还是先学学中国人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吧。
Ⅳ 被印度吞并后,锡金王室仍在国外避难,他们还有复国的希望吗
锡金王国于17世纪初建立,这个国家与我国西藏相邻,同时,又与不丹、尼泊尔、印度接壤,是个典型的高原小国。早在公元七世纪,锡金就已经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后来的锡金成为独立部落,但是大部信仰藏传佛教的锡金,依然与西藏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当时间跨入1887年时,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老牌列强英国强占锡金,虽然锡金人曾奋起抵抗,但是,随着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藏印条约》,此后锡金彻底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刚刚独立、自视为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继承者的印度,掀起了吞并锡金的野心。随机,印度于1949年派兵入驻锡金;1974年,由于印度人操纵的锡金议会上通过由印度所拟定的锡金宪法,原来的锡金国彻底变为了锡金邦。
锡金王室
唯独对于中国而言,印度的这种吞并行为,背离了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原则。而且,当时中印边境关系并不融洽,所以,当时国际社会上,只有中国一直拒绝承认锡金是印度邦。不过,这一情况在世纪之初年发生了变化,中印两国在2003年达成共识,中国承认锡金是印度的一部分。这样一来,锡金王室彻底失去了外援国的支持,复国再无任何可能。
Ⅳ 现在的印度人是印度原住民吗
人们普遍认为,古印度文明在印度半岛古代历史上占据文化中枢地位,并且对现代印度文化的影响深远。但是古印度文明的创造者并不是印度半岛上的土着居民,而主要是一个外来的民族-雅利安人。
作为一个外来民族,雅利安人是古印度人民的主要组成部分。“雅利安”这个词源自波斯语Ariya,为“有信仰的人”之意。《梨俱吠陀》是印度古文献,“雅利安”在里面是“出身高贵的人”的意思。他们与欧洲的雅利安人是同一种人,为了区别二者,又把他们成为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现在印度半岛上许多民族的祖先。例如印度境内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锡克族、克什米尔族、马拉地族,还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境内的大部分居民,他们或是雅利安人的后裔,或是雅利安与其他人种的混血儿,至今,他们依然是印度半岛民族和人口的主体。
雅利安人祖籍南俄草原。大约公元前2500年,世界上掀起了人种移动浪潮,这时,雅利安人也受此影响开始迁移,他们分成东西两支,一支向西,由中亚进入欧洲,成了今天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由中亚向东,翻过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在伊朗高原和印度定居下来,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公元前18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兴都库什山脉的几个山口进入印度。最初,他们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居住,当时他们仍然以游牧生活为主,只是兼营农业,还没有出现城市文明。《梨俱吠陀》这部雅利安人的着名经典文献的大部分赞歌就是在这段时期内编纂的。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或更早一些,该诗集最终编成。当然,那时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语言是一种早期形式的梵文,《梨俱吠陀》就是用这种语言,通过人们的口传心授而流传下来的。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而且好战,进入印度后,他们经常和在此居住的达罗毗荼人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后来,雅利安人征服了达罗毗荼人。他们把大部分达罗毗荼人赶到南方,只留一小部分做奴隶。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带于是就成了雅利安人的地盘。后来,他们逐渐向东扩展,一直到恒河上游地区。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到这里,构成了印度半岛上的雅利安人种。雅利安人本是白种人,他们的相貌具有明显的欧洲人的特点:身材魁梧,长头型,多胡须,细高的鼻梁,宽脑门和白皮肤等。
雅利安人迁移到东方的恒河流域,并且扩展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区后,他们的原始部落组织便慢慢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部落联盟。各联盟间战争不断。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初,出现了铁器,与此同时,个别先进的雅利安部落开始向国家过渡。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有二十多个小国在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区相继出现,印度半岛逐渐步入“列国时代”。在雅利安人向东和向南挺进过程中,当都居民不是被征服,就是被驱散。于是,雅利安人就成了古代印度半岛的主人。当时,刚刚出现种姓制度,宗教也只是刚刚萌芽,是多神崇拜。
直到今天,我们对雅利安人知之甚少,大部分认知还得益于《吠陀》《摩诃婆罗多》等。前者是祭祀仪式上的圣歌,后者是叙事史诗,讲述的是英雄业绩和战争故事,直到它们用印度古典语言梵语形成文字,雅利安人才真正学会了读写,具备了农业、艺术、科技等文明因素。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前进,虽然土着偏于一隅无人知晓,但谁是主人,谁是客人,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印度的文明是由雅利安人努力的结果,繁荣、进步,发展才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