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有可能比中国更早登上月球吗
倾全国之力“载人登月”
印度早有打算载人登月。6年前,印度空间研究机构前主席卡斯图里朗安就提出过“载人登月”计划。但由于耗资巨大,批评者众多,最后不了了之。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卫星发射技术成熟,印度再度提出载人登月的宏伟目标。
印度空间研究机构主席奈尔是计划的坚定支持者。“印度计划于2014年发射载人航天器,在2020年实现宇航员登月。”奈尔接受《印度斯坦时报》时说,“这两项计划将完全由印度自主完成,印度将倾全国之力,调集国内最好的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参与这些计划。”
不过,奈尔也强调,计划需要政府的批准。据印度空间研究机构发言人介绍,印度一批顶尖科学家将在11月7日云集印度科学院,研讨“载人登月”计划的可行性。“我们将根据研讨结果,在年底前向政府递交正式报告。”这名发言人说,“计划的开销预计超过1000亿卢比(约合22亿美元),耗时7至10年。”
根据计划,印度会在2007年开始试验发射并回收相关航天器,2008年将进行第二次试射。印度载人航天器将重达3吨,可载2名宇航员。载人航天器在升空16分钟后与火箭分离,进入距地球400公里的环地轨道,初次飞行时间可能是1天,之后将延长到1周,而登月之旅则需要15天或1个月。
急于要赶超中国
印度多数媒体都高调支持“载人登月”计划。有的媒体称,是中国的飞速发展刺激印度“重新拾起耗资巨大的登月计划”;也有媒体将登月上升到民族主义高度,称“只有这样才能抗衡中国在亚洲日益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其实,近两年来,印度媒体一直在拿登月计划说事。中国2003年实现载人航天后,“印度登月一定要领先中国”的言论经常见诸印度报端。印媒体认为,“印度要是能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将比中国早4年,可以夺回主动权”。
印媒体的急迫心情,在学界也颇有共鸣者。“没有空间技术的印度注定永远落后”是大多印度学者的共识。印度研究学院教授苏布拉马亚说,“印度在制造业领域已远远落后于中国,如果不抓住登月机会,将其作为刺激印度整体科研能力腾飞的一大举措,印度与中国在空间领域的差距将会更大”。
“太空将是美国、俄罗斯、中国等主要国家未来竞争的战场。我们不参加到太空开发中去,是非常不明智的。”印度空间研究机构主席奈尔说,“邻国中国已经公开了登月计划,印度不能落在后面,我们必须冲在一线。”
给宇航员起个印度名字
印度空间研究机构前主席卡斯图里朗安曾说,科学家的设想再完美,如果领导人不感兴趣,那也没什么用处。“航天是一项需要政府巨大投入的事业,必须说服政府领导人。”他的接班人奈尔也非常重视对政府高层的公关。印度媒体报道说,上个月,奈尔抓住拜见总理辛格的机会,向辛格演示了精心制作的幻灯片,详细介绍了“载人登月”计划。据说,辛格对计划表现出“浓厚兴趣”。
不过,印度的“载人登月”计划能否成行,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印度百姓的态度。据统计,目前印度11亿人口中,有1/4生活在贫困线下,许多人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因此,许多人要求政府与其花数十亿美元进行“可能没有结果的登月计划”,不如将这钱用在提高教育、改善人民生活上。日前,印度空间研究机构已决定在全国发起一场大辩论,公开讨论是否应进行“载人登月”计划。
英语中对美国、俄罗斯、中国宇航员的称呼各不相同,一般尊重各国的习惯叫法。为表明对登月和进入太空的决心,近日,印度空间研究机构还特地邀请了多位梵文学者共同讨论,打算制造一个“有印度语言特色的英文词”来专指印度宇航员
Ⅱ 有一出家人想办护照去印度怎么办
办理护照的一般程序为:
1.携带本人身份证或者户口簿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公安分县局出入境管理部门领取《中国公民因私出国(境)申请审批表》(以下简称“申请表”)
2.填写申请表。
3.提交申请。提交申请时必须携带下列材料:
本人身份证或者户口簿原件和户口簿首页、本人资料页、变更页及身份证的复印件。
填写完整的申请表原件。
符合要求的彩色照片一张。
4. 领取护照。
当地出入境管理处受理申请后,审批、制作和签发护照的时间是14个工作日。领取护照时,须携带本人身份证或者户口簿、领取护照《回执》和200元工本费。
办理护照具体程序为
中国公民申领因私普通护照须向户口所在地的市、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其 (一般程序是):
(1)领取出境申请表:
本人(或委托亲友)到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的出入境管理部门领取《中国公民出境申请表》时必须携带以下材料和证件:
①户口簿;
②身份证或其他户籍证明;
③工作证(退休证);
④与出境事由有关的相应材料(邀请信,担保书等);
⑤介绍信。
(2)填写《中国公民出境申请表》:
①填写前,首先要仔细阅读表格内的每项内容以及填表须知,如有不明白处要向入 境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询问或通过有关咨询服务机构帮助填写;
②申请表格必须用钢笔填写,字迹要端正、清楚,不能潦草或涂改;
③此表一式四份,必须全部填写,且每项内容必须一致;
④表格的右上角印有申请编号(四张表编号是一致的),申请人必须牢记,以便日后 查询;
⑤标题后的括号内应填写本人申请前往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⑥“户口所在地”的公安局和派出所的填写,必须与本人户口簿内的记载相一致;
⑦申请表内各栏填写的要求。
“姓名”一栏,申请人的姓名必须与本人身份证和户口簿上的记载相一致,必须用标准 汉字的正楷书写,不得任意更改姓名,也不得填写别名。 “外文译名”一栏,必须按照本人汉语姓名的普通话读音的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书写 时分姓氏和名字两部分,姓氏在前,名字在后,不得将姓氏和名字两部分连在一起写;复 姓连 写,但也必须和名字分为两部分书写;少数民族语姓名,须按照民族语的读音,用汉语拼 音字母名翻译转写;如有的申请人姓名有其他拼写形式,可以申请加注在备注页中。
“身份证号码”一栏,应根据公安机关颁发的本人正式身份证内的号码填写,不得填 写临时身份证内的号码。没有申领过居民身份证的申请人可以不填写此栏或填写”无”。
“出生日期”一栏,须与户口簿和身份证中记载的出生日期(包括年月日)填写一致。
“出生地”一栏,须与本人户口簿上的记载一致,出生于中国的,填写出生地的省或 自治区,直辖市,或香港,澳门,台湾;出生于国外的,填写出生国的中文名称。
“籍贯”一栏,必须与户口簿的记载一致。
“民族”一栏,必须与户口簿上记载一致。
“婚姻状况”一栏,必须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填写“已婚”,“未婚”,“离婚”和“丧偶”四种情况之一。
“文化程度”一栏,按照本人最高学历填写。
“政治面目”一栏,须按本人实际情况填写“群众”,“团员”,“中共党员”或“某民主党派”等。
“工作单位”一栏,须填写本人工作或学习单位的全称。没有工作单位的可填写“ 退休”,“退职”,“退学”,“待业”等。
“职务”一栏,须填写本人现在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或本人所从事的职业。
“职称”一栏,应按照有关部门实际评定的本人专业技术职称填写。没有经过评定职 称的,可不填写。
“地址”及“电话”二栏,无论是工作单位的地址电话,还是家庭住址的地址电话,都必须填写详细地址,包括区,县,乡镇,街巷名称,门牌号码,邮政编码等。 “本人简历”一栏,须填写从上小学开始的主要学历和工作经历,包括起止年、月、单位名称和本人职务等,要连续填写到填表日期止,中间不得有时间间隔或中断。
“出境事由”一栏,根据本人要求出境的实际理由和邀请信的邀请内容填写“探亲”, “访友”,“旅游”,“定居”,“留学”,“研修”等。
“单程或双程”一栏,除出国出境“定居”者应填写“单程”外,其他出国事由者,均应填写“双程”。
“偕行不满16岁的儿童”一栏,如大人和儿童共同申领一本护照的,须填写此栏。 分别申领护照者,则无需填写。
“在境外期间的经济担保和经济担保人情况”一栏,须填写担保人的姓名,年龄,国 籍或籍贯,与本人关系等。
“自费留学就读学校”一栏,填写前往国家留学就读的学校的名称(全名)。
“留学生类别”一栏,应根据本人出国学习的性质填写,出国读语言的填“就读”,读专科学校的填“专科”,读大学或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填“留学”。
“所读专业”,“所读学位”,“学年”,“开学日期”几栏,申请人应根据国外(境外) 校方所发的“入学通知书”规定的有关内容填写。
“国内外主要亲友”一栏,国内亲属主要指直系亲属和近亲属,国外的亲友主要是联 系密切的,且须填写其在国外的住址(中英文均可)。
“备注”一栏,须填写本人申领护照的理由或凭据,如出国工作的填“工作聘书”或“ 合同书”;出国留学就读的填“入学通知书”,“经济担保书”;出国探亲定居的填“邀请信”等 。
(3)递交《中国公民出境申请表》:
①按填表要求填写完《中国公民出境申请表》后,须经所在单位党委或人事保卫部门盖章,如系待业人员须经所在街道办事处或派出所盖章;如系农村户口,须经所在农 村乡镇党委一级部门盖章;
②开具《因私申请出国介绍信》一封(由在申请表格上盖章的单位在盖章的同时开 具),介绍信台头应当写当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内容写同意申请人前往XX国家(或地 区)探亲访友,定居,留学等;
③拍好护照照片(一般为小二寸、近三个月内的黑白或彩色免冠正面照片)并按要求贴在《中国公民出境申请表》上。此外至少另外准备2~3张同样的照片并在照片背面写上 本人姓名;
④准备好有关出国出境的证件材料,如邀请信,担保书,入学通知书等的复印件 ;
⑤准备好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工作证或其他户籍证明,或“学生证”、“待业证”、“离退休证”、“辞、退职证明”、“职称证”等。
⑥到公关机关的出入境管理部门递交已填写完毕的《中国公民出境申请表》及 国外(境外)邀请信,担保书,单位介绍信,户口簿,工作证及学生证或待业证,离退休证,身份证和本人照片等。 如因特殊原因申领加急护照,必须在递交材料的同时特别说明。
⑦等候护照:
公安机关的出入境管理部门接受本人所递交的申请表格和相应材料并审核后即可做出是否批准同意申请人的申领护照决定,并一般在30天内(地处交通不便偏僻的在60天内, 加急的一般在一周左右)即可通知申请人。交表时务必记住本人的申请编号以便查询。
⑧领取护照:
当公安机关受理本人的申领护照材料后,须经过审核和制作护照的过程,申请人可在规定 的时间之内耐心等待并可按递交材料时约定的时间或在接到公安部门的通知后前往领取护照 和出境登记卡。
Ⅲ 印度有什么开挂的事让人大开眼界
趣事一:印度大街上有一种小吃,我们在这里的每座城市都能看到,就是一种油炸的面团果子,先摁破,往里面浇上酱汁,再放到一种干干的圆筒小叶子里面交给食客,貌似那种酱汁是韭菜之类的食物组成,最奇特的是,小摊贩会用左手大指姆摁破那个油炸果子,再往里面添加调料。
趣事四:加尔各答的博物馆,门票对于印度人来说相当便宜,一张门票也不过5卢比,折合人民币也就5角,可是对于外国人的票价就高得离谱了,居然要100卢比,10元人民币啊,我们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贵那么多?要不要那么夸张?我们接受不了,决定不进去了,就在门口照照就好,门口有很多印度大学生,在我的主动吆喝下,都腼腆的配合我们拍照,虽然不是倾国倾城的印度美女,但也聊胜于无了。参观维多利亚博物馆,在进入买票时,售票大叔问我,是不是印度人,我当时听成是不是用印度币购买,于是我回答是,结果大叔居然就真卖出印度人门票:10卢比,折合人民币1元,我能说幸运吗?不过一思量,为何大叔要卖出印度人门票?难道我很像印度人?难道我很黑?进入博物馆时,警察大叔也有验票,在他看票后再看看我们,居然还是继续放行,瞬间信心跌到低谷~~~ 早知如此,那我们就该在去博物馆时买印度本国人票了!后来仔细回想,在加尔各答,有很多华裔,再加上当时我穿的类似印度旁遮普服饰的花衣服,故而卖票大叔警察大叔认为我是印度人,是可以理解的。
参观博物馆时,里面有张贵族画像,乍眼一看,居然和P先生非常像,瞬间惊呆,想让他留影合照,并问管理人员,是印度贵族吗?管理人员答是英国贵族,我就让管理人员比较画像人物和P先生是不是很像,那位管理人员定睛一看,看了看画像,再看了看P先生,也兴奋得不行,立马笑了,说确实很像,我当时就请求管理人员让P先生和画像照一张,当然这是悄悄对管理人员说的,里面的规矩是不让照相的,其实我这是充分发挥国际公关能力,哈哈哈!管理人员开始说合影不行,政策不允许,但看到参观人群不多了,就悄悄对我说,赶紧合影一张,他自己居然立马溜号走开,装作没看见,我能说,他很上路吗?于是,我立马掏出手机,偷偷摸摸咔嚓一张,我们笑了,管理人员也笑了,管理人员让我们在不许照相的地方都合影了,大家都是醉了~~~当时旁边还有一个印度的年轻家庭,其中的年轻父亲用诧异加略为愤怒的眼神瞪过来,我们立马像做贼一样的转身溜走~~~心虚啊~~~心里直默念:印度大哥,别盯那么紧行吗?我们只是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拍一张而已啊!事出有因,事出有因!
Ⅳ 印度买武器的钱都是从哪来的
印度是一个经J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国,2018年GDP为2.73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7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还是比较有钱的;同时印度也是一个经J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2018年人均GDP为2036美元,排名世界第141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确又很贫穷。为了实现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的战略目标,印度在军备建设方面还是投入了不少本钱的,2018年军费开支达到506亿美元,排名世界第4位。
以印度购买126架先进中型战斗机项目为例,涉及合同金额上百亿美元,早在2006年就开始启动,结果一次次招标,一次次流产,直到今天都还没有最终结果。但是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看来却是另外一种效果,给人的感觉就是印度隔三岔五地都会采购几十上百亿美元的军火,简直就是挥金如土嘛(实际上这些订单真正能够落实下来的很有限)。于是大家都会调侃:三哥又开始飘了,估计是又挖到了神庙里面的祖传黄金。所以不能随便嘲笑三哥钱多人傻,其实人家的套路还是很深的。
Ⅳ 特里莎修女的详细介绍
1910年,特里萨修女生于马其顿一个富裕的家庭。12岁时萌生了做修女的愿望,18岁远赴印度受训成为修女,27岁发终身誓愿并升任女修道院院长。自38岁起,她开始了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赤贫者、濒死者、弃婴、麻疯病人服务的生涯。在她的心目中,穷人比富人更需要尊严,穷人在价值的等级中至高无上。40岁时,建立“仁爱传教修女会”。她获得过多个国际性奖项,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这位身材矮小、广受爱戴的修女,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贫民区学校
1948年,38岁的特里萨修女离开爱尔兰的罗瑞托修道院,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了罗瑞托修女穿着的蓝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妇女常穿的白色棉纱丽。
特里萨修女是在车站后面的贫民窟展开工作的。这里到处是破烂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褴褛的脏孩子。有一天,一个说孟加拉语的小孩,向特里萨修女要东西,这个孩子只有一条腿,而且断肢处还在流血。特里萨修女准备取药给他包扎时,小孩却说他想要吃的东西,边说边做出吃东西的样子。此时她身上只有五个卢比,于是很抱歉地对小孩说:“我是个穷修女,我只能替你包扎伤口。”正准备帮他涂药的时候,小孩突然抓过药品,叫着“这个给我”,便拄着拐棍向贫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里萨修女紧跟着小孩跑进一个小窝棚,窝棚里面漆黑一片,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木板上躺着一个妇女,在她身边还有一个婴孩和一个约五岁的女孩,三个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滞,非常虚弱。她用孟加拉语与他们交谈,知道了小孩叫巴布,八岁了,那个妇女是他的母亲,患有结核病,窝棚里的另外两个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里萨修女只能把她所带的维生素丸给了他们,那妇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礼,并说:“这里边还有生着病的老妇人,也请你看看她。”特里萨修女听到这句话,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为什么穷人会有那么善良的心?自己患着病,还关心着别人呢!
那一天,特里萨修女连续看望了许多家庭,独腿的巴布和一些小孩一直好奇地跟随着她。巴布还请求特里萨修女第二天再来。
白天的经历让特里萨修女难以入睡,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不但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不会数最简单的数字,将来长大了怎么办?要从根本上解救这些孩子,莫过于让他们掌握知识!于是,在贫民区里办一所露天学校的想法,在特里萨修女的头脑中成熟了。
第二天,在一块大树下面的空地上,特里萨修女宣布那里就是教室,地面就是黑板,愿意念书的就坐下来。经过她的耐心说服,巴布首先坐了下来,接着又坐下了四个孩子。特里萨修女饶有趣味的讲课,渐渐地吸引了他们,其他的孩子也慢慢地走近了大树。等到第二天特里萨修女再次来到大树下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用破布、木板等物搭起了一座帐篷,坐在里面的小孩也比昨天多得多了。巴布告诉她,“这个棚子是大家帮着盖的,我把朋友都找来上课了。”
就在这简陋的“教室”里,特里萨修女除了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读读写写之外,还教他们卫生常识,比如刷牙、洗脸、洗澡等。她还亲自带孩子们到井边,一个个教他们如何洗澡。贫民窟的妇女们将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地,她们也仿效特里萨的做法,替自己的孩子洗澡了。
特里萨修女在贫民窟办露天学校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一个星期后,来听课的孩子达到了一百多人,后来又增加到了五百多人。
加尔各答是印度贫穷人口聚集的城市。由于贫穷,弃婴之多,景象之惨,实在是人世间少有的。继兴办贫民学校之后,特里萨又和别的修女们一起,承担了收养那些骨瘦如柴、疾病缠身、先天残疾的弃婴的工作。
修女们不仅收养丢弃在修道院门口的婴孩,还抱回了其他地方所见的弃婴,有些穷人甚至还将自己养不起的孩子也送过来。弃婴收养的数目越来越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于是购买药品、奶粉及粮食的经费就出现了经常的短缺。但奇怪的是,每当发生这种短缺的时候,必定会有人送来金钱、食品、药品、衣服等,帮助她们渡过难关。
临终关怀院
在印度之外,特里萨修女和她的同道们广为人们所知,是在她们为垂死者的服务被报道后开始的。在大部分人眼中,喂哺营养不良的儿童,给穷人送米送饭之类的事,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一个人口爆炸到让人绝望的国度中,为一些即将要献给死神的,只能再活几小时或几天的人建造家园,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在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你都找不到特里萨修女在这项工作上所显示的那种精神——对任何苦命人的无条件的尊重。
记者迈克尔·左美士曾经介绍过特里萨修女在加尔各答的第一间临终关怀院,他说:一天,有一个垂死的人躺在紧靠甘贝尔医院外面的路上。特里萨修女试图把他送进医院,但是,当她拿着药物从药房跑回来时,那个人已经死了,躺在地下的他无一人问津。特里萨愤怒了,她说:“他们对猫,对狗,都比对自己的同类兄弟好。如果是他们自己心爱的宠物,他们绝对不会让它们这样死去!”
特里萨修女经常会遇上此类事情。有一天,她发现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破布裹着的脚上爬满了蚂蚁,头上像是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的伤口周围爬满了苍蝇和蛆虫。特里萨替老妇人测量呼吸与脉搏,发现老妇人似乎还有一口气,就赶紧把老妇人送到了附近的医院。医院得知是位无家可归的老人,便不予接收,但特里萨修女态度坚决:“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责任不在医院,但作为医院想办法给予治疗却是必须的!”迫于特里萨修女的义正辞严,医院才对这个垂死的老妇人予以治疗。
特里萨修女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种状况。因为,街头上的死尸何止一具,每天早上在加尔各答的街道上收集尸体,就如同收集垃圾一样。珍珠海贫民区的穷人们曾凑集钱财,为垂死的人盖了一间等死屋,这仅仅是一间摆着两张床的简陋的屋子,却有着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清心之家”。但这间等死屋很快就关门大吉了,这是由于附近居民的强烈反对,他们害怕闻到死亡的腐臭。
特里萨修女来到加尔各答市卫生部门,卫生部门的一位热心的官员接待了她,并带她来到加尔各答着名的卡里寺院,寺院答应免费借出供信徒朝拜后休息的一处地方,给她们使用。
找到了这个为贫困的病人提供休养的场所后,仅仅一天时间,修女们就将二十多位最贫困、最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
一天,在离垃圾堆几米远的地方,特里萨修女发现了一副鬼一般的骨架,那几乎是一副嶙峋的、被纸一般的人皮包裹着的骷髅,但他还有一息残存,而蛆虫已经开始侵蚀他的肌肤了。特里萨修女把老人搬进一间盖了荫篷的大堂,喂他进食,清洁他凄凉的、黏满便溺的身体,还从老人的伤口里清除蛆虫。
“你怎么能够忍受我的臭味?”那衰弱得要死的人轻轻地喘道。
“比起你身上的痛苦,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她轻轻地回答。
老人很自信地嘀咕着:“你不是这里的人。这里的人不会做你做的事。”在垂死之际,他努力使自己微笑:“你是应当受到赞美的。”
“不,”她以微笑回报:“应当受到赞美的是你,你不要赞美我。”
还有一位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就过世了,临死前拉着特里萨修女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正是这位貌不惊人的修女,曾经让无数被世俗社会抛弃的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获得尊严的补偿。
麻疯病康复中心
麻疯病在民间又叫蜡烛病,因为患病后,人身体的某些部分会像被火烧熔的蜡烛,慢慢溃烂掉,直至最后死去。二十世纪中叶前后,这种病在印度十分猖獗,据当时估计,全印度大约有五百万麻疯病患者,仅加尔各答就有八万之多。
整个社会对麻疯病充满恐惧:病人被家人遗弃,流落街头或躲藏荒郊野外,或被困在山洞中;而一些健康的人见到麻疯病人,也会赶紧躲避甚至会向他们扔石块;警察见到了麻疯病人,甚至持枪要他们抓去投入到集中营……
一天,市政府卫生部门的一位官员找到特里萨修女,希望她的“仁爱传教修女会”能协助照顾那些因麻疯病而病倒在街头的患者,政府可提供一个适当的地方,以便把患者集中起来。年轻的修女们感到为难,因为修道院的工作已经很多,除了贫民区学校、儿童之家,还有临终关怀院,如今要再添一所麻疯病人康复中心,已经力不从心。但是,特里萨修女很痛快地答应了这位官员,因为对她而言,无私的仁爱就是天主,她想得更多的是可怜的麻疯病人。
1969年,在加尔各答郊外一个叫第达加的地方,由仁爱传教修女会创办的第一所治疗麻疯病的康复中心成立了。这是坐落在一块紧靠铁路路基的废置的地皮上,用麻布袋、竹竿、铁皮、瓦片等作为建筑材料,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构筑而成的小屋,小屋的屋顶部分搭盖在露天排水渠的木桩上。
特里萨和修女们开始找寻那些被亲友和家人赶出家门的麻疯病患者,经常走进散发着恶臭的破屋,驱赶麻疯病患者伤口上蠕动着的蛆虫和在伤口上舔食的苍蝇,为他们注射药剂,包扎伤口,抚慰他们那颗受到伤害的心灵。
第达加麻疯病康复中心开始服务的那天,特里萨修女特地用手抚摸每一位麻疯病人的身体和手,以此来表示对每位病人的关怀。她亲切地对大家说:“请振作起来,天主绝对没有抛弃你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那些溃烂掉手指头的妇女,失去了双腿的老人,烂掉了耳朵的小孩……顿时感到一股暖流通过全身,增添了战胜病痛的信心。
但是,对于每位麻疯病患者来说,医学上的奇迹并不能同时把他们额头上的“麻疯病”刺青刮掉,治愈出院后的患者仍遭到社会上的歧视,没有人愿意雇用他们。所以,病人为了继续留在受保护的医院内,不惜撕破结痂的伤口……
面对着麻疯病康复者在回归社会时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仁爱传教修女会创办的这些康复中心开始安排痊愈后的病人参加的职业训练——让一些病人从事为自己纺织绷带,制造自己的药囊之类的简单工作;也有一些人在麻疯病康复中心内的木工工场、造鞋工场、砖窑和小农庄工作,用他们自己的劳动保障自己的基本需要;或耕作自己的稻田和麦田,使他们自给自足。特里萨修女还弄来了一台旧式印刷机,让病人们用它印一些传单和报纸,借此重新投入生活并赚点钱。为了能让病人们过上与正常人相同的生活,每逢到了圣诞节,特里萨修女总要安排他们参加子夜弥撒,还组织他们演出话剧,协助修女们派发圣诞礼品,参加午餐音乐会,等等。
总之,住进康复中心的麻疯病人,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能享受到正常人的乐趣,都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们重新享有了正常人的尊严。
摘自《仁爱一生》屈雅君等编译珠海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特里萨修女的话: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
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特里萨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