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将版图的东北地区划分成为了七个邦,曼尼普尔邦为什么要独立
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印度将版图的东北地区划分成为了七个邦,不过这个七个邦对与印度来说是没有什么归属感的,尤其是曼尼普尔邦,甚至还产生了独立的想法。在印巴分治之后,印度与北方的七个帮派之间就只剩下各条狭长的西里古里走廊了,这使得印度的这七个邦犹如飞地游离在了因对的主体之外,于是便产生了独立之心。而曼尼普尔邦距离印度首都达到1700公里,而且人种也与印度的不同,这使得他们更想独立了。1947年,曼尼普尔宣布独立,建立曼尼普尔王国,1949年,曼尼普尔国王巴格亚昌德拉逼迫签署协定将曼尼普尔并入印度联邦。
时至今日,曼尼普尔邦的独立运动依旧继续进行着,印度军队经常在曼尼普尔邦遭受着来自统一阵线武装力量的袭击,曼尼普尔邦也成了印度最动荡不安的地区之一。
B. 为什么都喊印度人印度阿三
1. 有关“阿三”这个称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过去人们将猴子称为“阿三”,对于洋人,国人有如猴子般的印象,尤其是印度人,因为肤色较深,所以被戏称为“阿三”。
2.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印度人在殖民地时期,作为公务员需要懂英语,在与中国人交流时,常常不自觉地加上“I SAY……”这句话。由于“I SAY”的发音与“阿三”相似,因此这个称呼就逐渐流传开了。
3. 第三种说法是,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 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自称是世界的第三极。因此,中国人用“阿三”这个称呼来戏谑他们。
4. 第四种说法是,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许多印度人为英国政府工作,如上海租界内的印度警察。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习惯被称为SIR,而上海人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加“阿”,所以将阿Sir叫成了阿三。这个说法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
5. 第五种说法来自网友,印度一直想成为世界老大,但前面还有美国和俄罗斯,所以再怎么排也最多是“阿三”。
6. 第六种说法是,以前在上海租界,租用的洋人被称为洋鬼子,租用的中国人叫二鬼子,雇佣的印度人叫三鬼子。上海人习惯在名字前加“阿”,因此“三鬼子”逐渐演变成了“阿三”,这个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
7. 第七种说法是,将佛法传入我国的达摩祖师原是南印度国的三王子。
8. 第八种说法是,20世纪,大印度地区分裂为巴基斯坦和印度,后东西巴基斯坦又分裂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总共三国。因此,印度被称为“阿三”。
9. 第九种说法是,印度Assam(阿萨姆邦,印度东北部的邦)出产的红茶非常有名。其发音与“阿三”相似,因此可能由此而来。
10. 第十种说法是,印地语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为अ,该字母读音为“阿”,且该字母形状就像数字3。
11. 最后一种说法是,民国时期上海的外籍巡捕所着制服,臂章上有三条横的标记。百姓俗称“三道头”。着此类服装多为印度籍人士,加之其职业是为外籍殖民者充当爪牙,故时人蔑称之为“印度阿三老物”。
C. 清朝时啥时候印度人可在中国东北定居
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在中国经商、划租界、修铁路等等,都会带一些印度仆人来中国。
印度人虽然是英国人的仆人,但在当时的中国,地位还高于国人。
D. 印度人为什么还是白种人
印度人被称为白种人,本质上是历史迁徙和基因混合的结果,而肤色深浅并非唯一判定标准。
一、历史迁徙的深层影响
约3500年前,雅利安人从中亚迁移至印度北部,与当地原住民达罗毗荼人混合。这一群体形成了北印度主流人群的基因基底,其头骨、五官特征(如高鼻梁、薄嘴唇)更接近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因此被学术界归类为白种人分支。
二、肤色不能完全代表人种
印度南部原住民肤色普遍较深,但基因层面仍与高加索人种关联。长期日照促使黑色素增加属于环境适应,就像中国海南人比东北人肤色更深,但均属黄种人。这说明人种划分依赖骨骼与遗传,而非单纯看肤色。
三、现代人种观念的复杂性
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邦、那加兰邦居民因靠近东亚,带有蒙古人种特征;西南沿海则保留着少量原始澳大利亚人种基因。这些现象印证了人种混杂是常态,纯血统群体几乎不存在。
实际上,人种分类的科学价值已逐渐弱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明确指出,人种差异远小于个体差异。当代社会更关注文化认同,例如印度泰米尔人与旁遮普人的语言、饮食差异,反而比外貌特征更能体现群体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