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印度人是白种人
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6个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
东亚指亚洲的东部。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国。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人口17亿多。地势西高东低,分四个阶梯。
西亚指亚洲西部。包括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格鲁吉亚、阿富汗、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老挝、菲律宾、柬埔寨、缅甸、文莱和东帝汶。
中亚指中亚细亚地区。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哈萨克斯坦。
南亚指亚洲南部地区。包括印度、马尔代夫、不丹、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
北亚指俄罗斯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区。
印度人肤色那么深,为何不是黄种人或黑色人种,而是白种人?印度是我国的陆上邻国,因此有不少朋友都到过印度去旅游。印度和中国类似,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过不管来自什么民族,印度人的肤色都普遍要偏深,甚至有的看起来和黑人一样乌黑发亮。但是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有这样一个说法,印度人是白种人,不是黄种人,为何肤色如此深的印度人成了白种人呢?
其实单纯依靠人的肤色来进行人种的划分就是不严谨的。我们如今经常使用的白种人、黄种人等概念,依据的都是人类的体貌特征,尤其是人的头骨的特征。按照这些规则,虽然说人种的称呼与肤色挂钩,实际区分和肤色没有太多的关系,因此看起来肤色深的印度人不等同于他们就不能属于白种人。
白种人的颅骨比起黄种人来说要稍微立体一些,而黄种人的颅骨相对扁平。印度人的颅骨更为立体,这也是印度人被说成白种人的原因。
印度确实在古代有大量的雅利安人从北方南下进入,这支雅利安人主要来自伊朗高原。雅利安人和如今欧洲的日耳野野曼人等一样,都是白色人种。但是在雅利安人进入之前,印度已经有土着居民居住,土着居民多半为黄种人。在雅利安人进入后,对土着居民进行了驱逐,压缩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并确立了种姓制度。在这些种姓中,白人占据了较高地位的种姓,而原住民则多半被划为低等种姓。
由于从高纬度地区迁入低纬度,适应当地气候的雅利安人及其后裔,肤色逐渐变得更深,从肤色上看已经很接近原住民了,但是体貌特征却还是保留着白种人特征。这就是为何印度白人肤色普遍偏深,甚至还要黑过很多黄种人的原因。
仔细观察的话,他们普遍都保留着高鼻深目,颅骨饱满浑圆的特征,和亚洲地区的很多低纬度国家的黄色人种差异显着。但是,单纯以白种人来简单划分印度人是不太严谨的。一来雅利安人及其他白人后裔只是印度人中的一部分。印度人细分起来如今主要有身材矮小的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仅仅因为和澳大利亚土着裤银样貌相似,二者不一定有关系)、达罗毗茶人(欧罗巴人种)、雅利安-旁遮普人、东亚人种。
而且印度历史上,是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国家,也曾多度遭到侵略。因此印度人很多其实都是混血人种,印度也一直被科学家称为是“人种博物馆”。
Ⅱ 印度孟买南部以什么人种为主
印度孟买南部以白种人为主,印度人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认为印度人是黑种人。然
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等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骼
。骨骼不同,人种不同。以头颅骨为例,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人;头颅骨周边呈三
角形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边近似方形的为黑种人。而印度人的头颅骨周边近似椭圆形。从
这一主要区分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白种人。
其次,从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今4000
多年前迁往今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30°之间,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
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人类迁移后,
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
Ⅲ 印度黑人多还是白人多
该国家白人多。
印度72%的人口属于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白种人,主要居住在印度北部。印度25%的人口属于达罗毗荼人,达罗毗荼人是白种人和矮黑人混血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印度南部。其余地方为3%。
白人和黑人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包括生理特征、文化背景和历史经历等。这些差异不应该成为彼此隔阂或歧视的根源。人们应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促进人类平等。
Ⅳ 印度人为什么还是白种人
印度人被称为白种人,本质上是历史迁徙和基因混合的结果,而肤色深浅并非唯一判定标准。
一、历史迁徙的深层影响
约3500年前,雅利安人从中亚迁移至印度北部,与当地原住民达罗毗荼人混合。这一群体形成了北印度主流人群的基因基底,其头骨、五官特征(如高鼻梁、薄嘴唇)更接近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因此被学术界归类为白种人分支。
二、肤色不能完全代表人种
印度南部原住民肤色普遍较深,但基因层面仍与高加索人种关联。长期日照促使黑色素增加属于环境适应,就像中国海南人比东北人肤色更深,但均属黄种人。这说明人种划分依赖骨骼与遗传,而非单纯看肤色。
三、现代人种观念的复杂性
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邦、那加兰邦居民因靠近东亚,带有蒙古人种特征;西南沿海则保留着少量原始澳大利亚人种基因。这些现象印证了人种混杂是常态,纯血统群体几乎不存在。
实际上,人种分类的科学价值已逐渐弱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明确指出,人种差异远小于个体差异。当代社会更关注文化认同,例如印度泰米尔人与旁遮普人的语言、饮食差异,反而比外貌特征更能体现群体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