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人工成本便宜一半,是否意味着印度会依靠劳动力带动经济发展
印度现在还是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所以现在印度的经济发展大部分都会依靠劳动力的。虽然说印度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非常发达,但这并不能养活印度10多亿人口。所以说要带动印度的经济发展,还是需要依靠劳动力来带动的。毕竟现在印度的人口非常的多,劳动力也是非常的充足。

中国和印度面临很多相同的问题和挑战,各自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却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正是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的这种“似与不似”的关系构成了它们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的基础。目前印度的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国,但从它的发展模式中我们仍可以发现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❷ 印度洗衣厂工人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为什么月薪却不到1500
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很森严的国家,他们有独特的种姓制度,很多人生来就是要比别人低一等或者是好几等。这些人只能通过一些很低廉的劳动力来赚钱养家,洗衣厂工人就是印度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

这些洗衣工很多都是住在一些大城市的贫民区的,当地的物价一般都会很高,而他们一个月不到一千五的工资就要养活一大家子,对这些人来说是很艰难的。但是没有办法,他们就是印度最底层的人,他们只能让印度的上层阶级来压榨他们,否则他们连生存下去的权利都没有。
印度真的是一个很奇葩的国家,国家有这么大的贫富差距国家却熟视无睹。
❸ 读施展老师的《溢出》对于制造业的延展思考:印度转移的痛点
谈到中国制造业的溢出,除了越南,印度绝对是永远绕不开的最重要话题。印度什么时候可以承接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接力棒。 为什么印度的呼声会这么高?
当然大家第一时间一定会想到的就是印度的人口红利。印度目前据官方统计有14亿人口,从2020年到2030年,印度政府报道中显示还将会增加约9000万的适龄工作人员,如果再加上适龄工作的女性的话,这个增加的数字可以接近于1.5亿,这个新增加的劳动力都是现在越南的2倍多。而且印度目前的人工成本不到200美元,约为中国的三分之一,越南的三分之二。再加上地缘政治的因素,美日澳都极力地支持印度的制造业崛起以抵消中国的制造业优势。
看到这里,想象一下,印度的制造业想不崛起都难啊,可是幻想总是很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在2008年-2018年的十年间,从中国溢出的制造业产值约为1400亿美元,可是印度仅仅承接了其中的非常小的比例,远远落后于越南和孟加拉等。按理说,资本家都是趋利的,为什么有这么好的人口红利,都没有人过来投资制造业呢?我仅拿鞋业的转移做举例,在过去十五年间有很多的台资鞋厂前赴后继地去印度考察,但也仅仅有两家鞋厂在南印开了分厂,我们工厂就是其中的一家。可以想象得到,商人们对于印度的制造业环境还是在持币观望的。 那到底又是那些因素让他们不愿意去印度投资呢?
-- 基础设施太差,电力不稳定,交通条件不好。
-- 宗教因素和种姓制度,民众不如中越民众的入世心态和经济愿望那般强烈。很多人都会甘愿拿200美金的收入做十年同一份工,这是我亲眼所见的。
-- 饮食和生活习惯,我们过去的中国干部有些已经好几年了,依然无法适应印度的餐食,当然这个可以克服,我们自己请了中国厨师。可是在印度就很难像在越南一样形成产业链的积聚,更不可能会形成愿意留在本地长期工作生活的“印度姑爷”群体。( 部分内容可以参见昨日更新日记的“越南姑爷”群体。)
-- 政府的办事效率太低,劳动法很多保障劳工的条例也不合理;可是这些都必须需要投资者长期深耕在当地,才会慢慢理顺这些关系。
-- 最关键的其实是政策导向。印度政府限于各方政治势力的博弈,并没有想要大力发展制造业的魄力和意愿。再来印度虽然是一个名义上的独立政府,但是每个州又有独立的政策,这相较于中国的执行力度差距太大。
我们再来举例看看印度的棉花种植和纺织业的情况,
-- 中国的棉花亩产量是117公斤,而印度是34公斤,这还是改良过后的,以前平均仅在约20公斤左右。中国已经逐步使用无人机进行棉花采摘,而印度只能全部依靠人工。其实印度的其他很多农业种植都是差不多,完全靠人工,靠天吃饭,缺乏水利设施,没有精耕细作。
-- 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棉纱,织布,漂染,制衣全流程的工业化,智能化,机械化的产业链。而印度却依然实行的是全产业链的人工化,任何一样机械化的产业改革都可能导致数百万的农民失业或是自杀。印度依然到中国去买淘汰的80-90年代的纺织机器,但就是这样,依然会对整个纺织业链的棉农,纺织工人形成巨大冲击,会让很多人失去工作失去生活的来源。
政府担心国外的制造业涌进印度会造成大批的农民和国内低端制造业的倒闭和失业,这必然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鉴于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就没必要去强势地进行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甚至有很多农民是在用非暴力合作的方式抵抗这种现代化的进程,他们认为西方文明和现代化是魔鬼。我呆在印度的这几年,依然看到像建筑/除草/采摘,很多行业都是完全手工的,这只能在30几年以前的中国才会看到。
中国是积极地把自己嵌入到世界的贸易体系中间,可印度不敢,从独立到现在,他们都深深地害怕这种冲击,所以在印度看到一些部分的行业是可以的,但是这些需要大量密集型劳动力的制造业却并没有在印度真正地发展壮大起来;如下图,印度有占全世界的劳动力适龄人口,制造业占比却只有3.5%,这就是制造业的现实差距,再换句话说就是: 印度有大量的人口,却没有挖掘出人口红利。
印度的一些智库和精英阶层当然也认识到这些差距,可是谁能够改变这一残酷现实。印度内向型贸易保护政策如果没办法改变,是不可能取代中国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供应链地位的。路还很长,也有很多的中国商人已经在向非洲开始转移来替代印度的人口红利,国家也是在引导资产往这个方向发展。大家都知道这是制造业的未来黄金之国,可是横亘在这路上的沼泽到底有多宽,要花多久时间穿越,还要如何跨越,依然是迷雾重重。
-- 部分数据和信息参考自 得到课程-徐弃郁老师的全球智库报告 。
❹ 欧美银行把电话客服外包给印度有何优势
人工成本非常低,而且有语言优势。
这主要是因为在印度服务业的成本相对较低,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印度组建客服中心更加的廉价。印度市场的工资成本低,印度呼叫中心的位置在任何天气都可以做的像在英国一样优秀,而它的成本只有不到50%,这为印度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电话客服人次。
即使是电话客服这个在中国很普通的职业,在印度都属于高收入行业,很多高学历英语流利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❺ 中国人月薪5000元的,到印度能过什么生活
1. 在印度,5000元人民币大约等于5万印度卢比,这个收入水平在当地是相对较高的。
2. 以印度首都新德里为例,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各异。苦力或司机的月收入大约在550至750元人民币,一般文职白领约在1900至3000元人民币,普通警员收入相近,而军人收入较高。月薪5万卢比则大致相当于高级工程师的收入。
3. 在日常生活开销方面,印度的生活用品价格相对较低。例如,矿泉水约1元人民币,可乐约3元人民币,洗发水约7元人民币。蔬菜等食品价格也相当便宜,10卢比可以买到苹果、薯仔和黄瓜等。
4. 衣着方面,印度的传统服饰如纱丽和旁遮普的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人民币不等,月薪五千人民币足以购买中档以下的服饰。
5. 餐饮开销方面,由于蔬菜和肉类价格均较低,因此吃饭几乎没有压力。特别是在印度,肉类价格通常比米便宜,喜欢肉食的人会特别青睐印度的餐饮。
6. 购房成本方面,印度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与我国相差不大,但在三四线城市,由于人工和材料成本较低,人们倾向于自建房屋。月薪5万卢比,经过多年的储蓄,建造一套房子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月薪五千人民币在印度可以过上相当舒适的生活,并且比当地约75%的人生活水平要高。此外,这个收入水平不仅能够保障生活需求,还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积攒足够的资金自建房屋。这样高标准的生活水平,可能让人难以置信。
❻ 印度人工便宜政府又支持,为何外企难以在印度生存
毕竟不是同一个国家,很多文化上是存在差异的。而且虽然说印度人工便宜,但是印度很多人其实是非常懒散的,没有像中国很多企业员工那样的有纪律性。而且虽然说印度政府非常支持一些外企进入他们国家,但是一些企业刚进入印度的时候,其实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毕竟是在别的国家投入是会非常大的。

为了推进印度制造,印度政府正在逐步提高手机等行业的关税,“强迫”外国公司都来印度设厂。但手机厂开起来了,模组、部件、原材料却在印度市场买不到。所以说这是很多的企业去印度的困难,这也是一定要经历的。
❼ 印度人工成本便宜一半,工人的工作效率是不是也会打折呢
首先个人的效率跟企业的管理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虽然说印度的工人在工作的时候会有一些懒散,但这只是个别并不能代表全部,还是有很多人非常的热爱工作的,对于工作也是非常的负责。而且印度工人的工资也是非常少,所以对于企业还是非常赚的。

不过我倒是觉得这其实是挺正常的,在基层劳动力方面你还真找不出几个性价比比中国还高的了,虽然我并不觉得这是多光荣的一件事!“世界工厂”的称号在我看来,嘲讽意味也是挺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