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货币购买力,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的GDP会是多少呢
众所周知,各国在比较经济总量时,最常用的是用汇率来计算,而通常将其换算为美元。以2017年为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7万亿人民币,按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计算,其 GDP为12.24万亿美元。
汇率算法但是,汇率算法存在许多缺陷,例如,以最近的1美元计算,大约6.3元人民币,同样的东西在美国就是1美元,而在中国就不需要6元。用这种汇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总量。

其它国家就不再一一介绍了,总而言之,按购买力来看,除了美国,其他国家的经济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美元在汇率制度下往往被高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些数据中,中国国内价格比美国国内价格略低。
2. 阿里暂停对印度的投资计划都避免了哪些风险
IMF关于印度经济的两次不统一的预测,在第一次预测里面,IMF显然高估了印度今年的增长。
把印度增长率拉比中国还高,中国为1.2%,印度为1.9%,结果第二次预测里面印度直接跌下去了,变成了-4.5%。
如果印度无法摆脱对华的贸易依赖,同时又断绝中国投资,本质上是被中国抽血,而这种抽血居然是印度政府自己做的,你就知道这个世界多不可思议。
印度品牌资产基金会(IBEF)表示,印度的数字化转型得益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转型推动了印度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增长。
3. 印度经济被高估了吗
“印度经济被高估”这一论调主要是由于印度经常修改GDP核算方法而引发的外界质疑。比如2018-2019财年就宣称它的GDP增速高达6.8%,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增速绝大多数中国人是不信的,很多印度本国的学者也不信,声称政府玩数字游戏。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这个其实是不太好界定的,因为大家采用的GDP核算方法都不一样。

此外,它的农业还是类原始耕种状态,工业还基本是手工业状态,庞大的没有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低素质人口,文盲率远高于中国,糟糕的医疗卫生体系,这一切都限制了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吸引欧美外资又是以开放金融业为主,导致热钱涌动,本国经济进一步被欧美控制,有沦为欧美金融殖民地的危险。
尽管它有庞大的青壮年劳动力,即所谓人口红利,但这些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口,在政府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时就会变为负担,而目前印度的失业率高达6%以上。所以,从我的认知来讲,印度经济确实是被严重高估了的。
4. 印度军事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印度独立后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长期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没有出现重大的危机和动荡.年均增长率,从独立到1980年为3.5%,从1980年到1990年为5.8%,从1992年至2000年,则提高到6.4%.90年代中后期的部分年份增长率接近8%.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印度经济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01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2万亿卢比,约合5000亿美元,居世界第11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独立时的4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近50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01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500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500美元.前者存在低估的问题,后者又有高估的问题.综合来看,目前的发展水平应当在人均800美元至1500美元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56.5%下降到2000年的25%,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则分别由15%和28.5%上升到30%和43%.
印度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设备的自给率从独立初期的10%提高到90%,工业产品自给率达80%,军事装备的自给率达到70%以上.国内市场的消费品主要由本国制造,还能向国外输出纺织、制糖、钢铁和化纤等制造业和电站的成套设备.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和推进“绿色革命”,印度粮食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5500万吨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的2亿吨,2001年底粮食储备接近6000万吨.大米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小麦产量居第四位,棉花产量居第三位,茶叶产量居第一位.
最近20多年,印度的对外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93亿美元扩大到2001年的近1000亿美元.外国对印投资从1990年的1.08亿美元迅速扩大到2001年的59亿美元.印度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借用国外贷款,到2001年3月底,共有外债余额1004亿美元,其中长期债务占97%.外汇储备也有巨大的增长,2002年9月中旬达到620.21亿美元.
独立后,印度投入巨大力量发展科技,现已进人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在原子能研究与应用、空间技术、计算机及软件、生物、太阳能应用和前沿科学等方面居第三世界前列.已经建立起从核燃料勘探、开采、提炼、重水生产、反应堆到核废料处理的完整生产体系,现有14座核电站,9个重水工厂,还有8座核电站正在建设.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享誉世界.生物技术已经从传统的酿造、食品加工、药品生产向现代遗传工程、动植物细胞合成、酶的应用、生物冶金和克隆技术等方面发展.

5. 印度经济情况如何为什么
印度这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就在悬崖边上。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国家就没有未来了。
明确的说由于严重的高估了印度市场的消费能力,绝大多数去印度投资的中国人都是血本无归的。
第一、印度这个国家整体上很穷,消费能力极低。事实上印度人在衣食住行医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大体上都低于中国1990年水平。举个栗子:印度不仅人均粮食消费很低,而且在主要吃素的情况下,豆类(主要的植物蛋白来源)消费也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在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其它的消费能力就非常贫弱了。这就导致了印度的饥饿指数在世界上都属于倒数的水平,甚至不如很多非洲的极端贫困国家。讲到贫困,就不可避免的要讲到PPP(购买力平价)的问题。PPP是一个极端不靠谱的指标,比如说印度每年的消费的粮食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强,但是印度的粮食PPP居然比中国高。而且中国的肉类消费PPP比粮食消费居然多一倍,而美国只多了10%。目前我国很多学者都在谣传“中国8亿人脱贫”,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8亿人贫困这件事情。联合国的1.9美元/天的极端贫困标准就是PPP,指的是:一个人一天的收入买的食物足够保证他能吃饱。换句话说,只要他能吃饱,这个收入就相当于1.9美元的PPP,而不是说他真的每天收入1.9美元。中国什么年代有8亿人吃不饱饭的时候?说实话,中国在最贫困的年代,“温饱”标准都高于1.9美元的PPP。目前在印度有2亿人低于吃饱饭这条线,8亿人直接靠政府救济粮维生。已然超过中国建国以来的最穷水平。
第二、印度不仅不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甚至连“之一”都算不上。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援引各国官方数据),在过去的20年里,只有2015年和2016年两年印度的增长率高于中国。更可笑的是,莫迪政府通过连续多次修改统计方法,导致前几届政府任内的经济总量和增长率被调低(增长基础低了,增长率就显得高)。实际上在莫迪上台以前,印度还是有几年的增长率是高于中国的,但经过修改统计方法后,莫迪前任的经济成就被抹掉了。
此外印度的增长率统计明显的存在问题,越南的经济情况是很明显远强于印度的,但越南的增长率却常年低于印度。此外,最近二十年经济总量(现价美元)增长倍数而言,印度尼西亚竟然都比印度要高,而印尼的增长率大约只有5%左右。这里有人就会说为什么不用不变价GDP来衡量?这是因为不变价GDP的增长倍数和增长率的算术总合在统计学上是等价的,不应该拿来相互证明。印度的统计口径至少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平价指数(官方用于统计GDP时使用的通货膨胀率)显着的低于物价指数。在统计的时候故意低估通货膨胀,自然而然的就会高估实际增长率。但实际上经济总量却没有明显的增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的人均GDP排名世界倒数,而且排名还连年下降的原因——印度经济根本没有发生过高速增长,它的实际增长比同档次的发展中国家要慢。
第三,对印度来说最致命的一点:印度的人口结构不允许他们的增长速度那么慢。印度实际上已经走进人口老龄化的前夜,增长率,出生率都已经断崖式下降。按照国内的经验,大约10到15年后,印度就要和中国一样进入老龄化社会。为了确保现有的年轻人充分就业,同时确保国家尽快积累足够的财富应对老龄化,印度现在必须保持极高的经济增长。中国在90年代中期的人口状况和现代的印度基本一致,而且人口总量还要少一些。但那个时候我们的经济就必须“保八”了,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低于8%,整个国家是支撑不到现在的。依此类推,印度目前如果不能连续的以10%以上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二十年,这个国家就没有未来了。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这个国家哪怕严重注水的增长率都达不到10%。
6. 印度经济被高估了吗
GDP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的综合评价,尽管这个指标饱受争议,但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公允的评价标尺。可以说自从印度改变了GDP的统计方法,印度经济就一直被高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0年4月份,曾经做了一个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的的经济发展预测,按照当时预测的数据中国在2020年的增长率是1.2%,而印度是1.9%增长,这个数据的是在今年年初中国独家遭受疫情以后所做出来的,国内外对此数据都无异议。而且根据印度连续多年保持神奇的7%GDP增长率所推算出来的结论,甚至有西方以及印度媒体称,印度的经济在未来将超过中国。

印度的经济结构的问题很多,从统计角度来看,印度对GDP的统计方法一直是为人诟病的,根据印度公开渠道的报道来看,有人推测其统计方法及数据有较大程度掺水分的行为,无法进行定量分析。从其他角度来说,印度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利益再分配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地步了。但是印度宗教、社会以及社会大众都没人重视,印度政府方面也没有这方面的决心。另一方面可能有宗教和印度社会阶层固化的因素,这些年轻人口转化为工业劳动力的自身意愿很低,并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发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