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解决种姓制度带来的问题
印度人口众多,百分之八十二为印度教徒,其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⑵ 印度下层种姓有机会翻身吗为什么印度人不反抗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它发源于印度教,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种姓制度将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位列种姓之外的庞大群体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
不少开明的印度人早就意识到了种姓制度的各种缺陷,因此想过很多办法改变,但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比如出身婆罗门的印度近代思想家罗姆·摩罕·罗易就曾建立了一个任何种姓都能参加、所有成员一律平等的新型组织——“梵社”。然而,这个组织很快就淹没在如汪洋大海的亚种姓(印度有上万个亚种姓)集团之中。最终,“梵社”自己也成为了亚种姓之一。
印度历史上统治王朝换了一拨又一拨,外来文化冲击一次接一次,但种姓制度却从未退出历史舞台。虽然时至今日,印度在法律上正式废除了种姓制度,然而留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的“顽疾”却难以改变。
参考文献:《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⑶ 存续了千年的印度种姓制度,为什么终究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之下
经过时代的洪波,不少历史产物经受住了冲击,站在了时代的舞台之上。但也有一些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被淘汰。古老的印度河流域孕育出来许多优质的文明,它们都仍在现今的舞台上闪耀着荣光。但在古印度人建立的严密的等级制度之下,也出现了种姓制度。这种制度影响了印度甚至长达千年,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种姓制度也终究淹没在了时代的浪潮之下。
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淘汰的种姓制度
在种姓制度之下,人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这些阶级的固化,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而且种姓歧视以及“洁”与“不洁”的观念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婆罗门被认为是最洁净之人,而“贱民”是最为不洁的人。倘若不小心触碰到了“贱民”,就被认为是沾上了不洁。所以这些“贱民”就被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甚至他们走过的痕迹都要清理干净。
这些固化的思想和观念,不仅让阶级之间变得僵化,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就像各自生活在隔离的国度。而且显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也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会引发了很多的社会矛盾。所以随着印度解放思想的觉醒,印度独立后,就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废止种姓制度,不允许种姓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