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古老的音乐是谁发明的 叫什么 在什么时代
智化寺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承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它起源于明正统年间,随着智化寺的建成,由太监王振引入宫廷音乐。经过寺僧们的研习和演练,形成了集宫廷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为一体的《北京智化寺音乐》。智化寺音乐的整个体系由乐谱、乐器、乐调、曲牌几个部分组成,全部采用工尺谱记写。所使用的乐器是特制的,以管、乐、笙、云锣等为主要演奏乐器。曲目共有200多首,丰富多彩。乐僧队伍自形成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承袭不断,至今已有28代传人。
1952年,智化寺艺僧法广在如来殿的经厨里发现了由第十五代艺僧永乾抄写的乐谱。这些谱本线装,高40毫米,宽25厘米,使用的是高丽无帘痕米色纸,装订完整。封面中间行楷书《音乐腔谱》四字,封底内自上至下楷书“岁大大清康熙三十三年十月初一日容乾吉祥如意”22字。内容无序言,共录有管乐谱48首。
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北京智化寺音乐,是北京文博交流馆的一项重要业务。自1990年8月请回原智化寺已还俗艺僧张本兴、张广福、胡安和、朱锡泉等人,开始进行了智化寺音乐抢救、发掘、研习、演出详宽团工作。并应国内外邀请组织演出100余场,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十分良好的轰动效应。1999年7月24日以《中国佛教音乐传世珍品音乐会》首次进入我国音乐的最高殿堂--标记音乐厅演出,2000年又在北京护音乐厅、国家图书馆音乐厅各演出两场,观众无虚席掌声不断。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佛教协会文化研究所及文物部门专家研究认定,智化寺音乐为唐宋的余音,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大古乐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城隍庙鼓乐属典型的道派鼓乐,其确切历史已不可考。该庙道士安来绪、张教振、孟清真、张隆兴等传说,此庙在九曜街时就有鼓乐活动;安来绪说,他曾见到过书有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的鼓乐抄本,此谱藏于该庙“魁星楼”,1942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安,被烧毁于该楼之中。另外,尚有安来绪原存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乐谱抄本(此本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这种种线索看,城隍庙鼓乐的活动可能始于15、16世纪的明代,最晚不会晚于18世纪前期的清代。
清末民初,城隍庙及其乐社由姚春发主持,姚传授的艺徒有安来绪、王尉生、孟清真等。姚春发逝世后,由安来绪接替主持庙事及乐事。安传授的艺徒有张教振、樊明智、张存柱等。40年代中,在安来绪主持下,城隍庙成立了“音乐研究会”,专门传习鼓巧升乐,收有不少乐社艺人习艺,如着名鼓吹艺人周檀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安的努力,在其他鼓乐社日趋衰落的情况下,城隍庙鼓乐社始终坚持活动,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城隍庙鼓乐社更加生气勃勃,经常参加音乐会演出和重大节日游园的演出活动。1961年11月,城隍庙鼓乐社接受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邀请,由安来绪率领赴京作专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西安鼓乐遂更为广泛地为音乐界所关注和重视。
大相国寺梵乐的乐曲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融汇了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之精华。演奏曲目十分丰富,分声乐和器乐两种,曲目有200个,至今仍残存《大相国寺手抄秘谱》、《师旷六律》等乐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佛教音乐中是最为独特的一枝。其声乐曲中的“倡”以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语言为内容,由通常的梵语三十二个音节构成,尤为宝贵。而器乐曲则以传统佛乐及中州地域音乐为主,演奏规范,编制严密。在开封繁塔及铁塔壁砖上,均可看到雕刻的佛教弟子演奏佛乐的乐手。挖掘、整理、继承大相国寺梵乐,对于完善中华音乐宝库十分重要。
五台山佛教音乐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成分,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当时,东晋高僧道安、慧远,创造了讲导这一新的佛教讲唱体制,以讲唱法理开导众生为宗旨,采用了多种民间说唱方式,使讲导音乐与净土宗教义结合起来,编撰成《西文化导文》《往生礼赞》、唐代是五台山佛乐的极盛时期,五台山僧人澄观是华严经疏的集大成者,他同时完成了呗赞音乐的系统整理,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一八载:“十赞叹者,乐则歌赞,苦则哀叹……如来具是六十种声音……”这种呗赞音乐是华严宗音乐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呗赞音乐的代表。
虽然五台山各种佛教音乐不同,但都体现了北方宗教音乐的共同特点,就是比较雄壮,不同于南方佛乐的婉丽。佛光寺文殊殿前现存石经幢,刻于877年。须弥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乐器正在演奏的乐伎八人,说明了佛乐当时的发展状况。
到了明代,五台山佛乐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进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杂剧曲牌以及民歌、民间乐曲等。清康熙以来,由于统治者特别优渥藏传佛教--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便又出现了黄教音乐。
流传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声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为“梵呗”或“合念”。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以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庙堂音乐的精华。
五台山佛教音乐在内容上分为青庙音乐曲牌及黄庙音乐曲牌两种。
汉传佛教寺庙中的法事音乐即为青庙音乐。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瑜伽焰口、唱诵、吹腔和散曲四个部分。藏传佛教之喇嘛庙中的音乐叫黄庙音乐,它一般包括唱诵、吹腔、仪式音乐。青庙音乐旋律幽雅、意境深远,有远、虚、淡、静之特点;青庙音乐留传下来的共有47首,由五部分组成:瑜伽焰口、禅门口诵,佛事散曲、三昼夜本等。
黄庙音乐,旋律较为华丽,节奏较为活跃,且商、羽调式的曲调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风,又具有幽雅、静谧之佛乐风韵。这两种音乐既有颂赞经文的唱诵,又有不加经文的纯器乐曲,无论是唱诵还是吹腔,从曲目看,除民族风很强的佛曲外,为了吸引听众、广传教义,都吸引了不少我国的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黄庙音乐留下来的曲牌共40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禅曲诵经之部、吹腔之部、仪用之部。黄庙音乐曲牌中,有很多是由西藏传入内地,曲牌多为藏语译音。但也吸收了汉民族一些古曲和民歌。
青、黄两庙所用的谱本,也是传统的工尺谱;所有转调也是传统的五度转调法。但青庙音乐与黄庙音乐风格特点不同。青庙音乐讲究规矩,黄庙则不太严格。两庙使用调高不同。黄庙使用本调,即管调。使用工尺谱,即现代E调。青庙比黄庙低一个调,即角调,高音相当于现代D调。另外,青庙以汉民族乐曲为主,黄庙则继承了许多西藏古老曲目。因此,青庙风格以庄重典雅幽静见长,黄庙音乐则刚强洪亮,粗犷有余。
历史上,五台山的青庙、黄庙都有自己的乐队。除日常殿堂诵经吹奏之外,各种法会都会有乐队吹奏。以后,庙堂音乐留传于民间,祝寿、葬仪等也请和尚喇嘛念经奏乐。
所以说,佛乐在佛教活动中,那抑扬顿挫的诵经节奏,或配以伴奏,或单独清唱,或经停乐起,唱
2. 求有印度特色的音乐
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借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基本动作: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能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能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印度音乐要素中,拍子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人对于拍子相当重视,这是来 自于他们自古以来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因为在印度,无论是梵语或是地区方言,全部的音节都是适应 其时间的长短而被分类的
印度的古典乐器:
印度有非常丰富的乐器,可从古代文献中或古寺庙的刻画中得到印证,由于宗教的传承和印度的酷爱传统,千百年来印度的乐器改变不大;而英国统治了300多年,但欧洲的乐器却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风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汉维纳(Mokhan Vina)而已。
�6�1 印度的弦呜乐器:
维纳琴(Vina)、沙拉沙地维纳琴+ (Sarasati Vina) 、维其查维纳琴(Vichitra Vina)、卢达维纳琴(Rudra Vina)、美有理琴、((Mayuri Vina) 、勾土瓦达样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鲁巴琴(Dilruba)、希尼拉巴比琴(Seni Rabab)、沙兰吉(Sarangi)、沙兰吉达(Saringda)、沙罗琴(Sarod)、都塔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勾必全琴( Gopichand or Ektar) 、沙林达(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弹不拉琴(Tambura)、拉巴巴琴(Rabab)、苏史林格拉琴 (Su Sringara)、史瓦拉曼达拉琴(Swarmandala)。
�6�1 西塔琴的发明:
西元1296-1316伊斯兰教王朝的宫廷乐师阿米枯树(Amir Khusru)将维纳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师亦是将波斯音乐和印度音乐改成拉格的先河!
�6�1 印度气鸣乐器:
锁呐(Nagasara or Nari)、喷吉(Punji)、纳拉塔朗(Nallatarang)、库玛(Kuma)、沙那衣(Sahanai)、卡拉那(Karana)、诺斯布谷(No**ug)、多罗尼(Drone)、尼卡尔那(Ninkairna)、搭土里(Taturi)、那法里(Nafari)、苦拉尔(Kural)、班舒李笛(Basuri)。
24)印度膜鸣乐器:塔不拉鼓(Tabla)、魔力单根(Mridangam)、帕卡瓦甲(Pakhawaj)、多喝拉(Dholak)、多尔吉(Dholki、达马如(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达沙米拉(Karadsamila)。伊达卡(Edaka)、潘查鼓(Pancha Mukha Vadyam)、尤肚皮(Upe)。
�6�1 塔不拉鼓(Tabla):
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击乐器,是对鼓,低音称为(Bayan)、高音称为(Dayan),因此又称双头鼓。此鼓约有700年前 阿米枯树(Amir 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样。
�6�1 帕卡瓦甲(Pakhawaj)鼓:
在北印度兴都斯坦一种14小节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节拍鼓。14拍的鼓谱列如:Ke Dhi ta Dhi ta Dha aa ,Ke Ti ti Ti ti Ta aa 。
�6�1 塔拉瓦达亚(Tala Vadaya):
乐团将多种打击果乐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单根(Mridangam)、陶壶鼓(Ghatam) ..... 轮番上阵或一起交响打击,制造高潮。
�6�1 体鸣乐器:
空股路(Ghungru)、香可汗(Sengkheng)、塔拉母(Talam)、满吉拉(Manjira)、史力休燕(Sil-snyan)、脱可卡(Tokka)、查克拉(Chakra)、母儿欣(Mursig)。 其他回答你是预备班的吧?
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借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基本动作: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能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能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印度音乐要素中,拍子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人对于拍子相当重视,这是来 自于他们自古以来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因为在印度,无论是梵语或是地区方言,全部的音节都是适应 其时间的长短而被分类的
印度的古典乐器:
印度有非常丰富的乐器,可从古代文献中或古寺庙的刻画中得到印证,由于宗教的传承和印度的酷爱传统,千百年来印度的乐器改变不大;而英国统治了300多年,但欧洲的乐器却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风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汉维纳(Mokhan Vina)而已。
�6�1 印度的弦呜乐器:
维纳琴(Vina)、沙拉沙地维纳琴+ (Sarasati Vina) 、维其查维纳琴(Vichitra Vina)、卢达维纳琴(Rudra Vina)、美有理琴、((Mayuri Vina) 、勾土瓦达样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鲁巴琴(Dilruba)、希尼拉巴比琴(Seni Rabab)、沙兰吉(Sarangi)、沙兰吉达(Saringda)、沙罗琴(Sarod)、都塔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勾必全琴( Gopichand or Ektar) 、沙林达(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弹不拉琴(Tambura)、拉巴巴琴(Rabab)、苏史林格拉琴 (Su Sringara)、史瓦拉曼达拉琴(Swarmandala)。
�6�1 西塔琴的发明:
西元1296-1316伊斯兰教王朝的宫廷乐师阿米枯树(Amir Khusru)将维纳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师亦是将波斯音乐和印度音乐改成拉格的先河!
�6�1 印度气鸣乐器:
锁呐(Nagasara or Nari)、喷吉(Punji)、纳拉塔朗(Nallatarang)、库玛(Kuma)、沙那衣(Sahanai)、卡拉那(Karana)、诺斯布谷(No**ug)、多罗尼(Drone)、尼卡尔那(Ninkairna)、搭土里(Taturi)、那法里(Nafari)、苦拉尔(Kural)、班舒李笛(Basuri)。
24)印度膜鸣乐器:塔不拉鼓(Tabla)、魔力单根(Mridangam)、帕卡瓦甲(Pakhawaj)、多喝拉(Dholak)、多尔吉(Dholki、达马如(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达沙米拉(Karadsamila)。伊达卡(Edaka)、潘查鼓(Pancha Mukha Vadyam)、尤肚皮(Upe)。
�6�1 塔不拉鼓(Tabla):
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击乐器,是对鼓,低音称为(Bayan)、高音称为(Dayan),因此又称双头鼓。此鼓约有700年前 阿米枯树(Amir 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样。
�6�1 帕卡瓦甲(Pakhawaj)鼓:
在北印度兴都斯坦一种14小节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节拍鼓。14拍的鼓谱列如:Ke Dhi ta Dhi ta Dha aa ,Ke Ti ti Ti ti Ta aa 。
�6�1 塔拉瓦达亚(Tala Vadaya):
乐团将多种打击果乐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单根(Mridangam)、陶壶鼓(Ghatam) ..... 轮番上阵或一起交响打击,制造高潮。
文章来源: http://www.100lu.cn
原文链接: http://www.100lu.cn/content/967074677.html
3. 印度鼓叫什么
塔布拉鼓,作为一种印度斯坦的打击乐器,通常成对出现,在北印度的音乐与舞蹈表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演奏塔布拉鼓时,演奏者运用手掌和手指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声音效果。其中,右手所操控的鼓被称为“塔布拉”,负责演奏主旋律的属音或下属音;而左手所操控的鼓则充当基础节奏的角色。
作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打击乐器,塔布拉鼓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北印度的所有音乐流派,包括但不限于鲁帕德和卡纳提克音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塔布拉鼓在历史上并非一直存在,其历史大约只有数世纪之久。
关于塔布拉鼓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它由爱米•库斯鲁(AmirKhusro)所发明,但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历史文献支持。实际上,最古老的塔布拉传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德里流派的建立标志着这一乐器传统的正式形成。
塔布拉鼓之所以能够成为如此多才多艺的乐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构造和演奏技巧。它不仅能够模拟人类声音的细微差别,还能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场合调整其音色和节奏,从而为北印度音乐带来无穷的变奏和表现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塔布拉鼓不仅在北印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还逐渐影响了南印度乃至整个南亚地区的音乐文化。这种乐器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和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印度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