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古印度人种棉花干什么

古印度人种棉花干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11 07:13:39

⑴ 摩享佐达罗城是怎么样的

地点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20公里处,滚滚流淌的印度河右岸,有一座半圆形的佛塔废墟。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时代修建的。这里是信德沙漠的边缘,白日狂风沙尘呼叫,夜晚寒风习习。尽收眼底的只有一望无际的信德沙漠。多少年来,这里一片荒芜,满目凄凉,一直被当地人称为"死人之丘"(信德语方言中,“摩亨佐达罗”意为“死亡之丘”)。1922年,几名印度勘察队员偶然来到这里,在佛塔的废墟里,找到了几块刻着动物图形和令人费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在过去的60年里,几个考古工作队相继来到这里进行了发掘和整理。终于发现这里是一座重要的古代城市的废墟。这一考古发现,向世人证明了印度河文明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古老而灿烂。这座标志着"印度河文明"的古城,就是举世闻名的摩亨佐·达罗。摩亨佐·达罗与在旁遮普的哈拉巴一起,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哈拉巴文化"。摩亨佐·达罗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铜期时代的一座世界名城。这个城市的居民叫"达罗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的民族之一。他们创造了结构独特的文字,还发明了相当精密的度量衡方法,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而且广泛地和其他各文明民族进行着贸易往来。但是,摩亨佐·达罗城是怎样衰落直至葬身黄沙之下?摩亨佐·达罗人是在什么时候遗弃这座城市的呢?他们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世界各国的许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种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一直试图通过发掘出来的古城遗址和大批石制印章、陶器、青铜器皿等文物,揭开古城的秘密。几十年过去了,古城的真实面貌已经渐渐显露出来。这座古城最早是一些小小的村庄。后来,各个村庄逐渐扩大,渐渐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城市。摩亨佐·达罗城有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街道,居民大约有数万人。城里的的街道十分的整齐,房屋排列得井井有条。摩亨佐·达罗城里街道大部分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宽达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砖砌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排水系统。古城里的建筑物都用火砖砌成。在这里,人们能看到5000年前留下来的高达7·5米的断垣残墙。住宅大小不等。小住宅只有两间房,大住宅里有大厅和许多间房屋。凡是多房间的住宅,都有几间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侧门通向小巷。在这些住房中间,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许多间大厅和一个储存库的建筑物。它可能就是当时摩亨佐·达罗城的国王或首领居住的地方。另外,还有不少两层楼房屋,下层是厨房、洗澡间,上层是卧室。这些显然是属于有钱有财人家的住宅。不过,迄今还没有发现,或者还无法证明,哪一座建筑是宫殿或神庙。古城里发现过一些带有很多装饰品的小型裸体人像。据推测,这也许就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物。古城里的大多数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洁的浴室,而且有一条修得很好的排水沟,把废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小住宅多半都在外墙里面装有专用的垃圾滑运道。居民们可以把废物倒进滑运道,滑到屋外街边小沟。小沟又连接下水道系统。这样复杂的污物和污水处理系统,不仅在上古时代是无与伦比的,就是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城镇也望尘莫及。古城的居民特别爱清洁。城里最突出的一个建筑物就是一个大澡堂。澡堂里的大浴池呈长方形,长40米,宽约20米。浴池南北两端有阶梯,有一条一人高的排水沟可以随时把废水排出浴池。澡堂和一个房间里有一口椭圆形水井,大概是给浴池供水的。浴池底部和四周的砖块都用石膏灰浆砌合,外面涂上一层沥青,然后再砌一层砖块,以防漏水。浴池北面有一连串小浴室。每个浴室里有一个放置水罐的高平台,看来是作热水浴之用的。此外,还有作为其他用途的一些房间。这座大澡堂是摩亨佐·达罗人高度重视清洁卫生的标志,也是首次见于历史的一种现象。在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里发现的大量石制印章、不仅是一种雕刻技艺精湛的工艺品,更是人类古文明最珍贵的文献资料。因为,在这些印章上刻有牛、鱼和树木的图形文字,很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遗憾的是,这些"天书"至今还没有被人们识读。曾经有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学者说,他已读通了125个这种文字,并认为摩亨佐·达罗文字已由图画文字演进到了带有表音性质的文字。古城摩亨佐·达罗遗址的发现证明:包括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印度也和埃及、巴比伦、中国一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史学家认为,昔日摩亨佐·达罗郊外,也是郁郁葱葱,长满着茂盛的草木。和尼罗河一样宽阔古老的印度河,不仅灌溉着这里的千里沃野,也孕育了人间的文明。只是到了后来,由于过度的放牧和种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其水份迅速蒸发,然后随风吹蚀,最后终于使这里沦为一片沙洲。但是,摩亨佐·达罗人后来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摩亨佐·达罗古城和"印度河文明"究竟是怎样消失的呢?古城布局城址占地约 8 平方公里,由宽7.6米的大街分成东、西两大区。西区是城堡区,东区为居民区。城堡区设在东西长200米、南北宽380米、高15米的人造平台上,四周围以城墙,上有数处望楼。城墙内有大浴室、粮仓、带走廊的庭院、有柱子的大厅等。大浴室面积为1063平方米,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4米,南、北两面有阶梯可下至浴池。全部用烧砖砌成,有排水设备,接缝极其精细、严密。东面的居民区布局整齐,街道成东西、南北走向,有12个区,每区366×183米。住宅通常为多间建筑,间或有二层楼的。有些房屋很大,包括几套院落,有些则是简陋的单间茅舍。城内有完善的卫生设施,各家的排水沟通向大街下的下水道。还装有垃圾滑运道,把垃圾倒入滑运道滑到屋外的街边小沟后再运到地下的大沟。除住宅外,还有店铺、染布、制陶、制珠、贝壳加工等作坊的工商业区。已出土有生活用品、生产工具、陶器、印章、塑像等,其中包括具有独特风格的青铜雕像、冻石雕像、刻有象形文字和动物浮雕的印章。 摩亨佐达罗的意思是“死亡之丘”。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字呢?因为在3500年前的一天,这座城市神秘地消失了,这是一个不解之谜,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里的居民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突然无影无踪,这个谜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们。古城发掘摩亨佐达罗遗址于1922年被印度考古学家拉·杰·班纳吉等人首次发现,根据碳14测定,其存在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间,虽然其历史比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略晚,但影响范围更大。在距摩亨佐达罗城几百英里以外的北方,人们也发现了布局相同的城市和规格一致的造房用砖。
从遗址发掘来看,摩亨佐达罗非常繁荣,占地8平方公里,分为西面的上城和东面的下城。上城居住着宗教祭司和城市首领,四周有城墙和壕沟,城墙上筑有许多了望楼,上城内建有高塔,带走廊的庭院,有柱子的厅以及举世闻名的摩亨佐达罗大浴池。浴池面积达1063平方米,由烧砖砌成,地表和墙面均以石膏填缝,再盖上沥青,因而滴水不漏。浴场周围并列着单独的洗澡间,入口狭小,排水沟设计非常巧妙。和上城相比,下城设置比较简陋,房檐低矮,布局也不规整,可能是市民、手工业者、商人以及其他劳动群众的居住之地。
此城具有相当明确的建设规划,总的来说,布局科学、合理,而且已经具备现代城市的某些特征。整座城市呈长方形,上下两城的街区,均由纵横街道隔成棋盘格状,其中,也有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宽阔大道。居民住宅多为两层楼房,临街一面不开窗户,以避免灰尘和噪音。几乎每户都有浴室、便所以及与之相连的地下排水系统。此外,住宅大多于中心地方设置庭院,四周设居室。给人的印象是,该城清洁美丽,居民生活安详舒适。这座城市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水平,考古学家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陶器、青铜像以及各种印章、铜板等,还发现了2000多件有文字的遗物,包括500多个符号。目前,学者们正在加紧进行释读。
在古城发掘中,人们发现了许多人体骨架,从其摆放姿势来看,有人正沿街散步,有人正在家休息。灾难是突然降临的,几乎在同一时刻,全城4—5万人全部死于来历不明的横祸,一座繁华发达的城市顷刻之间变成废墟。
毁灭的原因
对于“死丘”毁灭的原因,科学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种种推测。
有些学者如R·L雷克斯、S·威尔帕特等,从地质学和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死丘事件”可能是由于远古印度河床的改道、河水的泛滥、地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灾,特大的洪水把位于河中央岛上的古城摧毁了,城内居民同时被洪水淹死了。然而,有些学者不赞同上述说法,认为如果真的是因为特大洪水的袭击,城内居民的尸体就会随着洪水漂流远去,城内不会保存如此大量的骷髅。考古学家在古城废墟里也没有发现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的任何证据。
有些学者猜测,可能是由于远古发生过一次急性传染疾病而造成全城居民的死亡。然而这一说法也有其漏洞,因为无论怎样严重的传染病,也不可能使全城的人几乎在同一天同一时刻全部死亡。从废墟骷髅的分布情况看,当时有些人似乎正在街上散步或在房屋里干活,并非患有疾病。古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经过仔细研究,也否定了因疾病传播而导致死亡的说法。
于是,又有人提出了外族人?入侵者又是谁呢?有人曾提出可能是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然而事实上雅利安人入侵的年代比这座古城毁灭的年代晚得多,相隔几个世纪。因此,入侵说也因缺少证据而不能作为定论。
在对“死丘事件”的研究中,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奇特现象,即在城中发现了明显的爆炸留下的痕迹,爆炸中心的建筑物全部夷为平地,且破坏程度由近及远逐渐减弱,只有最边远的建筑物得以幸存。科学工作者还在废墟的中央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碎块,这是黏土和其他矿物烧结而成的。罗马大学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实验证明:废墟当时的熔炼温度高达1400—1500℃,这样的温度只有在冶炼场的熔炉里或持续多日的森林大火的火源才能达到。然而岛上从未有过森林,因而只能推断大火源于一次大爆炸。
其实,印度历史上曾经流传过远古时发生过一次奇特大爆炸的传说,许多“耀眼的光芒”、“无烟的大火”、“紫白色的极光”、“银色的云”、“奇异的夕阳”、“黑夜中的白昼”等等描述都可佐证核爆炸是致使古城毁灭的真兇。
可是历史常识又告诉我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才发明和使用了第一颗原子弹,远在距今3600多年前,是绝不可能有原子弹的。
也有人认为,在宇宙射线和电场的作用下,大气层中会形成一种化学性能非常活泼的微粒,这些微粒在磁场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并变得越来越大,从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球形“物理化学构成物”,形成这种构成物的大气条件同时还能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积累多了便会发生猛烈的爆炸。随着爆炸开始,其他黑色闪电迅速引爆,从而形成类似核爆炸中的链式反映,爆炸时的温度可高达1.5万度,足以把石头熔化。这个数字恰好与摩亨往达罗遗址中的发掘物相一致。据推测,摩亨佐达罗可能是先被有毒空气袭击,继之又被猛烈的爆炸彻底摧毁。而在古城的大爆炸中,至少有3000团半径达30厘米的黑色闪电和1000多个球状闪电参与,因而爆炸威力无比。
还有人认为,摩亨佐达罗毁于外星“宇宙飞船”。英国学者捷文鲍尔特和意大利学者钦吉推测。3500万年前,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动力飞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时,可能意外地发生了某种故障而引起爆炸,以至造成巨大灾难。然而外星人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故此证据不足。
对以上几种观点,现在还难以判断是非。
20世纪初,人们从马达加斯加挖出了隆鸟的化石。出人意料的是,在隆鸟化石的脚骨上,竟然戴着青铜脚环,脚环上刻满了种种神秘的符号和图案,而这些符号却与马达加斯加文化毫无关系。
正当人们迷惑不解时,印度考古学家班纳吉在印度河流域文明发源地发现了一座死亡之城——摩享佐达罗城。这座城市规模宏大,有着宽阔的街道、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精致的水井。城内有大浴池、大粮仓、大会议厅等公共建筑。废墟中还掩埋着各种生产用具、陶器、青铜器、雕塑、绘图和骨刻。人们在出土的2000多枚印章上,发现刻着400多个奇怪的符号与图案。这些无人能识的字符,竟与隆鸟脚环上的符号完全相符。

⑵ 古代印度历史的列表

古印度历史简述

多种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统一的文明进程

自然环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称为“印度”。显然,这个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这对手工业发展有利。由于次大陆地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着全力冒险向海洋挑战。

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14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在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则遍布次大陆。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进入文明。因此,整个史前时代直到文明的出现,次大陆一直有居民活动。

居民 古印度可谓世界人种的大熔炉。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奥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说得确切些,就是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都有,方言竟多达200种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长期统一,短暂分裂的进程,那么,古印度文明则是多分裂少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进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1750年)。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地,故称“哈拉巴文化”。但这个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它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曾长期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知。所以,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时,还认为古印度进入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发现,使古印度文明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300年。

第二个时代是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年)。这个时代又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两个阶段。所以分两个阶段是因为,辉煌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毁灭后,古印度的历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但这些雅利安人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所以在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间,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从公元前900年开始,雅利安人才进入文明,或者说古印度才第二次进入文明。学者们把公元前900—600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后期吠陀时代。不过,这个时期的文明与哈拉巴文化相比,实在是个可怜虫。

第三个时代是列国时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时也称“早期佛教时代”。这是古印度列国并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战国纷争,逐步为统一打基础的时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最为强大。此时,古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东移,即恒河流域成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国占领,成为其一个行省。

第四个时代是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24—187年)。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时代和帝国,但统一者不是列国时代的强国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义领袖。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印度河流域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但亚历山大一离开印度后,这里就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旃陀罗笈多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守军,而且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帝国。由列国并举到统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到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国进入繁盛时代。但这个帝国维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国,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华所杀,但甘华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巩固,45年间有四个国王统治,平均一个国王统治11年。公元前30年,这个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安度罗给灭亡了。总之,孔雀帝国灭亡后,古印度的历史一是长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断入侵。先后有大夏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国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

第五个时代是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西迁至中亚,进而占据大夏,逐渐从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大月氏人分五个部落,酋长称“翕侯”,约在公元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公元15—65年)消灭其它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闫膏珍(65—75年)继位,他又向南进兵印度,占领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腻色迦(78—102年)时,贵霜帝国进入盛期,都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时帝国地跨中亚和南亚,与罗马、安息、中国的东汉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帝国。同时,在公元90年,贵霜派7万大军进攻驻守西域的班超,汉烟军人少,甚为惊恐,但班超利用贵霜军劳师远征,军粮不足之缺点,“收谷坚守”又派伏兵袭杀其向龟兹求援粮草的部队,迫使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并与东汉保持和平关系。

迦腻色迦征战一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但也使百姓饱偿战争之苦,以至无法忍受他的扩张政策,所以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后,帝国开始衰落。到3世纪,帝国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国。古印度历史又进入模糊不清的阶段。直到4世纪笈多帝国的兴起。425年,贵霜在大夏的残余势力也被哑哒人(白匈奴)灭亡。

从以上几个时代不难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国的兴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国和近100年的贵霜帝国是统一强盛的帝国外,其余则都是诸国分裂时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时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发现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学者们讲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从吠陀时代开始的,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192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上游发现了哈拉巴遗址,1924年,他们又在下游发现了摩亨佐·达罗遗址。经科学测定,这是一些处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远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传来的消息震动了当时全世界的学术界,因为这些遗址的文明程度不仅令人吃惊,而且使人们发现,吠陀文明简直是一个黑暗的大倒退时代。

文明的规模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遗址,两城周长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其居民数各自约有35.000人。两城相距644公里,形成两个中心,这显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都城。以后,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发现类似的大大小小的遗址数百处,其分布范围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文明遗址的分布范围要大得多。显然,这是一个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文明时代,但也是一个被人们彻底遗忘的时代。如果说苏美尔文明还能从神话传说中找到影子的话,那么,印度河文明则连个神话传说的影子也没有。好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它,使这些在地下长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也使我们能够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况。

文明的特点 印度河文明是青铜器文明。铜制的不仅有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也有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生产工具。农业是当时的重要生产部门,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种稻。此外还有椰枣、果树、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乡。居民也从事畜牧业,驯养的动物有牛、猪、狗、驴等。家禽和鱼类也食用。

手工业比较发达。除青铜器外,也掌握了对金、银、铅、锡等金属加工技术,且热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较高水平,尤其是还会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制陶业和纺织业也有较高水平,如纺锤和纺轮在话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染缸的存在说明当时已掌握了纺织品的染色技术。陶器的坯由陶轮制成,再由陶窑烧制。陶窑设计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烧到顶层。陶制品也有一些饰以图画精品。此外,手工艺品的制作也十分精美,如项链、戒指、手镯、臂镯、足镯、耳环等首饰,既有金银制品,也有象牙和宝石制品。印章是其特产,章上刻有文字和图案,文字约有四、五百个符号,这是进入文明的标志,但这些文字现在还没有释读通。

商业也很活跃。遗址中发现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东西,如印章在两河流域也有发现,同样,两河流域的圆形印章和金属制品在这些遗址中也有发现,这说明与两河流域有商业贸易往来。学者们认为,这种远程贸易是由海路进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图案。此外,遗址中还有石制的称锤,并有二进法和十进法,这说明其度量衡制度也

这个网址继续看,有七页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18&Page=1

⑶ 请教印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的历史

古印度历史简述

多种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统一的文明进程

自然环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称为“印度”。显然,这个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这对手工业发展有利。由于次大陆地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着全力冒险向海洋挑战。

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14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在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则遍布次大陆。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进入文明。因此,整个史前时代直到文明的出现,次大陆一直有居民活动。

居民 古印度可谓世界人种的大熔炉。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奥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说得确切些,就是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都有,方言竟多达200种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长期统一,短暂分裂的进程,那么,古印度文明则是多分裂少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进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1750年)。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地,故称“哈拉巴文化”。但这个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它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曾长期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知。所以,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时,还认为古印度进入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发现,使古印度文明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300年。

第二个时代是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年)。这个时代又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两个阶段。所以分两个阶段是因为,辉煌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毁灭后,古印度的历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但这些雅利安人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所以在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间,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从公元前900年开始,雅利安人才进入文明,或者说古印度才第二次进入文明。学者们把公元前900—600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后期吠陀时代。不过,这个时期的文明与哈拉巴文化相比,实在是个可怜虫。

第三个时代是列国时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时也称“早期佛教时代”。这是古印度列国并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战国纷争,逐步为统一打基础的时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最为强大。此时,古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东移,即恒河流域成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国占领,成为其一个行省。

第四个时代是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24—187年)。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时代和帝国,但统一者不是列国时代的强国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义领袖。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印度河流域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但亚历山大一离开印度后,这里就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旃陀罗笈多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守军,而且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帝国。由列国并举到统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到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国进入繁盛时代。但这个帝国维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国,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华所杀,但甘华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巩固,45年间有四个国王统治,平均一个国王统治11年。公元前30年,这个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安度罗给灭亡了。总之,孔雀帝国灭亡后,古印度的历史一是长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断入侵。先后有大夏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国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

第五个时代是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西迁至中亚,进而占据大夏,逐渐从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大月氏人分五个部落,酋长称“翕侯”,约在公元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公元15—65年)消灭其它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闫膏珍(65—75年)继位,他又向南进兵印度,占领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腻色迦(78—102年)时,贵霜帝国进入盛期,都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时帝国地跨中亚和南亚,与罗马、安息、中国的东汉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帝国。同时,在公元90年,贵霜派7万大军进攻驻守西域的班超,汉烟军人少,甚为惊恐,但班超利用贵霜军劳师远征,军粮不足之缺点,“收谷坚守”又派伏兵袭杀其向龟兹求援粮草的部队,迫使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并与东汉保持和平关系。

迦腻色迦征战一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但也使百姓饱偿战争之苦,以至无法忍受他的扩张政策,所以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后,帝国开始衰落。到3世纪,帝国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国。古印度历史又进入模糊不清的阶段。直到4世纪笈多帝国的兴起。425年,贵霜在大夏的残余势力也被哑哒人(白匈奴)灭亡。

从以上几个时代不难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国的兴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国和近100年的贵霜帝国是统一强盛的帝国外,其余则都是诸国分裂时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时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发现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学者们讲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从吠陀时代开始的,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192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上游发现了哈拉巴遗址,1924年,他们又在下游发现了摩亨佐·达罗遗址。经科学测定,这是一些处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远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传来的消息震动了当时全世界的学术界,因为这些遗址的文明程度不仅令人吃惊,而且使人们发现,吠陀文明简直是一个黑暗的大倒退时代。

文明的规模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遗址,两城周长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其居民数各自约有35.000人。两城相距644公里,形成两个中心,这显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都城。以后,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发现类似的大大小小的遗址数百处,其分布范围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文明遗址的分布范围要大得多。显然,这是一个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文明时代,但也是一个被人们彻底遗忘的时代。如果说苏美尔文明还能从神话传说中找到影子的话,那么,印度河文明则连个神话传说的影子也没有。好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它,使这些在地下长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也使我们能够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况。

文明的特点 印度河文明是青铜器文明。铜制的不仅有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也有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生产工具。农业是当时的重要生产部门,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种稻。此外还有椰枣、果树、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乡。居民也从事畜牧业,驯养的动物有牛、猪、狗、驴等。家禽和鱼类也食用。

手工业比较发达。除青铜器外,也掌握了对金、银、铅、锡等金属加工技术,且热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较高水平,尤其是还会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制陶业和纺织业也有较高水平,如纺锤和纺轮在话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染缸的存在说明当时已掌握了纺织品的染色技术。陶器的坯由陶轮制成,再由陶窑烧制。陶窑设计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烧到顶层。陶制品也有一些饰以图画精品。此外,手工艺品的制作也十分精美,如项链、戒指、手镯、臂镯、足镯、耳环等首饰,既有金银制品,也有象牙和宝石制品。印章是其特产,章上刻有文字和图案,文字约有四、五百个符号,这是进入文明的标志,但这些文字现在还没有释读通。

商业也很活跃。遗址中发现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东西,如印章在两河流域也有发现,同样,两河流域的圆形印章和金属制品在这些遗址中也有发现,这说明与两河流域有商业贸易往来。学者们认为,这种远程贸易是由海路进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图案。此外,遗址中还有石制的称锤,并有二进法和十进法,这说明其度量衡制度也发达,或者说,文明的创造者是一些斤斤计较的居民。

最能体现这个文明规模的是城市遗址及其建筑艺术。在众多的城市遗址中,较大的只有几处,其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最大,而保存较好的是摩亨佐·达罗,因此,我们将通过介绍摩亨佐·达罗城遗址来了解印度河的城市文明。

摩亨佐·达罗城占地266公顷,城的西部是建在砖台砌高台上的卫城,东部是居民住宅区和商业中心所在地,两部分有一道宽厚砖墙围护,使其形成一体。卫城有高厚的城墙和塔楼,卫城内有一系列建筑物:中心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4米,用砖建成,涂以沥青,以防漏水。浴池附近有供水水井,并有排水沟。学者们认为,这个浴池不单纯是为了洗澡,可能也是履行某种宗教仪式的场所。浴池的西边是大谷仓,东、南、北三面是富丽堂皇的建筑物,这显然是统治者居住、办公、和集会的地方。下城显然是按规划建成的,大街笔直,有东西向,南北向,垂直相交。下城也分区,每区又有若干小巷,也是垂直相交。主要大街宽达10米,街道交叉处建筑物的墙角砌成圆形,以免有碍交通。街道还有不少分布均匀的柱子,专家们认为是夜间供照明的灯柱。垂直相交的街道下面,又有一整套下水网络,下水道用砖砌成,上有石板顶盖。街道两边都是建筑物墙壁,但这些建筑物的窗户不是临街而开,而是朝自家的院子开的,门基本上也是临小巷而开,很少临街而开。从下城的街、区、建筑物来看,显然是一个贫富差别较大的阶级社会。因为有的城区街道整齐,建筑物是豪华式的楼层建筑,并自备水井和浴室,浴室的地面呈坡度,并有下水管道直接通向室外的街道下水管道,有的建筑物还有垂直的陶管,说明楼房的主人把浴室设计在楼上了。有的城区则是另一番景象,街道狭窄,茅屋土舍,街道无下水道,室内无浴室,这些城区显然是贫民区,想必是热天臭气熏天,雨天道路泥泞。

印度河文明的建筑物与同时期埃及和苏美尔的建筑物相比,有其明显的独特风格。从建筑材料来看,埃及是巨石建筑,苏美尔是用太阳晒干的砖,印度河文明的则是窑内烧的砖,且尺寸标准;从建筑风格来看,他们比埃及和苏美尔似乎更注重实用和实惠。在艺术方面,基本上无壁画和浮雕之类的东西。但有单独性的青铜和石制雕刻品,其特产印章上有不少动物图案,如牛、独角兽等可谓栩栩如生。石雕的人像虽庄严呆板,但发须整洁,一付贵族气派。青铜雕的舞蹈少女,佩带着手镯和臂镯,梳着披肩发,且身材苗条健美。

文明的毁灭 印度河文明的出土文物无不使人感到惊奇。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是谁创造的呢?由于印章上的文字至今没有释读通,所以,专家们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说:有的认为,这个文明是从苏美尔输入的;有的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创造的;有的说是混血种人创造的。至于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仅靠考古学也无法了解。总之,这个文明后来又突然消失了,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同样有争论,一说是外族入侵;一说是人民起义。因为下城区一个房子里有13个成年男女和儿童的骨骼杂乱地躺着,其中一个人的头盖骨上有146毫米的伤痕,还有一个象牙雕刻匠一家人的尸体,其中5个是儿童。但问题是这些尸体中有些人还带着手镯、戒指和串珠等,打劫和起义一般是不会留下宝物的。于是,又有的学者认为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并且说这个地震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发生的,地震后又接着引起水灾。总之,众说纷纭。

需要说明的是,印度河文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中心地区的文明毁灭后,有的地区还在持续发展。据考古所知,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还保存有发达的印度河文化。如一个名叫罗塔尔的地区,城市建设就有很好的规划,大街两侧的房屋栉次鳞比,地面和地下均有完备的排水设备。这里还发现约200个印章,还有一个造船台。这显然是印度河文明的余辉,或者说是一些幸免遇难者。不过,大概是雅利安人太落后,难以继承这些先进文化。原有的居民又处在被雅利安人驱赶或杀戮的状态下,所以,印度河文明连同它的印章文字就被后来人彻底遗忘了。

三、古印度的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

社会经济 雅利安人是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进入次大陆的,由于他们还处在野蛮状态,所以在早期吠陀时代,尽管这些入侵者自称为“雅利安”,意即高贵的人,而当地人被他们蔑视地说成是一种黑皮肤、低鼻子、说邪恶语言的“达萨”或“达休”(男女敌人),但他们的社会经济是十分落后的。这些长于砍杀的游牧人,最初仍以畜牧业为主,他们驯养的动物有牛、羊、马、骆驼和象等,并把牛粪作成饼状充当燃料。后来,他们逐渐以农为主,懂得用两头牛牵引一张犁来耕地,用镰刀收割庄稼,但仍不忘把一部分田地或草地留下来作为牧养性畜的地方。他们也会制作战车、运物车、船、犁及各种家庭用具。金属匠制作各种铜和青铜的工具和器物,也制作各种金银装饰品。铁器也开始出现。不过,从农业和手工业的情况来看,极有可能是从印度河文明的余辉那里学来的,因为这是生活必需品范围,不像印章上的文字,对野蛮人来说用不用关系不大。

在后期吠陀时代,由于铁器有了一定的推广,这为开发恒河中下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时,农业上已用重犁耕地。据文献记载,有时竟用24头牛来牵引卧式重犁,为得是深耕。田地里有畦沟,动物肥施用已受重视,并有了一些灌溉系统。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这是野蛮人的遗风。手工业较前有一定的发展,文献提到的职业比较多,如木匠、铁匠、金匠、珠宝匠、弓弦匠、织席匠、陶匠等,甚至还有制饮料的人、剃头匠、送信人、摆渡人、鼓手等。这表明,劳动分工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商品交换还处在物物交易阶段,不过,也出现了放贷牟利之人。

列国时代的社会经济有重大变化。首先的铁器使用普遍。农业方面生产水平和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水稻的种植相当普及。畜牧业仍然比较重视,各村有公用的牧场。手工业分工更加专门化,文献提到有18种手工业匠人,重要的手工业行业还组织有行会,行会的头人通常都是能接近国王的有势力的人物。列国时代最大的变化是商业特别活跃。当时有八大城市,商业在各城市的市场进行,城市之间有商路连接。商人还组成商会,目的是控制价格,谋求厚利。物物交换已被淘汰,交换媒介是银和铜铸成的货币。受人遣责的高利贷和正常的借贷都有。对外贸易也很活跃,同斯里兰卡、缅甸、西亚都有商业往来,商人通常结成商队,由保镖护送,商队的规模也比较大,这表明已有合伙经营性质。但商队的人数文献记载通常不够严肃,如《杂阿含经》中记载居萨罗国有500辆商人货车遇500群贼而免于劫掠的故事。《增一阿含经》中提到500商人入海采宝在岛上被害。此外,文献还提到波罗尼斯城有50豪族,迦毗罗卫国有500叛奴等。显然,这些数字只能供参考。古印度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口述为凭证,书写的则无效。

孔雀帝国时代,是社会经济繁盛时代。在农业方面,水利灌溉事业较前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尤其是工商业有显着的发展。当时的首都华氏城是帝国工商业的中心,城内设有专门管理工商业具体业务的职能部门。城市的手工业者一般都住在城内的各个街坊,组成同行业公会。国内外贸易都很活跃,通常的贸易商品是王公贵族所需要的贵重纺织品、宝石、装饰品和香料等,矿产品、盐和酒之类的民需品由国王专利。此时,内陆贸易有一条从西北边境通过首都华氏城直达东方的皇路,构成内陆贸易大干线。海外贸易与斯里兰卡、缅甸、西亚、埃及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有的研究者认为,此时中国的丝织品已输往印度。不过,当时的商业贸易主要是为上层服务的,这歙使城市经济与农村很少发生联系,从而使农村长期处在带有农村公社残余的自然经济状态。

到贵霜帝国时代,由于该帝国包括了许多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所以帝国的建立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帝国又处在横贯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显然有助于帝国海内外贸易的发展。在迦腻色迦时,帝国西与罗马和安息,东与中国东汉帝国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印度的珠宝、香料、象牙,埃及和西亚的玻璃,以及中国的丝绸、漆器等,在东西方贸易中都得经过帝国领地,这使贵霜统治阶级和商人大获其益。贵霜制造的金、银、铜币在各地的发现,表明当时帝国的商业贸易是很活跃的。

政治制度 也是由贵族政治到中央集权制,由列国并举时的多样性到统一帝国出现后的单一性。

在早期吠陀时代,因雅利安人还处在野蛮时代,所以还存在着原始社会所特有的氏族部落组织和军事民主制机构。雅利安人的军事首领称“罗舍”,贵族会议称“萨巴”,民众会议称“萨米提”。

到后期吠陀时代,民选的罗舍已发展为世袭的君主。文献中提到有“十世相承”的王国,不过,这些小君主虽能世袭,但也有被罢免、重选,甚至放逐的情况,这说明君主的地位还不巩固。萨巴和萨米提两种会议仍存在,这是对王权的限制,也标明此时的政治制度还处在贵族政治阶段。

列国时代的政治制度呈多样化。16个大国中只有两个是共和国,其余已发展为君主国。16大国以外的小国,则多为小共和国,同时,这些小国的政治机构也形式多样,不完全相同。16大国中,摩揭陀最为强大。文献夸大说,该国统辖有8万个村镇,每个村镇都设有村长和村长领导下的村议会。此时,王权加强,但有五个国王都是靠杀父即位上台的。国王之下,有大批官吏分管行政、司法和军事,还有由村长组成的大议会。摩揭陀国还不断向外扩张,到难陀王朝时,文献记载说有2万骑兵、20万步兵、2千战车、3千战象(还有一说是8万骑兵、8千战车、6千战象、20万步兵),难陀王朝不仅统一了恒河流域,同时也初具帝国规模,不过,这个进程被亚历山大的东侵给打断了。

孔雀帝国建立后,政治制度由多样性转为单一性。此时,最高统治者国王已集军事、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并开始神化。第三个国王阿育王就自称是“诸神的宠爱者”。《摩奴法典》则宣称国王是带有人的外形的神,如同太阳,眼睛和心燃烧着,地上的任何人不能看他。国王之下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大臣分管中央各部,地方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统治,总督多为王子,所以也是家天下色彩。为了强化统治,帝国建有号称60万人步兵、3万骑兵、9千头大象和1万辆战车的军队。此外,精干的密探无处不在,通过信差和信鸽将一连串的报告送交首都。维持秩序的手段是无情的,这是一个严厉的官僚政治社会,体现了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的谋臣乔底利耶的名言——“政治学是惩罚的科学”。帝王的生活也极其奢侈。据文献记载,国王行猎时,伴随国王的全是武装起来的女猎手,她们或驾驭战车,或骑马,或乘象,俨如出征一样。在举行某种宗教大典时,宫庭***队伍有用黄金和白银装饰起来的许多大象、有四马战车、有拿着盛满贵重宝石的各种黄金或黄铜器皿的侍从、还有许多水牛和驯服好的狮子和豹子等,国王通常驻被24头大象保护着。王室服务的除侍从外,还有宫女、舞女、歌手、乐师、乳媪、按摩者、看门人等。但帝王的享乐并不是高枕无忧的,国王在夜间常常更换自己的寝室,以防突然事变,这表明宫庭中隐藏着尖锐的矛盾。

孔雀帝国的君主善于采取宽猛相济、恩威并用的统治政策。如阿育王最初据说是个穷凶极恶的暴君,为夺得帝位,竟诛杀了99个兄弟。他还专门挑选最凶恶的人设立“人间地狱”,任意残害人民。在征服南印的羯陵伽国时,阿育王掳走15万人,战场上杀死10万人,还有若干倍于此的人死亡。但这次战争后,据说他表示忏悔,转而信奉佛教。这与其说是忏悔,不如说是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阿育王的统治政策确有改变,即由暴力转为精神征服,如派传教团宣扬“圣法”等。这当然是为了缓和矛盾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统治政策,因为,帝国已建立,继续搞暴力征服已无必要。所以阿育王宣扬仁爱与慈悲,主张宗教宽容,不许各教派互相攻击,他曾明确地说,他关心的不是臣民信仰什么,而是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他宣扬非暴力,要求不杀生,甚至规定王室生活应吃素等。阿育王还倡导公益事业,如修路、种树、掘井、建亭等,以利行旅之便。他还改善医治病人的设备,并派官员询察民众疾苦。阿育王是古代有名的勤于政事的帝王,据说他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也舍不得浪费,仍让报告者向他报告国事。为了纪念他的威望,他还在帝国各地立了许多巨大的砂石柱,这些石柱均用整块石头打凿而成,高达40多英尺,是波斯的钟形柱头,上有动物造型,柱上刻有百姓应该遵守的宗教法规。但阿育王的一切努力不可能世代相传,他的后继者们多是平庸之辈,缺乏他的统治才能。所以阿育王一死之后,帝国就分裂了,直至末帝被巽伽族出身的将军包杀。

动荡了近两个世纪的古印度,到贵霜帝国的第三王迦腻色迦时,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又进一步加强。迦腻色迦虽不是印度人,但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同样崇信佛教,并把一批出色的佛教学者招到自己的宫庭,使佛教成为帝国统治的精神支柱。但迦腻色迦也不排斥其它宗教,贵霜帝国的钱币背面有希腊的、两河流域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像,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或者说他不能不利用各地的神来作为其帝国政治统治的精神工具,不能不采取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不过,尽管他设法缓和帝国存在的各种矛盾,但贵霜帝国依然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帝国,迦腻色迦本人就是死于非命的。

社会性质 多分裂少统一的古印度是什么社会性质,当然只能从其短暂的统一时代去考察。一般认为,孔雀帝国是奴隶社会,贵霜帝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但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存在着意见分歧。

从土地制度来看,孔雀帝国的土地表面上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际上是分三类:一是国家和国王占有的土地;二是僧俗贵族占有的土地;三是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国家的土地是指全国的山林、水源、地下矿藏、无人占有的荒地和农田,这类土地的耕种者对份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要向国家纳税;国王的土地是指其直接经营的王庄,其收益归王室,王庄上的劳动者是奴隶、雇工、罪犯,这些人不占有份地,由王庄视其劳动情况发给口粮或工资。僧俗贵族的领地也有两种情况:一为封邑,即国王赐与的土地,这类土地可免税,也可继承,但无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二为直接经营的私人农庄,这种土地一部分由自己的仆人和奴隶耕种,一部分交给雇工耕种,这种土地可买卖和转让。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情况也不同,一为公有制;二为公私并重,即水源、森林等属公有,份地则分给每个家庭使用,村社社员要向国家交纳赋税。此外,经济发达区也有小土地所有制。

从奴隶制度来看,孔雀帝国之前是家内奴隶,是小农带着奴隶种地,或小农种地奴隶送饭。孔雀帝国时,王庄和贵族领地有生产性的奴隶。从《摩奴法典》可知,奴隶来源大体分七种:战俘、家生的、买来的、授赠的、继承的、为取得给养自愿的、犯罪的。但帝国对奴隶也有种种规定:一是雅利安人一般不允许沦为奴隶,如出卖或抵押孩子为奴隶的家长,要受处罚;二是出身雅利安人的奴隶,应由其亲属尽早赎回,以恢复其自由身份,非雅利安人出身的奴隶,也不能随便虐待,如让奴隶搬运死尸,清扫粪便,或打骂奴隶,破坏女奴隶的贞操等,就要给受害奴隶以自由,所以有人说这是温和奴隶制。有的长期研究古印度史的权威专家甚至认为,奴隶在生产领域的使用规模也是有限的。这样,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在生产领域使用有限,就意味着奴隶制度在当时的社会不占主导地位,或者说这个社会不是奴隶社会。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三、多种姓与多教派

种姓制度 这是古印度的特产,西方人通常称此为“卡斯特制度”,印度人称此为“瓦尔那制度”,瓦尔那意即颜色、品质或肤色。这种制度在早期吠陀时代就萌芽了,进入次大陆的雅利安人,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即把自己当作高中贵者集团,而把当地居民称为“达萨瓦尔那”,意即敌对集团。随着雅利安人的内部分化,部落中出现了平民与贵族的差别,平民称为“吠舍”(vis氏族成员的意思),贵族称为“罗舍尼亚”(

⑷ 雅利安人入侵前的古印度文明是个什么样子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阿育王在国内修筑道路,扩大灌溉工程,发展国家的经济,使国家繁荣和兴盛起来。

(4)古印度人种棉花干什么扩展阅读:

古印度入侵时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入侵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

萨塔瓦哈纳时期(公元前100~公元200)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⑸ 古印度什么时候灭亡的

公元前187年,古印度灭亡。

8世纪初,阿拉伯人来到古印度,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建立了许多伊斯兰国家,印度的伊斯兰教信徒和印度教信徒的纠纷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了。

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成立了英属印度殖民地,莫卧儿王朝灭亡,英语逐渐成为印度的通用语言。1947年,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独立。

印度一名(In ),在古代是指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区——印地。印度是地区之名而并不是主权国家之名。因为在历史上,印度不是统一国家,所以没有固定的国名。在英国人把大印度地区殖民地化以前,这个地区的政治状态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从来没有被彻底统一而成为同一个国家。

印地,历史上是人种来源极其复杂的混杂地区,有白种人、黄种人(包括蒙古人、汉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5)古印度人种棉花干什么扩展阅读

最早在古印度产生的文明叫做哈拉巴文化,那是古印度的本土文化,在4000多年就已经产生了。不过,大约公元前2300年,这个文明神秘地消失了,至今没有人知道它消失的原因。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古印度一直被外族人统治,外来文化也逐渐成为古印度的主流。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支外来的民族——雅利安人来到了古印度。雅利安人原本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他们不断向南边迁移,最后从西北部进入了古印度。

这支外来的民族占领了古印度的北部,把古印度的土着居民赶到了南边。这样,古印度就产生了南北的文差异。

雅利安人成为古印度的统治者后,最早的种姓制度便产生了。当时只有雅利安人和土着居民两种等级,后来婆罗门教产生,于是发展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四种等级的种姓制度。

在婆罗门教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叫原人的神灵,他有一千个头、一千只眼睛和一千只脚。他的心中长出了月亮,眼睛里生出了太阳,他的呼吸中产生了风,他的头顶上生出了天空,他的脚下长出了大地。这位神灵,后来被称作“梵(fàn)天”。

梵天用嘴巴创造了婆罗门,用手创造了刹(chà)帝利,用腿创造了吠(fèi)舍,用脚创造了首陀罗。这位神灵还为四种人规定了不同的职业,婆罗门是宗教祭司,刹帝利是国王军官,吠舍是商人。这三种人都是雅利安人,皮肤比土着居民要白得多,他们认为自己非常高贵。

而土着居民则是最低等的首陀罗,他们是雅利安人的仆人,负责做饭、修建房屋、种庄稼等工作。

阅读全文

与古印度人种棉花干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文山跟越南哪个城市交界 浏览:180
越南驻中国有哪些领事馆 浏览:31
这是哪里来的一个印度美女 浏览:603
中国最强的科学是什么 浏览:651
南非世界杯中国队在哪里 浏览:86
越南五十万相当于人民币多少钱啊 浏览:298
秦始皇做了哪些中国贡献 浏览:56
越南旅游一个月需要多少人民币 浏览:358
伊朗对c罗做什么 浏览:947
越南币350值多少人民币 浏览:28
印尼小黄人用什么球拍 浏览:796
中国化工板块有哪些 浏览:404
伊朗在美国是什么位置 浏览:484
怎么快速变英国腔 浏览:431
印尼人均收入多少钱 浏览:123
中国在伊朗投资多少亿 浏览:883
英国前卫级核潜艇有多少现役 浏览:973
伊朗有多少人民农民 浏览:498
中国的瑜伽由哪个地区传入 浏览:684
中国公民在印尼确诊怎么办 浏览: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