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印度裔精英为什么比华裔在美国更成功
因为印度裔的精英相比较而言,他是接受英国的教育方式,并且印度通用语是英语。这就导致了印度人在交流方面会比华裔更成功。同时因为印度一直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方式而华裔更多的是接受中华传统教育。两相较比之下,美国也属于西方的教育方式,更能接受西方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人才。所以印度裔精英会比华裔在美国更成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虽然印度人的口音比较重,并且带着浓浓的咖喱味,但是印度人他从来不会为此而害羞。所以也就不会出现在课堂上面,不愿意发言,不愿意辩论。这样的话就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展示印度一所拥有的知识。但是华裔比较谦虚比较害羞,所以在很多口语陈述上面就会显得有些怯懦。中国人的沉默谨慎,唯恐“祸从口出”的习惯,也意味着容易导致错失良机。
㈡ 印度人生的目的包括
印度人生的目的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追求精神成长、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职业成就。
在印度文化中,精神成长被视为人生的重要目的之一。许多人致力于通过冥想、瑜伽和其他灵性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相信,通过这些实践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进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此外,印度教、佛教等宗教信仰也强调个人的精神修行和道德提升。
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也是印度人生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社会非常重视家庭观念,每个人都在努力维护家庭的团结和和睦。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社区和社会的和谐,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另外,个人职业成就也是许多印度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的国家,因此许多人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就。他们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并为家庭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的来说,印度人生的目的是多元化的,包括精神成长、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职业成就等方面。这些目标共同构成了印度人丰富多彩的人生追求。
㈢ 印度的教育状况
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心, 希望能够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增强其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印度独立后便十分重视工程技术教育, 早在50年代就仿照美国(房源)麻省理工学院(M IT ) , 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 所“印度理工学院”, 发展至今, 印度已经有了550 多所工程技术学院和1 100 多所多科技术学院。2000 年, 印度有大学及类似机构248 所, 开放大学7 所, 所有高校总数达到11 000多所, 高等学校在校生839. 9 万人。
印度的一些大学在世界上已经颇有名气, 在世界各国, 来自印度的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有数百万名, 受聘于联合国系统内的各个组织或机构的有数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软件行业。印度近年来经济能持续增长与其近十年来软件技术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软件出口更是执世界之牛耳, 带动了印度经济的腾飞。有关资料显示, 印度软件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已达到了34 万人, 其软件科技人才还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急剧增长。
㈣ 他乡的童年之印度篇
03 印度—教育的创新与个体的努力
片子一开始,旅居印度7年的尤芷薇记者提到一个印度词汇:judaad。意为替代方案。比如在洗澡时,没有花洒,于是把铁桶扎孔当做花洒用。印度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度,很多时候需要想其他办法解决问题。因而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种替代方案应运而生。这也是很多印度企业家外企CEO很擅长的一点:在混乱中制造秩序。
那么,judaad在印度的教育中又有什么体现呢。
这位记者继续说,在教育中的体现,在她看来是不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在印度的课堂上,学生们很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哪怕问题的答案结构都还不清楚,也敢讲出来。最后在辩论中,答案就会被找出来。
看完全片,总结了印度教育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两点:创新与个体的努力
创新
镜头来到加拉卡提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在这里建了一所“云中学校”,放置了电脑供孩子们使用。每天下午,云中学校会接通世界某个角落的一位志愿者,与孩子们直接通话教授他们各种知识。
在这所学校,采用SOLE(self organised learning enviroment)―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的教学方法,孩子们经常会成立小组互相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远在果阿海滨的一所国际学校“天堂学校”也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校创始人希尔帕・梅赫塔说:传统学校系统总是教人服从,降低学生自信心。而她认为孩子们应该主导他们自己的学习之旅。
此外,在与学校的4位老师讨论该不该给6岁的女儿买一台电脑时,有位叫斯尼达的老师回答说:他们应该学会使用任何资源,无论是书本、还是互联网、网络全书,还是他们身边的人。当学生们太沉迷于游戏时,会带他们出去看看大自然,让他们意识到不是想限制他们玩游戏,而是想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
个体的努力
印度是混乱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令人称道。而是在混乱与落后中,总有个体在努力,在改变。
1 - 月经网络全书
在印度,很多女孩到了青春期会辍学,据说很大原因是学校没有合适的卫生设施。阿迪提・古普塔和图印・保尔夫妇这对平面设计师夫妇,设计了一套“月经网络全书”,以漫画的形式给女孩们普及正确的生理卫生知识。这套书成为无数女孩的启蒙,甚至改变了她们的人生。
书被介绍到远在500公里之外的孟买,在课堂上被使用,也在专门的团体活动中被分发。
图印・保尔说,所有重大的改变都是从个人开始的,必须是来自个人。因为政府很难掌控每一个个体的需求,而个人会更了解个人有什么需要,而这些人会创造出解决办法。
中国的一句古语也很好的对应了以上这段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 - 废物变玩具
阿尔温德・库布塔是“废物变玩具”的倡导者。早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工程师,他发现很多穷孩子没有玩具,便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废品垃圾中寻找材料,动手制造玩具。
他说,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东西,即便是最穷的人也可以玩上,在一个充满了商业的世界,只为了富人的世界,太多穷人、穷孩子落在后面,他们被边缘化,没有途径得到任何东西,有了互联网,可以让一切免费。
库布塔把书公开在网上,也做短视频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TOYS FROM TRASH)。
他还说,对于孩子来说,玩具最好的玩法就是打破它(边说边演示)。这让人们深度学习到很多科学知识,不是只有在一个地方这样学,而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这样学。这是学习科学最好的方式,不需要孩子花钱,但需要时间,孩子们不需要太多钱,但他们需要时间。花很多时间与他们在一起,之后他们会成为自主学习的人。
在印度,这样的以小推动大,以小影响大的例子还有很多。也正因为他们的努力与付出,为这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添砖加瓦,推动了人才的培养,提升了国家的地位与实力。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世界经济论坛上,印度获选全球第4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
在片尾,还有这样一段解说:印度是最没规则的,所以印度人才擅长管理不确定的事情。他们从不羞于表达意见即便这些意见只是考虑了一半。
印度的教育,还有沉重的问题,但文化上的精神根源和教育上的创新思维方式,快乐和友爱,思辨与变革,以及个体的努力与付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大的进步与突破。
*《他乡的童年》系列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小朋友的温柔乡”
一个专注于小朋友们成长的有温度的公众号。
㈤ 印度的90/00后都在干嘛,有什么爱好
工作、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爱好玩游戏看电影。
印度人口多,工作少,印度的年度经济调查报告指出,创造就业是印度的“核心挑战”。现有2600万印度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一国人口——没有正式工作。
因为普遍贫困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大多数人只能找点生计糊口,只为活下去”。此外,还有规模不小的“公开失业”人群靠家里人养活。“就业不足”现象更是严重:往往几个人轮流干着其实只需一个人的活。很多人长时间辛苦劳动,收入却极低。
劳动力大军中,大多数人是在所谓“非正规”行业里讨生活,工作环境差,薪酬低,几乎没福利可言。这样的工作并不能带来稳定就业率。据一些机构估算,仅有7%的印度人从事着享有完整劳动权益保障的“正规工作”。
㈥ 印度心算天才少女,扬言比计算机还快,为何华罗庚看了一眼就说她算错了
印度这个国家,地理上距离我们如此之近,文化上却又距离我们如此之远,以至于我们完全不能理解我们这个近在眼前的邻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满着让中国人感到迷惑的因素,比如我们永远搞不清楚“牛后神泉”为什么可以治病,那么“干净”的恒河水居然是“圣水”,还有他们的火车究竟能挂多少人。
至于像现在某些心余或算课程、速成班,也得量力而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人情世故,知识再多,长大了也很难有用武之地的,甚至想不开出家为僧的都不少。现在清华大学和尚可是很出名的,为啥那么高的学问要当和尚呢?根本还是觉得活着没意思,四大皆空嘛!
㈦ 为什么印度人能在世界上取得成功——微软印度裔总裁的回答
对于印度,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没有好印象。
但又众所周知,印度却源源不断地向包括美国谷歌、微软等世界超级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领导人。
一个有多种宗教和语言,还有种姓制度,被称为混沌的13亿人 社会 的国家。对全球领导人的产生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这应该也是我们大多数国人不解,和感兴趣的问题吧。
现将其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为什么有很多印度人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呢?
首先不要忘记,印度是个人口大国。才能,是公平地被赋予每个人的东西。有13亿人口,当然会有很多优秀的人材。
印度的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还不是很好。但是,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如印度理工学院(IIT)和印度经营学院(IIM)等,在世界上的水平还是非常高。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另一种是成功带来成功。当年(20世纪90年代)我在哈佛商学院学习时,整个学院只有两名印度人。现在800人的班级里有100多人是印度人。
只要有成功的榜样,就会有以其为目标的人继续前进。如果某家企业的印度CEO取得成功,就会被评价为“印度人很有能力”。
——印度 社会 的多样性有影响吗?
那是非常大的原因吧。印度是一个生活和经商都非常困难的 社会 。
要想在印度取得成功,需要相当的忍耐力,不是一般的努力就能做到的。因为这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 社会 。
印度的多样性是相当可怕的。约有30个州,各自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宗教也各不相同。
印度以多样性中的统一为国基础。多样性使印度成为一个美丽而自豪的国家。同时也使它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地方。
印度是混沌的,所以可以得到锻炼。
——很棘手吗?
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即使道路有信号,也不遵守。在道路上逆行的车辆也不罕见。既有空气污染,也有在购物时,如不强势主张的话就会被骗。
在井然有序、按计划进行的日本人看来,有着各种问题的印度的状况简直就是混乱。
并且,拥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各自会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
说服不遵守规则的人,把他们引导到一个统一的方向,是极其困难的。在印度,说服可以说是一门高度的艺术。
但是,从这种多样性和混乱中得到锻炼,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人,无论再到世界的哪个地方,都能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因为太过于秩序,舒适,所以变得没有人愿意走出去吧。
——印度,是以IT产业的成长而闻名的。
曾经的引起世界电脑恐慌的“2000年问题”,如没有在全世界工作的印度技术人员的力量是无法克服的。印度IT的真正飞跃是从那时开始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和孩子都认为要想成为有钱人,学习IT是最好的方法,所以立志成为IT工程师。
——另一方面,制造业发展缓慢。被认为是受到了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影响。
这也是一个原因吧。在印度教的文化中,比起用手做什么的体力工作,更注重动脑的脑力工作。上层阶级的人尤其重视动脑思考。这样的文化背景会产生影响吧。
从 历史 上看,采取 社会 主义经济政策的印度政府,对制造业的限制是多方面的。如果要遵守这么复杂的规则,从中国进口后再卖会比较轻松。大概是这样想的吧。
——在IT产业中,虽然也有印度教的被歧视的较低种姓的人,但有存在种姓歧视的问题。
据说去美国的技术人员大多是高级种姓。
这是遗憾,印度仍然存在种姓、性别、宗教和语言歧视。超过500万人从事的IT行业也应该存在这样的问题吧。
去年,在硅谷的大型IT企业里,被歧视的低种姓男性因为受到了高种姓的上司的歧视而提起了诉讼。上司说,低种姓的男性之所以能进入难关大学IIT,是因为有对 社会 弱势群体优待的政策。所以妨碍了他晋升。
虽然IT行业一直在支持女性的进入,但我认为在宗教和种姓方面还做得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机会的平等,有必要采取措施。
最后再转上一些日本网民的读后感
----一般这样的被采访者,都免不了大谈国民性啦, 历史 性啦。这个人还是比较客观的指出了 印度 社会 负面的影响。
----印度人的堂堂的自我主张是重要原因。与大多数的亚裔人不同,自我主张到饶舌的地步。
----没有太多新内容。种姓制度不变的话,被认为追不上中国与美国。
----很多的日本人,妄想着将制造业从中国撤离,与印度联手,将中国搞弱。这是对印度的现实太不了解了吧。
----以个人为主的印度IT码农确实很成功。但真正的制造业完全不行。并且印度人,作为团队完全没法使用。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在印度公司的印度员工总是光是动嘴,不动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