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有什么开挂的事让人大开眼界
趣事一:印度大街上有一种小吃,我们在这里的每座城市都能看到,就是一种油炸的面团果子,先摁破,往里面浇上酱汁,再放到一种干干的圆筒小叶子里面交给食客,貌似那种酱汁是韭菜之类的食物组成,最奇特的是,小摊贩会用左手大指姆摁破那个油炸果子,再往里面添加调料。
趣事四:加尔各答的博物馆,门票对于印度人来说相当便宜,一张门票也不过5卢比,折合人民币也就5角,可是对于外国人的票价就高得离谱了,居然要100卢比,10元人民币啊,我们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贵那么多?要不要那么夸张?我们接受不了,决定不进去了,就在门口照照就好,门口有很多印度大学生,在我的主动吆喝下,都腼腆的配合我们拍照,虽然不是倾国倾城的印度美女,但也聊胜于无了。参观维多利亚博物馆,在进入买票时,售票大叔问我,是不是印度人,我当时听成是不是用印度币购买,于是我回答是,结果大叔居然就真卖出印度人门票:10卢比,折合人民币1元,我能说幸运吗?不过一思量,为何大叔要卖出印度人门票?难道我很像印度人?难道我很黑?进入博物馆时,警察大叔也有验票,在他看票后再看看我们,居然还是继续放行,瞬间信心跌到低谷~~~ 早知如此,那我们就该在去博物馆时买印度本国人票了!后来仔细回想,在加尔各答,有很多华裔,再加上当时我穿的类似印度旁遮普服饰的花衣服,故而卖票大叔警察大叔认为我是印度人,是可以理解的。
参观博物馆时,里面有张贵族画像,乍眼一看,居然和P先生非常像,瞬间惊呆,想让他留影合照,并问管理人员,是印度贵族吗?管理人员答是英国贵族,我就让管理人员比较画像人物和P先生是不是很像,那位管理人员定睛一看,看了看画像,再看了看P先生,也兴奋得不行,立马笑了,说确实很像,我当时就请求管理人员让P先生和画像照一张,当然这是悄悄对管理人员说的,里面的规矩是不让照相的,其实我这是充分发挥国际公关能力,哈哈哈!管理人员开始说合影不行,政策不允许,但看到参观人群不多了,就悄悄对我说,赶紧合影一张,他自己居然立马溜号走开,装作没看见,我能说,他很上路吗?于是,我立马掏出手机,偷偷摸摸咔嚓一张,我们笑了,管理人员也笑了,管理人员让我们在不许照相的地方都合影了,大家都是醉了~~~当时旁边还有一个印度的年轻家庭,其中的年轻父亲用诧异加略为愤怒的眼神瞪过来,我们立马像做贼一样的转身溜走~~~心虚啊~~~心里直默念:印度大哥,别盯那么紧行吗?我们只是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拍一张而已啊!事出有因,事出有因!
❷ 印度的市场在哪里
1. 焦特布尔,印度的蓝色之城,以其着名的沙达尔市场(Sardar Market)闻名于世。
2. 该市场坐落于焦特布尔的主要购物区,是印度传统市场的缩影,以其喧嚣和杂乱闻名。
3. 在沙达尔市场,游客可以选购到拉贾斯坦邦的丝绸、手工制作的粘土雕像、以及各种模型、大理石工艺品和银饰。
4. 市场内还出售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如沙丽,吸引着外国游客的目光。
5. 沙达尔市场不仅是购物的场所,更是体验印度市井生活的窗口,不同人群在这里交汇,生活与买卖交织在一起。
6. 市场内还有一个大型的团袜市场,除了新鲜蔬菜,还提供各种当地特产,因此成为了回国游客的热门购物地。
7. 市场周边的街道同样遍布着销售当地特产的小店,生意兴隆。
8. 廉价的沙丽是外国游客的最爱,这些色彩鲜艳、具有印度特色的沙丽价格低廉,成为回国时的礼物选择。
9. 由于生意兴隆,市场中的印度小贩收入相对较高,因此他们对外国游客通常非常友好,面对镜头时也乐于配合,笑容可掬。
10. 钟楼,正式名称为Ghanta Ghar,是市场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市场中心,其醒目的外观成为了寻找市场的游客的参照物。
11. 附近的市场周边还分布着多家涉外酒店,价格各异,其中一些酒店颇有名气,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选择在此下榻。
❸ 在印度街上,如何快速分辨一个印度人是低种姓还是高种姓
在印度,种姓制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显着特征。以下是区分印度种姓的一些方法:
1. 姓氏:姓氏在印度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种姓的姓氏通常与婆罗门、刹帝利等较高种姓相关联,而低种姓的姓氏则可能与吠舍、首陀罗甚至达利特(贱民)有关。然而,姓氏并不总是直接揭示一个人的种姓,因为许多家庭可能会隐藏他们的真实种姓或改变姓氏以避免歧视。
2. 肤色:在印度,传统上认为高种姓的人肤色较浅,属于雅利安人种,而低种姓的人肤色较深,这通常与原住民达罗彼荼、尼格罗或东南亚棕黑人种相关。然而,这种划分基于刻板印象,并不总是准确。
3. 职业:在印度,某些职业被认为更适合特定种姓。例如,高级官员、学者和商业领袖往往来自高种姓,而街头小贩、清洁工等低收入职业则可能由低种姓的人从事。
4. 籍贯:印度的种姓制度也与地域有关。不同种姓的人们在历史上往往有特定的居住地,这种传统在现代印度仍然存在,尽管现代社会的流动性有所增加。
除了这些显性指标,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来尝试区分种姓:
- 衣着:高种姓的人可能穿着更为考究,而低种姓的人可能穿着更为简单。
- 手绳:不同种姓的人佩戴手绳的方式和材质可能有所不同。
- 饮食:高种姓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素食,而低种姓的人可能更喜欢肉食。
- 口音:不同种姓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这与其居住地有关。
- 谈吐: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种姓人可能表现得更加自信和开放,而低种姓人可能表现得更加谦逊和缺乏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已经不再是官方认可的制度,并且在法律上禁止种姓歧视。因此,人们可能不会公开讨论种姓,而且在社交场合询问某人的种姓可能被视为不礼貌。
❹ 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为何印度没有本土的大超市
哎,这是印度的国家政策,因为印度的小商品轻工业不发达要是其他国家前来竞争印度肯定是竞争不过的,所以印度只好盛行之前我国清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外国小商品的金进入但是这也必然导致了因果本国的这些问题。
事实上印度的经济差异是很大很大的,穷人穷的叮当,富人富得流油,富人是不会自己去买东西的,穷人也买不起,所以平时去超市的人就不多。超市也就不干了。
❺ 在印度,种姓制度可以有多可怕
种姓制度中,第一是婆罗门,享有很大政治权利;第二是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第三是吠舍,平民,没有政治上的特权,一般认为是中产阶级的阶层;接着是首陀罗,没有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护的权利,只能从事低贱的职业,还有贱民阶级算是地位最低的人了,在高种姓阶级眼里,贱民估计不被算为人。
达利特“贱民”们一般都是干着清理厕所,扫大街等社会阶层最低的工作。除此之外,达利特是不能触碰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否则高种姓人会觉得“自己的灵魂被玷污了,要用恒河水不断清洗自己才行”。
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在印度早已废除种姓制度的情况下,种姓制度思想的残留依然影响着印度人比如不敢对高种姓开枪。首陀罗被吠舍歧视,低种姓=低道德会成为普遍观念。首陀罗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懒,同情首陀罗以至义务帮助他们或结婚就是杂种姓或圣母,而婆罗门能力以外的资产等于零。
首陀罗不管遭遇了什么,高种姓会觉得是因为懒,不能给福利养懒人。天真的吠舍有时会认为自己靠近高种姓会受到神的庇护很安全,然而婆罗门和刹帝利一纸文书就能把充满优越感的高级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罗。
印度毛派首陀罗造反,吠舍被共产,婆罗门和刹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外国人天生自带刹帝利身份。
婚姻上,种姓制度规定,男方不可以娶比自己地位高的女方,但可以娶比自己地位低下的种姓。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嫁妆日益成为女方家族通过嫁女提高自身地位的、“贿赂”男方家庭的一项手段,而嫁妆也从原先的自愿,变成了一种义务,而且金额越来越高。
低种姓女子嫁个高种姓男子,男子的种姓阶级是不变的,但是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女子的种姓阶级会被降低和男子相同,这更加助长了低种姓女子会成为高中姓男子的“玩物”,在印度多数女性的地址和安全是没有人任何保障的。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