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古印度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古印度文明:不属于今天的印度,主要位于巴基斯坦
一直以来,四大文明古国被认为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在中国,大多数人都以为古印度文明是在现在的印度版图地域上。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古印度文明”不属于现在的印度,而属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
呾叉始罗古城是原始佛教的圣地,释迦摩尼佛最初曾在此地布法。阿育王为太子时,曾为此国首领。据说在前6世纪时,此城是佛教十六列国之一的犍陀罗国的都城。
在佛经中,呾叉始罗和原始佛教紧密联系在一起。传说佛陀释迦牟尼早年曾经求学于呾叉始罗。大乘佛教形成于这里。护法阿育王登基之前,曾是呾叉始罗城的总督。从此,在这片与佛结缘的土地上,数不清的僧尼筑起数不清的寺院弘道传法,数不清的信众刻下数不清的佛像顶礼膜拜。
在呾叉始罗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佛教造像。其中最美的是一尊佛像,世尊双目微垂,嘴角若抬,好像在冥思,又好像在微笑。
佛经说,阿育王皈依后,大兴佛法,广筑堵波(佛塔)八万四千座,供奉世尊舍利八万四千枚,其中一座着名的宝塔就在呾叉始罗。因是供奉世尊的,所以称为“法王塔”(Dharmarajika)。
在呾叉始罗众多佛教遗址当中,法王塔是相对保存最完好的。周围残留的数处屋脚,和虬劲的古木几株,映衬着塔身,在旁遮普宝石蓝般的天空下显得高大宏武,令人心生敬畏。
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都曾到过此地。法显在《佛国记》中提到有关呾叉始罗词源的传说谓:“竺刹尸罗,汉言截头也。佛为菩萨时,于此处以头施人,故以为名。”
唐初玄奘到此时,古城已荒废。百年前的英国殖民地时代,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爵士根据《大唐西域记》,在呾叉始罗进行了一系列考古探查,发现了众多古代艺术品和寺庙遗迹,震惊世界。于是这座古城遗址于19世纪乃被重新发现。
1912~1934年和1944~1945年,J.H.马歇尔和M.惠勒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6.佛教健陀罗艺术起源于巴基斯坦地区
据《大唐西域记》卷三记载,呾叉始罗是北印度地区的古佛国(大正51·884b):“呾叉始罗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酋豪力竞,王族绝嗣,往者役属迦毕试国,近又附庸迦湿弥罗国。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伽蓝虽多,荒芜已甚,僧徒寡少,并学大乘。”
《大唐西域记》云大城西北七十余里存有医罗钵呾罗龙王池,池之东南三十余里有无忧王所建之窣堵波。城北十二、三里处有月光王舍头之胜地及经部拘摩罗逻多撰诸论之僧伽蓝。城外南山也有无忧王子拘那罗抉目之故地等历史名胜。
我曾经考证指出,所谓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只是近代西方编造的伪历史神话。因此根本没有什么希腊化的运动。我们在巴基斯坦的原始佛教雕像上发现的独特造型艺术风格——即所谓健陀罗艺术风格,绝非来自蛮荒希腊和欧陆,是原创于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古文明艺术,后来逐渐西传向君士坦丁堡,文艺复兴时代这种造型风格传布到达欧洲。另一个传播方向则是中国的西域和北魏以及隋唐。也就是说,所谓希腊风格的健陀罗佛教艺术风格,实际原创起源于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古佛国。
可惜的是此地出土的大量的原始佛教艺术珍品多数已经被英国人掠走。但是此地建有呾叉始罗博物馆,陈列出土的一些珍贵文物,使我们仍然得以管窥这个古代伟大的佛教国度的遗迹。
㈡ 古印度人祖先是非洲人嘛
印度的人种极为复杂。黑、白、黄都有。大概有以下几种。 1、尼格利陀人和维达人。典型的热带人种,黑皮肤,卷头发,印度最早的原始居民。 2、达罗毗荼人。象黄色人种。在尼格利陀人和维达人之后进入印度,是古印度文明的创造者。 3、雅利安人。也就是印欧白人,4000多年前入侵印度,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消亡和断层。雅利安人是优势人种,成为印度种姓中的高阶种姓。 4、后来的印度历史上还有遭受了多次蒙古人的入侵。所以还有一部分黄色人种。 一般外族入侵都是从北方进入的,所以印度北方的雅利安人(白人)比较多,越往南走,人的肤色越黑,土着也越多。
㈢ 印度历史之古印度人都去哪里了为何很轻易就被外族征服了
此时中国发展到夏朝晚期,公元前1000年恒河流域文明发展起来雅利安人,和印度土着人融合于公元前600年左右,建立起16个国家,称为16雄国,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国入侵并占领印度河平原公元前。
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灭亡波斯帝国,并继续南下古琴,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4年,摩揭陀国一名刹帝利贵族组织军队企业打败马其顿军队,宣布印度自由建立孔雀王朝,这是印度 历史 上第一个帝国政权,阿育王继位后,孔雀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基本统一整个印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分裂后灭亡,此后,印度的 历史 就是一部被入侵,使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印度文明也停滞不前,此时,中国正处于西汉文景之治时期,公元前140米八下王国入侵印度河流域,此后,中国西域游牧民族大乐之部落被匈奴击败,被迫逃往中亚。
然后南迁于公元前一世纪征服大夏王国,进入印度北部公元55年8月之人,建立贵霜帝国,统治印度西北部到恒河流域地区,公元320年,贵霜帝国衰落分裂,为印度雅利安人建立基督王朝,统一印度北部地区,公元540年,基督王朝灭亡,印度分裂公元606年,建立戒日王朝,再次统一北印度唐朝玄奘西天取经到达印度,就是戒日王朝统治时期。
戒日王朝只坚持了40多年,于公元647年灭亡,这是印度 历史 上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此后,印度出现长期分裂局面,公元1000年,中亚信奉伊斯兰教的伽色尼王朝入侵印度,传入伊斯兰教1173年,阿富汗的古尔王朝南京打败伽色尼王朝统治印度北部阿富汗人于1206年开始先后在德里建立了五个穆斯林政权,统称德里苏丹国,并强迫印度人改信伊斯兰教,导致核心印度教的人矛盾加深,这是以后出现冲突的根源,1526年帖木儿帝国皇室的后裔巴布尔入侵印度,他们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在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莫卧尔帝国,统一印度北部全境,并逐渐扩展至印度南方。
300年后,欧洲殖民侵略者来了,英国和法国经过了七年。争夺英国最终胜利,然后慢慢侵占了整个印度,于1858年灭亡,莫卧尔帝国建立英属印度,英国直接殖民统治了印度90年,使得英语成为印度的通用语言,因为民族分裂,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划分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因此也导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出现不断冲突,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王国,这就是印度的 历史 。
㈣ 古印度的早期文明遗址
印度是南亚国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称“信度”或其变音“兴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从遥远的西方带有先进技术的农民迁徙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们在此修建了运河,沿河的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位于俄罗斯南部的雅利安人侵入此地,成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遗址是哈拉巴,因此也称这一时期的文明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摇篮
恒河,印度文明的摇篮。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马华特。印度教徒视恒河为圣河,认为以恒河圣水沐浴可以净罪。恒河流域孕育着印度——月之国的民族。
约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公元前2000年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开始向国家过渡。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个小国,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的“十六国时代”,又称列国时代。
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到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在古印度,盛行原始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崇拜牛,常把战争称为“渴望得牛”,为此还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而这些仪式非常复杂、神秘,因此僧侣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于是,以祭司为职业的僧侣集团便形成了,即婆罗门种姓。后来,这些掌管宗教大权并为武士出谋划策的婆罗门,享有大量的财富和权利,成为第一种姓;刹帝利则是国王、武士和官吏等军事贵族,他们仪次于婆罗门,是第二种姓:从事农、商和手工业等的自由民,他们属于第三种姓吠舍;第四种姓称首陀罗,他们是那些被征服的土着居民、贫困破产和丧失土地的人,其中有许多人是奴隶。很明显,第一、二种姓是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是被统治阶级。为了使雅利安人永远凌驾于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之上,婆罗门剥夺了首陀罗参加“萨特拉”的资格。“萨特拉”是宗教的再生礼,因此,位列前三的雅利安人被称为“再生族”,而首陀罗则被称为“一生族”。除了这四种姓以外。土着少数民族和不同种姓之间所生的子女被视作第五种人,即“贱民”。他们是最低层的人。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中一种以阶级为基础的特有的等级制度。印度从古至今,历经了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护下一直延续下来,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发展。种姓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消除。
印度古代的历法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印度已经有了相当精确的历法。在早期的吠陀中有零星的记载,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记载。《鹧鸪氏梵书》将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一年分为冬、夏、雨三季。《爱达罗氏梵书》记载,一年为360日,十二个月,一个月为30日。但实际上,月亮运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实际不足30日。印度人称为消失一个日期。大约一年要消失五个日期,但习惯上仍称一年360日。印度古代还有其他多种历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历法中有望终月和朔终月的区别。望终月是从月圆到下一次月圆为一个月:朔终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个合朔为一个月。两种历法并存,前者更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称以月圆时所在的星宿来命名。对于年的长度则用观察恒星的偕日出来决定。《吠陀支节录——天文篇》已发明用谐调周期来调整年、月、日的关系。一个周期为五年,1.830日62个朔望月。一个周期内置两个闰月。一朔望月为29,516日,一年为366日。公元一世纪以前大约一直使用这种粗疏的历法。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他的母亲摩耶王后年近五十时才怀孕。按照印度的习俗,她应该回娘家分娩,结果途经兰毗尼,在树下乘凉时生下了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出世7天之后,母亲去世,父亲净饭王就把释迦牟尼交给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阁波提王妃抚养,王妃对他悉心照料。给予了无微不至地关怀。16岁时,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轮陀罗结婚,后来生子罗怙罗。29岁时,他放弃了王宫的安逸生活,弃家外出寻道。
最初,释迦牟尼向一些着名的婆罗门学者求教,后来依照他们的说法,成为一名苦行僧,进行了长达6年的艰苦修行。由于过分劳累和营养不良,甚至晕倒在地。醒来后,他意识到苦修并不能带来任何成效。他慢慢走进尼连禅河,用河水将身上多年的积垢洗净,然后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给他的乳粥,等到体力恢复以后。他离开了尼连禅河,准备前往婆罗捺斯,在行进的路上,释伽牟尼来到了一个叫做伽耶的地方,在那里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树。于是,他便坐在树下打坐,想以此获得解除人生苦难的终极办法,并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的思索,构成了以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四谛说,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的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四种真理,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坠人人世的轮回。此外,佛教要求其徒众终身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称“比丘”,女子称“比丘尼”,他们必须剃去头发,身着僧袍,从家庭生活中完全脱离出来:在家修行的男子称“邬波索迦”,女子称“邬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组成社团,称作“僧迦”。参加社团的人只能靠布施生活,不得拥有私产。每一个佛教徒都有游方传教的义务。
㈤ 古印度消亡了吗现在的印度有没有传承古印度的文明
大约在4000年前,雅利安人生存在中亚,然后一部分向南迁徙到伊朗高原,形成雅利安~波斯人。其中一部分向东分支,通过阿富汗地区入侵印度大陆:种姓制度下的贫富差距无法控制,环境污染严重,尤以污染的恒河水和贫民窟环境堪忧。新冠疫情扩散蔓延赴美国后尘,而且完全有超越美国的可能性。
又过了一千多年以后,“雅利安人”来到了南亚次大陆,从印度河流域又进到恒河流域,同时开始了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发生的过程,不过至今还没有确切可考的历史。,直到英国人占领殖民印度,印度都只能算一个代表南亚次大陆或印度半岛的地理名称,而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具代表性的统一国家。
,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还算,但希腊波斯恒河也都算,并无中国与巴比伦埃及比肩之之说,从年代上比不了人家。第三,四大源发文明,靠方言根本就没法沟通,也就不会有统一的历史观和相同的文化传承方式。所以这是值得中国人珍惜和自豪的。
㈥ 古代的几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伦还有印度人现在是灭绝了,还是融合到其它民族了
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七世,是埃及称作法老的最后一人,之后呢? 这个埃及世界就并入到了阿拉伯世界,土地没有改变,但是民族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埃及这样的一个民族了。那么现在埃及这块土地上的民族是有阿拉伯人、希腊人、罗马人还有一些土着的埃及人,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都讲着阿拉伯语的这样一个世界混杂的民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