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甘地对印度独立的影响是什么
甘地和曼德拉,一个印度的国父,一个南非的国父,他们两个有两个一致的特点:都是由西方国家扶持树立起的形象,并当作道德的标杆;其次就是两人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但是对于民族的发展没有任何贡献。相比于曼德拉来看,圣雄甘地的想法更加反社会,而且还能够被称之为圣雄。
1、甘地不一般的斗争方式
甘地生于一个印度教家庭,19岁时前往英国学习法律,之后在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其手段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前身,以印度仁爱、素食、不杀生来争取南非印度人的自身权力。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凭借在南非的斗争经验迅速成为国大党的领袖人物,将非暴力不合作上升到国大党争取民族解放的指导思想。
非暴力不合作说到底就是用和平的方式采用罢工、抵制英货等非暴力手段以进行斗争,你打我我也不还手,最后到感动英国人,从而使英方服软,退出印度。
我国新民主革命时期,进步青年抗议罢工能换来敌人的退却?对象都是帝国主义,换来的只有无尽的屠谬,难道换成印度就能够成功?
其实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族解放斗争方案没有关系。印度在英国殖民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英国人都承认印度是英王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印度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印度这块土地。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相继发生四次非暴力不合作的运动,但无一例外全部在英国总督的高压之下宣告破产。
丘吉尔听闻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怒吼道:他应该在德里大门口被捆住手脚,然后让总督骑大象践踏。
显然,丘吉尔是绝对不会让印度独立。换一句话说,甘地的方式根本没有能力争取到印度的民族独立。
让人作呕的是,甘地甚至在抗日战争中普及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模式:带着你们的毁灭手段来吧!我们给你两亿人,可是剩下的两亿人是不会屈服的。
如果这方式真的被采纳,那就真的亡国了。
2、英国为何退出印度?
英国退出对印度的殖民体系,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缺少足够的力量对印度进行控制;二是英国在印度设立的文官体系的崩溃,甘地小打小闹影响不了大局。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老大的地位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转变,英国从一个超一流国家沦为准一流国家,面对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根本无力维持统治。想要继续维持就需要大量的军人前往镇压。
二战后,丘吉尔的幕僚告诉丘吉尔:如果想要重新掌控印度,需要派驻150万人的军队,元气大伤的英国人无力承担如此大的投资,加上丘吉尔曾经承诺在印度协助抵抗法西斯之后,将还给印度自由,丘吉尔也只好就坡下驴。
此外,印度文官体系的崩溃也是英国不得不退出印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对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统治,文官体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文官体系是英国殖民印度,上传下达行政执行的力量。二战爆发,英国本土无力抽出更多文官支援海外,那也就意味着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将大大削弱。民族主义抬头,在孟买爆发兵变,在马尔巴尔、比哈尔警察体系失去作用,这都是在文官体系崩溃的前提下进行的。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变得岌岌可危,然而又缺乏力量力挽狂澜,和平退出印度代价最小,也是维持大英帝国最后的体面。
一个时代的结束一定是系统性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根本无法动摇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基础,只不过被抬得太高了。称雄称之,也只有印度人喜欢罢了。
3、甘地主张保留种姓制度,反对工业化
甘地对于印度独立影响几乎等于0,毕竟英国不会说我退出印度是因为自己不行了,总要有一个让自己面子过得去,找一个高大上的理由。
矮子里面挑将军,甘地就这样被抬了出来,树一块牌坊。
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就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靠着求着别人打自己的自残式方式取得独立。
这还不是甘地的奇葩之处。
更为奇葩的是甘地作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毕业于伦敦大学法学院,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甘地本该对于种姓制度深恶痛绝,然而西方的制度、思想一点没学到。
相信印度教能够带人轮回转世,对于种姓制度也是持有认可状态,这使得甘地在英国接受教育也只不过是为了镀金而已。
工业化应该是每一个农业国家追寻的道路,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生产力扩大,从而提高生活水平。然而甘地却一味地在宣扬自己的衣服自己织,反对铁路,反对机器生产,宣扬乡村的手工劳动方式,将半只脚踏进工业社会的印度硬生生地拉了回来。
这,就是甘地对印度的贡献?
‘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传奇经历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这位印度民族英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出生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他成长于一个秉持仁爱、素食和苦行的印度教家庭。尽管他早期生活平淡无奇,甚至13岁就与一位文盲女孩结婚,16岁即失去父亲和孩子,但他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19岁时。他放弃了种姓身份,远赴伦敦求学,曾一度被西方文明所吸引,但最终在宗教和文化冲突中找到了自我,坚持了印度教信仰,并接受了英国法制教育,成为了一名律师。
在南非,种族歧视的严酷现实促使甘地走上反歧视的领导之路。他在那里面对歧视与侮辱,逐渐形成了非暴力学说,并在斗争中取得了显着成果,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平等权利。然而,即便面对英国的压迫,甘地对英帝国仍抱有幻想。1915年回国后,他深入印度各地,推广非暴力思想,支持战争以换取自治。然而,殖民当局的背弃使他从支持者变为不合作者,1919年非暴力抵抗运动爆发,尽管面临镇压,但英国政府的不妥协最终促使他的不合作思想成熟,领导了大规模的抵制运动。
1920年,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印度国大党的主导思想,甘地在国大党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然而,运动中的暴力事件迫使他暂停运动并入狱。1929年,国大党授权他领导争取独立的不合作运动,其中1930年的“食盐长征”尤为显着,尽管面临残酷镇压,但他的行动给英殖民者带来了重大打击。然而,与国大党的领导层分歧导致他退党,但仍指导着运动发展。
在二战期间,甘地的立场变得更为激进,提出了“退出印度”的口号,并发起多次不合作运动,但最终在战争结束后,印度独立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印巴分治的现实让甘地的努力化为泡影,他试图维护统一,却以悲剧收场,最终死于教派冲突中,他的非暴力理想未能在现实中实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古吉拉特语મોહનદાસ કરમચંદ ગાંધી;印地语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महात्मा गांधी),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也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अहिंसा,ahimsa),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叁’ 印度英雄甘地曾当过律师,为何当年打官司竟会临阵怯场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他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19岁去英国学习法律,但是他从小就很腼腆害羞,比较内向。
一、出身平凡,老实腼腆
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他的家庭非常循规蹈矩,他们虔诚的信奉着印度教,从来不会杀害生物,每天只吃素食,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非常的老实。甘地从小就很内向,不怎么喜欢说话,喜欢害羞,非常听从父母的话,13岁就结了婚,和一个同龄的女孩,但女孩是一个文盲,由此可见,性格原因是他那次怯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甘地是印度人尽皆知的大英雄,他的事迹被后人所铭记,当初的怯场也是他的一个小往事,性格有很大的决定因素,文化差异也是,不过英雄是需要磨练的,他不断的进步,一直追求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所谓的怯场也展现了他的律师行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