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浮桥石笋婆罗门教说
浮桥石笋与婆罗门教有关。以下是相关解释:
综上所述,浮桥石笋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泉州宗教文化的重要线索,也为了解古代印度教在泉州的影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❷ 林伽在梵语里是“标志”的意思,印度人为何崇拜林伽
林伽是梵文 लिङ्गं (liṅgaṁ) 的音译,其含义为“标志”,“记号”。也有男性生殖器的含义,但是通常特指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 शिव (Śiva) 的生殖器。通常而言,林伽就代表了湿婆,特别是代表精力与不熄之火。
印度全国各地湿婆庙宇和家宅湿婆神龛主要供奉林伽,拜人形湿婆像的很少。性力派教徒胸前还佩戴林伽标志。林伽呈勃起状,以约尼为底座,约尼是女性生殖器像,象征湿婆的妻子。这种配合的含义是:阴阳二性永远不离,阴阳交合即万物的总体。
信徒用鲜花、清水、青草、水果、树叶和干米供奉林伽。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湿婆与妻子同床,一次就达100年之久,孕育了印度文明。
❸ 为什么叫龙牙白燕盏
龙牙是一个地名,位于印度尼西亚西部在苏门答腊岛之东的林加群岛,华侨通称龙牙(LINGGA)。所以龙牙盏燕窝就是出产自这个地方的燕窝。燕窝的取名方式一般都用各种如:出产地名,国家名:如马来西亚的叫,马来燕。还有采摘点如:屋燕、洞燕。送进皇宫的叫宫燕、贡燕,送官的叫官燕等。白燕盏就是燕窝。白燕盏在各种官燕中,以白燕盏最嫩,比较不耐火。尤其是屋燕。这是因为在燕屋内,燕窝的采摘时间最短(平均每三个月就采摘一次)。x0dx0a【燕盏】x0dx0ax0dx0a工人从收割的燕窝中挑选窝形三角型或者船型的燕窝,再经小拔毛后出售。燕盏是天然取出,天然的形状大小和色泽有不同。但营养,发头,都会比燕角燕碎更全面更理想。不仅天然的干净,厚身,发头大,囊丝密,杂质也最少。x0dx0a金丝燕盏,血燕盏,官燕盏和白燕盏也是最有代表性的100%高品质特干燕盏。x0dx0a特别是独有的头期燕:就是燕子在第一次用吐液做的小窝由于食物的精华最丰富其美容强身的有效营养成分也最多,之后的第二第三次毛就较多盏也疏散些了。
❹ 印度主要宗教是什么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了印度。英国殖民后,将英属印度分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教
印度教信众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印度教是多神教。
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它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
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但也有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所谓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分隔、等级制度、饮食与社交限制、不同集团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权利、职业世袭以及内婚制和顺婚制(即高等种姓的男子可娶较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相当繁复。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经过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种圣礼。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仅次于印度教,信奉者约有1.2亿左右,公元8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伊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
泰姬陵和其他陵墓是莫卧儿王朝的礼物不少印度教徒特别是那些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由于倾慕该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纷纷改宗信奉,当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安得拉邦,80%属于逊尼派。
印度穆斯林分两种,一种是移民叫阿失拉夫,一种是本土皈依者。阿失拉甫头两者是阿拉伯人,后两种是普什图人与蒙兀儿人,本土皈依者是贱民与首陀罗占绝对多数。
基督教
印度基督教信徒超过2000万,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以外信众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传到印度。
由于基督教主张“只有一个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种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颇受欢迎,不少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该教。另外,由于传教士的说教和教会的善举(如在落后地区修路架桥、建立医院、学校、孤儿院等),影响不断扩大。
锡克教
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是对婆罗门统治和教义的一种反叛,后来又在反对穆斯林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
大约400年前,锡克教创立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创立者是那纳克(生活于1469—1538年间)。该教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
锡克教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四反五K”。“四反”,即反对禁欲,反对繁琐的祭祀礼仪,反对多神论,尚武但反对强权政治。“五K”是锡克教徒毕生实践的五件事的印地语缩略语,即Kesh(蓄发留须);Kanga(佩戴长梳);Kachh(包裹头帕),Kara(右手戴钢镯);Krpan(身配短剑)。锡克教徒男子名字后面均加“辛格”(意为狮子)二字,以勇猛彪悍着称。
佛教
佛教是其诞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达毗罗卫王国(今属尼泊尔),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孔雀王朝时达到鼎盛。当时,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实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发展。
贵霜王朝时代,佛教仍有发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急剧衰落。19世纪开始出现复兴,20世纪50年代以来僧众人数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讲,势力比较弱小。
耆那教
耆那教创立时间与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纪前后。它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分裂为天衣派(裸体)和白衣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一直保存至现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
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稳步发展,这一点与佛教的情况完全不同。据统计,该教在全印共有4万多所寺庙。它还向印度以外的地方传播,在斯里兰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国家均有不少信徒。
耆那教和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是起源于印度的四种主要达摩系宗教之一。总体上,尽管耆那教徒只占印度总人口的0.4%(大约420万),他们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却相当显要。
绝大部分印度的耆那教徒都生活富足。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富与较少的人口很不相称。按照2001年印度人口统计,耆那教徒的识字率最高,达到94.1%,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64.8%。
祆教
祆教(Zoroastrianism)是古代波斯的宗教,仍在印度流传,信徒称为帕西人。许多世纪以前在今日的伊朗,祆教徒遭受到穆斯林统治者的迫害而逃到印度,被一位印度国王保护并安置他们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的San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