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可以从中国开车到印度吗
可以,一共两种路线。
1.从云南出境,到达缅甸,然后从缅甸到印度。
2.从新疆出境,到达巴基斯坦,然后从巴基斯坦到印度。
具体路线没法描述了,你可以看一下Google地图,找到合适的路线。
Ⅱ 国外自驾租车出行指南
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接下来就是利用充足的时间,尽量去玩去感受,希望大家都能在异国浪得开心!下一期给大家分享实用的租车指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Ⅲ 出差印度2——真实感受,不吹不黑
上一篇文章大概写了一下我在印度的吃和住。
今天主要说一下印度的交通。
印度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以摩托车为主。我们每天早晨出发去客户公司,下午返回酒店。路上除了私家车之外,陪伴我们最多的是摩托车大军,有点儿像咱们国家原来“自行车”王国的时候的盛况。
除了摩托车和私家车之外,短距离出行,就以嘟嘟车为主。我没体验过。我们部门的那个姐姐被王哥带着体验了一次。她说,坐在车上,迎面和旁边过往的所有人都对他们行了"注目礼"。[捂脸]
在孟买和德里的市区主干道,交通秩序还是可以的。但是在稍远的地方或者郊区,那岂止是“乱”能够形容的。嘟嘟车,私家车,摩托车,自行车,公交车混杂其中,你挤我,我挤你, 车挨车,车挤车 。而且,我发现,印度人很少按喇叭,至少我在那的三个星期,很少听见。大家就这么静静的挤来挤去,就挤成那个程度,我一起交通事故都没看见。可能小的剐蹭在他们看来无足挂齿,小剐怡情[黑线]。 那年,我正在学车,正好练习科三期间去的印度。到那之后,我甚是佩服印度人的开车技术。有一个客户开车带着我们一起去拜访另外一个在郊区的客户,手动挡的车,我全程就盯着他的不停挂档,换挡,踩离合,踩刹车,还偶尔打个电话~忙的那叫一个“欢”。回到国内,我和教练说,我如果在印度,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开车。
第一年在孟买,通过酒店介绍包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大概40多岁,英语很好。服务也周到。我们提前列出拜访计划,他会给我们建议,哪几个离着近,可以安排在同一天拜访。然后早晨来酒店接我们,把我们两组人分别送到不同的地点。然后再听我们的召唤去接我们送回酒店。
印度社区规划非常乱,在繁华地区的写字楼的比较好找,但是在偏僻一点儿的地方,就多亏了这个司机,他先开车到要拜访的地址附近,然后下车问路人,给要拜访的客户打电话询问,经常要兜很多圈,然后再问很多人才能找到。这个司机每天能从我们这赚大概2000-3000卢比,他的收入应该不错,他说他每年都会带家人去泰国 旅游 。
第二年去德里,没有包车,全部都是优步。但是印度 的优步,等待半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还经常会有司机临时取消订单--因为根据定位他们找不到我们所在的位置,打电话又无法沟通。有一次甚至连着3个司机都取消了订单,我和李哥无奈的站在乱糟糟的居民区,顶着38度的大太阳,看着5-6只猴子红着屁股从我们头上跳过来,跳过去。(果然,在 印度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在郊区的路上,能看到很多牛。慢悠悠的走在路上。还看过一头五条腿的牛,可惜当时在车上,没来得及拍照。在网上找一张类似的给大家看一下。
对了,我看到印度行驶中的火车,火车没有门(或者门没关)。火车顶没人。可能那个时候不是高峰期吧。很多公交车也都不关门。车没停稳,就有人跳上跳下的。当然我看到的是郊区线路,市区的应该会好点儿。我只说我看到的。
我同事那组还去坐了地铁,我没体验过,我这组一直都是车接车送的。其实体验一下地铁应该也不错。
下面说一些去过的景点,篇幅有限,今天就先说一个吧: The Prince of Wales Museum( 威尔士 王子博物馆)。下面这张是门票。
印度在热带,景点的绿化都不错。
这个博物馆 始建于1909年,1921年正式开馆。是印度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陈列有 印度雕刻、绘画、铜器、欧洲绘画、装饰艺术等。 其中还有一个 中国 展厅,展柜里摆满 中国 的瓷器,玉如意和宫廷用品。
有很多雕刻石像,是讲 印度 各种神的。每个名字都很有 印度 特色,记不住。了解了一些印度的神话,很有意思。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查找研究一下。
拍照技术不好,请大家见谅。
第二篇先到这吧。未完待续~~
下一篇打算写一下 孟买大学,孟买火车站,印度门,泰姬陵,甘地博物馆,德里门。不知道一篇能不能写完。
谢谢阅读。
Ⅳ 在印度开车谁大谁称霸求答案
空调、立体式音响系统、DVD播放器,更不用提防水车篷了。驾驶着这样银光闪闪的豪华轿车,让人心情舒畅。 但是,世界上任何奢侈品都不能改变印度的交通状况。那里的交通法规不过就是几句轻描淡写的驾车建议。正像司机抱怨的那样,在印度四处兜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以下是在印度行车的几条建议: 喇叭是你的朋友 学会经常并有效地使用喇叭。在美国,喇叭声代表紧急事件突发。然而在印度,按喇叭却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任何时间、任何东西都能从你面前闯过——黑暗中,走在公路中央的行人、走错路的摩托车、沿大街滚动的轮胎——所以一定要腾出一只手放在喇叭上。在当地,司机向行人按喇叭,警告他们即将到来的车辆;司机向其他车辆按喇叭,避免发生交通事故。有时,司机甚至向空街道按喇叭,只是出于习惯而已。 不分车道谁大谁称霸 尽管到处能看到“沿道路驾驶最安全”的标志,但印度司机不会把自己局限于一条行车道内。于是,按吨位行驶的规则很自然地得到运用:简单说,就是小型交通工具必须服从于大型交通工具。首先是卡车,司机愿意把它们开到哪儿就开到哪儿。接下来是公共汽车,它们只畏惧“拥有上帝权利”的卡车。然后是动作灵活的小汽车,司机们常常带着不安的表情,需要用紧急刹车或突然转向,来避免“行驶权大”的交通工具。 人力黄包车高于摩托、自行车、行人和狗。牛是个例外。即使卡车也得避开印度人认为神圣的牛。 不要横穿马路 开着车突然闯到印度的公路上不会受人指责。但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倾向,我有个不太成熟的建议。瞥一眼即将驶入的车道,确信没有人在你的视野范围内。假设你驾驶一辆小汽车,不必理会任何方向行驶而来的摩托车、自行车和人力黄包车——它们必须为你让路。然后,机会来了。加大油门!快按喇叭!闪车灯并祈祷!如果你够幸运,你会在公共汽车撞到你之前达成目标。把手伸出车外,比划几下,让你后面的车减速,然后你可以再回到原来的位置。你将见证一条有魔力的“扩张性公路 ”——短时间内,一条双行道内挤进4辆车。不要表现出惊慌失措,你可以吹着小曲目睹这一奇迹。 我们这些生活在印度多年的人,对此已见怪不怪了。掌握这些规则是一回事,每天的灵活运用又是另一回事。我确信我们的司机能胜任,只是无法达到印度人的境界:第一,处理多项任务的超凡能力;第二,忍受的能力。 不过我们的司机表现还算令人满意,他的父母送给他一个绰号“多臂神”。在每个关键时刻,他能几乎在同一时间做出以下高难度动作:调整空调温度、换挡、减速让自行车通过、咒骂离得太近的小汽车、躲开身旁经过的卡车并避开路边熙攘的人群。 在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孟买,忍耐的能力早晚会派上用场。在那里开车15公里通常需要花一个小时。有一天,我们乘人力黄包车时遇到被洪水淹没的桥,我问几个行人大概得等多少时间。“四五个小时吧!”一个行人平静地说。这段时间能干些什么呢?“除了等待,别无选择。” 青年参考
Ⅳ 自己开车。可以到印度。能过得去吗
自己开车,只要你办理出境旅游的手续,一般汽车也需要手续的,这样就可以开到任何一个国家了,到印度也是可以的,但是印度现在和中国不是太友好。尽量不要去,而且中国和印度接壤的地方多是高原,开车也很难过去。
Ⅵ 印度很多车没装后视镜,印度司机怎么开,怎么倒车呢
印度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国家,不仅仅在于他的各项法律,还有人们的日常出行中都非常奇葩,比如火车的挂票。让人啼笑皆非,而且印度许多车辆都没有装后视镜,这是不可思议的,毕竟后视镜对于司机来说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倒车的时候使用,变道等操作的时候都要使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目前的印度法律中,后视镜不是必须要安装的,而且在印度买车的时候,后视镜是一种选装的配件。其次就是印度的车辆情况还是要分成两部分看,那些比较发达的地方,车辆都安装有后视镜,而且交通秩序比较好。最后就是印度的交通非常混乱,行人,牛车,自行车和汽车往往混杂在一起,本身就开不快,而且也没有地方让你倒车。
最后就是印度的交通非常混乱,行人,牛车,自行车和汽车往往混杂在一起,本身就开不快,而且也没有地方让你倒车。反正速度快不起来,有充足的机会去观察周边的路况,所以这些印度司机干脆也就不装后视镜了,反正也用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