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网评印度软件世界第一是真的吗
印度的软件不能说是世界第一,不过排名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说起印度的话,人们第一想到的肯定是贫富差距巨大,两极分化严重。基本在人们的印象中,印度都是一个很不好的国家存在。其实,印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比如,印度的制药业,软件行业等,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由于美国软件在世界上的地位,而美国在软件技术上给予了印度一定的帮助。即使这个帮助出自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目的,印度当局也接受了这一帮助。美国将自己软件行业的一部分机密透漏给印度,使印度的软件行业得到发展,在硅谷有很大一部分的软件精英都来自于印度。
印度是一个能抓住机遇的国家,同时,印度的贫穷也促使它不得不接受这一机遇。印度的软件行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一方面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培训,另一方面则是自身的智慧驱使了。
⑵ 印度条件“很一般”,为什么多出世界高管呢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已经过去了,在这几十年里,我们国家的建设迅速崛起。以勤劳不畏艰苦的体质,日以夜继地发展经济,同时,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另外我国读书是出了名的努力用功,大多数人都是经过20年的寒窗苦读,才开始步入工作阶段。
但这么勤奋的国人来到各大国际组织上、或者知名金融公司等等,能取得管理岗位的人凤毛麟角。反观在我们眼里奇葩思想一大堆的印度小伙伴,却占据了世界高管的半壁江山。我们一起来看看,印度条件“很一般”,为什么多出世界高管?网友:有外挂真可怕!
现状
之前看新闻报道,美国500强企业中,一共有75位外籍CEO,其中印度裔高达10位,力排众多发达国家的金融巨子,占据外籍CEO近七分之一,而我国能担任CEO级别的高管,没有一个。
原因三教育形式
另一个印度曾经大面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英国思维方式彻底地贯穿印度的教育层面,西方人也就更加亲近这种开放式的工作模式,以至他们非常受到美国人的提拔与重视。外加印度人严重的抱团行为,举贤不避亲,较为团结的生存理念,因此大面积形成了印度高管圈。
也就是教育和现状让他们的才能得到磨砺,也出现很多网友的感慨:外挂民族的外挂真可怕,出现这么多高管,我们都是为他们打工的啊!另外对此,你怎么看?
⑶ 为何印度裔高管备受全球500强企业青睐
新一任谷歌公司CEO桑达尔·皮查伊
上个月,谷歌公布了一项重组计划,并将43岁的印度高管桑达尔·皮查伊提升为首席执行官。加上现任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外界开始意识到印度人在硅谷的势力:谷歌和微软这两个硅谷巨擘,均由印度人执掌。
事实上,印度人的势力不止于此。诺基亚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百事可乐首席执行官卢英德、存储卡制造商SanDisk公司首席执行官桑杰·梅赫罗特拉、制图软件公司Adobe首席执行官山塔努·纳拉延……一长串名字足以说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业中有多成功。难怪印度媒体曾不无骄傲地写道,“印度向全球出产CEO”。
全球500强企业中,为何印度裔高管备受青睐?
美国企业界的印裔势力
一项权威的调查发现,美国500强企业中有75家企业的CEO为外籍或外裔身份,占500家企业总数的15%。而在这75位外裔CEO中,人数最多的是印度裔(籍),有10位;紧随其后是英国裔(籍),有9位。其他国家的还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香港裔(籍)和中国台湾裔(籍)分别有一位CEO位列其中,但中国大陆却无人上榜。
更令人惊奇的是,谷歌董事会的13位高层领导中,有4位是印度裔。而早在200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来自印度。
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印度裔(籍)高管都不是他们所领导公司的创始人,但是,他们却都是备受尊敬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在担任这些大公司的掌门人之前,已经在一些公司担任过诸多职务,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公司基层干起,一步一步得到提升。此次晋升新谷歌掌门的皮查伊也是从2004年开始就加盟谷歌的。
除了企业高管,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也开始担任欧美知名商学院的院长。2010年,着名的美国哈佛商学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罗利亚为该学院第10任院长,罗利亚也成为这座着名学府102年历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长;芝加哥商学院也选定印度人苏什·库马尔担任新一任院长; 在欧洲,原籍印度的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名誉院长迪帕克·詹恩2011年出任了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一职。
与国际接轨的精英式教育
虽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和后端服务外包大国,在IT科技领域具有培养高端人才的优势,但单纯的技术原因还不足以解释其为何盛产跨国公司高管。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印度高管更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
虽然印度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很高,教育资源也较有限,但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大批涌至美国。他们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继而于风起云涌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电脑、金融等领域尽领风骚。如今,这些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分子,已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庞大的“兵团”。
人口数量庞大的印度,目前实行的仍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考进大学,而一流学府如印度理工学院的录取率更是低得惊人。每年有成绩优秀的30万名中学生报考该校,录取率则不足2%。
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就反映了印度的精英教育。电影中的学校虽然用了一个虚构的名字,但是原着就是以印度理工学院为背景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父母也常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另外,上大学、上名校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更为重要的是,印度商学院教育也很早就与国际接轨了。
印度管理学院等高等学府,是培养印度管理人才的摇篮。早在上世纪50年代,该校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了加尔各答分校,在上世纪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了印度管理学院阿默达巴德分校。
相比之下,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实施现代管理学教育,逐渐建立商学院。印度在管理实践和培养商业管理人才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
举贤不避亲的“圈子”文化
印度人非常“抱团”。曾有笑话说,一家公司进了一个印度人,就会引来一群印度人。
世界顶级猎头公司之一的光辉国际北京公司总经理刘家良表示,印度人有互相帮助的传统,和中国高管的竭力避嫌不同,印度高管“举贤不避亲”。
“你必须适应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儿,都得尽快建立一个圈子。”联合利华公司前任印度裔CEO文迪路·邦加说。而他同为印度裔的弟弟则是万事达卡的现任CEO安杰路·邦加。
印度人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之前的同事,甚至不认识的人,只要是印度人,都努力介绍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形成了非常强的一个“印度圈”,好的职位和资源坚决第一时间介绍给印度人。
“印度人的自我圈子文化在美国硅谷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其显着和特殊的现象。在英特尔公司的餐厅内,大片的印度人甚是热闹。”文迪路·邦加说。
除了埋头苦干,印度人还非常注重通过社交活动来与上司进行情感沟通,比如与老板喝咖啡、聚餐等方面,都会处处留心,以提升自己的受关注度。
长远的职业规划,特别是事业雄心也决定了印裔经理人能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各国在美国的移民群体当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这一群体人数不少。即使经济条件优越,这些印裔经理人仍然不满足现状,宁愿自己拥挤在合租公寓楼里,也要花钱去上MBA、不断地“折腾”,甚至很多高级经理人辞去工作,自己创立公司,而不去考虑买车买房。
善于接纳不同意见者
总部位于美国的人才战略集团总裁马克·埃夫龙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曾说,语言优势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层中相比其他亚裔更容易脱颖而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说,尽管印式英语很难听懂,但毕竟英语也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习惯于使用英语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用英语来思考。中国高管说英文没有问题,但是要走到上层用英文做辩论的时候就会显出弱势。
苗绿还认为,中国的文化体系里“枪打出头鸟”等观念也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维。
刘家良也表示,中国的教育更加擅长培养一个个“精致的个体”而非接受“异己”领导全局的战略家。印度高管最为重要的特质在于善于领导和管理不同政见的人。因为印度高管从小生活在多民族国家,从小就擅长辩论,擅长处理与自己意见不同人的关系。而中国人大多成长于比较单一的社会环境中,更注重的是对上级的服从。
“也许印度高管的实干能力并不比中国人强,但是他们更热衷于表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更善于接纳不同意见的人,这都是跨国企业CEO所需要的特质。”刘家良说。
⑷ 为什么美国IT公司里高管有许多印度人,却罕见华人
首先致敬在加勒万河谷战斗中受重伤、牺牲的英雄们,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在硅谷三巨头中,除了苹果,谷歌和微软的CEO都是印度裔。不仅在硅谷,全美500强企业里,有超过10个印度裔的CEO,有印度裔高管的企业超过30%。
但是在互联网产业高度发达的硅谷里,一位华裔CEO都没有,高管也基本为零,大多是程序员和工程师。
在我们的印象里,印度人自私自利、懒惰好色、不讲卫生,可在美国,他们为何普遍比我们踏实肯干的中国人混得好?
同样是“外来务工”,留在美国的印度人,基本是印度的精英人群,这群人无论是家庭背景、人脉资源资源还是受教育程度都站在印度 社会 金字塔顶端。
而中国人去美国又分为两个人群,一种是中国的最底层群体,一种是受教育程度最高人群。但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这部分群体,并不代表他们的背景就强,也有许多中国中产阶层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这两个人群,前者追求的是“养家糊口”,后者选择的是“小富即安”。
这样的背景下,印度人的企图心是极大的,并且是无路可退的。
为什么说他们无路可退,这是由国情决定的。
2.国情
印度,一个被我们戏谑为“神一样的国度”。在那里,没有能与硅谷待遇比肩的本土公司,没有能与美国比肩的创业环境,没有能与美国一线城市比肩的居住环境。
但中国有。
金字塔顶端的印度人到了美国,只能拼尽全力往上爬,他们一旦走出印度,就不会再想回到孟买、新德里生活,他们有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而有着广阔退路的中国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中国人,多数会选择回国去往北上广深发展。
中国人没有留在美国跟印度人一较高下,并不是因为编程技术、职场能力等方面怂了。
网络的李彦宏、高瓴的张磊、红杉的沈南鹏、赛富的阎焱、IDG的熊晓鸽、搜狐的张朝阳、美团的王兴、携程的梁建章、宜信的唐宁等等,如果留在美国,一样能打拼出一番成绩。
3.美国的戒备心
中国是东方巨龙。
美国人对可能会威胁到他们国家霸权的中国,是有很强烈的戒备心的,并且始终想把“美国文化”凌驾于“中国文化”之上,防范中国人基本就是美国企业的共识。
而这种情况不会在印度人身上出现,美国人对印度人是全方位信任的。
至于原因,那就是中国人比印度人更优秀。
2020年世界500强里,印度只有7家,而中国却高达133家!
⑸ 他乡的童年 Childhood in another country
《他乡的童年》是由周轶君执导的纪录片共6集,影片于2019年8月28日上线优酷视频。
讲述了战地记者出身的周轶君兼任导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访一个国家,分别是日本、芬兰、印度、英国和以色列,最后回到中国,探寻教育的传统和未来。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探寻的旅途上,轶君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也经历了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旅程。
【关键词】独立,团结,原生态,纪律
一丝不苟的日本文化,是如何从娃娃抓起。日本幼儿园里可以种蔬菜,生日还能骑小马?这是什么神仙生活!18年获得18个诺贝尔奖的国家,幼儿园教育到底是怎么做的?带你探秘日本传说中“全世界最好的幼儿园”到底长啥样?
幼儿园的孩子们要锻炼大声喊是为什么?园长答:洪亮声音的前提是一个好的体态,让孩子们懂得传递这种声音的同时,也在表达自我情绪和意识,用身体带动自我表达。幼儿园会带孩子腹式呼吸,从丹田出发,包括冥想。(身体与声音)
共振(共鸣Resonanz):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相互的感觉。教育的目的不是整齐划一,而是认同每个人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同时,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氛围和回响。
孩子们从小体验到,纪律的重要性,不是强求,而是自发的去维护社会或一个集体的秩序和规则。
母亲的角色在日本社会是不太被包容的,还是很保守的传统观念。
小孩子在学校里,会慢慢失去自己的个性。
藤幼儿园,手冢夫妇的设计理念:圆形空间——禅,空无。在其中感受到自由,随心所欲。
为什么庭院的草坪高低不平?保留真实与自然,带来不方便更好,促使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去理解。
原生态的植被,蔬菜:先看,再触摸,之后感觉,去想,最后再去问。
手拉门的设计,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关门,让他们明白做事要彻底,要做完整,不然别人会觉得冷,会受到影响(同理心)。追求完美是为了不给别人造成麻烦。(学会互相帮助,发自内心的相互照顾)
能看到一些华德福幼儿园的影子。让城市的小朋友也能看到真的小马,自己去喂马。
日本幼儿园的运动量好大,孩子们会感到累吗?园长答:是一种完全燃烧,累是负面的表达,我们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疲劳,竭尽全力去激发自己的可能性(告诉自己你能行!)累带来的喜悦感。“不为也,非不能。”(信念)
从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出发,用适当的节奏律动,反复来教学(可以去观察,让一个小孩子放慢动作是很难得一件事)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一种感觉。
教育孩子同时也在教育家长,孩子是大人的父母。父子关系不是支配关系。(教育孩子的过程,家人自己也在成长)
由于太为他人考虑,日本社会过于压抑,延伸出一种感泪疗法。(催泪)集体教育也需要感性,改变想法,哭是可以舒缓压力的。
【关键词】平等,独立,爱,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开学季,看看全球最幸福国家的教育如何返璞归真。芬兰儿童与众不同的理由:世界公认,这里的孩子成绩好创意强,还快快乐乐零压力,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却号称教育最强国,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个传奇吧!
芬兰三年级的现象学习课堂,这节课老师安排的主题是——时间。这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会涉及到数学,艺术,生物,历史等等。
孩子们通过自拍观察自己的脸,最后做一份DIY的作品。
在芬兰三四年级完全没有考试,是我了完全避免任何的竞争。学校唯一评估学生的不是他们在学科中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如何自己学习,如何和搭档和小组一起学习。先学会面对任务的责任感。
全芬兰推行一种积极教育,就是发现每个孩子的力量(任何方面),爱是最重要的。
在科技发达的当下,大家都用智能产品,速度都很快,需要学习慢下来,阅读就是一个好的方法。
一场开在森林里的户外课,老师说可以在森林中上任何课。这一课老师会给孩子们发不同的色卡,让孩子去寻找森林中相近的颜色,为了打开孩子们的眼睛,去发现,去寻找;另外用鼻子去闻树木,草地,用孩子们自己的词语去描绘植物的味道,开发想象去命名所问到的东西,没有正确答案。
还有很多很多种方法,为了培养孩子们和自然地关系,让他们学会去爱惜,保护森林。不同的地方可以利用当地特色做类似的课题,重点是让孩子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产生联系(这首先需要老师们自己很有创造力,没有束缚)。学习是为了生活。
芬兰把很多钱投在人的身上,真正把孩子视为国家未来最可贵的资源。芬兰实行免费教育与免费午餐已持续70年,也将继续下去。
常识教育,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去挣,思考与创意。从小让孩子动手自己设计房子,并从中学习一些基本原理。
你小时候怎么被对待,你长大就知道怎么去对待别人。
新妈妈在孩子三岁前可以带薪休假。老师要不停的学习。老师不能给别人贴标签,不能贬低孩子。
孩子出了问题,老师不该去指责孩子,而是要思考自己的方法是否适合他们(个人化定制教育)。
户外运动的重要性。没有登记制度。宽容,接纳,平等。
与老人院里的老人们一起画画,不是竞争谁画的好,而是一种表达方式。不要总是否认你的孩子,不要总那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
学习是为了生活,也许我们不能照搬芬兰的教育模式,这不符合我们的现实和传统,但是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我们至少可以学会去尊重每一个个体。未来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
【关键词】辩论,引发思考
印度,我们的邻居,人口也有十几亿,我们真的了解它吗?印度有一种jugaad文化,意思是因地制宜或替代方案,即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出可用的替代产品。而在印度人眼中,jugaad便是利用现有的东西,或者简陋微薄的资源来创造新的东西,从而解决你遇到的20%生活中的问题,当然往往会创造出另20%的“麻烦”!
世界500强公司中,30%的CEO都是印度人。中国人真的很擅长“完成”事情,但不像我们印度人这么能言善辩。
性别平行:指的是男生和女生是平等的。
在印度任何好的大学,挑战老师是课堂上重要的一部分。
印度是一个很有爱的国家,他们对小孩的容忍度很高。印度的爱神,他就是爱。
所有的重大改变都是从个人开始的。如果你愿意花更多时间,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人。
如果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那样会更好。让他们团队合作学习,其它的会自然而然发生。
印度是混乱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令人称道,而是在混乱与落后之中,总有个体在努力在改变,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这成就了印度社会进步的动力与希望。
【关键词】礼节,活力,精英教育(阶层固化)
英国——许多学子海外留学的首选目的地,这些年接触英国教育的中国孩子(玛吉-萝斯幼儿园)年纪越来越小,不少家庭趁假期到英国考察,对英国伦敦的教育充满期待(expectation)。
精英教育:学校非常重视体育精神,锻炼耐受力,带来好的精神面貌,团队概念。
Play:就是玩,小孩子从小就会的。
马术:骑马的意义是培养和马匹的关系,像结交朋友,忘记个人和马沟通,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信。
戏剧课:在舞台上的自信,要放松自己,相信自己,感受自己,眼神的交流。
私立学校的优势:无需实行国家提供的课程大纲,在课程设置上相对自由,更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好。
让孩子去冒险,推他出舒适区。只做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是学不到新东西的。不止培养孩子到高中毕业,也要为他上大学之后的生活考虑。课外生活非常重要(运动,乐器,文学,戏剧等等)
喜欢就会自动记忆,不需要强迫背诵。精英教育才能改变社会。
永远不要对你的出身感到羞愧,你的未来人生也没有上限,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
回馈社会的责任。鼓励年轻人主动参与社会,教会孩子批评社会的能力。教会孩子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你的财富不是你手上的财富,而是你能为他人做什么?(慈善,善心从小培养,社会就会更好)
小组讨论,自信地表达自己是很重要的能力。
【关键词】创业,独立,自主
常驻学校的“教育小丑”,用小互动让孩子们对学校充满有趣的回忆;传统与创新只有两步之遥,以色列教育的特殊从幼儿园开始;对于失败与喜悦,以色列人有不同的定义;这个教育理念你得知道,家长的责任是让他管理自己得能力;以色列幼儿园的特殊场所,既是避难所又是教室;包容“失败”,用生存模式思考,这或许是以色列人的不同;这是一所亲近自然的学校,宠物的到来让画面更加和谐。
13岁到16岁的高中生自己创业成立科技公司,和上学一起完成,学会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面对困难如何解决问题。
大多数的公司都会想当然的面临失败,这正是学习的过程,如何面对失败是一堂课,人人都要面对,因为你不可能永远一直都成功。
以色列人重视教育,家长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自己选择想做的事,想学的东西,不在乎孩子是否成功,只要成为自己就行,不害怕失败,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失败只是一种历练,不是世界末日。
学校里的教育小丑,让孩子们感觉到去学校是开心的事情,疗愈。充满喜悦的学校人人都想去上学。
【关键词】传统,融入自然
中国教育的现状其实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式也以讲授为主,无论现在市面上有多少种类五花八门的教育,都难掩整体上所处的阶段。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丰富的文化宝库,它已经融入我们生活,丢也丢不掉,但是我们应该是更好地发掘和运用。
我们的诗词歌赋,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字,我们的绘画,我们的美景,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媒介。
在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下,可能需要我们的家长和家庭去培养孩子的生活态度,去激发好奇心,探索未知的动力。来跟各种知识做链接,来建立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的习惯。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看了这些不同国家的教育情况,我深受感触。人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虽然每个人先天禀赋不同,但是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引导。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教育并非为了追求成功,而是为了成为自己。
“世界硅谷”以色列,人均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创新企业和高科技公司。这个以犹太人为主的中东国家,记忆里刻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以及战火纷飞的恐惧。战乱过后,以精明着称的民族,在这片远比海南省小的国土,成就了“创业大国”的奇迹。深究原因,这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犹太教的质疑精神。在常人的观念里,信仰不容质疑,教义即真理,但犹太人却质疑一切,热爱辩论,他们的圣经《塔木德》就有大量的辩论。除了质疑,以色列还有一个闻名世界的独特文化“Chutzpah”——大胆、直率。他们相信,相比起只说漂亮话,诚实地指出问题,一起去面对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印度,财富《世界500强》的CEO,印度人占了30%。“特产”CEO的印度,除了脏乱差和各种光怪陆离的神,还有很出色的电影和大学。印度大学崇尚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产婆术”。所谓产婆术,就是帮助学生产出新的想法。因此,大学课堂里学生挑战老师是家常便饭。学生认为挑战老师是课堂的目的,老师也同样觉得提问是教学的关键。“大学的目的是把马带到水边,并且让它觉得口渴。”
芬兰是设计的国度,美感就像陈年美酒,芬兰人就是酒中的青梅,个个都浸透了酒的香醇。作为一个精神芬兰人,芬兰的每一个教育理念我都深感认同。比如说不竞争的观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考评、没有考试、避免竞争。他们不希望因为考试的结果,而否定那些努力学习的人:“如果我已经竭尽全力了,但考试得了第二名,那我会怎么想?”他们唯一评估的是,孩子们如何学习,如何合作学习。没有考试没有竞争,因此芬兰人的认知内驱力很强,不是为了得到荣誉和地位,而是单纯希望学习知识、提升和表达自己。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团队合作、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以及最重要的“爱”。积极教育提倡的是,哪怕孩子什么都不擅长,也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力量。
在日本,一个设计成圆形的幼儿园里,操场上的杂草不事修剪,故意让它维持自然的形态。还让孩子们自己种植作物,亲近由自然带来的果实。在过生日的时候,他们甚至能骑上幼儿园里的小马,这让作者不禁直呼“太幸福了!”在这里,就连爬树都是被鼓励的,这也会让很多中国孩子羡慕。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嬉戏的过程恐怕总是伴随着各种斥责:“危险!”“快点回来!”“整天这么顽皮!”看着幼儿园长跟孩子们玩闹的场景,会感叹这才是真正热爱儿童的人。当然这里不只是让孩子们玩那么简单,在一些小细节上同样体现着对他们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一个故意设计得很难关上的门,是在提醒他们做事要有始有终,照顾别人的感受。在另一个幼儿园中,老师们元气满满,向孩子们传授着一些比较大的字眼。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背后的黑板上竟然贴着一些《论语》的句子,或是小林一茶、松尾芭蕉等人的俳句。这些内容,可能一些成年人理解起来也不太容易。在提及想成为幼师的原因时,这位老师笑容满面的回答中,充满人情味。孩子们的力量虽然弱小,但老师也会相信他们,让他们参与幼儿园的日常劳动中。幼儿园长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们学习:孩子也可以是父母的老师,我们要尊重作为个体的孩子,不断提升自己,更新观念。
提起英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应该都会是文质彬彬的绅士,但他们对于精英教育的理解却首先来自于体育。和中国不同,英国更好的学校是私立学校。他们更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关注社会的意识,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学生们可以在戏剧课中学习表演,在诗词课上讨论伟大的诗人,或是选择乐器、健身、游泳这样的课余爱好。既学习了技能,也收获了快乐和友谊。
回到中国,我们大多只能在传统中寻找一些更好的答案。但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令人惊喜的教育思维,比如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对一些身边的问题给出答案。其实,有时多问一个“为什么”,事情就会变得大不一样。学到时间,就让孩子们做日晷;学到风筝,就让孩子们做风筝;学诗词,就带他们去看诗词里的花草树木;学天文,就带他们去仰望星空。最后还让他们放飞自己做出来的风筝。我想,这样学来的东西一定会是他们终生都难以忘却的记忆。
所以,带孩子去看看大自然吧,美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有时间,多给孩子们心里放一些爱和温暖。因为幸运的人,可以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