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小学英语怎么样

印度小学英语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7-11 22:45:03

Ⅰ 印度 虽然脏兮兮的国家,但为什么 印度人的英语水平 那么高往往超越了中国人的英语水平

这个可以看看印度殖民史。
印度被英国殖民近200年,在这期间,英国殖民者奴役印度人,同时也不断向印度输送他们的宗教文化。所以印度人的英文讲得好。
同理,可看南美洲,巴西曾是葡萄牙殖民地,故巴西说葡语;除巴西外,拉美说西班牙语,因为都曾经是西班牙殖民国家。

这个跟它国家脏兮兮还是干净没关系,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Ⅱ 家里人给我找了个印度学校,全英文教学,教科书全都是英文,可是我现在的英语只能勉强交流,怎么办啊

慢慢学习,可以看些合适的语法书,我认单词

Ⅲ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他们平时都说什么语言英语水平怎么样

在印度,英语和印地语并列为官方语言。
印度本土的语言就有400多种,印在钞票上的本国语言也有14种之多。然而英语却堂而皇之地成为这个国家的“国语”,在印度生根、发芽然后茁壮成长。据统计,有着10亿人口的印度初通英语的人超过两亿,是世界上掌握英语人数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而精通英文的人则有5000万。可见其英语水平。由于印度语言太多,而且有的语言之间差别甚大。所以说,多亏了在全国能普及开的“普通话”――英语,使得印度人能够自由地沟通。

Ⅳ 为什么印度人的英语都那么好

关于为什么印度人的英语都那么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Ⅳ 印度的小孩上学都是教的英语吗

因为你看到的接触到的印度人都是印度精英阶层的人,而且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另一个是印地语),那些精英阶层的人一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就跟母语一样(对于他们有的人来说应该就是母语)。 都是印度曾经被殖民的历史造就了现在这些。

Ⅵ 为什么印度人的英语比华人好

说起来印度人很喜欢拿英语作梗,有个粗俗笑话——
某人期末考试时,花了五分钟看完题目后,突然开始脱衣服,脱得只剩一条三角裤。
监考人员:“喂,你在做什么?”
这位同学:“考卷上写要我们‘answer in brief’……穿三角裤回答……”
监考人员:“白痴!那是‘简答’的意思!”。。。。。。。。。。。。
亚洲的殖民地或者英语普及的国家很多,但很少有流传英语笑话的,由此可见,英语已完全融入印度人的生活之中。

印度人之所以能够轻易跨足国际,最大的因素、最主要的成功关键就是“英语”。印度的英语人口到底有多少?关于这一点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个准。资料显示,印度有28%(两亿多人)的男性会说英语,其中一半(一亿多人)会说流畅的英语,且女性比例比男性低。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的英语人口占整体的一成多,约1亿3000万人。此外,印度每年都有许多精通英语的大学生毕业后到国外工作,其人数位居世界之冠。无论看哪个数据,印度的英语人口都仅次于美国,即便低估而算,也比旧宗主国英国的6400万人多出两倍。甚至有人预测,将来印度很有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英语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报导指出,近二十年来,印度会说英语的人成长了十倍之多,虽然这个数字的来源不明,但印度英语人口近年来急速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印式英语将成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变种英语”。
英语是印度的第二官方语言,很多母语不同的印度人都是用英语沟通。事实上,英语本是英国统治印度时强迫印度人学习的“殖民象征”,如今已落地生根,成为印度的第二语言。也就是说,对印度人而言,英语是“外来语言”而不是“外国语言”,但也不是“母语”。印度宪法规定的联邦官方语言是印地语,虽然印地语是印度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但会说的人也只占国民的三分之一(约四亿人),普及程度实在有限。在印度多元的环境下,唯一能够“统一”的语言就只有英语。就这层意义而言,英语可说是印度的第二国语。
要在印度社会生存,英语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还是强而有力的武器。他们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跟外国人交流,更是为了跟本国人沟通。英语是印度企业的基本沟通媒介,熟谙英语是在印度升官发财的必备条件。
日本的大公司,比如日产、迅销(优衣库母公司)在2012年将英语定为公司官方语言,本田也宣布于2020年实行该政策,其他像是朝日、夏普、三井、软银等也将陆续跟进,这都是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而印度的大企业从很久之前就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甚至早在英国殖民时期,对印度人而言,英语是经营公司、买卖生意的必须工具。
在这样的文化下,精通英语与否将严重影响社会地位高低。“英语”成为印度人判断一个人来日是否有成的重要基准,因此,在印度社会不会说英语非常不利。这种英语能力高低所造成的社会差别待遇又称为“英语差别待遇”(English Divide),而印度正是“英语差别待遇”的典型社会。总的来说,印度从英属时期开始学习英语,英语成为印度同胞之间的沟通语言,并从中发展出差异和差别待遇。
也因为这个原因,印度父母拼了老命也要让孩子学习英语。他们知道学习英语能让孩子在社会上无往不利,因此,家境允许的人自是不用说,有些父母甚至不惜借钱让子女上英语授课的幼儿园(这在当地称为“English Medium”)。用英语授课的初中等教育机关基本上都是私立学校,学费相当昂贵。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父母仍愿意花中本让孩子从小学英语,英语托儿所、幼儿园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且不分城乡皆是如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印度人之所以会对学英语趋之若鹜,是因为IT业非常看重英语能力,这也是近年来印度英语人口急速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上述的情况下,印度弥漫着一股“英语至上”的气氛,尤其在五星级饭店、上流社会社交场所的会员制俱乐部、高级餐厅更是如此。我认为这和过去的英国统治有关,“英语”已然成为社会威信的象征。我们会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场合做出不同的打扮,印度则会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印度人对语言的敏感度非常高,何时该说英语、何时该说当地语言他们都一清二楚,当机立断切换语言对他们而言简直是易如反掌。不要说我这种语言残废,就算是英语很好的人,因为从小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也很难掌握。
印度的国内人口流动有一主要特征——他们经常会“跨邦迁移”(邦等同于省),很多人都会到母语不同的邦工作。印度原则上是以“语言分邦”,每到另一个邦,等于是进到不同语言的新世界。邦界附近的路牌都会用两种语言文字标示,在这样的环境下,附近居民也都被“训练”成双语人士,大多都看得懂两种语言。而聚集各路人马的大都市更是“语言大拼盘”,宛如印度全国的缩影。
印度人常因调职等因素迁居他邦。有些人会带着佣人一起搬家,有些人则会在当地雇用新佣人。若选择后者,就必须用当地语言和新佣人沟通,这时就必须学习当地语言(北印多通用印地语)。而小孩跟着父母搬家转学后则呈现“三声道”状态——在家说母语,在外说当地语言,在学校说英语。简而言之,印度是一个多语言国家,要在印度顺利生活,至少得会说两、三种语言。
不少印度人都能说流利的英语和当地语言,若将会点英语能基本沟通的人算进去,印度的双语人口至少超过一亿人。不过,因为有些特别的词语又或是话题只有用英语表达才到位,所以“印式双语”并不追求两种语言说得一样好。他们的词汇体系是用英语建构而成,有些英语已深植脑中,甚至找不到可互换的当地语言,遇到这类词汇就只能用英语表达。所以,印度人在说话时,经常会随着话题的转换而交错使用两种语言。
用当地语言聊天时,他们也会配合对方的教育程度、话题,在对话中掺杂英语单字或谚语,这样其实比全部使用当地语言更顺口、更自然。教育程度越高,对话中英语出现的比例就越高,甚至还会参杂“各种”语言。
能说两种语言的人英语叫做“Bilingual”,拥有双语读写能力的人则称为“Biliteracy”。能够“双语听说”可不代表能够“双语读写”,很多“英语达人”虽然能口头使用当地语言沟通,却无法阅读、书写当地文字。尤其是自幼接受英语教育的人,他们的识字能力是基于英语培养而成,大部分都不会读写当地文字。双语尚且如此,三语读写流利的“Triliteracy”就更为少见了。
反观我们,基本上使用中文处理所有领域词汇,少数缩写或专用术语也都有对应的中文译名,这虽然值得自豪,但也造成双语沟通能力不足的现象。
有个脑筋急转弯是这样问的:
会说两种语言的人叫做“双语人士”(Bilingual)。
会说三种语言的人叫做“三语人士”(Trilingual)。
会说多种语言的人叫做“多语人士”(Multilingual)。
请问,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叫做什么?
科学的答案是“单语人士”(Monolingual),但作为脑筋急转弯,答案是“美国人”……
仔细想想,美国虽是多元民族国家,在语言使用上却异常地单调。众所皆知,英语是美国唯一的官方语言,美国宪法没有“官方语言”的相关条文,各州也没有相关规定。印度就不同了,他们的语言种类非常丰富,甚至有“四里异俗,八里异语”的说法,光是官方认定的语言就多达二十二种。有些邦除了文字不同,就连语系都不一样。为了经营生活,他们基本上都会复数种类的语言。举例来说,我那位去清奈的朋友遇到的保安就会说五种语言。他出身自南印安得拉邦,家里是说泰卢固语(Telugu);他是伊斯兰教徒,和穆斯林朋友是用乌尔都语(Ur)沟通;会说乌尔都语就会说印地语;加上他在清奈工作,所以也会说泰米尔语;而身为一个保安,会说英语是必备条件。他能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随心所欲地切换语言,着实令我羡慕。同为安得拉邦人的印度前总理纳拉辛哈·拉奥(Narasimha Rao)就更厉害了,他会说印度、欧洲共计九种语言。
只要是受过英语教育的印度人,英语水准基本上都非常高。自小学英语的人自是不在话下,即便是上大学才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的人,出社会后都能胜任需要英语能力的工作。以前看一本书的作者介绍,作者是锡克教徒,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用旁遮普语上课,直到考上旁遮普大学的大众传播学系,才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然而他大学毕业后,却当上印度英语报纸权威《印度时报》的记者,之后更搬到加拿大,在温哥华一家当地英语报社当记者,最后搬到多伦多改当自由记者,还用英语出版了畅销书。像他这样的英语高手,居然不是从小学习英语,而是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用英语听课,听了短短几年就有如此成就,你说令不令人惊讶?这类例子在印度可说是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不知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人似乎有一种语言天赋,虽然口音实在难懂,但学习和适应能力极强,在我看来远超过舞蹈天分。毕竟出了宝莱坞,跳得非常出色的并不算多。

Ⅶ 印度人说英语真的很差么

他们真的全部人都会说英语么?我想答案是令人失望的,从大型超市到街头小贩,几乎没有人能听懂你讲话,特别是需要找商品的时候,会更加摸不着头脑。高中时的同学都开玩笑地问我现在的英语水平如何,他们觉得口语不好的话可能生活都会有问题,其实这是没有完全必要的担心。每次买东西前自己可以看清楚再动手,全部商品的包装都是用英语标示的,O(∩_∩)O哈哈~为难不会英语的印度人了,付钱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要多少,何况收款机上也有显示。 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印度的官方语言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英语!即使它没有在平民百姓中得到很好的普及,但公共场所和文化媒介中占了压倒性的优势。英语是将这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是印度名副其实的“官方语言”,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语言都数不胜数,不讲英语是无法跨地域正常交流的。要不要学印地语?如果你能毫不费力地掌握一门外语,那当然是非常好,毕竟懂英语的人不很多,学会了也怎么都有点用的。我不打算学,因为用处不大,印地语仅仅用在北方而没有在整个国家流行,每种方言的发音和文字都不同,况且种类太多我实在学不来。无论你想办什么事情,那些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能说英语,而且水平还高得很,所以不要担心语言的问题! 常常有人说听不懂印度人说英语,我想应该分开来说明一下:大学里面的老师口音还可以,虽然和欧美的有点不同但也能算得上标准,词汇量足够大就能听懂;校外的当地人口音实在是不敢恭维,发音貌似方言,我只能通过抓关键词了解个大概意思,但无可否认他们的确非常流利。印度人的语速很快,有些时候即使口音不错也很难听懂,其实这不应该怪他们,是我们自己的语言功底不好。见过一个德国学生和印度人交谈,她能完全听懂而我却不行,实际上,词汇量大小和对英语的熟悉程度有很大关系,因为语音上的偏差并不是很大,就是换上美国人来说我也不一定会明白。 在发音方面的“特点”往往能给人深刻印象。很多人都熟悉那句着名的“I'm dirty (thirty)and my wife is dirty (thirty) too”的例子。他们很难区分t和d、p和b、l和r这几个音。“th”的音读得很像“t”,不发声的辅音“r”也往往读出声来。我会把他们常常“发错的音”记起来,下次就不会再犯傻了,但一定记住:自己说话的时候不要模仿,不然成印度腔了!不少人告诉我,他们不想到印度学习的重要原因就是印度人说英语不标准,怕呆上几年之后练出了个阿三一样的口音,回国后就没有公司会要了。我觉得他们想得太天真了,自己多年的口音居然可以改变,试问见过几个去欧美的留学生就能够洋腔洋调地说外语?在印度也一样,我们还会是自己原来的口音,上两届的师兄师姐就能证明,改变的只是流利程度。 英语在印度是身份和受教育程度的象征,穷富悬殊的国度中,只要少部分人能掌握这一“贵族语言”。他们说英语时候没有害羞和不自信那种别扭的表情,写起来更不错,无论从词汇量和语句工整来说都是国内一般大学生很难达到的水平。虽然我还不怎么能听懂他们说话,但觉得需要慢慢适应才行,相信自己继续学还是会有较大提高的,毕竟能接触到英语的机会很多。

Ⅷ 介绍一下印度小学教育

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对教育事业相当重视。因此印度独立五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显着成绩,从而促进了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国家教育的出发点

印度自独立以来,政府认识到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要提高每个人的生活素质,必须对人们的教育进行投资,使教育工作在国家计划中占有适当地位,这是印度发展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为此,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不论年龄大小,为其提供学习知识、发挥才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在体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就业和发展三者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宣传国家统一,宗教与教育分离,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劳动的重要性。教育方针中明确强调了“普及教育”和“消灭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消灭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专业化教育的目的是为印度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积极而有益的联系;把高等教育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及通向“现代化”的重要门径。尤其拉吉夫·甘地于1985年任总理后,对教育事业同样重视,他强调指出“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教育成为把国家引向21世纪的工具,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促进国家的进步,加强科学与技术教育,使教育同就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政府为办好教育采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的文件,接着又制定了《1986年全国教育政策》,经议会两院讨论通过,接着又制定了《二十三点行动纲领》,以落实上述政策。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从而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二、发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独立后,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向14岁以下所有儿童实行免费普通教育”,这就为儿童入学提供了法律保证。因此,全国各地不少小学校对一至五年级学生实行免费入学,甚至有些邦对六年级学生也实行免费教育。与此同时,政府一直为教育增加经费,如1950~1951年教育经费为11.4亿卢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为600亿卢比。另据记载,1986年用于教育的经费为47亿美元,仅次于国防开支。这就为发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使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学共21万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万所。1947年在校注册人数为1050万,到1982年增加到7360万。全国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1年全国识字率为16.6%,1971年上升为29.45%,1981年又提高为36.17%,1988年提高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有大学207所以上,学院6323所之多,仅高等学校的入学人数高达350万以上,仅次于美国和当年的苏联,居世界第三位。对印度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为了提高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减轻对高等教育的压力,政府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给予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还有不少14~25岁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础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支中等技术力量,政府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为他们提供三十多个工程行业和二十多个非工程行业的职业训练,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为此,全国设立了356所常设性学校和139所临时性学校。除公立学校外,还有不少私立培训学校。这类学校总共容纳20万人,训练期限为1~2年。另外,还有300多所工业技术专科学校,每年招生5.6万人,分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两种。学习期限分别为3~4年,培养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

通过上述种种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术人才,缩小文盲队伍,减少失业人员,扩充国家人才队伍,为国家建设发挥了力量。

(二)扫盲工作与成人教育

(1).扫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视扫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国家计划。为了加强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国家成人教育委员会,各邦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因此,印度的扫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尤其是近些年来,为了扫盲,印度曾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成人识字运动,1986年实行了全国普及教育计划。1988年确定了年龄为15~35岁的扫盲识字任务。在此之前,印度先后实行过“农民识字计划”、“成年妇女识字计划”、“青年非正规教育计划”、“全国成人教育计划”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开展过扫盲运动,运动蓬勃开展,声势浩大,成绩显着,其影响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纳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区,对印度的扫盲工作产生厂积极影响,运动的浪潮已涌到全国各地,目前,在400万志愿者的帮助下,约有310万9~45岁的人在学习识字。通过学习,尽管他们的识字程度不一,但估计已有150万人已达到初步能读英语的水平,计划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0年4月1日开始),能有1亿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确定奋斗指标,根据自愿,自下而上确定,有时间的要求,但注意成本与效益相结合。

第二,各地区组成扫盲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区税务官、区议会和社会各阶层代表参加领导,由该委员会具体落实各项计划。

第三,参加扫盲工作的人员出于自愿,大部分人不计报酬,自愿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为扫盲服务。

第四,为了更好地搞好扫盲工作,订出一套“加速进度、改进内容”的教学方法,编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学、练于一体,贯彻以学为主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学习进程。

第五,随时总结经验,定期交流,不断改正错误或偏差,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为做好扫盲工作,印度不同党派、群众团体和社会各阶层尽管有意识形态的分歧,但都不计较,他们携手并肩,团结一致,积极投入。印度的扫盲运动,不仅能胜利开展,而且有助于消除种姓隔阂,促进了社会团结和语言的统一。

更可喜的是,参加扫盲的人数,女子超过了男子。女子们从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文化的重要,这对提高妇女文化、增强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妇女更有勇气处理自己的事务。

脱盲后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各地设有“成人学习中心”,继续为脱盲后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个中心一般负责5个村庄,总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开设各种课程,还开办有关农业、畜牧、兽医、上地管理、养蚕、渔业等短期训练班。此外还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脱盲后的“成人学习中心”为脱盲人员提供各种开发和服务项目,诸如卫生、社会福利等,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各种服务,另一方面唤起脱盲后的成人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权利、医疗保健、合法权益等的意识,同时发挥他们的才干,为社会服务。印度各地已开办的“成人学习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也不尽一样。有些做法还有待于巩固与加强。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对15~35岁的人进行非正规教育,其教育计划是通过邦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大专院校来实现。前面提到印度把消灭文盲列为国家教育方针的任务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视,而且卓有成效。通过成人教育的开展,人们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0年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后来又上升到63%左占。为全国扫盲工作作出了贡献。在此,印度的扫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银行的赞扬,认为“印度的扫盲工作对发展中国家都有深远影响”。

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是否发达,妇女的教育情况是一个重要标志。印度独立后,政府注意到对妇女的培养问题。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岁以上的成人妇女摆在首位。对其培养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提高妇女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应同男子享有一样合法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二是使妇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科技专长;帮助妇女取得经济上的独立;三是使她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特别是有关营养、保健、儿童护理和计划生育等知识;四是帮助和提高妇女在各种团体中的参与能力。

几十年来,政府在几个五年计划中都有发展女子教育的指标,并且对那些妇女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邦或城市进行巨额奖励。因此印度女子教育发展显着。在独立后的十年内,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学院,到1965年发展为200多所,另外,还有50多所大学招收女生,男女合校。这样使女子的入学率不断提高。据有关统计,1951年为79%,1971年上升为187%,1980年又提高为225%。另据有关统计,印度在过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学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学人数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数的比例差距逐渐缩小,女生入学人数比例不断增加,以大学为例,1963~1964年,女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为26%。女子的识字率自独立后有明显提高,1951年为8%;1971年为18.6%;1981年上升为24.8%。随着妇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专门在家做饭、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门,到社会上从事教学、科研、行医和经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着名专家、学者和教授。随着教育的发展,女子的状况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三、发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对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雄厚的技术力量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较发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独立初期,尼赫鲁总理就曾经指出:“大学代表人道主义、坚韧性、理性、进步和对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类朝向更高的目标全速前进。如果大学充分履行其职责,那么它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独立初期,专门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教育方针和计划必须适应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要把教育的各种不同目标统一起来,教导和影响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训练思想,使受教育者产生共同的思想准则。”“个仅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且要发展其健康的判断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各种职业的需要。”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都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争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注意并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二)完善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印度宪法规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领导。独立初期,全国除几所大学归中央直接领导和管理外,大多数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负责。后来中央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宪法,凡属大学、技术和医学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负责。中央不仅负责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与扩建,科研机构的设立与撤销,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制定,而且还要负责各高校之间的协调与科研方向的确定等等。

(三)大力进行教育投资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增加对高校的经费开支。据有关统计,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开支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4亿卢比,第二个五年计划为2.8亿,第三个五年计划为8.8亿,第四个五年计划为17.5亿,第五个五年计划为29.2亿,第六个五年计划就为48.6亿。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而且增长幅度较大,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现在已有一批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重点大学。它们是: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等。这些学校规模大,人数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二,现在印度拥有了一支宏大的技术队伍。自独立以来,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和博士科技人员。据统计,1950年为18.8万人,1965年为73.15万人,1978年增长为193.53万人,1980年增长为194.9万人,1982年又增长为250万人,数字相当可观。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独立以来,教育方面发生了不小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显着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问题是: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重视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重视不够。印度政府的整个教育计划资金分配是:高等教育占20.9%,初等教育占32.4%,这种分配比例显然对初等教育过低,而对高等教育过高,因为全国72%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而且乡村教育条件比城市要差,但对它的教育投资还不到一半,只占44%,这是很不够的。因此农村教育比较落后,结果使生产力水平过低,人们生活贫困。

贫困是文化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关于成人教育作过乐观的设想,当时宣布,15年内消灭文盲。但八年之后发现,效果不大,无显着变比。其主要原因是乡下人对此兴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种热情和兴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职业挣钱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乡下人则与此相反。他们贫穷,若孩子不帮助父母务农、放牧或从事其他工作,则家庭生活会受到影响。因此,有些家长无心送子女上学。

据有关统计,6~14岁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学,然而入中学孩子的80%又中途辍学,结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据1982年的一次教育调查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小学校没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供学生坐的椅子,40%的学校教室没有黑板,50%的学校没有体育运动设备和运动器材,70%的学校学生没有课本①,校舍如此简陋,设备如此缺乏,显然同农村经济状况有关。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产生,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达63.77%。据世界银行推测,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国家。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另外,各邦、中央直辖区之间,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种姓歧视现象也并未完全消除。政府虽然对低级种姓和落后部落有所照顾,但由于他们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基础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语或其他功课基础较差,入学后有不少人又中途辍学,所以实际上形成了在校人数少于注册人数。这就说明,只有获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才能真正实现。

印度政府在实践中发现,有些问题处理欠妥,出现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进,采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为了解决知识分子失业问题,政府调整高等教育使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扩大。对大学课程也作了调整,推广了职业教育课程,使之更加专业化,以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人数。

第二,加强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对初等教育重视不足的做法,扩大了初等教育经费。政府在1980年开始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增加了对初等教育的经费开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国教育政策》和实施这一政策的《23点行动纲领》,其中强调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岁的人中扫盲。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于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经费。这个新政府还规定,不允许学生中途退学,要改革考试制度,继续执行小学阶段全部升学的政策,并且还指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应由一次考试来决定,而是靠平时成绩的连续积累。新政策还规定,每个小学校至少要有两名教师,其中一名为女教师。准备大力培养师资,以满足小学师资的不足。这就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第三,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政府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计划,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个重要问题。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诸如改进教师的工作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采取灵活政策补尝生活费的增长,并为教师自由发表学术思想创造条件等等。这些为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之,印度自独立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进一步搞好教育,正在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Ⅸ 印度普及英语,是不是比中国还好

是的。据调查,印度人中粗懂英语的约两亿,精通英语者约为5000万。87%的印度学校用英语授课,高等学府则全部采用英语教学。英语代表现代化知识和信息。印度人的英语优势已经转化为经济动力,最显着的例子就是软件产业。由于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印度人进入欧美社会并不需要跨越语言和文化门槛,而是自然接轨。

阅读全文

与印度小学英语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要限制伊朗核 浏览:311
印度伊布替尼仿制药多少钱 浏览:220
越南有哪些苏制武器 浏览:18
意大利fax怎么读 浏览:767
越南人喜欢中国什么青菜 浏览:303
想做燕窝生意印尼哪里有 浏览:381
煮熟的意大利面什么颜色 浏览:990
螺旋意大利面怎么炒好吃窍门 浏览:922
汽车为什么出口不到越南 浏览:975
甘肃人在伊朗干什么工作 浏览:333
去伊朗女人准备什么 浏览:188
伊朗有多少国家支持 浏览:958
中国四大名面是什么 浏览:930
英国陆地怎么画 浏览:400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研究生论文什么时间交 浏览:993
伊斯兰自由大学在伊朗怎么样 浏览:392
中俄为什么不向伊朗卖武器 浏览:886
北斗导航和伊朗导弹哪个好用 浏览:460
cj物流在中国哪些港口 浏览:715
印尼人用什么软件复仇者联盟 浏览: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