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逾500家中资企业在印“渡劫”,此次的普查,给中企带来了哪些影响
印度执法局最近发布了声明表示,在对vivo以及其他关联公司一共48处经营地点进行突击检查后发现,vivo有一半的营业额都汇往了中国,因此印度执法局认为这种行为涉嫌洗钱,随即封锁了vivo119个银行账户,并且冻结了将近4亿人民币。除了vivo之外至少还有500家中资企业都在印度遭到了税务和合规检查,这次普查严重扰乱了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对企业商誉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企业国家在印度投资经营的信心也产生了重大阻碍。
对于另外一些中企而言,前期成本投入较大,如果轻易撤退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损失,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在印度继续经营下去,再加上印度市场广阔,或许未来将会开发出不错的经营数据。
2. 巴基斯坦指责印度,中国和印度对此是何态度
中巴表示愿同阿方一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探讨中巴经济走廊以适当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考虑到政府强烈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态度,这一延伸计划对于印度来说可是大事。
所以,中巴经济走廊是经济合作项目,不应将其政治化。走廊与地区现有的争端,包括领土争议没有关系,也不应有关系。
3. 印度正审查约50项涉中企的投资提案,又要出损招吗
是的,但是印度没有戏,因为印度没有完全变成现代化的国家,变成现代化国家的标志是劳动力被高效利用,印度封杀中国app,还禁止中国基建,政府封杀商业产品,这种操作,全球也就印度吧,非洲国家都未必做得出来,印度动不动就下架应用,在克什米尔地区还动不动搞断网行动。这不就是典型的上层建筑太落后了制约了经济基础的发展吗?反面典型的例子。美国曾利用行政力量拆分AT&T,但是美国拆分企业是有法律依据的。
有人会认为,这是印度自己要做自己的软件,但是软件玩的是生态,软件的问题通通不是技术问题,按照投资的基本规律,一个抖音成功了,背后有一百个失败的抖音类产品,像微软成功的时候,美国有无数操作系统的公司,多如牛毛,windows长期基于dos系统开发,后来长期保留了dos的内核,这个dos就是无数操作系统公司中的一个,其他的都被微软通过商业竞争淘汰了,一百家公司做同一类产品,他们会相互借鉴竞争,本质上,就是人的思想上的相互碰撞。最后可能催生出个别成功的产品。印度的这种行为,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是死路一条。
4. 为什么说中国对印度投资三千亿是错误选择
说错误的你脑子没进水吧,印度正在发展期 人多 如果现在抢占市场未来收益大大的,因为印度建设,铁路,等设施落后人口又多这个可是机会 ,也也帮助缓解中国产能过生的钢铁,水泥行业,一定要学经济学当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的地皮开厂做房地产的看看他们可是富的漏油啊
5. 中国与印度投资环境对比
目前,去中国还是去印度投资已成为德国媒体和经济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以往德国各地举办的投资研讨会多以介绍中国为主,现今关于印度的报告会则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是今年4月,印度首次成为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主宾国,印度总理辛格率庞大经贸代表团参加,参展企业350家,参展面积达1.15万平米,创历届主宾国之最。德经济界在博览会期间宣布已向印度投资15亿欧元,宝马和大众公司等纷纷表示将在印度投资设厂。一时间德经济界掀起投资印度热潮,印度成为每谈必及的话题。本文主要对德媒体近来关于中国与印度比较的报道进行梳理综合,希望能为国内跟踪德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及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些许参考。
一、中国更具吸引力
在过去的5到8年里,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在华投资设厂,德国的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纷纷涌入中国,中国似乎已成为德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销售的唯一希望。其间印度则在全力以赴发展服务业,经营业务流程外包(BPO)和软件开发业务。在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后,印政府才逐步采取措施鼓励生产性企业。在投资环境上,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均优于印度。2005年中国GDP为22257亿美元,增长率为9.9%;印度GDP是7750亿美元,增幅为7.5%。在购买力方面,2004年中国的人均购买力达1279美元;印度则仅为602美元。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消费能力,中国比印度都更具优势。2005年中国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600多亿美元,印度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仅为67亿欧元,约为中国的九分之一。
中国与印度经济指标对比
货币单位:美元
经济指标
时间
中国
印度
国内生产总值
2005年
22257亿
7750亿
人均收入
2005年
890
460
人均购买力
2004年
1279
602
机床市场价值
2005年
70亿
6亿
零售总额
2005年
7080亿
3510亿
轿车销量
2005年
290万辆
110万辆
资料来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德经济界将印度在投资环境上与中国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早
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早10年,思想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保守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开放。印度存在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统一、劳工法过严、罢工多、法律条文过繁、某些企业信用差等投资障碍。
(二)中国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局长期保持稳定。而印度政府更迭频繁,对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印度贫富差距大
印度的土地问题、种姓制度和教派之间的冲突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贫富悬殊现象比中国严重。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3亿人。
(四)中国地理位置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在亚洲各地区经济中,东亚经济发展最快。中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中国开展同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印度虽执行“向东看”的政策,其地理位置离东亚有些偏远,对印度开展同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不太有利。
二、印度后劲十足
印度赶超中国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印度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吸引外资,如将进口关税从1991年的300%减少至现在的15%,取消进口限制,几乎所有行业均向外国投资企业开放等。印度政府还借鉴了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经验,近年来建立了12个经济特区,并准备再设立50个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里,投资商可以享受税收减免,对于出口型企业,可10年免税,同时可以零关税进口企业所需物资。司法部门可将特区视作“国外”来对待。自2005年以来,由于严格落实各种改革措施,印度出现了“投资繁荣”景象。通常印度每年获得的国外直接投资约40亿至60亿美元,而2005年下半年签约的投资金额就达到190亿美元,2005年德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比2004年翻了一番。德经济界认为印度投资的“软环境”要优于中国,主要包括:
(一)印度的金融系统运行比较健全
印度的金融机构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放贷遵循市场规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0.8%。印度的股票市场比较成熟,成为印度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
(二)印度的私人资本运作经验丰富
印度独立后,过去就存在的私营财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财团。在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后,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的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并很快进入全球化经营。印度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
(三)印度的国际型技术人才多于中国
由于印度英语普及,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为英语,高校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较强。某些大学和专业学院已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印度每年毕业的工程师数量是中国的两倍,达60万人。
(四)印度的法律体系较健全
印度独立后,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公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印度实行的是盎格鲁法系,其司法结构基本上是英国式的,这对西方投资者来说更为熟悉。
三、印度将成为德国企业的新兴投资地
在德投资商眼里,中国和印度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中国作为生产性基地拥有巨大吸引力,德国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部门,中国依然是首选;印度则被德经济界视为“吸引力正在上升的投资目的地”。但印度的总体投资水平还无法与中国相比,外资快速增长还需要时间。
(一)印度市场潜力巨大
印度有11亿人口,近两年经济增速逾7%,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12位,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德经济界把印度作为新兴的投资地已毋庸置疑。虽然目前中国“投资理想地”的地位还无法撼动,但德国企业会关注印度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赴印度投资的趋势正在逐步加强。
(二)德政府推波助澜
今年4月,印度总理辛格率庞大经贸代表团访问德国,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德、印两国政府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在能源和科技领域的合作,筹备成立“德印能源论坛”和“德印科研技术中心”,德掀起“印度热”。在德政府推波助澜之下,德经济界赴印度投资的热情逐渐高涨。
(三)德企业在印度投资升温
目前德国在印度的合资企业约600家,是印度的第二大投资伙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德经济界称已向印度投资15亿欧元。德复兴信贷银行(KfW)随后宣布,今后3年将在印度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领域投资25亿至30亿欧元,该行正在印度孟买筹建代表处。宝马汽车公司也正式向外界透露,在印度南部投资2.1亿美元建立汽车组装厂。印度政府今年6月批准了大众公司在北部旁遮普邦投资3.3亿美元,兴建汽车生产厂,预计建成后年产汽车10万辆。德汽车零配件供应巨头博世公司也于最近宣布,两年内将在印度的投资增加4.09亿美元,开发和生产柴油发动机。该公司计划至2010年将在印度的柴油发动机年产量增加到60万台,目前在印度的员工已达1.5万人。此外,德国重要的建筑材料生产商-海德堡水泥厂已于今年3月进入印度市场,在孟买成立了合资企业,年产水泥75万吨。
四、印度对中国的影响
虽然德国经济界目前将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向印度,但印度自身发展存在的贫富差距大、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使德企业对在印度投资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德经济界普遍认为,与中国相比,印度总体发展水平至少落后10年。目前,德印双边贸易额仅为德中贸易额的20%,德对印度的实际投资金额仅为在华投资的12%,因此在短期内中国仍将是德国经济界投资的首选地。
(一)德经济界更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
前不久,德欧亚咨询公司对德部分企业进行了一次中印投资环境的对比调查,在企业决定投资地点的六项关键要素的评比中,中国的优势非常明显,平均分数远远高于印度(参见下表),仅在运输成本上,中国的得分稍逊于印度。
德经济界对比中印投资要素
投资要素
中国
印度
人工成本
1
4
企业税
8
12
关税
4
5
优惠政策
1
2
能源成本
2
8
运输成本
7
6
资料来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注:1等于投资环境优良,12等于投资环境恶劣。
(二)印度制造业将对我构成威胁
值得关注的是,以往德资主要进入的是印度的信息技术、电信或业务外包行业,现在德企业纷纷进入印度的水泥、钢铁、汽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可以预见,印度以往相对薄弱的制造业由于外资的进入将对我制造业构成威胁。随着印度政府加大改善投资环境,德国企业对印度的投资步伐将加快,德对华投资特别是对制造业的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三)中印是竞争性伙伴关系
目前德经济界“印度热”的人为炒作因素较重。德经济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和印度是“竞争性伙伴关系”,呼吁德企业同时在中国和印度投资。德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西门子公司前任董事长冯必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就德国企业而言,去中国和印度投资不应是非此即彼,而应是两者兼而有之。
6. 有关中国和印度吸引外商投资的问题
首先,两国劳动力价格比较接近,替代性比较差,故可以排除中国劳动力价格低之说。其次,我认为我国政策对吸引外资具有优势,对外资实施各种优惠,将其视作战略投资者,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最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给外资带来正向预期,中国连续多年保持高增长速度,经济实力已引起各方关注,各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乐观的预期,在中国投资可以保证收益率。
另外,一些短期因素有可能导致我国FDI增加,首先,人民币汇率问题,人民币升值压力,促使国际热钱通过FDI方式流入中国。其次,日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亦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印巴之间素来冲突频繁,投资环境得不到保证。
7. 中国应该如何对印度
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8. 中国到印度投资有哪些优惠政策
的确,老龄化使中国潜在的危险,同时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的大国,也都是发展中国家。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高于印度,吸收的外资更是印度所望尘莫及的。然而,最近有两位学者撰文指出,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发展潜力更大,可望在20年内赶上甚至超过中国。中国制造的产品目前充斥着全球市场,被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制造业看成是严重的威胁。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更比印度高出十倍。然而,麻省理工学院的副教授黄亚生和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卡纳却认为,印度比中国更有前途。两位学者最近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印度能否超过中国》的文章。*印度出色本土企业较多*文章说,中国虽然出口强劲,但产品大部份是外资企业制造的--中国的成功和在国际上的声望主要来自外商的巨大投资。一个原因是,中国在海外有众多的、富有的华侨,他们热心帮助中国,向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同时,中国也采取了种种优惠措施来吸引外国投资。而印度则有一个时期回避外国投资;即使在改变心意之后,也没有吸引到太多的投资。但是,两位学者指出,印度有中国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些可以在国际上与欧洲和美国最出色的公司一争高下的本土企业。比如,印度的软件业巨头信息系统技术公司和WIPRO,以及大型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南星制药公司和瑞地试验室,在国际上都是本行业中的皎皎者。去年,福布斯杂志选出的全球200个最杰出的小公司中,就有13家印度公司雀屏中选,而进入这个排行榜的中国公司却只有4家。文章的作者之一、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卡纳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印度的私营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印度的私营企业比中国多得多,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在软件业和制药业,在汽车制造和其他一些领域,都是如此。而中国几乎什么也没有。因此,这些公司作为未来经济增长引擎的前景使我们相信,印度的前景的确比大多数人现在所认为的要光明。”*印度软性基础设施较好*卡纳教授和他的合作者黄亚生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印度已经建立了比较先进的软性基础设施来支持这些本土企业。首先,印度的资本市场比中国的效率高,也比中国的资本市场透明。同时,印度的司法制度虽然仍存在一些重大弊病,但却比中国的司法制度先进得多。卡纳教授指出,在法治方面,印度比中国强得多,尤其是商业领域的法治。他说:“印度拥有一个几十年来一直在运转的独立的司法制度,用司法程序审理和解决商业纠纷。中国没有独立的司法制度。党一直就是司法,党根据自己的观点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中国对本土私营企业限制多
9. 如何正确处理中印经贸关系
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是个经济问题,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从总体上看,中印双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够,除近年来少数互访过的官员、商人、学者外,两国广大民众对对方的国情和政策缺乏基本了解,互信程度较低。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印度人担心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合作会影响印度的安全,对中巴的密切关系依然怀有戒备心理,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响两国政治经济合作的发展。其次,“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使印度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畏惧心理,对中国商品产生抵制情绪,使得中国在印度的市场缩小,中印贸易发展受挫。另外,中印边界和西藏问题也对边境贸易的发展和贸易的便利运输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印贸易合作水平虽然不高,但基本保持平衡,中国盈余有限。然而到2006年,印度对华贸易出现赤字由2005年的八亿美元顺差变为逆差41.2亿美元。进入2007年,印度对华贸易赤字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在印度引起了强烈反响。
印度媒体曾专门撰文建议印方采取措施,积极寻求并扩大对中国的出口产品种类,以缩减正在扩大的印方逆差。两国贸易不平衡主要源于贸易结构的不合理。从进出口结构分析,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其中矿产品和农产品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机械制品、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纤维及纺织制品。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产品主要为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这种进出口结构使得印度产品在中国的市场有限,也容易产生贸易逆差。印度方面的媒体认为,如果不解决快速增长的中印贸易赤字问题,巨大的贸易失衡将会给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障碍。
印度保守的市场准入政策也在客观上阻止了中印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尽管印度已经推行了很多年经济改革,但其内向型经济特质十分明显,整体的对外开放度并不高。其次,印度的贸易保护水平之高在全球的开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制成品平均关税之外,印度还对进口维持着一系列的额外收费,各种非关税措施纷繁复杂,贸易争端立法不规范,解决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来印度关税已陆续下调,但仍居较高水平。高关税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国商品的进入,阻碍了中印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印度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多,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欠佳的国内投资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