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洋海啸发生原因
地壳的挤压,位于俩板块之间
B. 请问印度洋海啸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印度洋海啸是地震引发的,而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所造成的。在目前的情况下,人的活动还不能对地壳运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海洋当中就更不可能了。 震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板块断裂导致大地震.是太阳,太阳黑子大爆发,太阳黑子大爆发是有周期性的,每当太阳黑子大爆发对地球有很大影响,常有地震,(海啸是地震所至)洪水,气候异常发生。
C. 印度洋海啸直接原因是什么
海啸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变形,致使从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体发生大的涌动,形成海啸袭击沿岸地区。
受台风和低气压的影响,海面会掀起巨浪,虽然有时高达数米,但浪幅有限,由数米到数百米,因此冲击岸边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啸就不同了,虽然海啸在遥远的海面只有数厘米至数米高,但由于海面隆起的范围大,有时海啸的宽幅达数百公里,这种巨大的"水块"产生的破坏力非常巨大,严重危害岸上的建筑物和人的生命。据调查,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公里远的地方。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
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和喷气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更高。
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不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陆地,达到海岸时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这就是海啸,人们发现它时再逃为时已晚,因此,一旦发生地震要马上离开海岸,到高处安全的地方。
D. 印度洋海啸如何形成的
海啸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变形,致使从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体发生大的涌动,形成海啸袭击沿岸地区。
受台风和低气压的影响,海面会掀起巨浪,虽然有时高达数米,但浪幅有限,由数米到数百米,因此冲击岸边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啸就不同了,虽然海啸在遥远的海面只有数厘米至数米高,但由于海面隆起的范围大,有时海啸的宽幅达数百公里,这种巨大的"水块"产生的破坏力非常巨大,严重危害岸上的建筑物和人的生命。据调查,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公里远的地方。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
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和喷气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更高。
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不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陆地,达到海岸时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这就是海啸,人们发现它时再逃为时已晚,因此,一旦发生地震要马上离开海岸,到高处安全的地方。
E. 印度海啸是由什么引起的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地震海啸分两种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F. 想问以下 印度洋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2004.12.26.上午本地时间上午8时,北京时间上午9时.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印度洋海域当地时间26日上午8时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波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印度洋海啸是地震引发的,而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所造成的。在目前的情况下,人的活动还不能对地壳运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海洋当中就更不可能了。 震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板块断裂导致大地震.是太阳,太阳黑子大爆发,太阳黑子大爆发是有周期性的,每当太阳黑子大爆发对地球有很大影响,常有地震,(海啸是地震所至)洪水,气候异常发生。太阳一打喷嚏,地球就发高烧huo
板块的运动威力?事实上,那毁灭人类生命财产的火山和地震、给人类带来利益的矿产资源的形成、海陆的变迁、山脉的形成、河流的布局、生命的演化……,地球上很多宏伟的自然现象,都与板块活动有关。
海啸是怎样形成的
水下地震、火山暴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在开阔海面海啸波高度很低,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要及时向外海开就可以化险为夷。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海啸登陆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
海啸产生的巨浪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其间可能间隔几分钟或几小时。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往往是海啸发生的先兆。另外,海啸并不总是以巨浪的形式登陆。它们更有可能是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旋涡。可以把人卷入水下,并卷起重物。有时可以吞没整个海滩。海啸是海洋中巨大的浪潮现象之一。因海底火山活动、地震或由海底斜坡上的物质产生滑坡现象等,使海底地形发生急剧升降运动,导致海水强烈的扰动所致。
海啸具有长周期波动的特点。其周期为数分钟至十分钟不等。海底地震历时很短,但其释放能量很大,当向大陆沿岸传播时,形成巨浪侵袭陆地。据记载,世界上最强大的地震海啸,波高达30-40米,波速每小时达数百千米,其势迅猛,破坏力很大。此外,强大低气压通过时产生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也是海啸的一种类型,称“风暴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海底没有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的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
地震经常在地球各处发生,达到破坏性程度的地震是比较少的。全球地震活动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到中亚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主要是环绕着太平洋周边地区。在东部北起阿留申群岛,经阿拉斯加、北美西海岸、直到南美的智利;西部由阿留申群岛向西,经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此后分成两支,一支南下经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到伊里安岛,另一支向西经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印尼,在伊里安岛与前一支会合后,继续南下,经所罗门群岛、斐济、汤加直至新西兰。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这里因地质构造强烈,地表高差悬殊,有深度为11022米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里,因而也地中海--中亚地震带,在西部由亚速尔群岛向西与大西洋海岭相连,东部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中国西南部、缅甸,向南至印尼,并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会合,这里发生的地震数占全球总数的15%左右。
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是与地震带一致。据1700多年的资料统计表明,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约发生260次,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地震海啸约占80%,发生在地中海区的约占8%,而在日本列岛及其邻近海域发生的地震则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因此,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海啸最频繁和危害最重的国家。
地震产生的水体波动与通常海面上的海浪是不一样的,海浪通常只在一定深度以上的水层引起波动,且这种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当然在大洋中海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l一2米,这种波动运行在深水大洋时,波长可达几十至几百公里不等,周期在2-200分钟范围内变动,最常见的是2-40分钟,传播速度可达每小时1千公里,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航速还大,所以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甚至于航行的船只也难于察觉出这种波动。然而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骤然增大,当进入狭窄浅水海域,从海面到海流速几乎一样的海啸波携带巨大能量直冲海湾和岸边,这时可能出现10-20米以上的波高,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过来,特别是传播到漏斗型湾顶处更为突出。如海啸波在海口和海湾内反复发生反射时,还会诱发海湾内海水的固有振动引发假潮,可使波高增幅更大,造成更大的危害。
:“地震海啸”发生在海洋中,海啸波涛长达数百千米,并可达到海底数百千米深处。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波浪可高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它以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沿海洋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
对不起,我想说一句,印度洋海啸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你可以说死那么多人是政府办事不力,但这次海啸绝对不是像当年我国发洪水那次是因为乱砍乱伐造成的。这一点请切记。印度尼西亚出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所以火山地震频发,但不是每次地震都会造成海啸,只有板块断层断裂才会引发海啸,8.9九级的地震,30米高的海浪,就算环境保护的再好也白搭了。希望我说这么多各位能明白。人与自然永远不会和谐,因为人总想着人定胜天,大自然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所以一切自然灾害不可避免。海啸是自然现象,里面并没有人为因素。
G. 2004年12月印度洋发生海啸,原因是
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发生8.7级地震,并引发强大的海啸。震中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边界类型为(消亡)边界。新加坡离震中较近,但却未受到海啸影响,原因是(在亚欧板块内部)。当海啸发生后,它波及的(地点)和到达的(时间)是可以预报的。此次灾情非常严重,和当地预警机制(落后)有一定关系。
H. 为什么会有海啸,它是怎么形成的
海啸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地震、海底山崩塌方和宇宙天体的影响。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海底山崩塌方则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发,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海水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而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则最不常见,通常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海啸是海下地震、山崩或者火山喷发引发的一系列巨大海浪。巨型流星撞击海洋也能引发海啸,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曾发现小行星撞击痕迹的科学家表示,35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引发的大海啸曾经吞噬整个地球,除了最高的山脉外,巨浪淹没了地球上的一切。受大海啸影响,大陆海岸线发生巨变,陆地上的几乎所有生物都走向毁灭3、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而在发生海啸时,岸边的人们要尽快从地势低洼的地区转移到地势高的区域。而正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此时绝不能返回港口,而是应该将船驶向深海区域。
I. 印度洋海啸的原因是什么
它的地理位置正好位于亚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的地方,是极容易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的地带,当地壳运动时就会影响这一地带的地质结构所以容易形成海啸(地下火山喷发).
J. 印度洋海啸
(一)印度洋海啸概况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晨7点59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3°19'N、95°19.47'E)海底40km处发生里氏9.1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使印度洋周边的十几个国家受灾,造成约30万人死亡,600万人无家可归。受灾严重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索马里和塞舌尔等。海啸还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灾区很多水井和泉水源头都受到了海水的冲击无法使用,土地盐碱化,海岸受到侵蚀,海草、红树林沼泽、珊瑚及海洋动物等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二)印度洋海啸原因
引发印度洋海啸的苏门答腊地震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发震断层沿板块边缘延展1200km,断层上下盘平均错距15m,地震活动强烈。
海啸的破坏力来自高大海浪强烈水平冲击和水位突然升高引起的淹没。海啸沿海岸线呈带状分布,直接袭击低平的河口与海湾等。对房屋、桥梁、供排水、供电、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和船只、车辆、农田、果园、风景区、盐场等造成破坏。印度洋海啸灾损严重还在于:灾区人员(包括游客)密集、居民缺乏有关海啸及逃生的知识、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系统等。
(三)救援情况
灾后,联合国、中国、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沙特阿拉伯等向受灾国提供了包括捐款、援助物资、医疗和救援人员、损失评估专家等救灾援助。
(四)灾后重建
灾后各国援助受灾国建设学校、医院、饮水及卫生设施、基础设施工程。2007年教育领域投入资金达到1.5亿美元,建成了100多所学校,仍有250多所学校正在建设中。其他方面如儿童保健及营养、防治艾滋病等工作也有所成效。
(五)减灾对策
1.合理规划
海岸地带参考本次海啸受灾范围,发生海啸频度与强度、距海岸线的远近、地势高低等因素,规划建造永久性居住区时避开容易遭受海啸灾害的区域,将房屋布局在海拔较高且有适宜的逃生通道的海岸高地。房屋主体结构、附属构件以及相互连接要有足够的强度,靠近海边的房屋尽量建3层以上,底层不能住人等。
在用地规划上考虑给海浪留出若干通道,通过分流可以有效降低水头。
2.消减海啸水头
海滩上种植红树林,沿岸低平地带,按一定宽度相间种植高密度的椰树、蒲葵、槟榔等乔灌木,可以有效地消减、阻挡海浪的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