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印度发展的潜力大于中国
印度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发展潜力大于中国
在全球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今天,另一个经济奇迹却也正静悄悄地在印度出现。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今天报道说,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东亚的巨龙和南亚的大象互相辉映,同时又相互竞争的时代或许终于拉开了序幕。
官方统计显示,印度经济去年7至9月份大幅增长了8.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仅次于中国。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人相信,印度自1991年推行的改革已显现效应,一方面IT业正在为印度经济赢得国际上的重视,另一方面制造业也蓄势待发,其年经济增长率有望长期维持在7%以上的水平。印度财政部长贾斯万特.星(Jaswant Singh)最近就表示,印度正处在“爆炸性增长”的临界点。
报道说,印度经济的乐观前景也正在改变人们对中印对比的评价,过去舆论完全一面倒认为中国模式优于印度模式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报道举例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黄亚生和哈佛大学教授凯纳(Tarun Khanna)去年年中联合发表的文章认为,中国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增长,发展后劲将不如鼓励本国企业与国际竞争的印度。
这两位学者指出,在2002年福布斯评选的世界最佳200小企业中,共有13家印度企业,中国只有4家。他们并认为,相比中国,印度更有条件成为世界的高科技实验室。
投资银行高盛则在去年底发表的《迈向2050年》报告中预测,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可在2010年左右超越中国,在未来50年里,它有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报道说,在外界看法改观的同时,印度人的观念也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在印度国内备受尊重的IT巨子穆尔蒂(Narayana Murthy)日前就在北京说,印度人现在普遍有“一种希望向中国学习,同时和中国竞争的意愿”。
报道说,印度政府目前已在酝酿要仿效中国,在今年内设立大约20个经济特区,以吸引更多外资,并促进出口。这意味着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可能因为来自印度的竞争而减弱。
另一方面,报道亦指出,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印度拥有大于中国的潜力,但在其他发展条件上,中国的优势仍然明显。
例如,强项在制造业的中国,比实力在研发的印度更能让社会上的多数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目前中国有接近1亿的制造业工人,印度只有900万,高速发展的IT业也只为印度制造了100万个就业机会。
报道又引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的观点说,“印度的政治结构是现代的,经济结构基本现代,社会结构却还属于前现代。”他指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需要一些前提,例如,社会需要打破以血缘和家族为基础的传统结构。
转帖 不代表个人观点
㈡ 印度哪来的近9000亿的国民生产总值
印度经济以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全国依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温饱无法满足。印度拥有较充沛的外币储备,印度货币汇率稳定。
印度的制造业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在全国的很多地区电力供应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语的受良好教育人士,还是主要的电脑软件服务出口国以及大批软件工程师的母国。
去年12月,美国新泽西州初步通过了一项议案。此议案如同半空里的一声惊雷,在印度炸响。议案很简单:今后政府部门的工作一律不外包给非美国公民,不管是软件设计还是呼叫中心。
对于印度的科技企业来讲,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警醒——就在两年以前,所有的媒体都还在对印度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威力津津乐道。而现在,随着美国和欧洲经济疲软,失业率上升,印度的高科技企业终于尝到了欧美经济不景气的苦酒。
对印度的排斥不仅仅来自于几个议会代表,一些移民官员也有类似表现。比如,三月份,荷兰移民局以签证无效为由,扣留并最终驱逐了15名来自印度某知名IT企业的访问人员。如此种种,都意味着欧美对印的态度转向,印度高科产业以后将面临新的考验。同时,更严酷的商业环境,更激烈的竞争,以及更苛刻的消费者,都在蚕食印度高科产业的利润。
21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经济中,两个亚洲巨人在劳动力方面的差别依然清晰:作为全球工厂的中国,生产着从鞋到电脑的所有商品。全球外包中心的印度为全球提供从编写软件补丁到跟踪信用卡信息的各类服务。
印度的服务业享誉全球,但是制造业却默默无闻。受制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官僚体制的繁文缛节和严苛的劳工法案,印度的制造业在全球舞台上仍拿不到重要角色。1990至2005年期间,制造业在印度国民经济所占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徘徊在25%到27%之间。同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从37%跃升至52%。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专家指出,2005年印度制造业出口总值37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6%,同比中国7120亿美元和35%的份额。诚然,中国出口商品中60%来自总部设在中国以外的公司。
“时至今日,印度尚未在跨国制造型企业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波士顿咨询公司驻新德里分部主任南德高恩卡(Sachin Nandgaonkar)。“当然,和五年前相比,情况已经改善了许多。”
波士顿咨询公司和沃顿商学院的专家们认为,透过表面现象,印度的制造业实际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印度蓬勃发展的国内市场的带动下和相对廉价的高技术劳动力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印度开设生产业务。福特、现代和铃木公司,都通过其在印度的工厂大量向外出口汽车。LG、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要么已经在印度开始生产手机,要么正在筹备设厂,产品中相当大部分将出口海外。ABB、施耐德(Schneider)、霍尼韦尔(Honeywell)和西门子公司在印度设厂,为印度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生产电工和电子产品。
另外,还有一批具备全球竞争能力的印度本土生产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汽车业——已成功立足全球供应链中。桑德兰姆阀门公司(Sundram Fasteners)为通用汽车公司生产发电机阀门。总部设在新德里的Moser Baer公司,自己发展成为数码存储介质,如DVD和CD光盘,的全球生产商。还有发展迅猛的制药公司:印度现有60家制药企业达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苛刻的质量要求。这是美国以外达到此项要求最多的国家。印度的制药公司正在全球拓展市场。
“过去的五、六年间,很多公司已经重组了生产部门,并已达世界标准,”波士顿咨询公司新德里办事处的印度工业产品部门主管兼研究主任巴塔查亚(Arindam Bhattacharya)指出。“印度正在不同行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基地,从制药、汽车配件,到汽车和摩托车。速度虽然不快,但步伐坚定。”
国内需求
印度制造业的腾飞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它已显露出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完全不同的特质。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华平投资(Warburg Pincus)在中国和印度都有业务。其常务董事帕塔克(Dalip Pathak)指出,中国拥有世界级的基础设施,政府关注就业问题,而为制造型企业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这使得中国成为制造业长期投资的最佳目的地。
在印度,外商投资就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了。印度的文盲率持续超过东亚各国水平,非熟练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也比中国或越南要低。但是,很多情况下,巴塔查亚(Bhattacharya)指出,印度的平均生产率因为高效的企业管理体制而大大提升。严苛的劳工法——例如员工人数超过100人的公司在辞退工人时,须征得政府同意——使得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鞋业或玩具制造业,都会避印度而远之。印度经济中一些部门,诸如手工纺织业,仍保留有低效率的小作坊运作方式。电价高而供应无保证、道路糟、码头堵,再加上繁文缛节,都阻碍了外商在印度的投资。据国际金融公司2006年9月发布的统计表,在世界各国新开办企业所需时间方面,印度需要35天,美国需要5天,英国需要18天。在此方面,印度终于能与中国(35天)和泰国(33天)处于同一水平上,并领先于巴西(152天)。
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乔胡瑞(Saikat Chaudhuri)认为,印度的全球制造业在其不断扩张的国内需求带动下大幅增长。他点出像LG、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这样手机生产商,如福特、现代和丰田一类的汽车厂商。一些公司正在改变其全球布局。巴塔查亚拿现代汽车作例子,现代汽车将其在印度的工厂定位为全球唯一生产小型车的工厂,并将其在韩国本土的生产能力逐步转移到这里。进口准证制度渐被取消、关税逐渐降低和外汇监管体制逐步放宽,引发了以消费为带动的经济可持续大发展。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印度国内汽车年销售量从1995年的26.5万辆,增长到2005年82万辆;本财年前8个月,汽车销售量已达87万辆。印度的手机月销售量已经高于300万只。
“印度的国内需求不断增长,使得建立供应链成为可能,”乔胡瑞强调说。“只要印度能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并能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这将成为另一种成功模式。”印度市场对商品价格的敏感性高,为本地制造业带来了更多的动力。巴塔查亚说,印度政府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允许私人机构介入港口建设,以及大手笔投资公路建设等措施来壮大制造能力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福特亚太公司负责业务开发的常务董事施奈德(David Snyder)预测,印度的汽车市场规模,包括多用途车,将在未来十年中翻一番,从目前的140万辆增长到280万辆。这一增幅虽说只相当于福特在中国市场预计增幅的四分之一,但比其在东盟国家的130万辆的同期预计增幅要多。福特公司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市场的销售渐趋平淡,整个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东盟国家——成为福特公司首要发展市场。
汽车配件:印度制造的舞台
诸如汽车配件厂商巴拉特铸造公司(Bharat Forge)的成功故事证实了,印度的竞争力在于相对高端的制造领域。印度大学每年为社会培养出4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仅次于中国,居全球第二。
在印度擅长的汽车配件业中,越来越多的印度企业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生产工序,跻身于跨国汽车企业的合格配件供货商。有十余家汽车配件企业,包括索纳克尤转向系统公司(Sona Koyo Steering Systems)、桑德拉姆•克莱顿公司(Sundaram Clayton)和总部设在钦奈TVS集团下属的TVS Motor公司,都赢得了着名的日本质量大奖—戴明奖(Deming prize)。尽管大多数印度出口的汽车配件技术含量都不高,丰田汽车公司在班加罗尔的工厂已经可以生产变速箱。南德高恩卡指出,丰田公司这一决策,兼顾了质量和成本两方面因素。“如果我能拿到日本质量,但是价格却很低,何乐而不为呢?”他说道。
另外,印度的科技智库,有助实现分解自动化、本地设计和采购汽车配件生产流程中成本较高的部分。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这样的工艺工程能将配件工厂的资本成本降低近40%到60%。
“如果与中国经济相比,印度的经济结构优势还是相对有限的,”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巴塔查亚如是认为。“但高效的领导力和将智力应用到改善产品的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这些公司具备了竞争优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日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从印度购买制成品,全球发展大趋势也将有利于印度。除了汽车配件、电信设备和制药业,印度在如金属制品业、高端化学品、消费电子产品和电脑硬件这类技术密集行业中具备竞争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南德高恩卡说,印度出口工业园近期改善基础设施并提高效率,让他对印度充满信心。他还注意到拥有全球雄心和实力的年轻一代企业家正在不断涌现出来。华平投资的帕塔克补充说,近些年印度利率逐年调低,调控得当而高效的资本市场在亚洲地区也首屈一指,都是印度的亮点。“未来十年,印度将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帕塔克说。
“在印度日趋增长的国内需求和技术为支持的出口优势背景下,我看见制造业的神话正在印度上演”,南德高恩卡说。“如果你留意制造业中的新投资或预计开工项目,未来五到十年间,项目数量将会大涨。”
乔胡瑞对未来也充满信心。“所有跨国大公司都盯紧了印度,”他说道。“发展只是时间问题。”
㈢ 英文翻译
印度经济特区的三大弱点
Three primary disadvantages of Indian special economic zone.
1.首先表现在规模上。摩根士丹利印度公司的资深经济学家阿亚先生认为,经济特区一定要以规模经济取胜,没有规模优势,便失去了经济特区的意义。印度在建和拟建的经济特区规模都是微型的
First,it is revealed in the scale.Mr Aayar,a senior economist from Indian MorganStanley Company stated that special economic zones must succeed with scale economy.Without the scale advantage,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will lose its existing value.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that are building or planning to build are all in small scale.
2.其次表现在效率上。一家设在诺伊达经济特区的日本企业的负责人对印度特区办事效率的低下伤透了脑筋。他告诉记者:去年在办理相关进驻手续时,他跑了不下30趟,每次办事人员都说“快了,快了”,但从递交申请到得到批复整整花了他3个月。
Second,it’s showed in the efficiency.The executive of a Japanese enterprise in Noida Special Economic Zone bother his head about the poor efficiency of Indian special zone.He told journalist that he spent more than 30 times to work the related residence proceres,every time they said” all in goodtime, all in goodtime’,but it took him 3 months from handing application to get approval.
3.最后是表现在用工制度上。许多外国公司表示,印度的劳工法规阻碍了它们的投资。根据现行法律,雇员超过100人的公司如要解雇工人,需得到邦政府的批准。而且这些公司也被禁止长期雇佣合同工而不提供永久雇佣待遇。在古尔岗的一家日资企业几度遭遇工人罢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Third,it’s finally revealed in the employment systems.Many foreign companies indicated that Indian Labor policy and Regulation blocks their investmen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laws,a company of more than 100 employees must get federal government’s permission to fire workers.And these companies are also forbided to hire long-term workers without providing a permanent employment treatment.The several strikes of workers of a Japanese-funded enterprise in Gurgaon is a good example.
经济特区或开发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政府的权力主导作用,而是市场经济自由生成的结果,经济特区或开发区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故此,印度的经济模式非常不成功,失败或也势在必然。
The success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 or developing area doesn’t depend on the leading role of government pow,but the result generated by the free market economy.The economic mode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 or developing area has breach the law of market economy to some extent.Therefore,Indian economic model is very unsuccessful,and failure will also be inevitable.
终于搞定
纯手工翻译,请验收! 放心使用吧
㈣ 五大经济特区哪些在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于中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西双版纳,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
㈤ 巴西 印度 中国
中国比巴西和印度要好很多!!
你去问问印度人或者巴西人,他们都会说中国很强!
印度有多少穷人啊,而且印度人虐待妇女。
巴西除了足球强点,有一些名模,其他没什么。很多巴西人都对中国很尊敬。
㈥ 讨论:印度可以成为像中国一样的繁荣国家吗
可以,首先印度至少要推翻种姓制度,大概需要10-20年
种姓制度让印度成为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形态,而且要知道种姓让印度人世世代代无法翻身及时你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你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种姓贱民就是贱民。这种制度让印度穷富两极分化,造成大量的阶级内耗。
其次是破除教派束缚类似 中国的wg(1966-1976)大概需要10年以上
印度大概80%-95%是印度教,实际上让印度的底层人民不要反抗,甚至他们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到了来世。
然后要实施教育 大概需要1代人的时间20年以上
印度文盲比例达到40%以上其中90%为低种姓和贱民,没有教育以为这没有生产力,无法创造财富。
最后发展工业 大概也是一代人的时间(大概20年)
印度第一第二产业即农业、工业断档严重,正常社会发展是先有农业基础、然后发展工业基础、最后发展服务业基础,但印度奇葩 直接发展服务业 这就像是一个楼房 打好了大梁从楼上开始盖
综上 中国从49年发展至今是实实在在的一步一个脚印,认真打好每一个基础,包括成为“基建狂魔”的称号 是中国几代人的努力,和中国民族根性也有关系。而印度民族众多,体系繁杂、更是教派林立等诸多因素,要想突破现状任重而道远。
个人认为如果中国这一刻停滞下来,印度可能需要至少30-50年赶超此刻中国
㈦ 印度采取的对外贸易保护政策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2)明朝采取这种政策出于什么考虑?从明朝的实际情况看,这种政策是否奏效?(3)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社会经济根源是什么? (4)应如何认识和评价明清对外政策的影响?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认识。 海禁政策的经济基础是中国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之所以推行该政策,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但这种政 策很难达到他们的主观目的,同时还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答案:(1)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2)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该政策并没有奏效,明朝仍有 一些奸商勾结倭寇,骚扰东南沿海。(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这些政策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趋于 没落,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 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 芽的滋长。
㈧ 印度吸引外国投资的环境在哪些方面要优于中国,原因何在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相对我国印度是有优势 但是请看下面的报道 印度的投资环境已经不利于投资了
3月23日,印度西孟加拉邦至少有14名农民因不满政府为设立经济特区采取的征地行动,死于和警方的冲突。在巨大压力下,当地政府不得不于18日宣布搁置经济特区计划。印度政府这一史无前例的行为给外国投资者信心以不小打击。
尽管印度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为世界瞩目,其外国直接投资却一直是各项指标中的滞后因素之一。
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印度政府计划在国内设立众多经济特区,依靠低税收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吸引外国投资者,带动当地制造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政府还希望那些没有从以往经济发展中受益的农民能够在外资投资浪潮中得到就业机会,分享经济果实。
然而让印度政府始料未及的是,经济特区计划遭到失地农民的激烈反抗。他们拒绝出让土地,与警察屡屡发生暴力冲突。印度政府已经被迫于今年1月冻结了63个已经批准的特区计划。农迪格拉姆农民伤亡事件发生后,西孟加拉邦政府更是史无前例地做出让步行为,搁置了经济特区计划。
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印度政府的退让对于外国投资者释放出了一个让人不安的信号。在已批准的63个经济特区计划中,14个业已开始运营,外国投资者已经为此拨付上百亿美元资金。但是西孟加拉邦政府前所未有的举动令外国投资者心怀恐惧,担心其他地区拒绝出售土地的农民会由此得到鼓舞,或是向政府索要更高的土地价格,或是直接与外国投资者就土地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