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袢,凝聚中国力量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只有具备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我们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凝聚中国力量需要中国梦的目标引领。梦想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有梦想才会有奋斗目标、前行方向和发展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追逐梦想的民族,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追梦、筑梦、圆梦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诸多英雄人物为民族的强盛而不懈奋斗。在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上,从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到追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从实现温饱到达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再到实现现代化,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的追梦历程。梦想就是方向、就是目标。在共同梦想的目标引领下,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了实现梦想的伟大力量,创造了不朽的人间奇迹,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今天凝聚中国力量,首先要深化对中国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国梦的目标定位,把握中国梦的价值取向,明了梦想成真的前行方向,在中国梦的目标引领下凝心聚力。
凝聚中国力量需要中国道路的方向指引。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前行方向;实现梦想,更需要道路的正确引领。正确的道路可以引领汇聚伟大的力量。回望历史,中国革命的涓涓细流是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指引下汇聚成历史洪流,产生了涤荡中国旧社会的滔天力量;改革开放后,中国建设发展的力量也是在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后才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促使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必须基于中国道路的方向引领。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坚持实干兴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要实现这些、做到这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
第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国家一切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归根到底靠“实干”。没有“实干”,写在纸上的东西无论多么美好动人,终究无法成为现实。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靠“实干”。“实干”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任何物质财富都是通过人的“实干”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人类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家庭幸福、百业昌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基本标志。通过“实干”,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增强社会的物质实力,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之道;脱离“实干”的“空谈”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只能是空话。
第三,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靠“实干”。“实干”是一切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其一,社会的一切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必须依靠精神文化生产者通过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通过“实干”来创造;“空谈”只能制造误国误民的“精神垃圾”。
其二,“实干”是“实干精神”生成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实干精神”是反映“实干”的需要和规律,并在实干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的各精神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精神,勇于担当、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精神,不怕挫折、攻坚克难的精神,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精神,等等。实干精神,人们只有在“实干”的历练过程中才能够创造它、理解它、珍惜它、升华它、享有它,“空谈”是与实干精神格格不入的。
其三,“实干”是塑造健康人格、培育“中国精神”的园地。“实干”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对于个人来说,“实干”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立德励志、享受人生的根本途径,是“立德、立信、立言”之本。对于社会来说,“实干”是引导观念、涵养精神、弘扬文化、凝心聚力的根本途径。
❷ 凝聚中国力量的事例有哪些
凝聚中国力量的事例: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❸ 凝聚中国力量的例子
凝聚中国力量的例子例如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特殊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❹ 用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新时代中国力量提纲怎么写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形式:从静态角度(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从动态角度看(精神活动):包括各种文化活动。
人们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4、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 二、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总体作用 (或者文化的一般作用,有的老师也成称为文化的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A、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B、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对内)
B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对外)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地位作用)
②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
3、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启示:个人: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综合探究知识补充: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精神武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交流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删除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❺ 如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个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个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❻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的对联如何写
上:中华儿女多奇志
下:奋发实现中国梦
❼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怎样凝聚中国力量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个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个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❽ 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新时代中国力量论文提纲如何写
以传统优优秀文化的这里面就传来优秀文化的一些专业的业界解释。
❾ 怎样凝聚中国力量
凝聚力量的前提,是增进共识。当前,伴随利益主体的多元,思想观念的多样,建立共识的确不那么容易,这种不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走向进步的一种表现。问题不在于多元与多样,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主体有不同的主张和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关键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不一样”、“不一致”甚至“不满意”,有足够的社会包容度,求大同存小异。这是最大限度“凝聚力量”的重要基础。当不同声音被倾听、不同想法被表达、不同诉求被尊重了,信任才能生成,也才会有寻求共识、凝聚力量的愿望和基础。经验表明,多向度的“思想角力、利益博弈”带来了“共识挑战”,但也可以多兼听兼看,避免片面性,增加处理问题的全面性,这样才能形成百舸争流奔腾不息的活力。这应当是“如何才能凝聚力量”的一个认识基准。
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百味食材能否熔于一炉,全凭五味调和之艺;同样,一个国家能否拧成一股绳,全看能否最大限度化解分歧,整合多元社会力量。当此之时,凝聚力量首要任务是如中央领导一再强调的“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共识”,在社会各阶层间建立最大限度的理想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换言之,要在事关宏旨的议题上,于不同的意见中达成最大公约数,为治国理政创造牢固的思想根基;同时通过一系列手段,妥善处理不同群体、区域间的利益诉求,让发展成果为更多人分享,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培育了一个活跃的大社会,即使今天的中国因此需要在“增进共识”上多费些力气,也十分值得。面对纷繁复杂的转型中国,我们当以百倍的努力和智慧,凝聚起整个民族的能量和信心,在现代化建设中永葆团结奋发的士气。
❿ 九年级思想品德:怎样凝聚中国力量。
凝聚力量的前提,是增进共识。当前,伴随利益主体的多元,思想观念的多样,建立共识的确不那么容易,这种不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走向进步的一种表现。问题不在于多元与多样,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主体有不同的主张和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关键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不一样”、“不一致”甚至“不满意”,有足够的社会包容度,求大同存小异。这是最大限度“凝聚力量”的重要基础。当不同声音被倾听、不同想法被表达、不同诉求被尊重了,信任才能生成,也才会有寻求共识、凝聚力量的愿望和基础。经验表明,多向度的“思想角力、利益博弈”带来了“共识挑战”,但也可以多兼听兼看,避免片面性,增加处理问题的全面性,这样才能形成百舸争流奔腾不息的活力。这应当是“如何才能凝聚力量”的一个认识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