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欧美人如何评价中国人不分餐

欧美人如何评价中国人不分餐

发布时间:2022-05-30 09:39:59

‘壹’ 外国人怎样评价中国人

外国人怎样评价中国人 高远 我和一位喜爱亚洲文化的欧洲朋友交流,他对中国人做了正、中、反三方面评价,整理后诸位看看可否客观。 正面: 1、中国人吃苦耐劳,尤其生活较苦的家庭,吃苦耐劳、意志坚韧的精神更为显着。2、注重家庭。中国很多家庭不像西方人只为个人生活,中国夫妇考虑孩子更多,婚姻不美满为不伤害孩子,仍选择共同生活,一定程度减轻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3、中国人比较讲交情。开始时可能对你有防范,只要你入了圈子,他们就会对你真诚相待,把你当作知心朋友。4、注重孩子教育。中国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除正常文化课外也很重视文体美等素质教育,中国家庭寄予孩子太多希望。 5、中国人各个好厨师。你要去中国人家里做客,每家都能做出好多好吃又可口的饭菜,外国人只有到中国才能吃到最纯正的中餐,中国城的中餐是“快餐”。很多西方人从中国回来后,很多年仍对中国餐念念不忘。 中性: 1、中国人爱虚荣,好面子、讲攀比。中国人与人交往,一般先看对方穿戴,衣帽取人。中国人爱炫耀,披金戴银,不像西方社会看重个人举止、修养和个性内涵。中国人爱面子,所有行为原则都能与“面子”挂钩,有时候面子比生命还重要。中国人爱攀比,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互相之间明争暗攀,范围包括工作、生活、学习,孩子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攀”的地步。 2、官迷,中国人爱当官,古代“学而优则仕”,现代做官更富优越感。当官能名利双收,一个人当官,全家受益,能得到几代人打拼而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中国人明争暗斗、你争我夺,都为“当官”,中国人认为这是“人往高处走”,当官是一切价值的最高体现。 3、中国最崇拜名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崇拜名人的国度,名人在中国的日子最好过,可以躺在过去的名声上吃一辈子。不比西方社会名声只代表过去,即便获过诺贝尔奖如再无创造也会被淘汰。西方名人要想躺在过去的名声上过好生活,好比痴人说梦。4、中国人好客,但总有私人目的。一般而言,中国人请你多了,不拿你当外人的时候,就是要求你办事的时候。中国人好客,但总有个人目的。 5、中国人说话声音大。这是外国人到中国最深的感触之一,中国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国外。走在西方国家街头,只听说话就知道他们是哪儿个国家的,说话声音最大的一群很定是中国人。6、中国人各个会武术。受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影视作品影响,绝大部分西方人以为中国人各个是功夫高手,就像中国女孩以为老外各个腰缠万贯心态一样。 7、法律观念弱,遇事总认为关系能够疏通。遇到问题,中国人很多时候不是靠法律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人际关系疏通,认为是必要“捷径”,这是中国社会的独有特色。8、不爱锻炼身体。中国人爱喝酒聚会,但最不爱锻炼身体。西方人十分注重劳逸结合,认为锻炼比吃喝重要,中国人却认为相反。 反面: 1、中国人好赌,赌博是中国全民喜爱的“运动”。只要有中国旅游的地方必有赌场,或者是只要有赌场的地方肯定有中国人。中国社会各阶层有钱的大赌,钱少的少赌,不赌的极少,中国社会“无赌不欢”。 2、中国人不热心公益,不注重公德。中国对社会只知索取少有给予,中国社会富豪越来越多,有爱心的很少,热心公益似乎是“傻瓜”。中国人不注讲公德,中国人(特别是城市里的人),家中整理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但楼道、院子等公共场所却杂乱不堪,毫无公德可言。 3、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只关心家庭、亲属、朋友等自己亲近的人,对毫不相关的人自私冷酷,对他们所受苦难不但漠不关心,有时冷眼旁观看笑话。诚信也存在问题,很多去中国投资的外国人,假如无官方背景,常被搞得血本无归。中国人之间的诚信度也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 4、中国人不团结,习惯勾心斗角。中国人是最不团结的,哪儿怕到国外的很多年的中国人还存有这种恶习,一个公司里最爱互相勾心斗角的肯定是中国人,不团结现象给人印象不好。 5、中国人对老外恭敬,对自己人冷漠。外国人在中国一般能享受较好的遇。当然,比如医院挂号,也会比本国人高很多。总起来说,他们对外国人不会像对待同胞一样蛮横。中国人对老外恭敬归恭敬,该宰照样温柔的“宰”你不商量。 高远博客其他精彩文章: 为啥西方人爱和老庄哲学较劲? 在法国,最剥削中国人的是中国人 法国为什么对偷渡客比留学生还好? 日本文化在国外是这样压倒中国的 在欧洲家喻户晓的中国人竟是他 日本人给西方的印象为什么好于中国? 法国看中医像做贼 法国怎样对待中学生偷尝禁果 西方老年人最后悔的是什么 揭秘法国“二奶”生活(图) …… 高远《巴黎女人篇》: 12、女人只合巴黎老(图) 10、漫说巴黎的街头热吻 8、模特是怎样炼成 1、永远十八岁(图) ……

‘贰’ 美国与中国的饮食文化差异可分为哪些方面

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且现已开始有不食早餐的风气。无疑少食多餐会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学,特别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胆石症。

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

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中国人的烹调往往放盐较多,而美国人做菜下盐仅为中国人的一半,有的甚至完全不放盐。摄盐太多可引发种种疾病。其六、中国人烹调时爱下味精,而美国人不下味精。味精含钠,过量摄入有损健康,特别是对幼儿的发育影响甚大。

中国人进食新鲜蔬菜瓜果比美国人多得多。而美国人较中国人每日摄入的蛋白质亦多得多,但肠胃功能却因体内缺少纤维素而受到影响。虽美国的医疗条件优于中国,可他们消化系统患病率及患癌率却大大超过中国。

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美国人则无此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

中国人喜爱食糙米和普通面粉,美国人则偏爱精白面粉制作的面点。实际上糙米和普通面粉所含营养物质高于精白面粉,这对日益爱食精白面粉制品的中国人是一个有益的提示。

中国人尤其是珠三角一带的群众和美国人都有爱食刺身或煎牛扒五六成熟的习惯,但美国人十分注意刺身的海鲜和牛肉的质量和卫生条件,选取深海的无污染的为必须的条件。而中国人却注意不够。

美国人餐后习惯加一份甜食,而中国人餐后习惯食水果。水果当然比甜食有益,但现在中国人又往往餐后水果再加甜食,尤其是宴席上。不少营养学家认为餐前用水果比餐后有益。

中国人往往餐后饮一杯热茶,而美国人餐后却爱饮咖啡。茶能降低胆固醇,而咖啡却会提高血脂且刺激心脏。有营养学家指出餐后半小时左右饮用热茶将更能发挥其降低胆固醇和助消化的作用。

美国人已意识到被称为“红肉”的牛肉、马肉和羊肉等是导致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识到红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脏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红肉。中国的不少报刊也多次报道过红肉的问题,但目前中国人却未能引起到足够的重视。

中国人普遍都喜欢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它不仅保持了大豆的营养,且养分更易于人体吸收,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高达92%—96%,享有“植物肉”的美称。而美国人对豆腐至今没有兴趣。

美国人习惯于分餐制,而中国人只是“非典”时实施,过后又回到了合餐制。十六、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美国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美国人。

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特别爱饮汤,且汤的烹制上有煲、炖、滚、羹等多种形式,材料上除果蔬、禽肉、海河鲜、干货还有特有的中药材甚至野菜,无论对佐餐、养生、辅助治疗疾病都十分有助。而美国人的汤品却比较单调。

中国人爱吃熟菜,美国人爱吃生菜。生菜比熟菜有营养,但须无污染。

中美两国人民的饮食习惯的差异,可以说是由两国文化、风俗、氛围、历史内涵、营养价值观和经济条件等不同的因素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些问题,客观地取长补短,将创造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饮食习惯,那将会更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叁’ 我国为何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分餐制度

在中国的文化传承和习俗当中,一桌人围在一起吃饭远比分餐更有其意思。特别是在关系日益疏远的现代,在饭桌上拉拢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段,“分餐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答案是存在的。在各大中小学的食堂当中,广泛实行的就是分餐制度,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由于学校人数众多,根本没有足够的地方摆圆桌给他们吃饭,而且学生相互之间不熟,让他们坐在一起吃饭只会感觉十分别扭,并不会有和家人在一起吃饭时的热闹。

‘肆’ 欧美发达国家实行分餐制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是什么中国人几乎都被第一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感染,如何缓解

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大多数中国人都很贫穷、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素质普遍低下、思想观念普遍保守落后(极其地迂腐、顽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个人,个性独立自主的意识不强、精神追求和精神境界也不高......我可是绝对地老老实实地告诉你的,不说那么多了,再说我就会得罪很多人的,就会遭到一顿臭骂,呵呵!补充一点,其实中国古代(汉族人)也是实行分餐制的,后来受到游牧的少数民族影响才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合餐制(这有大量的详实的史料可以证明)。回答完毕。

‘伍’ 我想知道欧洲人对中国人的评价,比如说美国,要中肯的,不现实地贬低自己国家的滚

以下摘录于一篇博文,值得参考:

现在的欧洲,就像衰落的贵族;而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就像衰落的贵族看新崛起的暴发户。我们知道这个比喻并不贴切,甚至错误。但真的找不出更准确的词,来描述那种无所不在、多种情感交织一起,矛盾、复杂、微妙的心态了。

这种感受,只有近距离接触欧洲时,才能体会得到。很多情况下,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曾与一对长期在加拿大、英国居住和工作的华人夫妇,讨论普通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他们的感受是:很复杂。表面上他们对你很尊重、偶然也有欣赏,但“心里是酸酸的”,五味杂陈:有冷漠、有轻蔑、有嘲笑、有不屑、有嫉妒、有焦虑、有恐惧、有无奈。

这是典型的衰落贵族看暴发户的心态。围绕北京奥运会,这种心态更是暴露无遗

现今的欧洲人,早已没有了几百年前的那种斗志和进取心。而现今的中国人,个个都在忙着赚钱。喝酒吃饭,目的也是赚钱。虽然乱了一些,但充满生机和活力。

或许,我们是乡下人进城,还有点儿土,那是因为我们丢失了百年时间,匆匆赶路,来不及拍打身上的尘土。我们正在爬坡。要紧的是走好自己的路,对走下坡路那些人的冷嘲热讽,何必那么敏感呢?

‘陆’ 欧美人是如何看待我们汉人的客观地评价

素质低,喜欢内斗,嗓门大,说话拐弯抹角,办事喜欢走后门,不讲卫生。一圈子为集体,而不是以社会为集体。忍耐力强,麻木,自私,勤劳,节俭。我可以很明确的说一点,在外国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的

‘柒’ 为什么欧洲人吃饭是分食而中国人合食

中国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后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的历史要比合餐长得多。

从古代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彼此间隔着相当的距离,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各吃各的。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着名的鸿门宴,就是这样干的。

而从分餐变到合餐,始诸唐代,完成于北宋。这个转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

分配方式的演进

这是由分餐向合餐过渡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当食物相对匮乏时,“按人均分”是比较适合的分配原则。要获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将食物分为相等的若干份,这便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而毕竟人的情趣、口味、习惯不同,所需也不同,待食物相对丰足后,人们便有条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进行选择,即“各取所需”。这是最适合于合餐的分配方式。

至于欧洲人,他们在性格上不像中国人那样好热闹罢了,而且与菜系的匮乏也有关系,想象一下,本来就没多少菜,一张桌子上什么样。。。

‘捌’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谢谢!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饮食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但若将问题提到为什么吃、怎么吃的层次,它就体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了。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遵从理智的告诫,将它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性。
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受理性化思维方式影响,西方饮食较讲求科学,特别是在现代营养分析科学产生后,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固有的理性分析倾向,致使他们在饮食搭配上更注重营养成分的组合,根据人的身体的具体状况来配给饮食。如他们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但同时这又使西餐在用料上受到极大的局限。如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以及一切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同时在烹饪技巧上也显得机械呆板。牛排就是牛排,鸡就是鸡,各式蔬菜也决不会混杂串味,也不会变出多少花样来。若要论档次,就要靠餐具、环境、菜肴原料在形和色的搭配来区别了。西餐的这种机械性,却又是我们要克服的。总之,西方饮食用绝对的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用“科学”、“营养”来排斥能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美食,虽能满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谓美中不足,而中餐在这一点上却正好相反。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中国烹饪常把多种原料放在一起调和,使它们各自几乎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却产生一种新的完整的美味。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肉、猪蹄筋、瑶柱、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副料。从这道菜里面再也吃不出各菜的本味,尝到的是一道美味佳肴。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煌煌,这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中国饮食的感性化,使它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倾向于艺术化,这是一种超越了必然性的自由境界,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同一菜肴可因地区、季节、对象、等级的不同而操作处理不同。在原料采用上,可化腐朽为神奇,鸡脚可变成“凤爪”,鱼头可做“砂锅炖鱼头”等。在制作技法上,更是信手拈来便是一道美味佳肴。中国饮食对营养科学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模糊把握。如一桌宴席,必有各类荤菜,也一定配有蔬菜,其道理很简单,荤易生腻,必须要有清淡爽口的菜类来中和。这里没有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判断,只是一种经验和一种习俗罢了。这也正是中国饮食的不足之处。中国饮食过分强调味感,以及用餐的精神享受,忽视营养分析和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而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虽有其机械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善。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薯仔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分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炖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着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
饮食内容就是吃什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异,根源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人多食用荤菜,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在其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这是与西方的游牧、航海民族文化相联系的。航海、游牧民族以渔猎及养殖为主要活动,辅之以种植业,这就决定了他们饮食的主要来源是动物。不仅是饮食,而且生活的其它许多方面的需要都取之于动物。而中国人受农业文明的影响,在其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为五谷,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我们通常称之为“素菜”,通常只在年节里才加进荤菜。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之更加明显。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灭的,更不能食用。佛家提倡的“戒杀放生”等思想,与儒家的“仁心仁闻”观点相契合。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逐渐趋向融合。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食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几样小碟是冷菜外,主菜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差异

饮食方式也即怎么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它是以氏族宗法观念为基础的。会食方式首先在家庭及家族中普遍存在,继而推广到家族之外。中国人常通过这种用餐方式来教化和表达各种“礼”,来反映长幼、尊卑、亲疏、贵贱等关系以及交流感情。由于这种围坐共饮的方式迎合了传统家族观念,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家庭稳定和促进家庭成员团结和睦的作用,所以长久地流传下来。合家老小,欢聚一堂宴饮也确是一种天伦之乐。但同时这种用餐方式也有它的弊端,主要是不讲科学、不卫生,浪费也很大。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种弊端,开始改革,如我国的国宴已实行了分餐制,但在全社会尚有待于普及。
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在西式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西方分餐制中最典型的一种形式,就是自助餐。就餐者各取一套餐具,从已准备好的食物中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这种用餐方式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所以在西式饮宴上,食物只是一种手段和陪衬,而不是全部的目的,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的大一统文化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社会大力提倡平等、自由、人权、个性解放等精神,使人的个性及自由意识得到极大的张扬,造成了一种强调个性自由发展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这种用餐方式文明、卫生,符合科学精神。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四、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薯仔牛排,明日牛排薯仔,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
五、用餐礼仪的差异
在礼仪方面,中西之间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的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就不再劝人家吃,也不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不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具体不同有以下几点。
在衣着方面,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方穿得隆重一些。但在西方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
入座的不同,中国一般是客来齐后在入席,而且座位是按长幼顺序来坐。座次“尚东为尊”、“面朝大门为尊”。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西方国家以女士优先为主,讲究绅士风度。
上菜的顺序,在中国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在西方国家里上菜顺序一般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食物在桌上的摆放的不同,中餐是一次性的上完每道菜,大家共享所有的食物。而西方用餐,所有人各自有自己的一套餐具,菜品是吃完一道后再上另外一道菜。在对食物的要求方面,中国不需要客人把所有的菜吃完,而西方,将自己所盛食物吃完是一种礼貌,对主人的尊重。
六、用餐器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主要有不锈钢或镀银、纯银等餐具,以及各种杯、盘、盅、碟,也是各司其职,不能混用。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象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

‘玖’ 外国人为什么要分餐

西方在大力推行分餐制是因为分餐卫生,减少消化道疾病传染几率。

分餐有利卫生,上海震惊世界的甲肝流行,广州非典时期人们开始大力推行分餐制,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为了干净,添干净筷子在去盘子里夹菜吃,很影响他人食欲,简言之就是非常地不卫生。

分餐就是用餐器具分开,大家坐在一起谁吃谁的,吃多少就要多少,夹多少就吃多少,不提倡用同一种筷子夹菜等不符合卫生习惯的用餐。

(9)欧美人如何评价中国人不分餐扩展阅读:

历史传承

【商朝】考古工作者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lì)[一种类似于今天碗的餐具,三足陶罐]碎片中发现,鬲的容量大约只够一人一餐之用,它是用于煮粥的器皿。因此可以推想出那时人们进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

【周秦】周秦时代,人们铺席于地,上放置桌案,天子五重席,大夫二重席,这样的情况反映出我们当时还是分餐。

【汉朝】汉朝时期,这种分餐的方式更明确了,皇帝坐在前面的台阶上,皇后坐在一侧,大臣坐在两侧,都是一人一桌。

考古发掘出的汉朝壁画,汉墓的画像砖也提供了明确的佐证:那时候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

文字记载的鸿门宴就更加清晰的为我们描述了分餐的具体情况,在宴会上,项王、项伯坐向东,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5人一人一案。

‘拾’ 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像西方人那样分餐质

30年前,中国男女不能随便拉手,20年前,中国男女不能随便kiss,10年前,中国男女不能随便ML,所以,若干年后,中国人也会习惯分餐。

与欧美人如何评价中国人不分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果国民党领导了中国会怎么样 浏览:761
意大利人为什么这么爱喝咖啡 浏览:869
被骂的回国意大利女人叫什么 浏览:725
缅甸与越南的民工工资哪个低 浏览:731
越南轴承多少钱一个 浏览:635
为什么要限制伊朗核 浏览:311
印度伊布替尼仿制药多少钱 浏览:221
越南有哪些苏制武器 浏览:18
意大利fax怎么读 浏览:768
越南人喜欢中国什么青菜 浏览:303
想做燕窝生意印尼哪里有 浏览:383
煮熟的意大利面什么颜色 浏览:990
螺旋意大利面怎么炒好吃窍门 浏览:922
汽车为什么出口不到越南 浏览:975
甘肃人在伊朗干什么工作 浏览:333
去伊朗女人准备什么 浏览:188
伊朗有多少国家支持 浏览:958
中国四大名面是什么 浏览:930
英国陆地怎么画 浏览:401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研究生论文什么时间交 浏览: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