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与西方市场经济有何异同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的。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之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根本不同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4)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离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离开继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离开博采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顺利建立和健康发展。
Ⅱ 中国与西方应该构建怎样的经济关系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招生上,经济学的生源一般是相对合理的,文理兼收,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多元化。同时应看到的是文理分科只是应试教育的人为行为,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性,也不能说明表面形式的文理交融就比西方倾理有多大优势,毕竟大学教学的重要性所占比例更大。事实上大学实际教学中基本上是模仿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也就是伦敦经济学院的许成钢教授所说的“法国式教育”(许成刚,《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侧重于数理能力的训练,而不能达到许成钢教授所说的“美国式教育”方法。即便是数理训练也未必就一定是面向经济学的严格的数理素质训练,据笔者了解布置一所大学的经济学中的数理训练并不是针对经济学学科本身,而是针对所谓的全校或全院的统一的数理公共考试,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往往与经济学无关的学的多与经济学有关的未学到,这就更容易对本就不模糊不清的经济学科产生误导。不少本科经济学学生到毕业时还不知道经济学是干什么的,自己学的是什么,与一般不了解经济学误混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没有差别。或许在引用毫无意义的教条理论时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也能够对各种现象做所谓的经济学分析(那是在玩弄文字游戏),但要他解释或创新性的应用就不可能了。经济学教学的滞后性与科研相脱节以及日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是极不相称的。 不是说每一个学经济学的人都将从事经济研究都能成为经济学家,也不是说原来不是学经济学的中途转向经济学的就不能成为经济学家,综观我国的众多着名经济学家,真正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少又少之,多为半道出家,而且理工科出身的占绝大多数,这与我国曾经的学科划分有关,但也说明了为什么中国的经济理论不够完善。理工科对数学的能力要求高,对实际表现强调性强,如果把这些都移植到经济学上来,经济学将有沦为一种工具的危险性存在,在理论上包括与历史、哲学等的学科的融合和对社会经济现象本质的揭示上和抽象分析上会有很大局限性。这可以作为解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缺乏基础理论支持的原因之一。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理论发展水平的标准可以认为没有,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了,大概没有比中国更有诺贝尔奖情结的了,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侧重的是原创性理论和突出贡献性。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自我安慰,用以不可恢复性的生态环境破坏换取的经济高增长率证明我们更侧重于实际应用,不追求那些虚名,只要能有实际的经济增长就可以了。但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的日子总能引起中国经济学界的骚动和众多经济学家的评说,这反倒表明了一个观点,不是不在乎是在乎不起,不然就不会落寞之际还念念不忘。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关系,笔者理解为数学就是数学,相对于经济学来说它就是一种工具,过分夸大数学的作用,滥用数学模型进行经济学分析,极有可能使经济学公式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人类使用工具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如果反被工具驱使将变得十分可笑。产权制度经济学的科斯就在没有借助数学语言的情况下成功描述了他的经典理论科斯定律。有人说过经济学可以而且是原本不需要借助数学语言的,只是很少有能不借助数学语言的人,只有极少数的天才才能做到。我们不迷信但不应该否认天才的存在。至少在一致倾向数理化的大形势下要保留给部分给于用非数学语言进行经济学基础理论创建的经济学者。 [!--empirenews.page--]反映一门学科发展程度的除了实践检验,还有一种衡量标准,即学术水平的高低。目前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学术水平并不高。虽然也有部分学术期刊是高水平,更为普遍的是大多数的学术期刊水平让人置疑。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所谓的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要收版面费,版面费高低不等,多达四五千元,少则三四百元亦有之。暂不管其它学科,单以经济学为例,不会没有人不懂得投入产出理论,自己付出心血写成的论文发表不但拿不到稿费反而要交版面费还要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要求,相信只要是理性经济人就不会接受或进行这项经济活动(可以看作经济活动,实际市场程度要比这描述的要发达得多),现实恰恰相反,用趋之若鹜一词并不为过。
Ⅲ 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这个问题太大了,西方经济学也有很多理论分支:宏观、微观、区域、比较。。。”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太宽泛了,不同时期,不同层面。这个话题够几十个经济学家根据不同侧重点写几十本书了。
Ⅳ 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差距有多少
中国正在走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正在和平崛起。中国当前与一等发达国家经济总量相差10年,科技实力相差20年,国防实力相差30年。
中国过去十年经济总量整整增长了200%,中国经济总量2011年超过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长方面,2012年各地区城乡人均收入增幅不尽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间。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未来的五至十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增速大约在7.8%至8.2%之间。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为中国经济受到欧债危机冲击,但中国经济增长率依然达到了7.8%,同期印度为6.1%,美国为2.2%。2012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各行业先后实现见底回升,制造业景气指数连续四个月由负转正,温和回升。2013年为中国经济的恢复期,经济运行态势将会好于去年,经济增长率有望实现7.8%至8.1%的增长,为全世界经济增长之首。
2012年已经过去,最后一个月经济有两大看点:一是受蔬菜价格上涨推动,CPI将继续回升;二是投资见效,制造业经理指数为50.6%,与上个月持平,从第三季度、第四季度GDP增速已出现小幅回升。
不仅如此,宏观经济在年末出现众多可喜变化,先是PMI等先行指标持续回升,再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一系列数据成为印证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最新证据。
201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8%,较三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对应全年增速约为7.7%。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房销售的持续提速是拉动四季度相应工业生产和消费活动景气度回升的主要驱动力。
2013年中国经济还会稳定增长,增长率有望保持在7.8%至8.2%之间,稳增长成为2013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侧重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并不会大起大落,既不会急剧增长,也不会大幅回落,属于经历欧债危机之后的恢复性增长。但由于钢铁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及其我国调控政策存在的变数,以及美国正忙于应对财政悬崖危机,美国经济面临6000亿美元额度的增加税收、减少财政开支的双重夹击,美国经济后期难免重振乏力,如果态势急转直下恶化,将会拖累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使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我国经济增长还会保持较高增速,并且通胀压力轻微加大。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8%,经济总量超过50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总量的16%,约为美国的39%,但美国近年仅保持较低水平的增长率,2012年仅为2.2%。 当前,美国经济总量占有全世界总量的23%,中国仅为16%,但再过10年,美国经济总量占比将会下滑到21%,中国则会上升为31%。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国家实力在持续增强,正走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2010年起的10之内,我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要再翻一番,到期就会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但现阶段我国国民民众收入水平高低悬殊,高低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经济总量到2020年,大约中共创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国平起平坐,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再到2049年,在新中国创建100年的时候,就将会全面超过美国,但美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实力、科技竞争力依然很强,不可小觑。
Ⅳ 分析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少区域差异
一、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
1、地形原因: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地理环境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开发的难易,进而影响着投资效益的大小、高低,久而久之又影响着区域整体开发水平,开发条件的差异。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形成,从宏观上与我国三大地形梯度有某种联系。我们不难看出,东部沿海属一级地形,中部则在一、二级地形阶梯之间,西部则完全属二、三级地形阶梯范围。
2、历史原因: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形成无疑与我国工业化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的侵略,首先针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商端口的开辟,土地的割让或租借,主要都在东部沿海地区。我国现代工业可以说也是从东部沿海登陆的。19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的入侵,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始在我国发展有工业社会生产性质的工矿业。
3、政策原因:从投资政策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选择了优先开发东部沿海地区并逐步向西推进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投资的主要重点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然后再不断向中部和西部延伸,这就决定了我国东、中、西部在经济上的发展差异,也就逐步演化成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基础。
4、 外资原因: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增大,沿海和内陆的差异进一步扩大。这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接近或易于与经济发达区(太平洋经济发达圈)的辐射源联结,因而吸引外资多,产业较易与国际接轨,投资效益较高;对发展新产业、高技术产业、金融、商贸、信息等产业较有利。
二、减小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差异:
1、加强国家关于发展区域经济的政策立法和实施工作。根据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经验,不难发现,他们所实施的区域经济政策,都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各地区则必须按照法规在总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本区域的实情来进行调整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法规,在近两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有效利用中央财政拨款、外资和自筹资金。要发展西部地区,大量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应该主要集中精力抓有效的利用资金上,集中在教育、电力、道路和通讯等大而且重要的基本硬件设施上,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资金,特别是民间资本。
3、注重人才资本的储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学者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在西部地区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也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这些都使得人才向东部和沿海城市转移,给本来就需要大量人才的西部雪上加霜。
4、除对大型项目的资助外,应注意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从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GDP中非农业比重这个指标来看,西部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如道路、通讯、水利等这些所必须由政府牵头投资的重大项目之外,还可以利用政府资金来依据本地区的优势建立起自己的优势产业,从宏观上带动地区的发展。但面对西部地区的实情,其大型企业是少之又少,而且拉动力很有限。
5、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西部地区引资困难的原因除了基础设施落后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也是其经济体制的制约。具体来讲就是,东部和沿海地区能吸引大量外资,除了独特的自然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之外,还得益于其良好的市场机制,就是它们所生产的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当地就可以进行直接销售获得利益。
Ⅵ 中国和中世纪西方经济特点有何不同
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农业经济,西方中世纪的经济已经由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Ⅶ 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国和西方经济的基本状况
基本状况: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西方经济总量远远低于中国,但工业生产开始腾飞。
表现:
政治上,美国和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大力扩展,而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经济上,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开始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而中国还处在农耕文明时期;
思想上,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而同时期的中国思想保守、僵化。
Ⅷ 中国的经济模式和西方的经济模式有什么区别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市场和计划经济相结合,西方实行市场经济
Ⅸ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经济类型有什么区别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经济类型区别在于:古代东方文明经济类型以农业文明为主,古代西方文明经济类型以商业文明为主。
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型农业大国,直到近代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西汉前期,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居于统治、支配地位,其突出表现是农业缺乏地区性的分工,粮食主要靠本地供应汉政权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把商人置于受打击、受排斥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汉代是根本不可能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
这与罗马的非自给自足的非谷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结构不同公元前二世纪以后,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国家还是个人,各个生产部门都广泛地使用奴隶,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成为“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典型奴隶社会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农业出现了明显的地区性分工,而且在奴隶主农庄中商品生产占主导地位罗马“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社会就是在上述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代和罗马在对待农业的态度上,相同点是都非常重视和提倡农业,鼓励人民务农,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财富之源但是,汉代所提倡的农业,是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的农业,商品率低而罗马共和国后期所倡导的农业,主要是中小型农庄,甚至包括大农场在内
Ⅹ 西方主流经济学能解释现代中国的经济吗
不能,中国的经济整体环境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市长经济,中国虽然嘴上说是市场经济,但在大环境下其实是属于政策控制型市场经济,不能直接用开放经济领域的原理来解释,也解释不通,举例来说,比如股市,全世界都在涨中国都能跌爆了,要不然怎么外国人从来不炒中国股票?中国企业要跑去外国上市?还有游戏机市场也是这样,要是放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这都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但是在中国却因为中央一句话,生生把整个产业给彻底掐死了,因此在中国衡量经济首要要分析政策,而政策又是少数人制定的,所以中国才会是靠关系才能成功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