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跨文化中中国人如何理解死的

跨文化中中国人如何理解死的

发布时间:2022-05-29 01:53:26

⑴ 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

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状态的人“生”的状态是不同的,所以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没有所谓对死亡的“正确”态度,如果非得定一个正确的标准,那么“坦然”就是“正确”。
如何才能“坦然”呢,说一句可能惹来争议的话:你觉得在“适当的时候”你“应该死”,那就是“坦然”面对死亡。很多人自然会质疑: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乐观的面对生活,享受生活,怎么能认为自己应该死呢?请注意是“适当的时候”,而不是“马上”。
我认为,人生就像欣赏一部戏,如果你很投入的看戏,无论情节是喜是悲,你都会愿意继续看下去,而不希望戏剧马上收场,可是戏剧是不可能永远也演不完的,也许在你不断期待剧情的时候,希望戏剧永远也演不完(就如同你在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打算的时候,希望永远也不死)。然而理性地思考一下,戏剧无限的发展下去,必定会味同嚼蜡,人生无限的发展下去,也会失去意义。所以戏剧应该有一个结尾,人生也应该有一个结局。
人生同戏剧不同的是,你没有办法准确的判断你的“人生大戏”何时落幕,但通过努力,你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它的长度(比如通过爱惜身体、通过注意安全,把它的长度大致的控制在几十年到一百年),但有很多意外情况你是不能预知的。因此只要你让生活变得充实,每天都不白过,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死亡降临,在死之前,你都欣赏到了一部好戏。
但戏剧在伏笔的时候就落幕肯定不是完整的戏,人生也要有一个为剧情发展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当然最好不要死掉,但人完全可以在“准备阶段”享受生活给你带来的乐趣,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也可以不断为后面的“好戏”做准备,这样即使英年早逝也不留过多的遗憾,即使长命百岁,也会好戏迭出。
人畏惧死亡的另一个种原因是:死亡意味着记忆结束,无论你前面的生活多么精彩,死了之后都不会留有任何回忆,既然无论生活好坏,最终都要忘记,为何还要追求幸福呢?这是很多人感到生活空虚的原因。我认为,人生之路虽然只能走过一次,但路上可以留下脚印来引导后人,如果脚印留得很深,可以留下很长时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感叹“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吧。所以要让自己留下一些脚印,就尽量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固化下来。君王将相可以留下宫殿或陵墓,贞洁烈女可留下贞节牌坊,但对于我们今人来说,这些不过就是一些供人游览的景致而已。真正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人的精神。
说了这么多,也许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慨,可能不会对所有人都有用,但毕竟也是我自己想法的一种固化,就当它是我自己的“贞节牌坊”吧(我是男的,呵呵)。

⑵ 如何看待古人的生死观

古人对生死跟我们现在区别差不多 ,古代人少气节比较雄厚,视死如归,也有胆小怕事,所以古人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一样,但是有气节的人把名誉忠义看的比较重些,但是古代人少唐代吧才五千多万人口,安史之乱死了三分之二,但是不能代表所有的人,唐代有很多地方版地图比较小,宋也是,所以人口不完全同意也不完整,总之 除了文化差别 崇拜对象大楷都差不多 采纳吧 兄弟 ,完成任务啊

⑶ 中国文化怎么看待死亡

诚然,孔子也十分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他不仅曾发出过“逝者如斯”的感慨,而且《论语》中还有“死生有命”的说法。然而,他更为关注的则是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强调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人为什么应当为了“成仁”而不惜“杀身”呢?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惟有“仁”这个范畴才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才使人成其为人,使君子成其为君子。他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就是想告诉人们,离开了“仁”讲“修身”,只是徒讲形式而已,其结果不是不得要领,就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而这归根到底又是因为惟有“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孔子的“仁”,按照朱熹的说法,内蕴着两个层面:一为“忠”,二为“恕”。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是谓此。但是,孔子所谓“忠”,无非是“尽己为人”,所谓“恕”无非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孔子这里,“人”绝对不是克尔凯廓尔的“孤独个体”,而是一种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因而也不是那种“我-他”关系,而是一种“我-你”关系。其实,孔子讲“仁者,爱人”,所强调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儒家关于美德有多种说法,如“首德”(仁),“两种基本美德”(仁-智),“三达德”(仁-智-勇),“四德”(仁-义-礼-智)以及“五常”(仁-义-礼-智-信)等等。但是,不管怎么说,“仁”都不仅始终是诸多美德中的一种,而且始终处于诸多美德中的第一位。而且,真正说来,其他美德也没有不同“仁”德“内在地”关联着的,仿佛只是为了“丰富仁的内在资源”而设定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同理,勇也不仅是血气之勇,而且也是一种道德上的勇气;义也不仅是一种法律上的公正,而且也是一种人道上的公正;礼不仅是恪守祭祀仪式,而且也是伦理行为方面的彬彬有礼,而信则基本上是人际交往中的可信赖性。”而这正是孔子把“践仁”作为君子终极承担和终极献身,宣称“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根本缘由,这也正是孔子宣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根本缘由。不难看出,孔子所赞赏的这种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乃至身家性命的仁者风骨正是基于他对人生和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体悟之上的。

⑷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死亡的不同理解

中国人忌讳谈”死“
美国人觉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的,所以很淡定地对待

⑸ 中国人提到“死”这个字的时候,总是觉得不吉利,所以一直避开这个话题。但是,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死亡这个事情

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有的人敢于直接面对
有的人不能接受

⑹ 中国古代人对死亡的理解是什么概念

藏族对死亡的诠释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不同民族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因而衍生出的丧葬习俗、丧葬文化也不尽相同.死,在藏族大众观念中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喻示着新生命的开始.因为藏传佛教讲究“万物有灵”,“生死轮回”之说。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外壳与灵魂的结合体.人即是灵与肉的结晶,躯壳不外乎是灵魂的载体.死亡只是二者的分离,灵魂逸出废旧躯体投转另一新的躯体继续存在。周而复始.但佛教指出生命是在“三界六道”中轮回,行善业者可进入三善趣(天、人、非天),行恶业者会堕入三恶趣(地狱.畜牲,饿泉).人们极力想进入三善趣.避免掉入三恶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曾在西方引起极大轰动的.据说是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的高僧莲花生大师所着的《西藏度亡经》一书,为人们讲述了“死亡和新生的艺术”.
《西藏度亡经》 藏文原名为“中阴得度”。“中阴”指人在离开人世之后到尚未投生之前这一阶段.该书即是指导人们面对死亡时.
如何摆脱生理和肉体上的苦恼、恐惧.具体说.凡人死后必须经历临终中阴.实相中阴、投生中阴三个时期,共七七曰十九天.临终中阴时期,即人刚死时会见到一种“清光”,高僧大德借此从轮回中解脱成佛升天.入如来净土;而“清光”对一般人来说.稍纵即逝 只能在昏暗中摸行,不得入如来净土。实相中阴时.死者的灵魂仿佛重新回到了人世间,死者重新体验现实生活,对世间的七情六欲、善思喜悦,有着斩不断的眷恋。经受着各种考验.这一切决定着死者的投生去向.死后1 5天左右.进入投生中阴时期 ,死者生前生活情形显得愈来愈模糊,开始寻求投生的途径.是进入三善趣还是三恶趣,主要报据死在实相中阴时的考验而定,所以活人在中阴期为死者念经.作“颇瓦法”,保持安宁勿扰等丧葬仪式都有助于死者往较高层次的转生.
尽管我们对西藏古代丧葬观了解不多.但通过对西藏近现代丧葬的研究,发现尽管西藏存在纷繁的葬式,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以及贯穿于各种丧葬仪轨中的观念大致相同.无论是天葬,水葬或是崖葬.火葬等,无不讲究“中阴得道”之说 佛教的“万物有灵”。“生死纶回”观念主导着西藏的各种丧葬行为,也导致藏族的丧葬习俗与其它各族存在较大差异,独具特色.
首先.藏族对”死亡“ 即”新生’的理解,使人们能坦然面对死亡,全无恐惧和悲痛.不但临终者能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受任何精神折磨, 而且逝者的亲朋好友也不会表现得那么悲戚.沉痛.
其次 西藏的丧葬仪轨基本上是为死者而作,为了帮助死者的灵魂顺利转生投胎,斩断其对尘世的惦念而作.七七四十九天请僧人念经是为了帮助亡灵各个中阴阶段升迁顺利: 在停丧期间禁止人们大哭大笑、大声吵闹,怕惊扰亡灵……其它不少地区,特别是汉区,大多数丧葬仪轨不是为死者,而是为活着的人的脸面.为子孙后代的名声.死者的坟墓、灵牌越修越豪华.甚至还“死人占活人房” 的怪现象.相比而言.藏族死后饲鹰、喂鱼.或火化骨灰飘洒高山.江河,更显超凡脱俗.
此外 藏族对生与死的这种独到理解、诠释,是形成藏民族各种民俗文化内核——乐观天性的根源;也是面对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独特而极具魁力的藏文化能艰难生存发展的根源.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理念.使藏民族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更注重适应.而非斗争.西藏葬俗种种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可以说.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⑺ 死的委婉说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我也有同感,觉得现在知道上有很多人总是粘贴一堆冗长的答案。看似完整,其实有时候是对提问人的不尊重。

工作也忙,手工答的虽然不会很多字,但我觉得还是得手工来答才好。

楼主的问题其实是深邃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所有的理念,也许还是归结于仁、义、理、智、信这五个字。这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纲常。正因为这五条,才形成了中国人的尊卑观念。尊卑两个字,现在的眼光看,是多么不平等,但事实上还是存在的,不但存在,而且根深蒂固。中国人眼中的清洁工人和省长,绝对是不同形象,这就是尊卑观念的体现。谁也不要强说人人平等,我觉得那是自欺欺人。

扯远了,回来说死亡的问题。
也正因为尊卑上下井然有别。所以不仅是吃穿,职业上有高低,就连死亡的说法也得分个尊卑。
皇帝死了,叫作崩。崩这个字,形容高山倒塌,气势不可比拟,而山岳倒塌自然是大事,那按着尊卑思想,就得把这个崩字用在皇帝身上。

而王公贵族死了,叫作薨。薨这个字,有雷鸣的意思。跟山塌相比差一点,但声势也很壮大。王公贵族们下天子一级,用这个也是理所当然。

其它的,当朝大臣死,叫卒。再下级死,叫不禄。也都是委婉的说法。这几个最有名的死法,都是平民不能用的。在这几个死法上,体现的是尊卑观念。

而如果按职业、各人特质的不同,还可以另分出很多种说法。
如和尚死叫作圆寂,道士死叫作羽化,美女死叫作香消玉殒。。。
也都能代表他们的职业身份。

其实还有更多的死法,也就不举例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博大,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不知道楼主自己如何理解,我才学有限,只能随便聊几句。

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D ( “讳莫如深”强调“隐瞒”;“亦步亦趋”指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贬义词;“丁是丁,卯是卯”比喻做事认真,褒义词)

⑼ 中国古代思想中怎样理解“死亡”与人生的关系。

1、人类早期的生死观。

一切宗教(或哲学)的核心问题都是同一的,即:生命。其目的在于:超越有限、超越死亡,即所谓“生命永恒”。在原始宗教那里,这一命题就已经表现得淋离尽致了,它是在“灵魂不死”的认知下进行的。文献学和民俗学的资料均表明,灵魂观念在原始时代具有世界性。

2、灵魂观念产生!

原始人用它解释人的生、老、病、死,生命运动的生生不息,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全部活动。原始人认为,灵魂这种“小人”和其主人的身体完全相似,即灵魂因人的高矮胖瘦而分别具有高矮胖瘦的特征;人死后,灵魂变为鬼魂去了另一世界。

3、从此,原始人变得坦然起来。他们对一切问题都有了一个“圆满的”答案: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死亡是不存在的,死亡不过是到另一世界去生活,好像只是换了一个生活环境。

死亡文化的“实用性”从一开始就被原始人正确地把握住了。

二、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生死观

1、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是殷商的贵族,周灭商,受封于宋国,世居宋。到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时,宋内乱,避乱,迁鲁。到孔子时,家道已败落。鲁国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四弟)的封地,号称“礼仪之邦”,古代的典章、文献极为丰富;而孔氏家族又具有殷商的文化传统,这些对于孔子成为一代思想家无疑受益匪浅。

2、孔子以周文化(“周礼”)的继承者自居。儒家的最基本概念是“仁”。

(1)《说文》:“仁,亲也,从二人。”即是说,“仁”就是协调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一种境界,或一类行为准则。在“仁”的旗帜下,孔子学说的逻辑如此展开:一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二是参与社会活动,实现理想社会,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圣王之治”。

(2)《礼记·大学》概括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亦称之为“修、齐、治、平”功夫,或“内圣外王”之学。修、齐为“内圣”,诚意、正心亦为修身的组成部分;治、平为“外王”。其中,“内圣”是为了“外王”,“内圣”是“外王”的基础,而这两者的最完美境界都达到了“仁”。后来。

(3)《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便是具体展开了孔子“内圣外王”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儒学被称为“仁学”、“人学”,近世亦有人称孔子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3、儒家是从入世精神、仁学推衍出它的生死观,并服务于它的人格修养和社会治理。具体地说,儒家通过积极的人生实践,建立功勋和学说,造福于社会并扬名于后世,以此超越死亡,达成生命永恒。

4、儒家的基本逻辑是:入世主义精神、仁学、人格修养、社会治理,它的生死观集中体现在“三不朽”信条中。因而儒家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蓬勃向上的。

三、老、庄及其道家学派的生死观

1、老子道家的生死观

(1)老子,名聃(dān),楚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而长于孔子。老子曾做过周王室的史官,孔子年轻时游洛阳,曾向老子请教过“道”。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蕴含深奥,令历代学者叹服不已,后世累代有注释者。

(2)两大基本内容:道的本体论,道的方法论。如果说孔子哲学的主要特点在于济世救民的话,那么,老子哲学的主要特点则在于思辨寻理。老子和孔子对中国文化史的深远影响相得益彰,实难分伯仲。道家是先秦哲学中反对儒家的主要派别之一。

(3)老子哲学的人生观、社会观是中性而略具消极色彩。《老子》五千言并未过多地谈到死亡、殡葬问题,但他却为道家后起者奠定了基调。

2、庄子道家的生死观

(1)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286年,与孟子同时或稍后,宋人(今河南商丘)。庄子淡泊名利,终生不仕,曾谢绝了楚威王聘为国相的请求。他或四方游历,或隐居着书,生活曾一度极为清苦,然自得其乐。现存《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七篇被认为是庄子原作,其它《外篇》和《杂篇》共二十六篇则多后起道家的托名之作,但基本上都反映了他的思想。庄子哲学皆假托寓言而阐明道家思想,想象力丰富,文风奇特、诡谲。

(2) 庄子持“元气论”的物质观。认为,人由“元气”聚合而成,气散则死,生生死死在无休止地转换着,如四时之运行。可是,人们却将“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其实两者是一回事,因为它们都是由气构成的,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故万物一也”(一,即齐一,一回事。)。生命,不过是身外的尘垢“假借”而成,生、死就像昼、夜一样无穷地交替,“生之来而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见《庄子》的“至乐”、“知北游”、“达生”等篇)

(3)在庄子看来,死亡不过是回归自然而已,生存倒像是出去走了一遭。庄子的殡葬观也是独特的。既然生死只是“气”的循环聚散,死亡是回归自然这个“巨室”,那么,殡葬就是多余的。

四、墨子及其墨家学派的生死观

1、墨子,名翟,鲁国人。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原系儒门弟子,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创一个对立的学派。

2、墨子提出了一整套社会学说和政治方案,对此可概括为:“兼爱”,要人们要普遍地相互爱护,不分亲疏;“尚贤”,推举贤才;“尚同”,上下同心;“节俭”,节约俭朴;“非攻”,反对诸侯各国之间的战争;“非乐”,反对沉醉于音乐享受等。

3、墨子的生死观及殡葬观。它可归结为:明鬼、非命、节葬。它们构成墨家“非儒”(反对、非难儒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墨子提出了殡葬改革方案:“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菹漏,气发泄于上,垄足以期(识别)其所,则止矣。返,从事于衣食之财,佴(助,给)于祭祀,以致孝于亲。故曰:子墨子之法,不失为死、生之利者,此也。”墨子是迄今我们所知中国最早的主张“薄葬”的殡葬改革家。

五、佛教的生死观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出生于迦毗罗卫(今尼尔泊南部),其原名为乔答摩.悉达多。其父为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他立为太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准备将来继承王位。

2、佛教在公元一世纪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的原始教义是教人们斩断一切尘缘,包括对血缘关系淡薄、不事官府等。

3、佛教是一种出世主义(和儒家积极的入世主义正相反对)。它从纯个人的角度寻找人生苦难的根源,并提供解脱个人苦难、寻求生命永恒的道路。

4、佛教焚化尸体就源于对肉体、感官的鄙视乃至厌恶,因为它们是妨碍人们过一种清净无欲的空寂淡泊的生活精神的“涅 般木 ”境界的障碍。但高僧的经焚烧后骨头称为“舍利子”被保存下来,供信徒们瞻仰。

六、儒家和佛教的最根本区别

1、儒家建立在对生命热爱的基础上,因而产生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强烈的使命感。也由于热爱生活,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子女对父母也就有了“孝”即报恩的义务。

2、佛教则建立在人生苦难、厌倦生命的基础上,因而采取了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社会责任感极其淡漠。既然生存充满着苦难,“苦海无边”,那么,对生育自己成人的父母也无须承担“孝”之类的义务了。明清的法律规定,僧人必须拜父母,祭祀祖先,为父母服三年丧,否则,杖一百,令还俗。这就是不承认出家人有放弃对父母此类义务的权利。

佛教能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它自身受到了一定的“改造”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受到儒家“忠”、“孝”的影响,其次是与中国传统的偶像崇拜、民间迷信相结合,逐步成为了“中国化”的佛教。

阅读全文

与跨文化中中国人如何理解死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果国民党领导了中国会怎么样 浏览:761
意大利人为什么这么爱喝咖啡 浏览:869
被骂的回国意大利女人叫什么 浏览:725
缅甸与越南的民工工资哪个低 浏览:731
越南轴承多少钱一个 浏览:635
为什么要限制伊朗核 浏览:312
印度伊布替尼仿制药多少钱 浏览:221
越南有哪些苏制武器 浏览:18
意大利fax怎么读 浏览:768
越南人喜欢中国什么青菜 浏览:303
想做燕窝生意印尼哪里有 浏览:383
煮熟的意大利面什么颜色 浏览:990
螺旋意大利面怎么炒好吃窍门 浏览:922
汽车为什么出口不到越南 浏览:975
甘肃人在伊朗干什么工作 浏览:333
去伊朗女人准备什么 浏览:188
伊朗有多少国家支持 浏览:958
中国四大名面是什么 浏览:930
英国陆地怎么画 浏览:401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研究生论文什么时间交 浏览: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