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粮仓是如何转移的
中国粮仓是如何转移的?中国粮仓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然后把器官所做出的粮食,按规定按计划进行转移。
⑵ "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确'粮仓'的主要原因有那些这说明了全国的经济重心有什么变化
主要原因:1、气候温和、湿润、2、地形原因、适合农作物生长、3、水资源充足、4、人口密度大、土地肥沃、等等原因、这说明啦全国的经济重心是根据人口的居住密度来决定的、也说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向南移、
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古人是如何保存粮食的
01、仓窖法一般会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储存,比如说可以使用地窖来储存粮食,也可以使用一些仓库来储存粮食。当然了,这种方法一般都是用于储藏量比较大的粮食或者是蔬菜,如果是量比较少,那就有一些杀鸡用牛刀了。北方的土比较的厚,而气候又比较的干燥,所以一般会采用地窖来进行储存。而南方的雨水量比较的充足,所以通常会在地面上建造一些仓库来储存粮食和蔬菜。
这种方法应该是比较普遍的,一直到现在依旧有很多的人在使用。主要的原理就是利用一些盐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材料,对于食物和蔬菜进行腌制加工,经过加工以后,这些食物往往可以存放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的原理就是通过食盐可以降低食物当中的水分,这样就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这种方法通常只对一些蔬菜和肉类的食物有效,这也算是这种方法的一个局限性。
⑷ 我国大宗商品粮食流向从什么到什么
我国大宗商品粮食主要流向,大米从南部流向东部,大豆从东北流向全国,玉米从西北流向华东。
⑸ 粮仓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战伐不断、政权不稳,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粮食产量很低,粮食严重短缺,因此粮食储藏技术及仓房的建设发展迟缓。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库容量仅有1260万吨。而且大多数仓房非常简陋,常为砖木结构和竹木结构,每仓的仓容量只有3—6万公斤。同时还有一部分仓房是利用和改造的祠堂、庙宇,储藏条件均不能满足条件。
1955—1960年,在全国各行业向苏联学习的形式下,粮食建仓中学习引进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该仓型在全国普遍推广建设,砖墙,5米—10米—5米三跨木屋架(中间两根木柱),3米开间,廒间长54米,檐墙堆粮高2—2.5米,斜堆,廒间仓容2500吨(当时号称500万斤大仓),沥青砂地面,墙刷热沥青防潮,砂浆抹面。标准的“苏式仓”是考虑了机械化作业的,木屋架中部留有2.0X2.0米的地沟,内装出粮皮带机。由于当时经济实力差,钢材、橡胶原材料不足等实际情况,后期建“苏式仓”时,取消了天桥、地沟,此仓也成“标准仓”。
1964—1974年间根据战备的要求,粮库的建设应以“隐蔽、分散、靠山、机动”为建设方针,在一些山区、偏僻地域建设了一批粮仓,后来由于粮源、交通等各种原因,装粮很少。同时在全国也建造了一些小型的砖木结构房式仓和“土圆仓”。在河南、陕西、山西、内蒙等黄土高原区,修建了一批地下喇叭仓、窑洞仓,这些地下仓因地制宜,造价低,储粮安全稳定,形成了我国储粮仓型的一大特色。
1975—1983年主要仓型仍是房式仓,砖墙承重,混凝土地,装粮高3—3.5米,采取的主要屋盖结构:钢筋混凝土组合屋架,钢筋混凝土门式钢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拱板顶等。
1983—1991年,根据农业和粮食的发展状况,国务院于1983年11月批准了粮食仓库、棉花仓库、水果仓库的“三库”建设,这是自“苏式仓”之后的一次统筹规划的大规模粮库建设,其中用于粮库建设的基建投资16.5亿元,建设总仓容1500万吨。仓型仍以房式仓为主,结构多为砖混结构,但是装粮高度一般为4.5米至5.0米,仓房跨度以18米、20米为主。
1992—1997年为促进粮食流通,提高仓储作业机械化程度,1992年在全国兴建的18各机械化骨干粮库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是中国粮仓建设是上的一个新起点。
1998—2001年共进行了1000多亿斤仓容的中央直属储备库建设,是空前的大规模储备粮库建设。此次建仓以房式仓为主,其他仓型有浅圆仓和立筒仓。
五十多年的粮仓建设史,积累了丰富的建仓经验,同时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粮仓建设应将充分保障粮食储藏安全放在首位,从粮食自身的物理性质、生理特性、生态特点等方面考虑满足储粮安全的需要。仓型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气候条件、地质结构、粮种特点、粮库性质与功能而确定适宜的仓型,全国不能搞“一刀切”;仓房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应根据建仓的经济性及储粮的安全性选择应逐步提高我国粮仓的综合性能。
⑹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转移后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何处
肯定是江南啊 就是现在江浙一带 素来玉米之香的美称
⑺ 我们中国的粮食主要从哪来的
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苏、安徽、黑龙江等十三个省份。
中国商品粮基地大致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两类。在中国,前者如黑龙江和吉林中部的松嫩平原及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平原,广东珠江三角洲,苏浙太湖平原,苏皖江淮地区,江西鄱阳湖平原等。
现阶段中国已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客观上具备诸多有利因素。根据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其他发展条件,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7)中国粮仓是如何转移的扩展阅读
第一类,是南方原有高产商品粮基地,包括长江三角洲、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5片。
1、这类基地人多田少,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生长季节长,可一年多熟;又有悠久耕作历史,劳动力充裕,有精耕细作传统,农田基本建设有一定基础,水利、肥料等生产条件较好,
2、粮食单产一般每公顷可达6000千克~8250千克,比全国粮食平均单产约高一倍;粮食商品率为29%,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13片基地商品粮的60%以上,因此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中国“米仓”之称。
3、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做到以粮为主,多种经营,互相促进,增产商品粮仍有较大潜力。
第二类,新发展的淮河平原商品粮基地,包括苏北和皖北两片,它们处于黄淮海平原南部。
1、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条件较好,又处在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降水量、热量和无霜期低于长江以南而高于黄河以北,是我国重要的水旱轮作粮食产区。
2、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水土条件改善,扩大了基本农田,粮食单产每公顷已达4065千克,粮食商品率19.6%。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继续改善土、肥条件,提高精耕细作水平,仍将有相当可观的粮食增产潜力。
第三类,水平尚低、发展潜力最大的东北商品粮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辽宁中部平原三片。
1、东北地区人少地多,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如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生产条件和原有基础均不如前二类地区,农业经营粗放,粮食单产水平尚低,一般每公顷仅为1875千克~1950千克,但国营农场多,粮食总产量高,粮食商品率为35.2%,
2、其中国营农场商品率高达40%~60%。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数量占13片商品粮基地的1/5以上。这里还有大量宜农荒地,开垦扩耕有较大余地。
3、今后应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水利、肥料等状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进耕作技术,把提高粮食单产和开荒扩耕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粮食的稳产高产。这里增产商品粮的潜力,在各类商品粮基地中将是首屈一指的。
⑻ 2.为什么中国粮食生产重心由南方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转移到东北和西北地区
因为北方地区的经济的整体发展要落后于南方地区,并且人口还有大量的流出,特别是东北地区,所以要从北方地区往南方地区运输粮食。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东南沿海地区,本来有着一望无际农田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从鱼米之乡一跃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的重心从农业转移到了经济上,粮食的种植面积必然会减少,从而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滑。我们以浙江省为例:1978年浙江省粮食的种植面积为5208万亩,粮食产量为293亿斤,到了30年后的2008年面积锐减到1907万亩,产量155亿斤(以上数据来自网络)。而浙江省的人口却从1978年的4000万人增长到现在的5850万人,这些空缺的粮食,显然要从外界补充,要不然根本无法保障如此众多人口的生产生活。而北方地区的经济的整体发展要落后于南方地区,并且人口还有大量的流出,特别是东北地区,所以要从北方地区往南方地区运输粮食。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在古代的农业社会,能生产出粮食的地区一定是当时最为富饶的地区。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苏湖熟,天下足”,而湖广地区和苏湖地区都位于我国的南方,所以古代粮食的主产区主要位于南方地区。
⑼ 从古至今中国粮仓是如何转移的
让中国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这也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粮仓”.南宋虽然疆域辽阔但人口和农业基地基本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