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进入中国上流社会及政治中心
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② 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
什么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在GDP狂飙的今天,在社会道德缺失,甚至崩溃的今天,请问有谁知道我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
学者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各抒己见,简单明确,而又没有明确的出发点,可以说没有考虑过,或者没有认真考虑过。但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家们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撒切尔曾经面对本国政客们提问:“我们的进口产品多为中国的了,这要是将来充斥了中国的产品将如何呢”?撒切尔夫人轻蔑地一笑:“如果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向我们输入了,那才是我们要注意的”!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来就没有忘记思想政治工作,从来就没有忘记从意识形态上打败我们,从来没有忘记思想意识从娃娃抓起。
有人主张主流社会就代表主流价值观,对这个看法我感觉不能这样看。中国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我国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60多年,还在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也是在不断变化中,例如工人与农民的比例、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手工业者与机械化生产的工人等,随着改革更进一步的发展会有更大变化。
现阶段我国的主流社会目前并不明确,用掌握的钱的多少来衡量?“主流社会”通常指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集团,以及他们主导下的媒体。有人提出用时间来衡量?有人提出从1919-1979年这60年作为一个时段。针对中国的积贫积弱,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以革命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改造。那时的主流价值就是革命。1979-2009年进入了另一个时代,我称之为“去革命”的时代。中国国内出现了一种以恢复被革命所摧毁的事物为标志的浪潮,从经济结构到社会结构,从意识形态到制度结构,“去革命”成为主流的选择。
众说纷纭,罗援(军事科学院少将):中国有主流社会。在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它的主流社会就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中国共产党都不能成为主流社会,或者是这个社会出现了问题,或者是这个党出现了问题。知识精英虽然掌握着知识,但并不一定代表着主流。这个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思考价值,在中国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的观点代表主流。
他还提出:下一步价值体系正在建设中。我认为,应该把尚武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成为重要的民族精神。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一个不会英雄辈出的民族;没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当然,尚武并不是好战,而是要以战止战,用备战止战。
③ 如何融入中国的人情社会
如何融入中国的人情社会?
其实中国的人情社会很好融入。
首先待人以诚有礼貌,见人打招呼。对兴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多吃几顿饭,多逛几回街就可以拉近关系了。
没事,坐下来的时候聊聊天,拉拉家常,你就会融入大家的圈子。
当然能帮助人的时候,尽量帮助人,那样大家更会喜欢你。
④ 请问在当下如何进入中国上层社会
中国正在走向越来越发达的商业模式,有本事的人都是自己干的,自己干出来事业的人就是上层
⑤ 如何进入上流社会
要想争上流,需要修习之处还很多,正如杂志的栏目设置一样:社会、文化、财富、生活方式。还有礼仪。都得学习。中国人的上流前景是令人乐观的,但不知与其道德前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中国人之前穷怕了,21世纪初则是富怕了,所以必争上流。中国人的上流前景不应该往前看,而是往后,运用的是“后视镜”原理。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帝国的礼仪之邦,留下来的都是上流文化。中国人梦想跑步进入上流社会,事实上是一种返祖术。
白马非马,上流社会不是社会。所谓上流社会是一种形容,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它必然很难浮现于公众的视野中。能在中国的城市中,找到种种“上流美”的痕迹,不择一切手段跻入上流,惟独没学会上流的精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顶天立地,是谓上流。可看到的往往相反:富贵必淫,贫贱必移,威武必屈。
⑥ 新移民如何快速融入当地社会
国内很多人都认为作为移民能够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其实在这里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什么是“主流社会”呢?许多人看到美国电影中社交宴会的场景认为能够融入这样的社会才是进入了主流社会。可问题是美国电影中的场景和西方实际情况是否吻合呢?更以进一步说那些土生土长的西方人就能够迅速进入这样的所谓“主流社社会”吗?再进一步说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中国就能进入这样的中国“主流社会”吗?所以不去谈那个高高在上有一点虚幻的“主流社会”,就谈一谈如何能够融入当地社会,社区,和周围的邻居,附近的人成为朋友,展开自己的社交圈。 说到这个就要想想作为新移民我们的优势和劣势了。先说优势喽,作为移民我们大多拥有较好的教育背景,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我们敢于到一块陌生的土地上扎根,说明我们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的劣势呢?我们英语一定不好,作为移民,我们的英语再好,也是international English,这个问题是很难,坦白的说是不能解决的了。许多人在国内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英语非常出色,可是真正到社交场合,说到完全没有准备的事情,笑话,俚语或者某些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关的东西的时候,英语的问题加上东方人惯有的沉默把自己就放在了听众的角度。还有的劣势就是我们的礼节,待人接物的方式和西方不完全一样,在接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尴尬都是非常有趣而不可避免地。我们要做的就是坦然的面对,和尽快的学习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习惯。一些很简单的单词,thanks, please, cheers, try; 简单的赞美fantastic, you look great today, 其实都是在国内学过的东西啊。千万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说出来。在被别人赞美的时候也不要习惯性的谦虚,而是要先谢谢对方,然后从别人身上找点可以夸奖的地方夸奖一番。哪怕是美丽的谎言也永远不过分哦。遇到别人的一个微笑,哪怕是简单的一个Hey都可以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呢。其实大多数受到基本教育的当地人都是相当简单和善良的,做点好吃的,或者邀请他们到家里面来吃个中国晚餐就可以把天真的他们变成我们的朋友。作为回报他们也许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参加周末的BBQ聚会。当然我们就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啦。。过分的礼貌和友好永远都不是错误哦。啊,忘了说了,如果厨艺精湛一定可以很快交到很多朋友的哦。。唉,没有办法,很多西方人简单的就像小动物一样。。这也很好不是吗?毕竟大家都是直来直往。 另外就是适当参加一些当地的社团,无疑对成为当地社会的一部分也是很有帮助的。并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社团啊。最简单的不用任何花费而且对方社团成员也一定很友好的就是宗教社团了,例如传统基督教社团,Jehovah Witness. 在宗教社团里面可以遇到当地最善良和给你帮助最大的朋友,同时你的英语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的。因为一般来说信教的人都是当地受教育程度相对高和收入相对高的人,和他们在一起真的可以迅速了解当地,融入当地。当然了要是有人觉得这样做对不起良心还可以选择体育和兴趣相关的社团。不过坦白的说多数人加入了宗教社团,就会改变自己的信仰了,毕竟成天被一堆很善良的人耳濡目染。说到体育和兴趣相关的社团不要以为离开了学校当地社区这样的社团就不存在了,特别是体育相关的社团可以帮助那些英语不太好的新移民顺利在当地找到兴趣相同的朋友。 还有哦,记得在大多数地方周末都会有集市,这些地方不光可以很便宜地买到当地的特产,也可以和周围所有的人有机会见到。虽然不是标准的社交场合,不过却很容易混个脸熟。以后再见面就很容易成为朋友了。 其实西方人更喜欢去酒吧里面找志趣相同的人。不过这个地方嘛就相对复杂一些了。当然我要说酒吧这种环境对第一代移民来说也许不是最好的社交场所。因为那里有大量恐怖的西方teenager,不受到法律的约束,做事为所欲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当然不是说那里一定找不到朋友,总之要谨慎一点喽。另外告诉大家,如果看到酒吧门口或者门框上有五色旗的标志,你进去了以后别人又对你非常的友好用诡异的眼光看这你,那么我恭喜你,你刚刚进入了传说中的Gay Bar(同性恋酒吧)。 总的来说积极的面对周围的人,更礼貌的选择自己英语用语,别的问题不用担心的,对当地人来说你毕竟是“外国人”。他们可以原谅你无心犯下的错误,只要你善意的对别人迅速融入社会是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⑦ 怎么样才能融入社会
一、正视社会问题
思政课教学以正面教育为主,“到处莺歌燕舞”。
现实生活存在很多社会问题,“时见污泥浊水”。
谈及社会,有人牢骚满腹,有人义愤填膺。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分析社会问题,看主流很重要。日本住友公司驻中国总代表十井光春曾在日本《中央公论》月刊发表文章,希望消除日本企业界人士的疑虑。他的分析很有道理,包括公务员在内,中国的公职人员有1.5亿。假如千分之一的人道德水准较低,那么就有15万人,出点问题可以理解。然而,剩下的一亿四千九百八十五万人都是正派人。
二、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最基本的有三大类: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
1、道德规范在中国已经系统化、精炼化,熟记这些规范,不但有助于应对一些重要的考试(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立身做人。
①个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②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③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④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大学毕业生要原原本本地研读和职业相关的法律条文,同时别忘了看看《刑法》,避免坠入违法的误区、走上犯罪的道路。
3、不遵守技术规范,灯泡拧不进灯头里,产品就是废品。不但没有奖金,工资可能一无所有。
另外,在很多领域和行业有正面的“规矩”和反面的“潜规则”。我们都要学会合理(伦理)合法(法律)地应对,须知“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三、利用社会资源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集体和社会之中。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个人能否顺利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地利用社会资源。巧取豪夺的行为为正直的人所不齿,不善于利用社会条件的人也显得孤陋寡闻。有闲暇时间去图书馆看看,可能比上网收获大些。
我们要在合理(伦理)、合法(法律)的前提下,以最小的花费获得最大的效益。
四、拓展社会关系
当今中国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搞好人际关系有很多学问,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是诚信。
五、推动社会进步
有人推动社会进步;有人阻碍社会发展。
我们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生价值就需要把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有机统一起来。
⑧ 有留学生说在国外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主流社会是指什么
这是一个真实的留学生故事。年前,他揣着1900美元,带着两个行李箱,转了几次飞机,来到美国雪城,在雪城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原以为纽约州有“大苹果”纽约城,既然雪城也在纽约州,应该不会和上海有多大差别。来了却发现,需要适应的地方极多。
例如,他在美国的信用记录为零,申请信用卡屡次被拒。
交通更是大问题。雪城的公交车不是几分钟一班,而是要拿着一张时刻表,在雪地里等着。考驾照,他第三次才通过。
他从一个退休飞行员手里买下了第一辆车,这几乎用去了当时积蓄的一半(800美元),几个星期后,车的变速器坏掉,维修的报价为1500元,比原价还贵,他只好放弃。再后来,家人来雪城与他团聚,而此地着名的“湖泊效应”暴风暴差不多也开始了。
从10月底到次年春末,整个城市常为几英尺的积雪覆盖,他们挤在一个阁楼改造的小房子里,无处可走,郁闷看得见。
除了生活上的各种挑战之外,学习上也有些没想到的问题。听课的时候,过了颇一段时间,才适应了老师的说话方式。而他在国内的专业还是英语。
事实上,刚来的时候犯的极低级错误都有。他去最为容易点餐的地方——麦当劳。点完服务员问了一句话,似乎是要不要“赶上”他点的薯条(Do you want to catch up with your fries)?
他正在纳闷这算哪门子美式幽默,服务员却摇了摇头,递给我几包小小的番茄酱。一看包装,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她说的是ketchup(番茄酱)——在他的中式英语思维里,还以为番茄酱叫tomato sauce。
这类留学经历,这个留学生的伊朗老师也有过。刚到美国,他进了餐馆,连怎么点菜都不知道。去餐馆时,他闭上眼睛,让叉子倒在哪里,他就点哪个菜。受早年经历影响,这位教授极力主张学校“国际化”,改造其课程和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留学生,也让本土学生得益。学校对此倡议不冷不热。
心理:新留学生挑战大 多被视为异类
和其他国家学生一样,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学习各方面调整并不容易,但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引起了更为密集的关注。最近一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各国向中国留学生打开了闸门。在美国,中国已经超过印度,成为留学生最大的来源国。但由于中国学生对于美国接受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面临的挑战也随之高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他,也亲眼见证了一些中国留学生遇到的挫败。
和老留学生不同,新一代留学生大多来自富裕家庭,起码也是收入尚可的中产家庭。老留学生自费留学,读研究生的居多,靠奖学金生活的比例不小。新的留学生,有不少从本科甚至私立高中开始读,学校很少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些学生的学费也成了各校可观的收入来源之一。这些学生也不再全被看作可能成为美国财务负担的可疑分子,在签证中被一再刁难。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优质客户,也在一定程度上帮着拉动本地经济——一些中国学生来美国后,有实力立即购买新车。
然而,解决了生存的基本所需之后,今天的学生面临不同的调整和适应问题。让这些新一代留学生沮丧的是,他们被视为“异类”,和所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老一代留学生人数少、较为孤立,所以努力融入的动力更加强大。而今天的留学生可以随时找到一个庞大的老乡团作为后援,所以反而较难跨出心理的“舒适地带”,去更主动地融入校园文化,熟悉美国课堂。
扎堆现象:不爱交流 可以避开华人教授
留学生扎堆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个现象在其他国家留学生的群体里也不少见。例如位于密歇根州东兰辛市的密歇根州立大学(MSU)中国留学生人数上的增加,给该校的课堂、校园,及当地社区都带来很大的变化。
现在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反而成为了留学生融入的障碍。一些美国同学在接受访问时说,他们印象中的中国学生都不太愿意与人交流,这似乎成为了大家对中国留学生的一种刻板印象。刘建志说,留学生们只聚集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就会为他们融入带来困难。他说,学生们需要意识到既然努力来到这里就需要适当拓展一下自己的舒适区,拓展自己的网络,多与本地学生交流才能融入美国的生活。
然而,中国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更为严重。毕竟文化上同根同源,接触起来更为容易。扎堆使得学生忽略学校合理提供的资源,而自己找“同乡”想办法。这种做法貌似有效,却属欲速则不达之举。
另外,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留学生在刚开始时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也遇到了不少挑战。除了留学生族裔多样化意外,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华人教授在学校任职,但是学生们却并不会因为都来自中国,就选择华人教授的课,反而会因为某些原因刻意避开。
MSU工程学院院长助理伊迪马说,学校尝试让国际学生们多与本土学生交流,让他们参加学生组织,一开始可能让一些学生感到不舒服,但是这实际上是值得的。她说,她看到越来越多学生想要留在美国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经验,想要旅游,交更多朋友。沃尔夫也指出, 因为在美国校园中有更多是团队工作,需要团队一起想出主意和解决办法,根据他的观察,那些做出努力与本地学生进行更多交流的国际留学生在学业上才会发展得更好。
课堂表现:过于安静 学习方式被动化
MSU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去年聘请的国际学生顾问刘建志(Charles Liu)是一位会说普通话的顾问,他主要工作是来帮助学生们在MSU的学习。刘建志说,根据调查,本科新生在学习文化方面有更大差距,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美国的学习文化,还要学习MSU的学习文化,因此是多层次的。
MSU本科生学习副院长沃尔夫(Thomas Wolff)说,通常在美国大学课堂上会有很多小组项目,一般有4到5个人在一起做项目,同时在美国课堂每个星期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而不是像大部分国家的教育只有在学期末才有考试,所以学生们很不适应。他指出,这需要国内和国际学生的共同努力,而且越早进行越好,现在这仍然是一个问题,但大家在在努力解决。
刘建志也指出,美国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中国学生不一样,中国学生们通过记忆学习,而且是根深蒂固的记忆。美国学生们希望获得创业式的经验,通过体验和阅读来学习,而且敢于冒险不怕犯错。同时在美国学习是通过一个网络,学生们通过组成一个团队来进行自我帮助。10岁从台湾移民到美国的刘建志说,当他在台湾他只知道要赶快做功课,做好之后可以出去玩,但是来到美国之后,家长帮助他和一群朋友一起学习。
除了学习方式之外,中国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害羞、安静,很难适应美国课堂主动发问的环境。沃尔夫说,有的时候问留学生问题,但他们没有准备,一些中国留学生上了课,但是因为他们非常安静而且躲在角落,大家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他说,学生们必须要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文化,因为既然选择来到这里,就要接受包括交通、食物等一切与这个国家文化相关的东西,这是教育的一部分。这里人们做事方式非常不一样,但学生必须适应。
美方一味扩招 导致学校学生互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问题,学校有责任,比如一味对中国“扩招”,而不去让校园的资源和课程更为国际化。
到了美国后,很多留学生在新的环境里接受“放羊”式教育。适应被视作这些留学生的私事。大部分教授忘了班上还有国外学生,虽然美国众多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比例普遍出现增长。一些作业和要求带着某些针对本土学生的假设,留学生听了一头雾水。
比如,有的教授以为学生都知道学科所用的美国心理学会(APA)或现代语言学会(MLA)的学术文献规范。很多留学生因引用不当,被视为作弊。美国学生司空见惯的一些课堂教学和测试方法,其他国家的学生也可能知之甚少。
有美国教授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学生倾向于“集体式思考”,因而能适应学校的团队作业。而大部分中国留学生过去作业多为单打独斗,很少有协作式的作业。
解决方法:依靠校方不现实 适应环境是根本
不少大学鉴于留学生数目逐年提升的实际情况,开始做针对性的工作。
密歇根州立大学国际学生和学者办公室主任布瑞格斯(Peter Briggs)说,为了适应中国留学生人数激增的现状,校方将新生指导课程设定为必修课,这样希望新来的中国留学生能更好地获得相应的信息,同时校方还从2013年4月开始设置了一个教职员工发展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教职员工对中国留新生人数激增所带来的问题进行特别的讨论,其中产生了很多很好的课堂教学的想法。
针对中国留学生增加带来的一些挑战,布瑞格斯说,其中包括课堂的问题,尤其是第一年进入学校的新生,校方正在尝试为国际学生创造更多实验性的教学机会,其中包括实习、服务性学习以及建立其它社区关系。他指出,校方愿意做出更多努力来让包括国际学生在内的学生团体更加融入社区,并为国际学生提供有关医疗系统、保险等通常情况容易让国际学生感到困惑的信息。布瑞格斯说:“我们在与社区的成员一起努力发展全球兰辛,创造一个更加国际性的友好社区。”
完全指望老师来适应学生,或是都指望留学生办的“组织安排”来解决一切问题,也不大现实。从留学生离校前的访谈上看,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过去学习习惯也千差万别,教授无从面面俱到地了解。中国学生可能适应标准化考试,而我们学校一个来自埃及的学生,遇到标准化测试,见一个题目下面有ABCD四个选项,且看上去都差不多,就觉得无从下手。
更为关键的适应办法,是学生应该自己做足功课,去适应新环境。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四年下来,英语能说得没有口音,学业上有所成,且结交了很多本地或其他国家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都刻意接触、深入本地的学术和生活环境。而且他们情商颇高,不因一点点困难就轻言放弃。这种优秀的留学生每一届都有,所以不可笼统地放大留学生面临的“融入”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网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⑨ 为什么中国人在海外总是进不了主流社会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这个是提问的标准~
并非所有的中国人在海外都进不了主流社会,也有一些有实力、有才华的中国人能够进入到主流社会的,假如你有关心新闻的话应该有听说过有华人在美国当上州长当上议会议员什么的~这些中国人都算是进入了他们的主流社会了呀~
另一方面,我们国人的素质教育虽然在不断的加强,但离一个真正的素质强国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奋斗,我们以往给外国人的印象都不是特别的好,因此我们国人想走向世界,让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强国,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提升自身素质,从方方面面做起,去外国的时候,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代表着自己,还代表着整个国人群体的形象~
而且,题主对于主流社会的标准是什么呢~
反过来,你也可以问问,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总是进不了主流社会呢~归根到底,人少呀!在中国,是中国人多还是外国人多呢,在外国,是外国人多还是中国人多呢,那是人家的主场呀!
码字不易,望采纳~
⑩ 我国的文学创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新时代要走什么样的路
我国的文学创作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要走工农结合的道路,要走接地气的道路,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现实,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像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