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上有何表现
封建社会是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
中文名
封建社会
外文名
feudal society
性质
社会状态
特征
实行封建制度
统治阶级
地主阶级
经济制度
自然经济
目录
1名称简介
2主要特征
3确立和初步发展
4形成方式
5封建社会形态
6历史背景
7发展变化
8地理区别
9封建思想
10社会本质
11名词争议
12封建王朝
名称简介
编辑
两种含义:狭义上指分封制的社会结构,这种提法最早是指西欧的中世纪的国家结构,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也存在类似的制度。
广义上的封建社会则是由马克思定义的,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
主要特征
编辑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同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社会作为一个阶级社会的本质。
“封建社会”是西方社会学家划分的一种社会形态,特指西欧的中世纪。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将“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而将封建社会看着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取代奴隶社会、孕育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阶段。
中国古籍有“封建”一词,意思是“封国土、建诸侯”。唐朝柳宗元写有《封建论》,将夏、商、周、汉四个朝代认定为“封建”。显然,“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二字,是借用的这个词。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古代的封建社会》一章中说,中国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根据中国大陆史学界的认定,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
有史学家误以为,在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中社会形态是线性发展的,是越来越进步的,即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之后,中国历史就必须按方抓药,所以秦朝之后必须是封建社会。这就好比先做成一个模子,不管你合适不合适,硬套进去。于是中国就有了“封建社会”之学说。套进去后,发现西方的模子不合适中国,因为秦朝根本不实行分封制,于是又赋予了封建社会新的定义,所谓的“中国封建社会”,比西欧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都要长一倍以上,中国的分封制,仅仅分封到家族的儿子或者有功的臣子,由他们组成一定程度的地方专制,自行任命地方官员管理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由秦朝开创的郡县制,由皇帝任命中央及地方官员,逐级管理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即中央集权制。
这种看法并不确切,因为马克思主义中的“封建制度”实际上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的。如果单纯将“封建”定义为“封土建国”,那么中国事实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这亦是学界所公认。因此,马克思定义的广义上的“封建社会”,具备更为普适的价值。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并非受“古典进化论”影响的结果,也没有什么单线、多线的矛盾或不一致。科学地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应是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任务。抛开唯物史观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性质来判断社会历史阶段的共性标准,代之以布洛赫对于西欧封建制的个性特征的归纳作为标准,从而否认中国封建制社会存在的观点缺乏说服力。从历史事实可以看出中国的封建制社会历史阶段不容否定。[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私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②在政治文化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专制制度;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宗法等级制度。
确立和初步发展
编辑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显着成就,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统一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秦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和秦王朝的灭亡。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力达到空前强盛。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加强了思想统治;通过对匈奴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使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西汉终于走向了灭亡。
东汉初期的光武帝调整了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学文化得到迅速发展。[2]
形成方式
编辑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西方,所有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封给贵族、功臣,贵族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封给亲信,如此下去。而在中国,自从商鞅变法起就实行土地私有制,地主对辖内土地拥有绝对支配权,可以任意买卖。
秦始皇
于周朝甚至西周时期(请参见分封制)。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史学(原本,马克思本人曾声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仅适用于西欧,不适用其他国家文明社会,但其后的列宁、斯大林等人将这一史学的适用性推向全世界),历史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封建社会时期,如欧洲从9世纪到大约15世纪,都算是封建社会时期。而中国从战国时期开始,也历经很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中除了强调土地划分拥有权之外,通常也有上对下,很明显的阶级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中的关键生产资料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或封建领主)手中,故而能够形成“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
关于封建的含义人们争论很多。
在中国,“封建”的概念可以意指三个不同的对象∶第一是指中国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第二是指中国从古代延续到近代的“封建社会”,久讼不已的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等问题即由此而来;第三是指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常被看作是各种封建社会的参照原型。
马克思用做研究对象的西欧封建制度,是指王权集中以前的领主各自为政的状态。显然,这种状态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当王权集中后,在经济上则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固有的封建含义类似,即分封建国。秦朝以后基本就不是主流了,尽管汉初明初有过反复。
西欧的王权集中后对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中国皇权集中的结果却是扼杀资本主义因素。可见,西欧封建制度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因为关税等原因),而在中国,封建制的确阻碍了经济,但皇权制却是有意扼杀经济的发展。原因在于,西方的王权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之后才逐渐加强,使得王权成了社会的公敌;而东方中国的君权在奴隶制度经济还在瓦解中就已经迈出了加强的步伐,这样就抑制了先进经济方式的萌生。近代以后,资产阶级政治在产生之初,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巩固统治,因而集中皇权成了历史趋向;至于中国,就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了。
⑵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征
1.君主专制主义
(1)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帝位终身制贯穿着宗法家长制的原则,体现了皇权的不可让渡性.皇位世袭制表明了皇权的不可外移性.
(2)皇权没有约束,皇权不受监督.自秦代确立以后,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体现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原则.
2.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可言,必须严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主要表现在:
(1)“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郡国、郡县无立法权.
(2)郡县制地方官员的除授、迁转权,悉归中央政府,地方行政长官必须对中央政府负责.
(3)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发展趋势而言,地方政府在司法、财政、军事诸方面,均无自主权,必须受制于中央政府.
(4)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征
1.君主专制主义
(1)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帝位终身制贯穿着宗法家长制的原则,体现了皇权的不可让渡性.皇位世袭制表明了皇权的不可外移性.
(2)皇权没有约束,皇权不受监督.自秦代确立以后,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体现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原则.
2.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可言,必须严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主要表现在:
(1)“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郡国、郡县无立法权.
(2)郡县制地方官员的除授、迁转权,悉归中央政府,地方行政长官必须对中央政府负责.
(3)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发展趋势而言,地方政府在司法、财政、军事诸方面,均无自主权,必须受制于中央政府.
(4)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
3.官僚政治
它是中国专制主义的派生物,主要特点是:
(1)官为君设,从而赋予官僚政治以浓厚的人治色彩.
(2)中国的官僚政治虽然有一套完善的考选官僚的制度,但是,无论是从考选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方式与程序上看,都体现了它的封闭性特征.
(3)“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赋予官僚政治以腐败性.
⑶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
封建皇帝制度,上面是独裁专权的皇帝,下面是一盘散沙的小农,中间是大批代理皇帝管理百姓的官吏。皇帝所做的事情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西方列强入侵以前,皇帝的目标就是守住江山,对臣民有控制力,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特权,而小农经济为封建专制提供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小农经济下多顺民,小农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一亩三分地不被剥夺,任何欺压都能忍受,而且小农又被固定在土地上,这样皇帝征税、抓劳役、兵役很方便,所以皇帝要重农抑商,闭关守国正是重农抑商的表现。另外,皇帝为了抓财政,对工商也实行官营,这样一来限制了民间工商业。
皇帝为了长治久安,不会对百姓进行杀鸡取卵的剥削,而官吏不同,他们有忍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所以他们就会乱收费、乱摊派。因为皇帝不可能监督天下所有官吏,而小农又因监督成本过高,监督风险太大,不敢监督,这样官吏的胡作非为处于低风险甚至零风险状态。不仅官吏剥削百姓,上级官吏也剥削下级官吏。而且由于当官吏很赚钱,大批人进入官吏队伍,对社会破坏力大大加强。很少有人愿意当企业家、科学家。
当官僚靠权力剥削百姓,当地主收地租在封建社会很赚钱,没人愿意去经营工商业,去当科学家,造成资本主义无法发展。
当企业家、商人要被官僚、土匪剥削,风险很大。
官吏由于有合法伤害权,他们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会兼并农民土地,造成大量流民,流民多到一定程度便会酿成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又会破坏工商业发展。
⑷ 概述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与趋势
第一单元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这与社会发展史的分期基本一致。在有限的篇幅里,要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讲述清楚,实属不易。考虑到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所列的四个学习要点也都是有关政体的问题。因此,本单元安排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课,按照朝代的前后顺序,高度概括地叙述中国古代政体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使学生能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和影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本单元的四课课文,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国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第2课至第4课,讲的是古代中国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着重叙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春秋后期即已开始出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王室衰微,政令不行,原有的一套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形成新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后,集战国时期新制度之大成,加以改进、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减少头绪,教科书略去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的过程,在第2课集中叙述秦始皇创建皇帝制度、设置中央官制、推行郡县制度的举措,用解剖典型的方法,来概述封建社会早期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此后,这套中央集权制度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袭,并不断得到发展。其总的趋势是不断加《历史1(必修)》教科书介绍LISHIYI BIXIU JIAOKESHU JIESHAO历史(必修)培训资料强君主的个人专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即从中央与地方政制的变化,即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来反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即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来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四课按朝代的顺序,前后相续,互相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一课,在谈到清代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时,又联系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跨入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的统治者却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为第二单元讲述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埋下伏笔,使两个单元自然地衔接起来。本单元的编写,严格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除了注意与初中教材的衔接,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坚持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之外,还着重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对古代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都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进行辩证的分析,既肯定其积极作用,也揭示其负面影响。讲西周的分封制,课文既指出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又指出“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就埋下了日后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祸根。又如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第2课讲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指出它“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第4课讲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又指出封建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因而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大落后于西方”。第二,注意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的联系。如讲述西周宗法制时,设计了一道“探究活动”题:“参考目前出版的有关百家姓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试写一篇小论文,阐明你的观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关注宗法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又如讲宗法制与分封制时,在“历史纵横”栏目中指出这两种制度“在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也存在过”,同时指出“中国和西方的分封制,在时间和社会性质上各有不同”。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联系当时的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从而彰显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严重后果。最后需说明的是,本单元的内容跨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发展阶段。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史学界存在争议。本套教材采用的是以春秋战国之交划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观点。教材并不直接涉及到分期问题,但教师在教学时应掌握教材的这种观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西周的分封制是奴隶制性质的分封制而不是封建制性质的分封制,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不是奴隶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⑸ 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央设立一系列政务机构辅助皇帝,地方上采用郡县制及其衍生制度,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可世袭.
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最终在清朝雍正皇帝时达到顶峰,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在政治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和扩大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提高了政务机构的行政效率,但也造成决策失误,FB严重,国家随着君主个人素质高低而大起大落的严重后果,阻碍中国人接受西方政治制度和MZ共和思想.
在经济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可以集中国力完成一些大型国防和水利工程如长城、大运河等,但也造成巩固和加强了小农经济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特别是历朝的重农抑商和明清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并向资本主义转型,逐渐脱离近代时代潮流,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
在文化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加强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地位,使之成为中国人共同信奉的思想,由历朝政府主导收集、整理和撰写的儒家典籍成为了中国人宝贵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但也造成了思想专制,限制了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新思想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封建专制残余严重,阻碍中国人接受西方MZ共和思想,阻碍中国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转型,其中以明之八股文和清之WZ狱为害最深.
⑹ 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
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度(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
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另外,也跟地方权力较大的几种政权体制作为对照。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当前中国实行行政管理体制,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⑺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征
1.君主专制主义
(1)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帝位终身制贯穿着宗法家长制的原则,体现了皇权的不可让渡性。皇位世袭制表明了皇权的不可外移性。
(2)皇权没有约束,皇权不受监督。自秦代确立以后,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体现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原则。
2.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可言,必须严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主要表现在:
(1)“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郡国、郡县无立法权。
(2)郡县制地方官员的除授、迁转权,悉归中央政府,地方行政长官必须对中央政府负责。
(3)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发展趋势而言,地方政府在司法、财政、军事诸方面,均无自主权,必须受制于中央政府。
(4)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
⑻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两个主要矛盾是什么反战趋势怎样
中国西周时期是典型的封建社会。
其政治制度是“封邦建国”,即:把天子的亲戚和功臣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其诸侯国,形成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这些国家称为“诸侯”,其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是为“五等封建”。最高等的“公”是商朝后裔(宋国),以及天子的亲戚(鲁国、卫国、曹国、蔡国等);其次的“侯、伯”是功臣(齐国、燕国)或先贤后裔(陈国、杞国、许国等);其次的“子、男”是各地军阀(楚国、巴国)等。诸侯的君主对自己的封国有绝对的统治权,其对天子的义务主要是帮助天子打仗以及定期朝觐和贡奉。
封建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领土扩张。所以,其主要矛盾是华夏民族与蛮夷之间的矛盾,其次是天子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君子”(贵族)与“小人”(平民与奴隶)的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西周晚期爆发了一些列残酷而节烈的斗争。例如厉王时期的国人爆动,则是国人推翻了天子的统治,建立了“共和”之制。然后是宣王四处征讨,“料民于太原”,引起社会动荡。然后是幽王“烽火戏诸侯”(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导致犬戎进京灭亡东周(华夏民族和蛮夷的矛盾)。
西周崩溃后,幽王的儿子在申、秦、晋、卫等国支持下,东迁到洛阳,是为东周。东周时期天子式微,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其社会矛盾更加激烈,尤其是华夏民族和蛮夷之间的矛盾,根据史书记载“南蛮北狄相交,中华不绝如缕”,意思是说,四方蛮夷入侵中华,中国差不多要灭亡了。这是的齐国、晋国先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团结华夏各国,扶植天子,抵御蛮夷入侵,才把中华保住。这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封建制度几乎崩溃,诸侯互相吞并。晋国、齐国、鲁国等国的大夫取得统治权,南方各国兴起,进入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诸侯吞并更加剧烈,战争更加频繁,最终形成七个大的国家,其他国家基本被吞并,仅存的几个小国也成为大国的附庸,这就是“战国七雄”。七个大国在本国基本结束了封建制度,形成了中央集权制。七雄之一的秦国消灭其他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治全国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国建立后,通过若干残酷的手段彻底的摧毁了封建制度,如郡县制、焚书坑儒、禁止私学、修长城等。中国的封建制度至此结束。虽然后来的个别时期,有人有恢复封建制度的企图,但都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