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任中平的简介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四川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兼任西南科技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四川民族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2012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
Ⅱ 中国政治学的1983年3月后恢复政治学研究
总之,现实生活提出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要求给予科学回答。这些问题,包括理论方面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也包括体制方面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它们大多属于政治学研究的范围,于是恢复政治研究的问题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来了。
1983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这样,上下结合,中国政治学才得以恢复。
中国恢复政治学研究,是从重建中国政治学会开始的。 前面已经提出,中国老一代政治学家早在1932年就在南京建立了中国政治学会,并于1935年、1936年和1942年分别召开过三届年会。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把政治学与法学合并在一起,因此,1953年4月22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政治法律学会”,而1932年参加建立中国政治学会后仍留在大陆的老一代政治学家如钱端升、张奚若、钱昌照、周鲠生、许德珩、王铁崖、楼邦彦等差不多都参加了这个中国政法学会。中国政法学会的第一任会长,是曾经在1945年4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到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的董必武,副会长是沈钧儒、谢觉哉、王昆仑、柯柏年、钱端升。198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政治学会成立(重建)大会,全国除一些边远省市外,有24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领导到会祝贺。
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在讲话中说:“政治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建国后取消政治学研究是错误的,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损失”。他认为“政治学不仅要研究‘政治制度’,而且要研究国家、政党、人民和政治家及其相互关系”。他强调,“要研究人民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如何在一切基层单位,即社会组织的任何一个细胞里,实现民主的政治生活,使每一个公民作为主人翁来行使自己的权利;……”
中国着名老政治学家,当时已满80高龄的钱端升教授在会上的发言颇为引人注目。他认为,苏联社会科学的落后与其过分集中而又僵化的政治制度、压制民主有关。他强调研究政治学应提倡“首创精神”,要“采取一些新的想法,写出一些新的论着,使得我们的政治学能够满足在新的历史阶段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对所出现的政治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他同时提出要发展政治学,创立新的政治学,还必须借鉴古今中外一些优良的制度和有效率的管理方法。他还举例说,西方某些国家中央与地方分权问题,就值得中国借鉴。
会议还通过了《中国政治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并任命了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名誉会长为钱端升教授及当时已92高龄的邓初民教授。会长为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友渔教授。
中国政治学会的重建,是中国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全国性政治学会成立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政治学会。此后,不断召开各种政治学专题研讨会,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若干地方社会科学院也相继建立了政治学研究所。
中国政治学会重建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吉林大学等近20个高等院校相继建立了政治学系,培养政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政治学理论的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政治学理论的博士点。 政治学恢复以后,有关各种译着纷纷问世,但报刊的数量不多。中国政治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自1980年起陆续编印《政治学参考资料》,介绍国外政治学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出版《国外政治学》杂志。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编辑出版《政治学研究》杂志,《国外政治学》被认为是中国政治学者了解国外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窗口”,《政治学研究》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种政治学专业学术刊物。这两份刊物当时都很受学者欢迎,但是在1989年同时停刊。《政治学研究》后来恢复了出版。同样极受读者欢迎的上海《政治学信息报》,则早在1988年就停刊了。
20年来,中国政治学着作的出版量很大。首先是政治学教材,在政治学基本理论方面的,如《政治学概论》、《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基础》等,至今已先后出版不下五、六十部。此外,如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中国政府、外国政府,以及各种专题等等,也配合教学需要而相继出版。其次是各种专题,如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权力制衡问题、民主法治问题、政治发展问题、人权问题、决策问题、现代化问题、市民社会等等,种类及数量都很可观。
这20年来,还大量翻译引进外国政治学领域的名着和新理论、新思潮,它们对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也起了很有益的作用。
1992年9月,《中国大网络全书》的《政治学卷》正式出版。这部书集全国老、中、青年政治学者,费时七、八年之久,撰写了1000多辞条,共约160万字。该书的出版,实为中国政治学界一大盛事。 下面仅就政治学研究工作方面,谈几点个人看法:
首先,政治学研究要想得到社会认同,就必须能回答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提供解决当前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就要求中国的政治学工作者,能够立足于中国现实,深入下去,脚踏实地做大量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做认真的社会抽样调查,要定性分析,更要定量分析。要熟悉中国国情,再研究问题,才能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其次,政治学研究要努力达到本身科学性的要求,不能使科学性的要求屈从于一时的需要。政治学研究只能靠坚持自身的科学性来为现实服务,如果只知唯上、唯书,不能摆脱干扰,或者甘做轻气球,随风转,则它本身就变成了伪科学,用伪科学来服务于现实政治,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大帮倒忙。会严重败坏政治学研究的声誉。
最后一点,政治学研究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不能固步自封,必须面向世界,敢于引进外国政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进行研究、验证,以便参考、借鉴。特别是在中国国内中断政治学研究的那30年中,正是西方政治学大发展的时期。根据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的统计,二战以后30年内,世界各国政治学的研究机构增加了7倍;各国发表的政治学论文与报告增加了3倍;各国专业政治学者也增加了3倍。这30年中,西方政治学者都做出哪些成果,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要补这一课。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要敢于引进西方那些行之有效又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而这个问题,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还解不开的郁结,认识上曾经多次反复。前几年,社会科学各学科都为译介西方学术理论着作而做过努力,但是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诟病。其实马克思主义从产生时起,它就是开放的,作为科学理论,它从来不是封闭的。人所共知,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吸取了人类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而产生的,它本身要发展,也就不可能拒绝从当代人类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那么,西方的学术着作,一切都是好的么?当然不是。它们之中也确实不乏牵强附会、甚至荒谬绝伦之作,但是不能因为伪劣制品的存在,就拒绝与优秀成果接触。同时,我们应该相信人民群众,相信专家学者在他们所熟悉的专业范围内,对是非、善恶、美丑,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中国政治学的百年征程,走过来的是坎坷、泥泞的道路。直至今天,也很难说它已步入坦途。但是中国政治学未来肯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政治学。
Ⅲ 陈跃的介绍
陈跃,男,武汉大学政治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政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经济管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专着、教材10余部,获国家和省级教学科研奖6项。1
Ⅳ 马宝成的介绍
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曾着作有《政治合法性研究》;《村级治理:制度与绩效》等作品。
Ⅳ 黄卫平的个人介绍
1985年初到深圳大学供职,历任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1986)、行政学系副主任(1987-1991)、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91-1993)、教务处副处长(1993-1994)、校长办公室主任(1994-1997)、管理学院院长(1997-2006)。1996年晋升教授,1999年起任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2006年9月起兼任深大图书馆馆长。主要学术范围:政治学、行政学。1997年被深圳市政府遴选为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998年被选为中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1年被选为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同年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深圳大学授予“首批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考核优秀者”称号。2002年被教育部政治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并当选为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2届委员会主席团成员。2003年被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2004年被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聘为研究员,2010年被选为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1986年参与筹建深大行政管理专业和行政学系,组编行政管理学系列教材,并于1991年主持完成深大首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比较公务员制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当代中国政治改革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
Ⅵ 楚明锟的个人简介
楚明锟,男,1956年人,河南新密市人,河南大学行政学研究所所长,1999年被评为教授(现3级)。河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政府“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咨询专家(2008年聘),河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咨询专家(2011年聘)。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逻辑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机构编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 、河南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
1983-1984年在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高校逻辑教师进修班学习。1990-2001年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和经贸管理学院院长助理。1991-1993年在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进修毕业。1992年被评为副教授,到2003年一直任逻辑学导师。2001年2月至7月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做访问学者。2002-2012年,为河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带头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牵头导师、行政管理优秀学术群体带头人,担任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兼河南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主任(2004-2012年)、公共管理系主任(2002-2008年)。2001-2011年被聘为河南省高校系统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河南省社科院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河南省党校系统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2012年被推为“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规划教材”(26本)总主编 。
1981年来,先后为本科生和硕士生讲授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西方行政学说史、公共行政学名着导读、政府治理与改革、决策学、逻辑学、现代管理创新思维等8门课程。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先后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励13项。着作:⑴《现代管理与创新思维》(独着),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⑵《公共管理导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⑶《公共行政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⑷《公共管理学》(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⑸《逻辑学》(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⑹《决策学》(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⑺《领导演讲学》(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⑻《旗帜》(副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⑼《演讲学教程》(参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⑽《普通逻辑教程》(参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⑾《演讲学》(参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Ⅶ 郑传坤的介绍
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重庆市法学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届、第二届立法咨询专家,重庆市高等学校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管理学科组副组长。郑传坤教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生涯中,爱岗敬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治学,在政治学、行政学、行政法学研究方面造诣较深,学术成果甚丰。
Ⅷ 马宝成的基本信息
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地方政府管理与创新、中国农村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共计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司法部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6项。
Ⅸ 民国时期的东湖先生是谁
民国时期的东湖先生是燕树棠。
称为东湖先生,是因为他为武汉大学选址在东湖边,且1949年后都在武汉大学法律系编译室、图书馆工作,为武汉大学服务了半个多世纪。
燕树棠(1891-1984),字召亭,河北定县人;1914年毕业于北洋大学,1915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学习,1920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授暨主任,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暨主任,清华大学法律学系、政治学系教授暨法律学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法律学系教授暨主任,兼任宪政实施协进会会员、监察院监察委员、第一届司法院大法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华民国法学会编辑委员等职;1949年后在武汉大学法律系编译室、图书馆工作;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法学家和法律教育家。
人个简历:
燕树棠(1891—1984),字召亭;河北定县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法学家和法律教育家。
1914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15年官费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攻读法律学,获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21年回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请,任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兼授清华大学法律课程。后任南京国民政府法制局编审。
1928年9月至1931年6月、1937年8月至1938年12月、1947年9月至1984年,3次任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其间,3次兼任法律系主任。此外还兼任武汉大学训育委员会、出版委员会主席,以及《社会科学季刊》编委、图书委员会、图书损毁检查委员会、女生指导委员会、特种法规审议委员会的委员;主讲民法总则、外国法、国际私法、民法亲属继承法等课程。
1935年任北京大学法律系主任,后任西南联大法律系主任。1938年2月,当选国民政府监察委员;1948年7月,任国民政府司法院大法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后在武汉大学法律系编译室、武汉大学图书馆工作;曾被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国对外文化协会武汉分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
1984年2 月20日,燕树棠先生以93岁的高龄病逝于湖北武汉。
Ⅹ 庞金友的介绍
庞金友,1975年2月生,男,汉族,辽宁铁岭人。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系主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2001年7月~2002年1月,韩国鲜文大学留学。2005年7月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工作。2005年10月~2007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2007年8月~2008年1月,美国埃默里大学卡特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原理》、《政治学理论前沿问题》、《自由主义专题》和《国家与社会》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