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父母为什么付出全部心血,最终却养出很多白眼狼
中国很多父母花了特别大的代价去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却在长大成人后将自己父母的功劳都忘记了。这就是中国式教育下成长出来的孩子,父母百般的照顾和呵护,生怕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走路怕摔着、吃饭怕噎着,孩子也是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日子。父母却忘记了教育自己的子女要传承中国传统美德,所以在一味错误的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自理能力比较差,且特别自私。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特别孝顺的孩子他们从小就是会帮父母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会成为父母最好的朋友和倾听者。这才是最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方式绝不是花了重金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上课,也不是给孩子请最贵的家教和上最昂贵的课外辅导班。我觉得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教育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比他自己的成绩好坏有用的多。毕竟孩子优秀的品德才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资本,同样也是父母最期待收到的结果。
② 为什么中国父母总是将自己全部的梦想和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中国的父母很容易把自己人生没有满足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弥补自己过去的遗憾。自己当年学习不够好,错过了很多次机会,就寄希望与自己孩子好好学习,找一份好工作。因为很多父母已经努力过,奋斗过了,仍然不见有什么成就,然后失望了绝望了,老了,没有精力了。所以就把梦都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你好好努力吧。
③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大多只知道爱孩子不知道爱自己
这种现象和中外的传统观念及文化差异有关。
在国外孩子年满十八周岁就要离开家自力更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然而在国内结婚之前都是孩子。
中国古代的世袭制对后期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子嗣不仅仅是血脉和基因的继承人更是自己产业的继承人。继承这个传统观念世世代代深入人心。由于过于看重,所以会爱的非常多。
尤其上一阶段的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只剩一个孩子的政策,家家户户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目光和精力都在这一个孩子身上,所有的未来和希翼也在这唯一的孩子身上。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自己会处理不好事情,会照顾不好自己,会难以分辨是非。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多了,自然就忽视了自己。
其实这样是不对的,但是传统和国情决定了现在的这种现象,也导致了现在的这种中外差异。
④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父母特别容易“养废”孩子
中国与西方因所接受的文化不同导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比如我们最关注的的育儿问题上,中国与西方可谓是完全不同。我们并不能评价谁的育儿观念好?因为文化观念的不同自然导致育儿观念的不同。只是很多事例却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中国式父母会容易“养废”孩子?
现在年轻人甚至这样“威胁”父母:“你不给我带孩子,我就不给你养老”,强迫父母牺牲掉自己的晚年生活来看孩子。他们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盼到孩子成家,还未休息却需要继续看孙子,令人颇感心酸。
不得不说,人有时候“自私”一点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太过无私反而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会很累。
⑤ 为什么中国父母都想要给自己的孩子规划好道路你怎么看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都喜欢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我的理解是,中国父母和孩子不注重界限的划分,父母总是想替孩子做主,总是想让孩子过父母认为的正确的人生。结果就是,很多人按照父母的想法来生活,很难拥有自己的选择。
中国父母对孩子指手画脚,安排孩子的人生道路,这个有渊远的文化传统,这种"为了孩子好"的价值观很难改变。为人父母的我们,应该努力去克服那种心态,努力去去接受,让孩子去自己选择,对自己负责。
⑥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干涉子女的婚姻
中国的父母喜欢干涉孩子的一切,是因为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因为大多数的家长都信奉起跑线原理,所以父母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干涉是以爱之名
可能所有的国家父母对孩子爱都是一样的,但是表现的方法却不一样,我们生活在这一个人性化的社会当中,对待孩子的感情也受着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所以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传承了一大部分好的东西,但是有一些糟粕也跟着沿袭了下来。
⑦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都是为自己的子女而活着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父母会为自己的子女付出一生?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孝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而且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操劳,像现在的家庭观念当中,可能觉得子女是自己最大的依靠,等老的时候希望他们能够停在自己身边,照顾自己,为自己养老送终。
父母都是无私的,为了子女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而且父母亲这一辈子没有享受很多的快乐。总认为儿女没长大。
⑧ 中国父母为什么那么爱插手孩子的生活
从“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到“爸妈逼婚、逼生、逼考公务员”,这么多年了,爸妈为啥就是不能放过你?
要论世上控制欲最强的家长,非中国父母莫属。
要读文理科,父母说了算;上大学报专业,父母要干预,把你安排到他们看好的城市、喜欢的大学、青睐的专业;毕业了努力找熟人给你安排工作,花十多万疏通关系逼着你回去做公务员;结婚对象一定要经过父母的许可??
而这一切,都不需要考虑你的感受。
父母赋予了你生命,因此“以爱之名”决定和控制你的人生。对他们来说,你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寄托着他们爱与关怀的容器。
如果父母为你做的选择总是睿智的也就罢了,偏偏很多父母不自知,不承认在他们在某些方面已经失去了精准的判断力。
提醒你凡事留心眼,却相信微信谣言;想你出人头地,但不能离经叛道;自己当年被下岗,如今还逼你找稳定铁饭碗;认可的事物哪都好,讨厌的东西哪都差;孝顺就是无条件服从,和睦就是人后说长道短;“为你好”是政治正确,“我很伤心”“我要被气犯病了”是杀手锏。难道你要继续相信这样的人生指导,直到把他们的人生复制过来吗?
⑨ 为什么中国父母那么欠揍,那么爱骂孩子,那么唠叨
1
前两天送姐姐上学,在校门口见到一个家长送着儿子过来,那孩子下电动车后,抱了下自己说好冷。
那妈妈听到儿子的话,气冲冲地骂了起来,“看吧,知道冷了吧”,“明明叫你出门多穿点,就是不听”,“每次说你都不听,你的脑子到底装什么的”,“这点小事,都要我不停地跟在你后面说吗?”,“你看,别的同学都记得自己穿件厚外套出来的”??
那妈妈啪啦啪啦地说一大堆,然后说:“我等下拿衣服到保安室那,你到时下来拿”。
只见那孩子不耐烦地说了句“不冷了,不用了”,然后转身走进了学校。
唠叨式的关心似乎是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着的现象。
看《西游记》的时候,只是觉得唐僧的唠叨很烦,但看《大话西游》的时候,才知道唠叨不仅烦还会要人命的。
还没为人父母时,我以为不会像唐僧那样,不停地重复,不停地唠叨。
无奈的是,人生的成长过程,往往是一个打脸过程。
曾经的自己黑白分明,但活着活着,却发现自己待得最多的地方是灰色地带。
曾经的自己轻声细语,但不知何时起,自己说话声如洪钟。
曾经的自己简洁明了,但为人父母后才发现自己有多??氯叱ぁ?/p>
从小忍受不了父母唠叨的我,曾经誓言旦旦地跟自己说:以后一定不会对自己的孩子那么唠叨。
所以我努力做一个不唠叨的妈妈。
然而,有时我还是会不知不觉地过度唠叨。
2
昨天,习惯自己写作业的姐姐有道题不会,拿着练习册出来问我。
我一看,发现是我前两天才教过的同类型的题,就忍不住提高了声音:前两天不是才跟你讲解过同类型的题吗?这个又不会了?我都说了,这类型的题要多点练习。我讲解完你也要在心里再想一遍,这样才深刻??
就这样我边唠叨边将姐姐不会的题再讲解一遍。
我讲解完唠叨完之后问姐姐:明白了吗?
姐姐“嗯”了一声拿着练习册进房间了。
我回头一想,不对,姐姐的样子不像是听明白了。
然后,我敲门进去,跟姐姐说:你真的明白了吗?不明白我再说一次。
姐姐听到后说:我确实不太明白,但你刚才太唠叨了,很烦,我都无法集中思考。
我才发现,我的唠叨引起了姐姐的超限效应。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明显的我的讲解被长篇大论的说教弱化了,同时也令姐姐无法集中思考。
每一个父母为了孩子,可以说是倾尽全力。常常我们作为父母因为各种不放心,对孩子反复叮咛。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唠叨却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方法。
3
过分的唠叨会失去与孩子沟通的机会
朋友说她女儿现在越来越少跟她说悄悄话了。感觉女儿长大了,不需要她了。
有天我跟那小女孩聊天,说起她妈妈的烦恼。
小女孩给我的答案是因为自己的妈妈很唠叨。她说很多事原本只是想跟妈妈发表下自己的想法,但最后反而演变成妈妈滔滔不绝的说教。所以现在什么都不想说了。
常常有这种情况:
孩子跟同学出去玩,大人一边说跟朋友一起玩是好事,一边不停在叮咛,学习是很重要的,不要只顾着玩忘了学习。
最后大人虽然允许了,但孩子出去玩的兴致乏乏了。
又或者孩子敞开心扉跟父母说自己的烦恼,但有些父母听到了,将原本需要开解的说辞变成了长篇大论的讲道理。
最后,父母觉得她的教育很到位了,但孩子再有烦恼却宁愿埋在心底了。
许多时候,家长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忽视了孩子的个人想法,忽视了孩子成长阶段所存在着的某些特性,强硬地将自己认为对的想法通过各种大道理反复再反复地灌输给孩子。这种行为会使孩子厌烦,同时也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
当孩子再想跟父母说什么的时候,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如果我跟他们说,他们又会??铝恕?/p>
最后,孩子有什么想法也不会跟父母说了。
4
频繁的唠叨会让孩子启动“选择性失聪”
记录片《零零后》里,锡坤的妈妈打电话提醒他穿衣服:感冒那你要穿长袖睡行吗?把那个绿的穿上好吗?绿的好看,尽量穿着那个绿的,黄的好像不好看,红的也挺好看,啊,还有一个另外一种绿的挺好看,一定要换衣??
原本只需简单地提醒自己孩子记得穿衣服就好了。结果,过多的关心,变成了让人厌烦唠叨。
最后,觉得烦的锡坤假装信号不好,挂掉电话了。
父母对孩子反复唠叨就像病人感冒长期吃同一种感冒药一样,会产生抗体,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唠叨产生免疫力。当父母再唠叨时,他虽然人在面前,自己却在想其他的事情。对于父母的说教他一句也听不进去。
引起孩了的逆反心理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不停地反复唠叨会让孩子厌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父母越不让孩子去做,孩子偏要做。
那妈妈怎样才能改掉唠叨的习惯呢?
相信孩子,适时放手
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里,何洁原本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完成任务,结果七宝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想着孩子什么都不懂,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等等。然后一直跟在孩子身边,反复嘱咐,事无巨细地照顾,这样孩子自然“长不大”。
《爱的代价》有这么一句歌词“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每一孩子都需要自己长大,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妈妈们只要相信孩子,适时地放手,孩子会比我们想象中做得好。
5
教育点到即止,不要翻旧账
有时候孩子犯了错,并且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但父母还是不停地指责,这样只会让孩子反感、抵触。
孩子犯了错误,我们父母只需要告诉他哪里做错就可以了。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犯了哪些错,父母再具体指出哪里做错,并且语言尽量简洁易懂。要接受孩子自己的改错的方式,更不要动不动就翻旧账“你之前就是这样,我看你都做不好”等,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自信,从而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给予足够的耐性,等待孩子成长
有些家长总希望自己说完,孩子马上就能懂。
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他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他能力能到达的地方只能是他那个年龄限段所能触及的地方。大人以自己的标准订立的目标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孩子或者有一天能到达,但那需要时间。作为父母应该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长,而不是反复唠叨令孩子退缩。
父母对孩的唠叨是出于关心,但无节制地唠叨往往会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利剑。
所以,家长与其不停地唠叨,不如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这样的教育效果也会更显着。
- END -
⑩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都热衷于打压教育而不是夸赞孩子呢
这和家长的教育心态有关,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标准,家长就会产生失落的心理,而这种心理通过打压教育发泄在孩子的身上。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没有想到这一个过程是多么的艰难,高的期望却没有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帮助。
夸奖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关注孩子的成长,才能知道孩子是否有进步,是否能够发挥他的长处。但是很多家长根本就不花大量的时间关注孩子,也就总是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能够看到孩子的缺点。
打压教育里面的打压并不会让孩子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动力,只会让他对自己的接纳度越来越低,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心。同时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慢慢的会变成讨好型的人格 。这样的孩子会一直在寻找自我认同,也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漩涡之中。这种自我认知没有被满足,会去别的地方继续寻找,容易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越走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