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也是有不同意见的。汤因比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并没有延续至今,它和西方文明一样都发生了断裂,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里中华文明发生了明显的断裂,此后古老的中华文明已经不复存在。还有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西方文明也是一直延续至今的,认为从古代希腊罗马到中世纪基督教欧洲,一直到近代和现代,构成了一个延绵不断的文明体。只不过中心区发生了变化,古代是以希腊和罗马为中心,近现代转到了英美。总体来看,西方文明作为一个文明整体还是延续下来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这个问题呢?
个人认为,首先应确立判断文明“延续和断裂”的基本标准。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无论说是某个文明是延续还是断裂恐怕都是难以服人的。那么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标准应该是“对文明的自我认同感”。如果一个文明的后裔都不再认同自己是该文明的成员,那么,我们就很难说这个文明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只能说这个文明已经灭亡。从这个角度说,西方文明的确是发生了断裂。因为中世纪以后的西方人虽然自诩为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但是也不再自视为希腊人、罗马人。而中国人无论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还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对于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都自视为华夏人。依据这个标准,“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的说法是可以站得住脚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归纳出一些次要的标准。比如从语言文字的转变上来讲,古典希腊语与古典拉丁语实际上在今天都变成了死语言,而汉语虽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别,但即使在古代也有白话文存在,且现代人理解文言文也无太大的障碍,故汉语仍然是一种延续至今的活语言。不过,这些标准都不如“对文明的自我认同感”这个标准有力,只能作为判断文明“延续和断裂”的一种辅助。
但是,我们也应明白,无论是文明的延续还是文明的断裂,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延续或绝对的断裂。例如,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个朝代在一定程度上都和前一朝代有一定程度的断裂或者说是区别。至于延续性方面则更加明显,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到全球,那么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文明区都存在着内在延续的精神特质:
❷ 你怎么看待中国的古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的民族精神凝结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名言中。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一代能始终从荆棘中开拓出自己的道路,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在腥风血雨重生,保护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才能使中国人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落地生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在春秋时代有百家争鸣的自由,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❸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历史文化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析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要求的
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❹ 外媒对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评价
国外经常有报道,发表言论表示中国的历史没有五千年之久,遭到了我们中国许多网友的反驳,国外的网友在报道出来之后有评论,说在五千年以前我们这边生活的地方还是动物和土着人的地盘,反观中国倒有了文字,我们不敢相信。不过也有一些理智的老外,他们会发表一些中肯的言论,说这样的评论和质疑不外乎是一种侮辱,如果你要是了解中国多一点,就会知道他们的历史可能不止五千年之久,可能都超过九千年了。
我们国内的网友呢却也做出了评论,以充满幽默感的语气表达了我们的愤懑,有点说道:真是醉了,你们西方人盗窃人家阿拉伯的文化,还把这些文化弄在自己国家里,你们还好意思怀疑我们中国的文化,你要是非要比这个和那些野蛮的神棍后代有什么不一样。
还有的说是不是历史最悠久的我不知道,但是我们中国的文化是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直到现在了,所以不管是四千还是五千都没关系,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才是唯一最重要的。你们想说几千就几千吧,反正我们时间很长也不在乎你这一两千年的,我们中华不是凭空编出来的,要你们这么说,我还觉得我们是外国人呢。这些评论也可谓是幽默中又不失严肃。
说起来这个中国的历史呢,我们的历史资料里面确实没有以前商朝时期的记录,不过我们在殷墟文物出土的那个时候,以及三星堆考古的时候发现了我们中国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一些朝代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证明中华名族的文化可以延伸到五千年以前,就是我们以前史书中有提过的三皇五帝的那个年代,这些外国人发表这些言论的原因也就是在于,他们把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明史彻底的弄混了,我们中国所发表的五千悠久史是在说我们的文明史,不是他们认为的国家历史,我们中华的文明是涵盖了夏代时期,甚至是皇帝时期的文明,直到现在我们中国的考古学家还一直在发掘更多的历史足迹,我相信以后还会有许多历史被发现,可能都远不止五千年了,不管国外是如何看待我们的,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❺ 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事实,我们如何看待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和发扬好的文化,去除封建糟粕,努力提高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❻ 对于中国古代文明来说,它是否真的被人们低估了
中国文化没有被世界低估,但被很多不自信的中国人低估了。之前看到一个翻译油管上外国人对中国古风歌曲的评论,有一名网友在底下评论,会不会是中国人冒充外国人进行的夸奖。这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我们年青一代要有文化自信——挺起胸膛和脊梁做中国人。
刚才说到,封建时期的朝代更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中国走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正是在向世界彰显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你看日本、韩国甚至是美国等国家,正在不遗余力的研究中华文化,因为她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优势和力量。所以,大家不要妄自菲薄,一定要有文化自信,挺起胸膛和脊梁做中国人。尽管她也有不好的地方,但她终究是给了你安乐窝的的祖国妈妈。正所谓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❼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受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历史遗产。文物是古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文物承载着历史文化,承载着灿烂的文明,维护着国家精神。
历史文物是中国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仍然挺拔而宏伟。隋朝的大运河海浪在1000年前击败了该银行的堤防。唐代的唐三斋依然闪耀着光芒。损坏的Genmeien遗骸总是让人联想到数百年来的风风雨雨,繁荣,屈辱,悲伤和不满。这些文化遗产在高低不平的心中炽热而顽强,将威严带给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具有研究和欣赏的价值,而文化文物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他们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和战争,正在建造中国的长城。它已成为中国国家统一的象征,而且从2000多年以来就不可能将长城与知识区分开。历史遗迹不可分离。历史文物具有鲜明的传统风格和含义,是中国国家的象征。
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当您进入Genmeien遗址时,您会看到Yamagata水系统,花园的图案,建筑物的地基,岩石的碎片和雕刻的遗迹,但是Genmei的破坏被称为“国家的软弱”。我目睹了简单的原则。在废墟的这一侧维护废墟可以鼓励中国人进行反思和自我检查,促进自尊,自信,自我完善和加强民族团结。
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到近代都曾举着火把,并抛弃了宽广,不屈,向上的民族灵魂。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奋斗的灵魂。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并保留了许多古典文化遗产。它们是闪耀在艺术宝库中的珍珠。这些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为的破坏,一些文物也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另一些则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因此,保护文物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文物,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文化信心。从继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梦想出发,有必要加深对保护和利用文物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性。
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保护文物。应当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文化保护部门的事,而且是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通过保护,传承和促进历史文物,传播历史文化,发扬中华文化并使其永存下去,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历史文物工作,感受到了遗产的魅力,您可以感受到魅力。
❽ 你对我国的古代文明又怎样的认识和评价
我国的古代文明是一个覆盖广大的内陆型文明;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及鲜明的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其发展延绵不绝,连续而未有中断;又是兼容并蓄的,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与强大生命力.。
中国文明不仅惠及东亚地区,而且泽被西方,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文明影响甚巨.。以汉字为首,包括儒学、律令制度、中国化佛教等辐射、传播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中国的物质文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提供了某些诱发因子.中国文明不仅为西方的近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还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源头. 在思想意识阶层,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实用理性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影响。中国官吏的考选制度,也对欧美的考试制度及文官制度产生过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着作。
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8)如何评价中国历史文明扩展阅读: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❾ 如何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❿ 中国古代文明成果认识和评价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
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着作。
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
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中国文明的影响,还在于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蒙古高原(中亚)的游牧民族。欧亚大陆文明大格局的所产生剧烈变动,往往是由于中国在东方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拓展资料:
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
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
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