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长袖舞》中如何演绎对舞形式
女子《长袖舞》有时还以双人对舞的形式出现。如江苏沛县栖山的汉画像石,可以见到两个女子舞者甩袖而对舞的生动情况。她们身体倾斜,两袖对称,腰肢柔曼,袖长及地而挥舞不乱。在她们的周围,仍旧有乐手伴奏,旁边还有两人似乎在拍手歌唱。“对舞”的形式说明《长袖舞》经常是作为小型节目演出,由于个体表演,所以水平自然应该高于集体的表演,才能为欣赏者所注意。汉画像中大量《长袖舞》的问世,证明它在汉代乐舞中有特殊地位,这恐怕也是当时的观众们特别喜欢所致。内蒙古出土的东汉墓乐舞百戏图,即是对舞长袖的形式。所以,以“对舞”形式出现的《长袖舞》还有多种形式,如女子双人长袖对舞、男女双人长袖对舞、男子博袖对舞、男子日常服装的小袖对舞,以及男性或女性的折袖对舞,等等。男女长袖对舞的形象见于江苏沛县汉画像石。彭松先生在《中国舞蹈史》里认为,那是“在建鼓、瑟等乐队伴奏下,一女子细腰长裙委地扬袖侧身而舞,对面一男子扎腰,短袍着裤,垂袖与之合舞”。
❷ 甩袖古典舞里有吗
在我国,有一种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姿态婆裟旖旎而闻名的舞蹈,就是长袖舞。长袖舞是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与舞台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袖舞的素材来自于传统的戏曲舞蹈“水袖”。“水袖”是指缀在戏曲服装袖上的一段白色绸子,一般的“水袖”长约一尺三寸左右,现根据表演的需要,已发展到三尺、五尺、七尺甚至更长。
水袖来自于戏曲舞蹈中,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水袖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水袖的姿势有数百种,不胜枚举。如:抖袖、掷袖、挥袖、拂袖、抛袖、扬袖、荡袖、甩袖、背袖、摆袖、掸袖、叠袖、搭袖、绕袖、撩袖、折袖、挑袖、翻袖等等。
❸ 什么是“甩水袖”和“走圆场”
水袖功是中国京剧的特技之一,是演员在舞台上夸张表达人物情绪时放大、延长的手势。水袖的姿势有数百种,不胜枚举。如:抖袖、掷袖、挥袖、拂袖、抛袖、扬袖、荡袖、甩袖、背袖、摆袖、掸袖、叠袖、搭袖、绕袖、撩袖、折袖、挑袖、翻袖等等。
http://video.sina.com.cn/v/b/55150942-1740746017.html这个就是京剧中的水袖,你可以看看,了解一下。
走圆场指戏曲演员为表演剧中地点的转换,在舞台上按环行路线绕行。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9165609i16147714.html这个视频是老师教学生走圆场的。
❹ 急求“中国古典舞水袖的特点”
主要动作有甩袖、扬袖、抛袖、收袖;然后结合身体动作和方位可以变化出很多种动作。
面料的话采用高纺丝实惠有好用,千万别用雪纺,甩起来要命呢……
❺ 穿青衣唱戏想知到甩袖怎么用
这个甩袖在戏剧中称为水袖。水袖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造手的一环,演员在舞台上夸张表达人物情绪时放大、延长的手势。不同形势的水袖动作,可代表不同的感情,如投、掷、抛、拂、荡、抖、回、捧、提等等。
水袖的基本动作有:甩、掸、拨、勾、挑、抖、打、扬、撑、冲10种。
功能
1 扇子的功能:用水袖在脸前来去。
2 行礼:在躬身行礼的时候,一只手横着扯起另外一只水袖,表示很有礼貌并且很恭敬。
3 哀痛、害羞:用一只手扯起另一只水袖遮着脸。
4 拭泪:用水袖轻轻的虚拭。
5 拂尘: 用水袖轻轻的在衣服上掸拂。
6 握手相拥:双方把水袖轻轻的扬起来,互相的搭在一起。
7 示意:演员在舞台上到了要演唱的时候,示意乐队时,运用水袖。
❻ 水袖的起源是什么
说起水袖,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它来自于戏曲舞蹈中,我们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水袖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本文所要谈的两个“力”——用力及表现力,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用力方法”来训练,到了舞台上水袖就象两条不听使的 布条,收不回,出不去,演员和观众都捏一把汗,毫无美感可言,更无法谈及“表现力”了。反之亦然。如果只掌握了水袖的技法,却没有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去体现水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那么水袖仅仅只是一种技能而已,不但不能体现出舞蹈中的韵律美,反觉多余、牵强。我认为这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也可将二者合而为一,理解为同一个“力”的两个阶段:始于“用力方法”,即用身体的协调力和表现来带动水袖正确的用力技巧;成于“表现力”,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
水袖的姿势有数百种,不胜枚举。如:抖袖、掷袖、挥袖、拂袖、抛袖、扬袖、荡袖、甩袖、背袖、摆袖、掸袖、叠袖、搭袖、绕袖、撩袖、折袖、挑袖、翻袖等等
水袖的基本动作有:甩、掸、拨、勾、挑、抖、打、扬、撑、冲10种。 水袖靠着这些众多的基本功的相互搭靠,可以组合出表现丰富情感的多种手法,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并且在舞台上有着很多功能:
1 扇子的功能:用水袖在脸前来去。 2 行礼:在躬身行礼的时候,一只手横着扯起另外一只水袖,表示很有礼貌并且很恭敬。
3 哀痛、害羞:用一只手扯起另一只水袖遮着脸。
4 拭泪:用水袖轻轻的虚拭。
5 拂尘: 用水袖轻轻的在衣服上掸拂。
6 握手相拥:双方把水袖轻轻的扬起来,互相的搭在一起。
7 示意:演员在舞台上到了要演唱的时候,示意乐队时,运用水袖。
❼ 藏族舞怎样甩袖
是靠手腕的力量,多练提压腕
❽ 舞蹈专业术语
1、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动作,姿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
2、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
3、劲:指内在的节奏处理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
4、律:指舞者在完成动作时即能有顺水推舟,一气呵成的顺势,又能在动作中有起伏跌宕,相反相成的逆向效果,形成一种特定的节奏。
5、拧:即下肢固定,上身(包括腰,肋,肩,颈头)向左或有作水平的旋扭。
6、倾:指上肢向前或旁做“折”状。
7、含:以腰,肋,胸的收缩并往前倾。
8、仰:凡是上肢向后“折”状,即使“仰”。
9、平圆:无论是手的局部动作或是整个上肢动作,运动时要如“磨盘”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竖面的圆线运动。
10、立圆:它的运动轨迹如同“车轮”状,即展开在面前的是一个竖面的圆线运动。
11、八字圆:又称“风火轮”,指肩部或双臂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两个圆线运动,形成“前后”或“左右”两个车轮式的圆线运动。
12、点:从动作的外部而言,是指动作中的突出的强拍或瞬间的停顿。从神韵及内涵而言,是指呼吸中瞬间的闭气,“提沉”中起伏的强弱;眼神运用时动幻中的凝聚;身法变换中意念的闪动。
13、线:从动作的外部而言,现是指运动遵循的路线。从神韵及内涵而言,线是指运动全过程中内在意识的旋律感。
14、动律:指经过对一切动作分析,概括,提炼,使之成为不同于某一具体或完整动作的,具有概括性质的“元素”。
15、元素:指提,沉,冲,靠,含。腆,移,庞提,这些由心意带动呼吸,又由呼吸支配腰部而体现出来的基本势态。
16、坐: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臀部全着地,双腿盘于身前,开胯,后背自然垂直,肩胸放松,眼平视,手腕搭于膝上,双肘放松,也可双手背于身后,肘尖下垂。
17、沉: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在“坐”的姿态上通过呼气使气息下沉,感觉气没丹田,以沉气之力带动腰椎从自然垂直状一节一节下压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弯状,在此过程中眼皮随着沉气而徐徐放松。
18、提: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在“沉”的基础上深吸气,感觉气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时以胸之力带动腰椎由微弯状一节一节直立,感觉头部顶向虚空,提至胸腔之气不能静止憋住,随着“头顶虚空”的感觉向上延伸,同时眼皮也向微松状逐渐张开,瞳孔以气之力放神。
19、冲: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在“沉”的过程中用肩的外侧和胸大肌向8点或2点水平移斜,肩与地面要保持平行线,切忌上身向前倾倒,头部的配合或与肩相反,或向右转成后看状。
20、靠:“靠”和“冲”相反的不可割裂的一对动律,首先“提”,然后在“沉”的过程中用后肩部及后肋侧带动上身向4点或6点“靠”出,感觉前肋往里收,后背侧肌拉长,肩与地面保持水平拉出,无向后躺倒感。身如向右靠头则向左转,眼平视放神,头及颈部略向下梗,无上仰状。
21、含:中国古典舞基本姿态。过程与“沉”一样,但加强胸腔的含收,双肩向里合挤,腰椎形成弓状,空腰低头。
22、腆:中国古典舞基本姿态。是与“含”相反的运动。是在提的过程中,双肩向后掰,胸尽量前探,头微仰,使上身的肩胸完全舒展开。
23、移:中国古典舞基本姿态。肩部在腰的发力下向左或右的正旁移动,与地面成横的水平运动。现经“提”,在“沉”的过程中,以腰发力,用肩带动向旁拉长肋肌,头与运动方向相反。
❾ “楚舞”是怎样的一种舞蹈
楚舞是一种长袖细腰的舞蹈。
楚舞是楚文化在发展中诞生出来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因为文化融合的缘故,楚舞也从楚地开始向中原传播。逐渐形成了“长袖细腰”的舞蹈形态。
长袖善舞
“长袖善舞”是楚舞飘逸浪漫的典型表现形式。刘保昌在《略论水与楚舞的关系》一文中,根据对出土资料,提出“水波荡漾”的舞蹈形态,推断楚舞具有袖长的特征。长袖的特征利于表达浪漫飘逸的舞蹈语汇,这种浪漫飘逸与楚舞形成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楚国毗邻长江,丛林山川较多,这样的自然环境使楚国人都具有浪漫的气质,自然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楚地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和浪漫气息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了表达。这种飘逸的艺术形式被广为接纳,一直盛行至汉代。
东汉的傅毅在《舞赋》中也提到,“蜲蛇姌弱,运转飘忽”写出了舞蹈形态的神秘,舞蹈仿佛是在模仿水波粼粼,并以水的荡漾来衬托舞蹈的旖旎浪漫;“体如游龙,袖如素蜺”这种舞蹈形态需以长袖为舞才能演绎出其飘逸浪漫之感。
可见,楚舞的风格特征极符合汉代的审美需求。而楚舞长袖善舞的风格特征在汉代则是有了新的飞跃,如果说先秦的楚舞有阴柔之美,在汉代则增加了阳刚之美。楚舞在先秦时期为女性所表演,到了汉代,有了男性的加入,改变了原来的风格,既有飘逸之美,又具有阳刚之气。
这种结合使舞蹈更加世俗化,不仅盛行与宫廷,更是流传与民间。这种风格上的飞跃,使楚舞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翘袖折腰
“腰”和“袖”是楚舞舞蹈形态的主要元素,关系着楚舞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腰”,它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起着绝对的作用。《韩非子二柄》记载了楚国对腰的审美:“楚灵王爱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古代,老百姓对天子有着绝对的崇拜,君王的喜好影响着国人的喜好。
楚灵王喜爱女子细腰,而国中女子为达到君王的审美要求,满足君王的审美需求,便不择手段节食以达到细腰的目的。这种审美需求自然也体现在艺术上,古代的舞蹈艺术大都为上层阶级服务,因此,细腰是对舞者的基本要求。
在长沙黄土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楚墓中出土了一件彩绘人物漆器,漆器上绘制了舞女十一名,均为长袖细腰。在《楚辞大招》中,也记载了“小腰细颈,长袂拂面”的舞蹈形态。
在这种审美需求下,袖和腰在舞蹈创作中需要最大化体现出其优势与美感,因此“翘袖折腰”的舞蹈形态便产生了。
这种舞蹈形态,不但体现了细腰的独特魅力,同时展现了袖的飘逸之感。身体的扭转加强了动作的难度,增强了舞蹈的视觉美。这种舞蹈形态和审美一直持续到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最爱舞“翘袖折腰”的楚舞。
楚舞舞蹈形态
袖的主要动作。袖主要为长袖,袖既是服装也是舞蹈道具,主要动作有撩袖、甩袖、扬袖和拖袖。
以下是对袖的动作描述:
拖袖,是依靠全身配合发力而形成的动作,下肢和腰胯配合上肢,上肢带动长袖,以上肢的动作来拖动长袖,体现了舞蹈的大气沉稳,突出其厚重感。
扬袖,作为楚舞中的主要技巧动作之一,扬袖的基本舞姿是“举臂扬袖”,舞蹈时,肘部发力,通过手腕延伸到指尖,使长袖抛出最远的距离,以展现出飘逸之感。
甩袖,舞者以大臂发力,挥动长袖,甩向身体两侧,长袖通过手肘带动腕部力量,使长袖呈直线状,在延长手臂的同时增强舞蹈的流动感。
撩袖,撩袖主要使手腕上的舞蹈动作,以胳膊和小臂发力,带动手掌,使长袖作小幅度的挥动,撩袖与甩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大臂是否发力。
腰的主要动作。楚舞中腰的动作特点主要为折腰,楚人对细腰的喜爱在楚舞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到了汉代,依然延续这样的审美风格,这种审美倾向,充分应用于舞蹈形态中,因而有了“楚腰纤细掌中轻”的说法。
以下是对袖的动作描述:
拧腰出胯,舞蹈时,舞者单腿抬起,以腰部的力量带动全身,上身向一旁倾拧,当动作静止时,出胯造型。
胯部外推的同时身体前倾。这种造型显得格外婀娜多姿。冲起斜前,舞者身体呈前倾状,在身体失重时,舞者随身体倾斜的方向疾步前移,同时扬手臂,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在这种快速移动的动作中,舞者长袖如随风飘逸的柳枝,飘逸神秘,极富美感。
左折右倾,舞蹈时,舞者甩动长袖,呈现出翘袖的舞姿,腰肢向下折压,头回拧。这是典型的翘袖折腰体态,动作时,舞姿优美动人,将女性的柔美浪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前俯后仰,舞蹈时,舞者俯下上身,看着身体一侧,同时挥动长袖;仰时要求舞者向后退,同时腰身向后仰。这个动作要求舞者身体灵活,动作敏捷,对腰部要有极高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