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要将七大军区改为五大战区
这是从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出发,根据我国安全环境和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确定的,有利于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构建联合作战体系,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B. 我国为什么要把军区改为战区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就战区调整组建有关问题答记者问表示,调整划设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是从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出发,根据我国安全环境和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确定的,有利于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构建联合作战体系,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个人觉得是为了海陆空一体化电子联合作战,向美国的作战系统学习其优点。战时可以快速集结,便于形成集团化战斗力,对目标进行多梯队、多层次、多覆盖性的打击。
C. 中国战区成立的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经过精心准备,联合舰队突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同时日本南方军向东南亚发动突袭。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等十几个国家相继对日本以及德意宣战。
12月11日,美国、得意也相互宣战,同一天,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联合作战协定》,邪恶轴心从政治同盟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击败日寇及德意法西斯的共同战略目标,促进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主张同英美及世界上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和民族结成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反对德意日的侵略,并通过报纸、宣言、外国记者的采访将自己的主张告诉给全世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将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作为自己的一贯国策。
太平洋战争爆发,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迅速达成。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共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规定:加盟诸国应尽其兵力与资源,以打击共同之敌人,且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联合国家的成立,表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后正式形成,中国抗战与世界人民共同反法西斯战争成为紧密的一体,中国的抗战地位和国际地位得到世界的正式承认。
1月,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同意,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还提议美英速派代表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1月22日,罗斯福任命在华供职多年的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
D. 中国军队的名字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军队称谓的历史演变,1928年5月25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叫中国 工农红军,1937年8月22日抗日战争时期叫八路军,新四军,1946解放战争时期年叫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为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
新四军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的人民军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湘、赣、闽、粤、浙、鄂 、豫 、皖8省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时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 ,陈毅为副书记。辖4个支队,共1.03万余人。改编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人民解放军
1945年,同盟国中国战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并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军”一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中共领导下的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大批进入东北地区,10月31日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编成了五大野战军。经过数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后又进驻西藏,统一了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担当保卫国防,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同时开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之发展成由陆、海、空三军和导弹部队组成的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
E. 中国战区的形成背景
中国对日宣战以后,蒋介石除了在重庆频频活动外,还电示驻美代表宋子文:尽速转达美国当局,说明中美英荷四国应速制联合作战整个计划及成立联合指挥与军事同盟协定。1941年12月10日、11日,蒋介石又两次邀请美、英等国大使及武官,商讨中、英、美、荷、澳五国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并请马格鲁德把中国的提议转告罗斯福。罗斯福16日复电蒋介石,建议由蒋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立即发动步骤,一致行动以御共同敌人。应视为异常重要之举,为达成此项目的起见,本人敬建议,由麾下最迟于12月17日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交换情报,并讨论在东亚战区最有效之陆海军行动,以击败日本及其同盟国,本人并建议,参加该会者应为英、中、荷、苏及美国之代表,同时本人可立即派定勃阑德将军为美国代表,由马格鲁德将军副之,预期该会必可完成具体初步计划,并希望于12月20日、将会议结果分别告知各国政府。罗斯福在电报中还说,本人复请英国,与重庆会议同时,在新加坡召集中、荷及美国军官开陆海军会议(由英方)就彼等在南部战区之见地,将作战计划报告本人,并请斯大林在莫斯科召集美中及英国军官开会,由斯大林先生将战局及其对北部区域之见地,详告本人。据此,蒋又致电斯大林并同苏驻华大使、荷代办举行会议,还召集美、英、苏军事代表及参谋总长何应钦等,为召开联合军事会议交换意见。
继罗斯福同意中国的提议后,邱吉尔也复电赞成在重庆组织联合军事会议,斯大林表示一时不能对日宣战。他说:苏联现虽负对德抗战的主要任务,苏联的胜利即系英、美、中国对轴心集团的共同胜利。本人认为苏联目前不宜将力量分散于远东。因此,苏联不便派代表前来参加会议。中国政府派出参谋总长何应钦为出席重庆联合军事会议的总代表、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主任商震副之。会议原定12月17日召开,由于各方代表未齐,直到12月20日,英、美军事代表才飞抵重庆(荷兰代表还未到)。经协商,由中国代表徐永昌写出五国协同作战总方略。12月23日上午,何应钦、韦维尔、勃兰特及英美驻华军事代表团团员等在重庆召开非正式会议,讨论了会议内容。下午4时,中、英、美、澳等国军事会议在重庆正式召开。会议由蒋介石主持。会议决议成立委员会,由蒋介石、麦克阿瑟、韦维尔及苏西伯利亚总司令各派代表组成之,各推代表组织此永久军分会。会议最后作出六点决议,并同意由蒋介石电告罗斯福。中美英三国,除了在重庆召开会议协商军事合作、互派军事代表团协调战略行动外,还在新加坡、华盛顿等地召开会议,共谋在亚洲太平洋上的战略合作。 在1941年12月18-25日的新加坡会议上,中国政府派军令部第二厅副厅长郑介民代表出席。会议商讨了中美英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合作计划。在12月底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全权代表宋子文得以参加。会议确定,纳粹德国是主要敌人;欧洲战场是主要战场,决定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步骤。对如何在亚洲拖住甚至削弱日本力量,会议也作了讨论。为了把中国的战争与盟国军事行动结合起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于12月29日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在中国成立一个盟国作战行动司令部。罗斯福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征得了邱吉尔的同意。罗斯福总统提议,将亚洲太平洋战场划分为四个战区。即中国战区、东南亚战区、太平洋战区和西南太平洋战区。四个战区中,就其战略地位而言,最重要的是中国战区。太平洋战争刚一爆发,美国《纽约时报》即发表社论指出;中国战场之重要,在一个月以前,殊难使多数美国人士了解中国战局与美国直接的关系,现则尽人皆知,中国之战事,即为我等之战事,中国对日本施用之压力愈大,则我麦克阿瑟将军愈有战胜之机会。罗斯福也是清楚这一点的。12月31日,罗斯福正式电告蒋介石,建议由蒋组织成立盟国中国战区。 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26国联合宣言签字仪式上,罗斯福公开宣布了建立中国战区的决定。1月3日下午,白宫公告,兹经英美两国参谋总长之建议,及向罗斯福总统与邱吉尔首相之条陈,并经荷兰政府与各有关自治领导政府之同意,……蒋介石上将已承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职,指挥在该区作战之陆空军,所辖区域包括越南、泰国及将来可为同盟国所控制之区域在内。其统帅部之设计部分,将有英美代表参加。这被认为系西方人士对于任何亚洲人物从来未有之最高尊崇及最深信任,且此举适在二十六国发表共同宣言表示对轴心国联合作战及不单独媾和以后,尤富有政治的重要性。蒋介石也得意地认为: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后,越南、泰国亦划入本区内。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为加强联络,蒋特请罗斯福委派一位熟知中国情况的将领来华担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宋子文在华盛顿也奉命向罗斯福、马歇尔频频提出这一要求。罗斯福、马歇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曾经四次赴华的史迪威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从1月14日到23日,马歇尔、史汀生、史迪威充分讨论了远东的形势和盟军的任务,以及美国政府必要的外交安排。1月29日,美陆军部长史汀生在致宋子文函中,对史迪威的任务作了说明:一、监督美国援华物资之支配与使用;二、指挥在华美军及蒋介石拨交之中国军队;三、参加在中国召开之国际会议,并担任同盟国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之参谋长;四、控制在中国境内之滇缅公路。2月2日,马歇尔代表美国陆军部拟的指示,又为史迪威规定了一项新的使命:改善美国对中国政府援助的效果,以便进行战争,帮助提高中国防军的战斗效能。 史迪威被任命为中缅印战区总司令、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参谋长、租借法案总督、同盟国战争会议美国代表。2月13日,史迪威与他的参谋人员从迈阿密乘飞机离开美国。美国陆军部还用船运送400多名技术人员和教官到中国,帮助和训练中国军队使用美国装备和战术。3月4日,史迪威飞抵重庆,正式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中国战区的建立和盟军指挥中心设立重庆,大大地提升了重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重庆已由此跻身世界大都会的行列。(节选自《重庆抗战史》)
F. 中国解放军五大战区是怎么划分的辖区
五大战区分别是: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具体划分如下:
G. 七大军区为什么改成五大战区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设置已经不符合现代战争的要求。
举个直接的例子,比如之前的济南军区设置,山东和辽宁相对,实际封锁了渤海,有了这两个地方的协同,渤海就成了内海,反之北京和天津就直接暴露出来了,但之前的设置,辽宁归沈阳军区管,山东归济南军区管,实际上就割裂了整个战略区,而北海舰队也尴尬了,十支队在青岛,一支队在旅顺,北海舰队属于沈阳军区,但青岛基地在济南军区,带来后勤和管理上的多头领导,北海舰队未来如果要出击日本海方向,就要两个军区的协同,指挥层次过多。
再比如陆上,沈阳军区是管东三省的,内蒙归北京军区管,而内蒙和辽宁的结合部优势沈阳军区纵深最小的地方,一旦敌人从这里杀入,沈阳军区就会被分割,同样带来隐患,现在的北方战区为原先的沈阳军区加济南军区(缺河南)加内蒙古(原北京军区)
类似的还有成都军区,以前成都军区同时要对付越南-印度-缅甸,这几个方向的威胁几个方向的作战情况都不一样,兵种建设很麻烦,现在索性分工明确了,越南又南部战区负责,缩减了未来建设和作战难度。
类似的还有原北京军区,看看之前的部署,内蒙方向没有成建制兵力,27、38、65都集中在北京周围,实际上变成了守备部队,而不是机动部队,造成很大的浪费,跨区调动不便现在索性变成中部战区,可以更好地利用交通输送兵力。
H. 中国为什么要划分五大战区
有利于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构建联合作战体系,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的标志性举措,是构建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历史性进展,对确保我军能打仗、打胜仗,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轮改革,调整划设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是从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出发,根据我国安全环境和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确定的,有利于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构建联合作战体系,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8)中国战区是怎么演化来的扩展阅读:
以原7个军区机关相关职能、机构为基础,充实军种指挥和保障要素,组建5个战区机关,均为正大军区级,归中央军委建制领导。随着战区调整组建任务的完成,原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成都军区番号撤销。
战区作为本战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按照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要求,履行联合作战指挥职能,担负应对本战略方向安全威胁、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使命。
I. 中国战区怎么划分的 山东属于那个战区
中国战区是根据按照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要求来划分的,山东属于北部战区。北部战区下辖领导和指挥辽宁、山东、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5个省的所属武装力量,战区机关驻沈阳,陆军机关驻济南。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辖东三省加内蒙古、山东(即原沈阳军区辖区加内蒙古、山东)及所辖的北海舰队、空军、火箭军、武警,战区机关驻沈阳,陆军机关驻济南。
(9)中国战区是怎么演化来的扩展阅读:
战区划分以原7个军区机关相关职能、机构为基础,充实军种指挥和保障要素,组建5个战区机关,均为正大军区级,归中央军委建制领导。随着战区调整组建任务的完成,原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成都军区番号撤销。
战区作为本战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按照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要求,履行联合作战指挥职能,担负应对本战略方向安全威胁、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使命。
J. 谁能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历史
纵观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行政区划演变,大致可以发现以下四条规律:一是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二是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三是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四是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一、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
县级以上的同一名称的政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逐层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秦朝建立后,划天下为36郡,郡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数目增加到了48个。汉朝以后,由于秦郡的辖区较大,例如当时江西地区就一个豫章郡,于是将这些郡的辖区范围划小,一些郡被分成几郡,如析豫章郡置庐陵郡。西汉末年,汉郡(国)的数目已经增长到了103个。
东汉时期,领土范围比西汉要略小些,虽然一些郡国的范围比西汉时要小,但总体来说,两汉时期郡国的范围大小相差不是很大。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成为了最高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国的地位下降,变为二级政区了。
三国时期,郡国的数目比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一半,郡国的辖区自然随之减小了。西晋时期,郡国的统领范围比三国时期又要小了一些。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新郡的设置,郡的辖区范围呈直线下降趋势。隋唐以后,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州的变迁最具有典型意义。州在东汉末年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的时候,数量只有13个。其时,州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在南方的州由于人口稀少相当于今天两三个及三四个省的规模,如扬州便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等地区,在北方的州最小的也有今天的半个省大,如青州包括今天的山东北部。
到了三国时期,州的数量和辖区范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当时魏、吴两国都设有荆、扬二州,只不过魏国所控制的荆、扬两州只有原州地域的一小部分,徒具象征意义罢了。两晋统一前后,州的数目逐渐增加到了19州,各州的范围与东汉时期相比,已经有了显着的缩小。尤其是西北的凉州(甘肃及宁夏大部)、东北的幽州(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及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等地区)、西南的益州(四川、云南大部,广西、陕西一部分)、岭南的交州,都因为地域广阔被分为了两州或者三州。西晋末年时,范围最广的荆州和扬州也新分出了两个州,形成了各州范围大小相差不大的21个州的规模。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之后,出于一些复杂的原因,州的数目从21个猛增到300多个,这样州的辖区范围也就变得只有几百里方圆了。
隋朝初年,隋文帝废郡以州直接统县,州于是等于降为郡级。宋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州的地域更趋缩小,在当时有近十分之一的州只辖有一个县。到了元明清时期,又把一些州降为了县级。民国时期,州被改为县,不再存在。
道在唐朝后期与方镇结合,取代了州成为了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当时道(方镇)的数目在四五十个之间波动,大的道相当于今天一个省的面积,如江南西道的地域范围大致就是今天江西省的范围,江西之名也来源于此,小的道只相当于今天十几个县的区域,大致等于今天地级市或地区的范围。到了宋代初年,道被路所取代,路成了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了。元朝时期,道又被用来作为行省以下的监察区。明清时期沿用了元朝的做法,在省与府之间设道,但道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民国初年,废府、改州厅为县之后,道成为了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如当时的庐陵道就领有21个县。20世纪20年代后,道被正式废除,便从此消亡了。
路在宋代时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北宋时期,路的数目还不是很多,到徽宗时也才二十几个。路的辖区范围大体与今天的一省或半省相当,如江南西路与今天的江西省大致相同。南宋时期,路的数目在十六七个之间变化,比北宋时的南方多出了二三路,由于南宋丧失了淮河以北地域,这时路的辖区自然也变小了一些。到了元朝,路的地位便被降低了,由最高的一级政区而变为了直接辖县(州)的政区,如宋朝时的吉州改为吉安路,下辖吉水州、新淦县等十数州县,其范围也相应缩小,只相当于今天一两个地区的大小。明朝时,路被废除而成为了府,如改吉安路为吉安府,辖吉水县等十多个县,降吉水州为吉水县,路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结束了其短暂的历程。
省在元朝时期是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的,最初在全国设有一个中书省和六个行中书省。由于元朝版图极其辽阔,而行省的数目又如此之少,因此元朝各省的的统辖范围的广袤是空前绝后的。如江西行省,辖有今江西、广东两省范围;陕西四川行省,一度辖有今陕西、四川、甘肃、宁夏与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区域;岭北行省,辖有今外蒙古、西伯利亚直至北冰洋的广大区域。元朝中后期,行省的范围也从一中书省、六行中书省变为了一中书省、十行中书省(征东行省长官由高丽国王兼任,元朝政府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所以与内地十行省不同)。
然而,对元朝的广阔疆土而言,11省的各自辖区范围仍然很大,处理地方事务时非常不灵活,特别是在元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越发明显。因此,元朝不得不采取从行省中划分出许多分省的办法来维持地方上的统治。这种情况说明,辖区范围过大的行省,对于中央集权的统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到了明代,便在这一点上着手改革。
明朝时,行中书省被改称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然称为省。明代的省,辖区范围要比元朝小得多。在相当于元朝南部九省的范围内,明朝分为了十五省,也就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元朝时一些范围过大的省被一分为二,或者是一分为三。还有的一些行省被各划出一部分而组建了新的行省。
总的来说,明朝各省之间的辖区范围大致比较均衡,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南北两京划得比一般省都要大,尤其是南京,包括了今天江苏、安徽两省的全部及浙江北部的广大地区,与南部相邻的浙江省的狭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清承明制,在行政区划方面沿袭了明朝的旧制,除去将南京、湖广及陕西三省各自一分为二外,其他的12省大体没有什么改动,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内地十八省”,这些省的范围与今天相应的各省的范围相差不大了。从康熙年间到光绪执政时期,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十八省的区划一直没有改变。清朝末年,又先后增置了新疆、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等5省,使省的总数变成了23个。
民国初年,继承了清朝的省制,且在数目上也没有什么变化。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道的废除,省变成了直接辖县的一级行政区划。到了抗战胜利后,东北设9省,使省的数目增加到了35个。
二、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
在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当中,可以看到,历代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往往由监察区、军区等非行政区逐渐转变而来,最高一级政区的行政长官也大都由在外的中央官员演变而产生。
两汉时期,由于郡国数目众多,中央政府不便直接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自汉武帝起,在郡国之上设立了监察区——州,来监管地方的官员。州既然作为一级区域划出,与郡县相分离,便构成了以后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地理基础。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牧、刺史掌管了地方上行政、财政等方面的事务,特别是带兵之后,州便由监察区转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了。
唐朝后期作为政区的道(方镇)则是由军区与监察区两条渠道转变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督区,是以都督为军事长官,统领几个州的军务督理区。都督又照例兼任所驻州的刺史,这就使得都督区在实际上成为了州之上的一级准行政区划。唐朝时承袭了这一制度,都督又因为加节而改叫节度使。另外,在唐朝初年,因山川形便设置的道,逐渐成为了正式的监察区,道的长官称为采访使,后来又称观察使。这样到了唐朝末期,节度使权力日益增大,最终兼任采访使、观察使之职,使辖区成为了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道(方镇)。
元朝时期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为行省。行省起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行台尚书省。在当时中央官署的名称叫做“省”,由中央官员到地方执行国家任务,在地方设立的中央分支行动机构就成为行台尚书省或某处行台省。事情处理完毕后,便予以撤销。金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因此便仿效六朝隋唐的行台尚书省制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了行尚书省。蒙古在与金的接触中,借鉴了这一制度,也设立行尚书省。后来随着中央机构改成中书省,地方上的行尚书省也随之改为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起初行省也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但由于元朝初年对中原用兵持续的时间很长,军管制一时无法取消,到了平定南宋前后,行省便作为中国历史上辖区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划而出现了。
明朝中后期,由于地方上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三权分立,一旦遭遇需要对外防御或对内镇压的情况时,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因此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便经常向各地派出带有中央部院大臣职衔的重臣到各地去总督军务或者是巡抚地方,这就是总督和巡抚的由来。总督与巡抚在设立之初,也是带有临时性质的,但后来设置之后便不再废除,总督或巡抚便在地方上掌握了最高的权力。但是,当时名义上这些总督或者巡抚还都属于中央官而不是地方官,这些总督或者巡抚辖区也还是具有监察性质的准政区而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到了清朝,总督和巡抚逐渐固定化,逐渐变成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成为地方上的最高官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大区制,也是由军区转变而来的。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全国设有六大行政区,大区下面辖省、行署、中央直辖市。这六个大区是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对应的是人民解放军几大野战军的战略经营方向。东北解放较早,四野已经出关经营方向是中南,所以四野后来就演变成中南军区;华北军区部队经营华北地区,后来成为华北军区;三野经营华东,后来成为华东军区;二野经营西南,后来成为西南军区;一野经营西北,后来成为西北军区。各大野战军首长一般都曾兼任过所经营区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后来大区制虽然取消了,但现在国家统计局的分地区数据各省市的排列顺序,还一直沿用当时的大区划分,先华北,后东北,之后是华东、中南、西南、西北这样的顺序排列。
三、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
在历代的行政区划变迁中,县级行政区划是最具有稳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历朝县级政区数目的变化中,即可以看出这一点。
秦朝时大约有1000多个县,西汉末年县级政区增加到1587个。东汉初年,光武帝省并了400余县,县数回落到1100个左右。到了东汉中期的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县级政区数目为1180个。三国末期,县的总数基本维持在东汉中期的规模,大约为1190个。西晋时期,县的总数略有增长,其时县级政区的数目为1232个。在南北朝的末期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县的总数大约为1590个,与西汉末期相差无几。
隋朝时期,经过炀帝的并省州县,在大业五年(609年),县的数目又有所下降,为1255个。唐朝建立后,高祖武德初年,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设置了许多州县。针对这种情况,在贞观初年,太宗对州县进行了省并。到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一共有1573个县。
宋朝时期,疆域狭小,燕云十六州被辽占据,陇右西北地区也成为了西夏人的领地,云南一带,大理独立建国,越南北部,安南独立,因此县的设置规模有所减少。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有县1210多个。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县的总数为1127个,与宋朝相差不大。元朝疆域要远远大于宋朝,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县呢?这是因为元朝在岭北、辽阳等游牧地区的行省并未设立州县,在内地的行省中,除去因战乱造成人口流失而省并一些县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州是与县平级的,也就是散州。如果合并在一起,元朝在内地的县级政区数目有1300多个。
明朝宣德年间有县1100多个,到了明末则为1138个。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有县1455个。从县数来看,明清两代都不算多。但由于明的属州和清的散厅都与县同级,如果将这些计算在内,明清两代的县级政区大致与今天的县数差不多。
四、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从历代行政区划层级演变的过程来看,两千多年来,最常见的是三级制,只不过有时采用的是实三级制,而有时则实行虚三级制。
秦和西汉初年,疆域还比较小,因此当时采用的是郡县制的单纯二级制,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还是能够控制的。但是自汉武帝拓展疆土后,二级制政区已经开始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因此,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部作为监察区,负责监察各郡地方官员的政绩。因此,自汉武帝自东汉末年之前的两汉时期,在地方上推行的是虚三级制。
东汉末年,州逐渐成为了郡之上的一级正式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国)---县的实三级体制。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4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沿袭了这一制度。
隋朝建立后,经过隋文帝的改革,又推行了州---县二级制。但这次的二级制只持续了140年左右,到了唐朝中期便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后,在唐初只作为地理区划的道被作为了监察区,唐朝在地方上出现了虚三级制。后来随着节度使兼任各道的观察处置使,节度使所在的方镇与民政上管辖几个州的道合而为一,便又确立了道(方镇)---州(府)---县的实三级制。这一制度经历五代十国而没有改变。
宋朝建立后,方镇被废除,全国曾出现过短暂的州(府、军、监)---县的二级制。但由于当时一共有367个州---县级的行政单位,如果采用但出的二级制,中央政府想要直接来统管是无法办到的。因此,没过多久,宋朝便建立了路---州(府、军、监)---县(军、监)的体制。这种制度,从权力分配角度来看,是虚三级制,从行政区划角度来看,则是实三级制。
元朝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复合制,但大多数地区实级一般都是行省---府(路、州)---县三级制。
明朝建立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区划,大体继承了元朝行省以下原有的路、府、州、县之制,但有所简化,取消了路的建制,只设府、州、县三级。清朝时期,在省之下的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为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二级,又恢复了实三级制。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是省---道---县的实三级制。南京政府将道废除,随后,又在省与县之间,建立了行政督察区的体制,于是地方行政制度变成了省---专区---县的虚三级制。这一制度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初期在地方实行的是大区---省----专区---县虚四级制,后来取消大区,专区改名叫地区,变成了省---地区---县的虚三级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江苏省和辽宁省开始,大量地区撤地设市,成立了正式一级地方政府的地级市,于是便转变成了省---地级市(地区)---县(县级市)的实三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