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中国近现代基本国情的认识
对中国近现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算起,到现在已有40多年了。经过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尤其需要指出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很不寻常的五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国家外汇储备、工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都进入世界前列,粮、棉、钢、煤、肉类、水泥、电视机等产品的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迅速增长。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加。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社会发展接近小康水平。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2000年实现小康社会,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将为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提供一个新的起点。
(1)如何认识中国人的国情扩展阅读:
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对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跨世纪宏伟大业,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世纪之交、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党的十五大重新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涵深刻,意义深远。
B. 如何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 政治简答题
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我只知道最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C. 如何认识新时代中国国情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对中国国情作了全面、深入的探索。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刻论述。其谈话的一部分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题为《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篇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时代背景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党领导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征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弄清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并对中国国情作出科学的判断。改革开放之前,党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曾出现过失误。导致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党在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中国国情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如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认识不清,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困难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等,犯了“左”的错误。当时,党和人民迫切需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中国国情理论进行破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提出符合国情的战略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理想和目标。要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实现很多阶段性目标才能达到。到1987年,改革开放已经开展了十个年头。十年间,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显着提高。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虽然很大,但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当时,党和人民迫切需要制定一个符合国情和实际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D.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历时60余年,其中有几个关键点: 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进的历史进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2)在这一屈辱的历史过程之中,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野蛮的武力侵略和战争威胁,强迫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外国列强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国由一个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另一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重大的解体作用,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它既不同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有别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但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利用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经营轻工业和重工业,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它一刻也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们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中艰难地生存和发展着。软弱性、妥协性和革命性并存。许多货币持有者在经营工商业获利没有保障的前提下,都热衷于兼并土地,很少有投资工业的兴趣。资本家中有不少人将利润转化成土地,农民土地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特别严重且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近代中国总体来说仍然是一个经济极其落后的农业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广大农村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就生活中占据显着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这种以封建剥削关系为主的经济基础,只能形成封建势力占支配地位的上层建筑。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结合,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严重障碍。(3)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它的主要社会特点是: 第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第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在沦陷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的统治。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在沦陷区,则一切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独占。第五,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E.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国情是什么,表现,原因)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至于怎么理解。那是个人的问题,不过从正确的方面来说,不论你是学生还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从正面理解和教育下一代..
为什么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F. 大学生如何科学判断理解我国的国情,培养爱国情怀
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和国家还不富足,还存在众多的问题。
认识历史,让他们知道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只有让他们知道历史上他们的祖国受过什么样的苦难,他们才会知道眼前的生活来之不易,他的一切都是祖国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