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所称的“九州”,说的是哪九个州
相传大禹平定大洪水之后勘测了全国的地理人文,然后将全国划分为9州,同时铸造了九鼎,在九鼎上刻画了各州的人文、地理情况,因此九鼎相当于当时的“国家档案”,是国之重器,楚庄王想要称霸天下,就派人去向周天子问:“九鼎到底有多重?”实际上就是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够当得起天下之主的地位。
那么九州是哪九州呢?
看完九州的二分布和对应的星宿,有没有觉得古人特别有才呢?这种把地上的东西和天上的东西对应起来的思维,也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你的家乡在哪里,又是对应的什么星宿呢?
㈡ 中国古代被称为九州,具体是哪九州最好详细一点的答案1
古代中国有哪九州?
1.古代分 中国 为九州。说法不一。《书·禹贡》作 冀 、 衮 、 青 、 徐 、 扬 、 荆 、 豫 、 梁 、 雍 ;《尔雅·释地》有 幽 、 营 州而无 青 、 梁 州;《周礼·夏官·职方》有 幽 、 并 州而无 徐 、 梁 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 中国 。《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宋 陆游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郭沫若 《赞雷锋》诗:“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万姓仰英烈。”
2.指大九州。 中国 仅其中之一州。 战国 时 邹衍 称 中国 为 赤县神州 ,谓“ 中国 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 神州 曰农土,正南 次州 曰沃土,西南 戎州 曰滔土,正西 弇州 曰并土,正中 冀州 曰中土,西北 台州 曰肥土,正北 泲州 曰成土,东北 薄州 曰隐土,正东 阳州 曰申土。” 杨树达 以为所举九州,自正中 冀州 与《禹贡》九州之 冀州 偶同外,馀皆名号差异;其称东南 神州 ,与 邹衍 所称 中国 名曰 赤县神州 者相合;疑该篇乃取自 邹衍 之书,所举九州之名即 邹衍 所称之九州。见《积微居小学述林·邹衍九州考》。
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芜极远之地也。”那么,四海呢?《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四海”是围绕“九州”四面的海。《礼记·祭义》则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为“四海”,只是没有明确海域。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则说“四海一也”,认为“四海”是连为一体的。
“五湖”的说法也很多。《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而唐司马贞则认为“具区(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为“五湖”。不过,近代人却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称做“五湖”。
另一说
九州分别为: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㈢ 九州顺序口诀
九州口诀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和雍。大禹分九州,尚书禹贡祥。
九州排列顺序有什么规律可循?
种排列方法是按照各州的方位,从位于北方的冀州开始,沿着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的。
根据《河图》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北方,于五行为水,冀为帝都,自然排在第一位;水生木,木,东方也,因此接下来就是东方的兖、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再其次就是扬、荆;火生土,土,中央也。
接下来就是豫州了;土生金,金,西方也,所以终于梁、雍。而金又生水,水,北方也,为冀,如此生生不息,以象华夏之国运。
《禹贡》并不是大禹时期的作品,因为五行之说是战国时期邹衍最早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劝谏当时的诸侯国君顺天安民,否则就会被无情的替代,至于后来演变为封建迷信的工具,就不是邹衍所能掌控的了。
九州行政区划,是战国时期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伪托大禹所作,全文共1193个字,撰文者设想在结束群雄称霸,全国统一之后治理国家的方案,文中对山川、河流、风俗、民族、物产、贡赋等,做了详细的论述和规划。
从此,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称,诗文中处处皆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南宋陆游《示儿》)"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等等,不胜枚举。无不蕴历代文人志士拳拳爱国之心,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