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当十六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开始疯狂的殖民掠夺时,中国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
这个时间段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期,正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趁势崛起,1364年,建立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开创洪武之治。 [1-2]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此间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
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发生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156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灾难扩展阅读
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平稳。明武宗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
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然而因国本之争,逐渐疏于朝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政治混乱,史称万历怠政。明熹宗时,魏忠贤祸乱朝纲,到明思宗即位后由于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亡于农民军建立的大顺。
⑵ 求厦门同安明朝抗倭战争资料。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猖狂,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地处同安县是倭寇常来骚扰的地方。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是年,大股倭寇袭扰同安县莲河、霞浯、珩厝、东园等沿海乡村,因无官兵抵抗,倭寇深入鸿渐山一带,将藏于一大山洞内的千余难民用浓烟熏死。后人为记住这一民族恨,称该山洞为“千人洞”。
明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一批倭船屯泊厦门港外浯屿岛,分别劫掠同安、南安、惠安等县。嘉靖三十七年,倭寇火烧浯屿寨,攻同安县城,知县徐宗奭率领军民上城抵御,以铳击伤倭酋后,倭众始退走。同年十一月,盘踞浙江柯梅(舟山北部)的倭寇3000余人,在海盗谢老、洪老(即谢策、洪迪珍)的导引下移巢浯屿。自此,倭寇不断劫掠厦门南北沿海诸县。
明嘉靖三十八年夏,浯屿的倭寇和大批新来的倭寇,南掠龙溪、漳浦、诏安、长泰等县,北围泉州府城,并分股攻掠南安、同安等地。倭寇攻同安县城时,正值“久雨城圮”,同知李时芳带领军民“植木栅捍蔽”,县学教官吴金率诸生丁壮死守,倭寇久攻不下,遂转而焚掠郊外,居民房舍被焚数千家,梵天名刹雨华堂亦遭焚毁。倭贼从祥芝、石湖、乌浔等地分道出海,参将王麟率领舟师追击。
明嘉靖三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倭寇自料罗登岸,焚掠同安浯洲(今金门岛),受害最惨的是官澳。当时官澳巡检司城内有难民万余人,他们推举杨克绍为首组织丁壮4000余人守城。因城高缺水,于四月初九日组织突围时城破。倭寇纵火屠城,城内外尸横遍地,妇女相携投海者不计其数,仅先头突围的200余人幸免被害。五月,倭寇攻后浦,后浦虽筑城未就,但民众早已结社练兵,协力防守,倭攻不入。后同安知县谭维鼎率乡兵渡海来援,城内自卫武装配合援兵夹击倭贼,终将倭众击溃,擒获倭酋阿士机、安尾达等7人。浯洲倭患“始终凡五十日,村社为虚”。不久,屯驻月港的3000余名倭寇移舟出港,官兵于海沧、白石、镇海、井尾等处伏击,每战皆胜;参将王麟、把总邓一贵又追倭于鼓浪屿、刺屿尾海面,击沉倭舟数十艘,俘斩数百人,哑哩国王孙上键、勾结倭寇的贼首徐老就擒,倭众大部坠海溺死。屯驻浯屿的残倭遂迁往南澳。
此后,俞大猷、戚继光分别率军横扫流窜广东、福建的残倭。至嘉靖四十五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冬十一月倭寇盘踞浯屿,骚扰同安。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冬盘踞浯屿的倭寇攻同安县城,知县徐宗奭率众将其击退。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倭寇又攻同安县城,指挥白震、同知李时芳率军民固守。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正月倭寇屯踞海沧。
四月屯踞浯屿的倭寇攻陷浯洲,大肆杀戮。同安知县谭维鼎率兵救援。
五月参将王麟、把总邓一贵追击倭寇于鼓浪屿及刺屿尾,击沉倭船数十只,击毙倭寇数百名。
嘉靖四十年(1561年)
岳口“走康王公”
同安县岳口村在城南门外,是倭寇经常挠袭的地方,知县谭维鼎先后在同安三魁出米岩、县城南门击败倭寇。
1561年初,倭寇又一次窜扰岳口,乡兵立即奋起抵抗。但由于倭寇强弩利箭,十分利害,乡兵武备低劣,渐渐抵敌不住。乡民们就求神托佛,希望保佑平安。有人触景生情,见本村奉祀的康府元帅,俗称康王公的大佛像,头如巴斗,眼若铜铃,头戴“戽桶”(王冠)、身穿‘黑蟒”(黑战袍),坐辇约有一丈四方,辇上插着五营旗,十分威武,就心思一计,利用佛像作挡箭牌。这一倡议,得到大家赞成。就在四月初一日傍晚,将康王佛像装上木轮,推出去上阵,武装乡民紧跟辇后,摇旗呐喊,冲向倭营。倭寇不知底细,匆忙应战,拼命开弓射箭,乡兵凭借佛像挡箭,奋勇冲杀。倭寇在天色朦胧中,分不清是非真假,只见利箭射不倒大将军,以为天兵天将下凡,似潮水般涌来,眼见营栅被冲垮,一时阵脚大乱,加上城内军民,闻讯赶来支援,邻村乡兵,四面包抄,就一举全歼来犯的倭寇,大获全胜。
当天晚上,大家抬着“康王公”佛像,敲锣打鼓,奔腾欢呼,游行全境,庆祝胜利,俗称“走康王公”。为了纪念这次抗倭胜利,庆幸百姓免遭灾难,从此,岳口每年四月初一晚上,都要举行一次“走康王公”活动,寄托驱邪逐魔,消灾灭祸的愿望,成为当地的民俗。
明嘉靖四十一年十月,从南澳来的倭寇与在福清牛田(今龙田)被戚继光击溃的残倭合股,再次围攻同安城未克,继而攻陷福全所城。嘉靖四十三年正月,在仙游县城外被戚继光击溃南逃的倭寇围攻安平(今安海),闻戚军将至,继续南窜至同安。二月初五日,戚军追至王仓坪,斩倭百余人,倭众坠崖死者无数,余倭溃逃漳浦一带。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二月初五日名将戚继光追击倭寇于同安王仓坪,斩倭寇数百人,坠崖倭寇无数。
隆庆三年(1569年)
四月指挥张奇峰擒获侵扰同安沿海的倭寇,倭患乃平。
⑶ 茶叶是如何从中国传到印度的
茶叶的巨大的利润,直接导致了引狼入室。当年的英国强盗直接用枪炮裹挟着鸦片轰开中国的贸易大门,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英国派遣“经济特务”福钧盗取了中国的茶叶种植技术,转而在当时殖民地种植、加工。
1848年12月,福钧弄到了大量茶种和茶树苗,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他将发往印度的每批茶种和茶树苗都是分三只船装运。然而,要想把中国的种茶和制茶技术传到印度,仅仅靠福钧一个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回印度前,福钧招聘了8名中国工人(6名种茶和制茶工人,2名制作茶叶罐的工人)。
至此,中国的茶叶传入了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