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易经推断中国将有哪些政变

易经推断中国将有哪些政变

发布时间:2022-06-11 14:30:24

‘壹’ 关于 易经

“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有龟卜和占筮。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数目,求得某种卦象,依据卦辞、爻辞推测所问事情的后果。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上古时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易、归藏易皆佚,仅《周易》存世。“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象,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干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如大过卦九五爻辞说:“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二是讲人事的得失,如渐卦九三爻辞说:“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如坤卦卦辞说:“元亨,利牝马之贞。”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庄子·天下篇》将其概括为“易以道阴阳”。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如泰卦卦辞说:“小往大来”;否卦卦辞说:“大往小来”;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干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上九爻辞则说:“亢龙有悔”,这些都表现了物极则反的观点。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易传》。秦代(前221~前206)焚书,不焚易书。至汉代(前206~公元220),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着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本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多达数百家,在儒家经书中为数最多。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的注解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参考资料:http://www.qingyunju.com/zhouyi/zhouyijing.htm

‘贰’ 中国历史上有哪几次成功的宫廷政变

例如清圣祖即位之初的对付鳌拜,仁宗即位之初的对付和珅,这两人都属于贵族集团,如不剪除,新君的权力便得不到保障,实际上也是宫廷政变,只是由皇帝这方面来发动。中国的宫廷政变,说来源远流长,西周初年的管蔡之叛,就是一场未遂的宫廷政变,嵇康即曾为管蔡鸣不平,说二人是怀忠抱诚。为杜甫称为“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在宫廷政变、杀兄灭弟之后攫取帝位,今人李宗吾的《厚黑学》即以唐太宗为代表。宋初的烛影摇红故事,至今仍为宫闱间一大疑案。少数民族如辽、金、元的宫廷政变,也是史不绝书,那位以荒淫出名的海陵王完颜亮,也是得天下于宫廷政变。到了明代,惠帝即位才四年,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即发动宫廷政变,还说他要效法周公辅成王。
中国宫廷政变所以特别频繁,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帝王后宫之多内宠,由多妻而多子,由多子而造成储位之争,明知这是要用生命作代价,但因天无二日,大家就愿做扑灯之蛾,康熙朝因争储位而投入哄斗的漩涡就有九个。还有一点,由于多妻,使妇女(后妃)也进入政变的行列,本书前部分写的孝庄太后,后部分写的孝钦太后,两人在清代历史上起的作用虽不相同,却都是聪明而富于才能、善用权谋,以孤儿寡妇之身,在宫廷政变中十分活跃的妇女。
清人发迹于游牧,君主虽也多妻,尚无预立太子以及立嫡立贤之制,入关后,因受汉化影响,到了第二代康熙朝,为了储位之争,纠纷延续父子两朝,骨肉相残,大狱频兴,牵连受祸的为数极多,自圣祖晚年至世宗初期,为宫廷政变一个高潮。但圣祖晚年,政局逐渐倾斜,大臣的朋党因储位之争而不断起伏,世宗即位后,以铁腕而大事整顿,言出令随,雷厉风行,清除了许多积弊,开干隆朝宏迈之局,而大清帝国的绝对专制,也至雍正朝而完固。他的儿子高宗,能在和平环境中顺利取得帝位,则又与乃父的惩前毖后,秘密建储的预谋大有关系。
第二个高潮则是文宗在热河逝世后,由垂帘听政而使孝钦初露锋芒,促成辛酉政变,三十余年后又有戊戌政变,六十余岁的文宗遗孀那拉氏,却成为政变舞台上唱大轴的主角。但自戊戌以后,大清帝国的命运日益暗淡,列强势力已经威胁到卧榻之侧,皇权已经残缺,那拉氏要想废德宗而另立大阿哥,也深恐洋人要干预而未果,这以后谁都没有发动宫廷政变的力量了。
宫廷政变的核心是权力之争,环绕这一核心,诸如结党营私钩心斗角、看风驶舵、投井下石、翻覆无常、泄愤报怨(如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孝钦与肃顺等)一系列现象,就像万花筒那样摇滚于政变的风头浪口中,也是很自然的规律,于是大家都成为失控的野马,什么残忍卑鄙的手段都用得出,对于心理学家,倒是很现成的研究史料。今天有些家庭纠纷中的父子结怨、兄弟狠斗的事例,读了本书中的某些故事后,也会引起您的兴趣和思考,历史的镜子虽然已蒙上灰尘,但当我们抹去灰尘,擦亮镜子后,仍然可以窥见活动着的影子。

‘叁’ 中国用易经怎样解释

个人理解 :
中-中庸之道
国-国家的意思
下边是中庸之道与易经之间关系的解释
论中庸之道
--源于周易盛于儒家的中道思想是宇宙之大道
摘要: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理念,与<周易>的中道思想是源流相关,一脉相承的.中道思想贯穿于<周易>始终,它建立在先哲对世界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认识基础上,是我们人类的社会人生理念对宇宙和谐,对称,平衡这一最高法则的本质观照和反映.
在人类文明史上,原来并存的几个古老文明民族的文化,有的中断了,有的转移了。只有东方古老的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例外,她生生不息地延绵了五千多年,没有断代,没有异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都被她兼收并蓄的同化融合了。这一事实本身就使人不得不叹服这个文明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用以维系一种文明的本质东西是它的文化。文化是一种文明千年历史的积淀,是它挥之不去,割之不舍的传统精华。中国文化的博大辉煌直如浩瀚星空,其间最明亮耀眼的当属中庸之道这颗明珠。它昭示着宇宙万物对称,和谐,静之为衡,动之有序的最高法则;宣示了世间万事允持厥中①,居中有常的无上至理。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刚健中正,居中不偏,是万事享通的无形大道。这种和为贵的中道思想是儒家基于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得出的最高理念。并进而发挥出德治、仁义、礼乐的经世致用哲学。作为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学说,儒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顺应时势的历史局限性。然而去芜存精,它高度观照宇宙万物秩序法则的本质内容,却使它光照万代,历久弥新。应该说,正是这种体现宇宙最高秩序法则的道体和谐,均衡大用的哲学内涵,才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流芳百世,泽被海外。从这一点上看,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
中道思想贯穿于儒家经典。溯流而上究本清源,其发端当先看群经之首的《周易》。
一.从《周易》的成书过程和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看,《周易》的中道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是源流相关,一脉相承的
《周易》的成书年代,自宋苏东坡开疑古之风以来,就一直莫衷一是,成为千年聚讼。迄今为止的研究,较为一致接受的结论是,八卦及重卦的创制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甚至可上溯到八千年前的远祖伏羲;而《易经》部分(爻,爻辞)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部份则大抵形成于春秋战国期间,为先儒孔子门人的集腋之作。先秦时期的这几百年是一个学者云集,思绪飞扬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孕育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性框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这正是居中承前启后的时期。在总结二千五百多年远古先贤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孕育,产生了一统其后二千多年的儒,道思想。孔子生前数千年之道德经验,悉继承于孔子,而后来数千年之文化,皆赖孔子而开③。
《周易》正是这样一个多思时代的产物。是历代先贤哲人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所蕴涵的丰富宇宙人生哲学思想,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最重要的源头活水。如果说《易传》部份综合吸收,容纳光大了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的学说,那么《易经》部份本身蕴涵的世界对立统一运动,阴阳变化的辩证思想则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和鼻祖。朱熹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尽变化之道也。④这变化之道就是《周易》经部份的哲学基础,也是整部《周易》的哲学基础。没有经的哲学基础,就没有传的思想体系;有了传的推阐发挥,经的哲学就更加显明昭着。⑤经传的完美结合,尊定了《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值提指出的是,经传的这一结合,正是中国历代哲学家主要治学方法----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始作俑者。
《周易》对后世哲学一直发挥巨大的影响,从两汉儒学,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和明清启蒙学,无不与《周易》存在有渊源关系。
力劝汉武帝独尊儒术成功而成汉儒领袖的董仲舒,其天人感应说无不隐现着《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⑥的天人合一思想。魏晋玄学以黄老释儒经,奉《周易》为三玄之一。宋明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颐和高徒二程,其道统理学成为十一世纪后主导中国、并为东亚各国竟相吸纳的儒学主流。宗师周敦颐的主要着作《太极图说》即建构于《周易》之上。而程颐和理学另一集大成者朱熹更是各以《程氏易传》和《周易本义》传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自诩的王夫之视《周易》为精义安身之至道,未尝旦夕敢忘于心。⑦其《周易外传》的哲学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所能达到的高度。⑧
如同后文将要论述的,中道思想贯穿于《周易》六十四卦始终,而且企图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进行理论概括。⑨而后世儒家的中庸多偏重于伦理道德范围。所以说,当后世儒子们高举中庸之道的大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珠不知这一思想精髓即发端和集大成于《周易》。《周易》的中道思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这样源流相关一脉相承的。
二、中庸之道的理念根植于《周易》对世界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认识
《周易》的卦形由 — 和— — 两个基本符号组合推衍而成。— 表示阳, — — 表示阴。《周易》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对立事物抽象成这一对阴阳,喻示天地、君臣、男女、夫妻、炎凉,上下等等。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⑩而卦象的推衍变化就象征着这些矛盾的运动及其转化。生生之谓易。(11)《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2)生生不息的阴阳转化就是变易,就是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13) 这就是宇宙大道。这是先哲们通过“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于物。(14)的观察思辩后对世界本质的发现,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辩证矛盾运动的深刻认识,易经中从爻义演进,爻辞训示,直到卦序排列等各方面,无不在谆谆告戒人们要惧以始终。(15)初则潜龙勿用,不易乎世,不成乎名。(16)当值此时,该厚积薄发,积畜力量,静待时机,不可操之过急,轻举忘动。在发展过程中则应“终日干干,夕惕若”。(17)终日兢兢业业以自强,即使是夜间也不感稍有松懈。日夕慎独,如履薄冰。事趋完美时则要虑盛极终衰,亢龙有悔。通观全书,朱熹说:《易》之大义,大抵盛满时致戒。(18)胡远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易》六十四卦,一言以蔽之,曰:‘惧以始终,其要无咎’。”(19)张木式进而指出:即惧其始,使人防微杜渐;又惧其终,使人持盈守成。其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20)
世界是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的,运动的结果是矛盾的互相转化。因此,要想无咎则必须惧以始终,否则,即使完美于既济,也会初吉终乱(21)将这种辩证思想推而至极,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贯穿其中的中道思想。因为事物的发展和状态一旦突破中间态,最后必然要向两极发展,并走向自身的反面。所以,为了保持事物的稳定,就必须节制,居中位当,中庸得道。可风中庸之道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对立统一辩证哲学基础上。一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神来之笔,宣示了世界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本质。而建立在此哲学基础的方法论----中道,遂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三、大中之道是社会人生对平衡、和谐、对称宇宙法则的本质观照
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幻,狂沙吹尽始到金。中庸之道的理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而以这一理念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正以其不朽的魅力迎接新世纪的曙光。二十世纪下半叶,东亚儒家文化圈各国经济的相继崛起被美国人惊呼为东亚之锋。(22)而世纪末亨廷顿教授惊世骇俗的文明冲突论则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儒家文化的潜质。这一切都源于对称,平衡,和谐的宇宙法则对我们社会人生理念的本质关照。
从动物形体结构的双侧对称到雪花的六次对称结构;从病毒超稳定的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极端对称结构到恒星球体的完美对称结构;从音乐节律的和谐到生态系统乃至人类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平衡,造物的法则无处不在。对称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工具----数学中用群论来表述。它与物理科学中的守恒定律密不可分。自从本世纪20年代的量子力学革命后,对称的观念已经演变成物理学中的主流,甚至成为近代科学家探索宇宙终极理论的路标和主要工具。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原理大有发展,人们不能不深感对称性原理的巨大力量。目前高能物理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大都借助于对称性原理。(23)在对基础物理大统一理论的研究中,基础物理学家持这样一种信念:最终设计中将充满对称。(24)大自然和谐,平衡的对称性设计就是科学家眼中的美。大数学家H.魏尔说: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25)爱因斯坦非常崇尚科学规律的这种内在美,只要觉得一个方程是丑的,他就对之完全失去兴趣,他说: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26)科学史上的很多例子表明,一个和谐,平衡的美的理论公式,哪怕发现当时还难以确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往往都被证明是真的---即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的奥秘就是这种美和真的统一。
人类的所有哲学思想都来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考察思辩。和谐、对称、平衡的自然法则映射于人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就了不偏不倚的大中之道。在这个均衡、对称的宇宙时空中,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人生所应遵循的理念,一种参天化育的天人学说赖以建构的基石,只能是,也必定是这不偏不倚的大中之道。大自然的最高法则笼罩着天幕,我们社会人生的任何理念又怎能出其右?
人类科技的最前沿思想竟然和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可见《易》道之功,中道之用,大矣!

‘肆’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政变

中国古代的宫廷政变

一、 周王室的宫廷政变

1、公元前675年,周大夫边伯等作乱,燕、卫师伐周,立颓为王;公元前673年,郑、虢攻杀颓,周惠王复辟。

2、公元前636年秋,周王子带攻襄王而自立;次年夏,周襄王复辟。

3、公元前520年,周王子朝攻杀新王猛,晋人立子丐为王。转自铁血

4、 公元前504年,周王子朝之徒作乱,周敬王出奔。

5、公元前441年,周哀王弟叔袭杀哀王自立,五个月后,周哀王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

史料:《史纪.周本纪》

三、秦朝的宫廷政变

1、公元前210年,赵高、李斯等人伪造秦始皇遗嘱,赐公子扶苏死,立胡亥为秦二世。

2、公元前207年,赵高等逼秦二世自杀,立子婴为秦王。不久,子婴杀赵高。

毕荒按:关于秦朝的宫廷政变,后世传说最盛的是吕不韦以吕易嬴,《史记。吕不韦列传》也采取这种说法。但据后世学者考证,秦始皇并非吕不韦的儿子。此不赘述。

史料:《史记。秦始皇本纪》

四、西汉的宫廷政变

1、 公元前184年,吕后幽杀少帝,另立常山王刘义为少帝。

2、公元前180年,刘氏宗族与大臣周勃等诛杀诸吕,杀少帝,立代王刘恒为帝。

3、 公元前74年6月,霍光等废昌邑王刘贺。

4、 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刘衎,自居摄皇帝位。

5、公元8年12月(一说公元9年1月),王莽废孺子婴为安定公,自即皇帝位,改国号新。

史料:《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书。霍光传》

《汉书。王莽传》

《资治通鉴》

五、东汉的宫廷政变

1、公元92年,汉和帝与宦官钩盾令郑众定议,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另其兄弟就国,旋迫令自杀。

2、公元107年,司空周章谋闭宫门,废太后,杀邓骘兄弟及用事宦官郑众、蔡伦,废安帝而立平原王刘胜。事泄,周章自杀。

3、公元124年10月,汉安帝皇后阎氏与王圣等共谮太子,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时年十岁。

4、 125年三月,汉安帝病死。阎后等立北乡侯刘懿为嗣,即位。阎太后临朝,以兄阎显为车骑将军。四月,阎显杀耿宝等。十月,北乡侯死。阎显闭宫门,秘不发丧,与太后谋另立他人。十一月,宦官孙程等人拥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旋杀阎显等,幽禁阎太后(次年死)。封孙程等十九人为侯。

5、 146年闰六月,梁冀毒死汉质帝刘缵;梁冀立蠡吾侯刘志为帝。刘志时年十五岁,是为桓帝。梁太后仍临朝。

6、 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唐衡、单超等定谋,发兵围梁冀第,收印绶。冀与其妻自杀。悉收梁、孙两氏内外宗亲,无少长皆弃世。变卖梁氏家产,凡值三十余万万。封单超等五宦官为侯。

7、 168年,太尉陈蕃劝大将军窦武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王节等矫诏收捕武等。窦武号召北军士兵平定叛乱。王甫率剑士捕杀陈蕃。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新到京师,不明真相,节等命奂率兵平叛。窦武兵散,败死。

8、 189年,四月,灵帝死,皇子辩即位,年十四岁,是为少帝。何太后临朝,以兄何进为大将军。何进杀宦官蹇硕,袁绍劝其尽杀宦官,进不能决。七月,袁绍复劝何进召外兵以胁太后,诛宦官,乃召董卓。八月,何进入长乐宫,被宦官张让等所杀。袁绍、袁术等攻杀诸宦官。张让等劫少帝与帝弟陈留王刘协出走。尚书卢植等追之,让等窘迫投河死。董卓兵到,迎帝还宫。九月,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9、220年11月25日,汉献帝刘协禅位于魏王曹丕,东汉灭亡。

史料:《后汉书。孝和帝纪》

《后汉书。孝安帝纪》

《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后汉书。孝桓帝纪》

《后汉书。孝灵帝纪》

《后汉书。董卓列传》

《后汉书。孝献帝纪》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资治通鉴》

六、三国时期的宫廷政变

1、曹魏

(1) 249年,司马懿趁魏帝曹芳与曹爽祭扫高平陵(魏明帝墓,在洛阳南)之际,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杀曹爽等人,司马氏遂专魏政。

(2) 251年,王凌谋立楚王曹彪,在淮南举兵反司马懿。司马懿袭擒王凌,王凌自杀。牵连者均遭灭族。司马懿又杀楚王曹彪,令曹氏王公悉居邺中,派官监视。

(3) 254年10月,司马师废魏主曹芳,使仍为齐王,立魏文帝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4) 260年6月,魏主曹髦率殿中宿卫苍头官僮讨司马昭。中护军贾充命成济杀帝。司马昭委罪于成济,杀济,灭其族。迎立常道乡公曹璜,为明帝嗣。六月,即位,改名奂,是为元帝,年十五岁。

(5) 265年,十二月,司马炎逼魏主禅位,废为陈留王。魏亡,凡五帝,四十六年。

史料:《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晋书。景帝纪》

《晋书。文帝纪》

《晋书。武帝纪》

《资治通鉴》

2、 吴国

258年,吴主孙亮欲杀执政孙綝,不成。孙綝废帝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是为景帝。景帝与张布、丁奉杀孙綝。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

《资治通鉴》

七、晋朝的宫廷政变

1、 西晋

(1) 291年,贾后命东安公繇杀杨骏,灭其族;改元元康,废太后杨氏为庶人,次年将其害死。以汝南王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均录尚书事,辅政。以楚王玮为卫将军,进东安公繇为王。东安王繇谋废贾后,事泄,被废。汝南王亮与卫瓘谋夺楚王玮兵权,贾后命玮杀亮、瓘;又以矫诏专杀为罪,杀玮。是为“八王之乱”之始。

(2)299年,贾后诬太子谋反,废太子,杀其母谢氏。

(3)300年,三月,贾后矫诏杀废太子。四月,赵王伦、孙秀命翊军校尉齐王冏入宫捕贾后,旋杀之,灭其门,并杀大臣张华、裴頠等。赵王伦自任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以孙秀为中书令。八月,淮南王允起兵讨伦,败死。加赵王伦九锡。

(4) 301年,正月,赵王伦逼晋惠帝禅位,自立,改元建始。三月,齐王冏起兵反赵王伦。成都王颖在邺,长沙王乂在其国,均起兵响应。河间王颙在关中,遣张方助伦,闻齐王冏、成都王颖势大,反助二王。八王之乱从此发展为大混战。四月,将军王舆等杀赵王伦、孙秀,迎惠帝复位。

(5) 306年,十一月,晋惠帝中毒死,传为东海王越所害。太弟炽即位,是为怀帝。

史料:《晋书。惠帝纪》

《资治通鉴》

2、 东晋

(1)371年,十一月,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立会稽王昱,是为简文帝。十二月,改封废帝为海西县公。

(2)396年,九月,孝武帝死,传为张贵人所害。

(3)403年,桓玄废晋安帝。十二月,桓玄称帝,国号楚。

(4)418年,刘裕杀晋安帝,立琅琊王司马德文,是为恭帝。

(5)420年,六月,刘裕代晋,是为宋武帝。晋恭帝被废为零陵王,次年被杀。

史料:《〈晋书。海西公纪〉

《〈晋书。孝武帝纪〉

《资治通鉴》

《晋书。安帝纪》

《晋书。桓玄传》

《晋书。恭帝纪》

十一、隋朝的宫廷政变

1、604年,七月,隋文帝在仁寿宫被太子杨广杀害。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2、618年,三月,右卫屯将军宇文化及等杀隋炀帝。

史料:《隋书》

《资治通鉴》

十二、唐朝的宫廷政变

1、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秦府将尉迟敬德入宫,请唐高祖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旋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八月,传位于太子,是为唐太宗。唐高祖称太上皇。

2、684年,二月,武则天废唐中宗为庐陵王。

3、690年,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降皇帝李旦为皇嗣。

4、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以羽林军杀张昌宗、张易之,迎太子李显即位。二月,复国号为唐。十一月,武则天死。

5、707年,太子李重俊矫制起兵杀武三思父子。兵溃,走终南山,被杀。

6、710年,六月,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杀唐中宗,立温王李重茂,是为少帝。韦后临朝听政,谋效武后所为。相王子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起兵杀韦后、安乐公主等。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以李隆基为皇太子。

7、713年,太平公主阴谋废唐玄宗,当时宰相七人,党于太平者四(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唐玄宗与宰相郭元振、将军王毛仲、内给事高力士等定计,命王毛仲杀萧至忠、岑羲等。窦怀贞自杀。赐太平公主死。上皇下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 崔湜流远地,旋改赐死。其余党羽或死或黜,人数甚多。

8、820年,正月,宦官陈弘志杀唐宪宗,托言服金丹毒发而卒。

9、827年,十二月,宦官刘克明等杀唐敬宗。

10、904年,八月,朱全忠(朱温)使朱友恭等杀唐昭宗。

11、907年,四月,朱全忠迫唐哀宗禅让帝位,改名晃,国号梁,是为后梁太祖。废唐哀宗为济阴王,次年杀之。

史料《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十四、宋朝的宫廷政变

1、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死。传有其被弟赵光义杀害之说。“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烛影摇红,千古之谜”。但此事正史不载,后世史家也不取此说法。近年又有人考证赵匡胤是患脑血管疾病正常死亡。

2、1194年,六月,宋寿皇(宋孝宗)死。宋光宗不问丧事。七月,赵汝愚以太皇太后旨,立太子赵扩,是为宋宁宗。

3、1224年,八月,宋宁宗死。权相史弥远拥立皇侄沂王赵昀,是为宋理宗;以原定皇位继承人赵竑为济王。 十五、辽朝的宫廷政变

1、951年,九月,辽世宗强令诸部助北汉攻周。行至归化州(今河北宣化)境内祥古山时,被泰宁王耶律察割杀死。右皮室详稳(辽官名,相当于汉族政权的节度使)耶律屋质等奉辽太宗子、寿安王耶律璟攻杀察割。耶律璟即位,是为辽穆宗。穆宗嗜酒,日中方起,号为“睡王”。

2、1031年,六月,辽圣宗死,子耶律宗真即位,是为辽兴宗。兴宗生母耨斤夺取皇太后之位,垂帘听政,是为钦哀太后,旋逼死辽圣宗齐天皇后。

3、1034年,钦哀太后与弟萧孝先阴谋废掉辽兴宗,另立少子耶律重元。耶律重元告变。辽兴宗废钦哀太后,释萧孝先不问。

4、1063年,皇太叔耶律重元发动政变,为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等所平。耶律重元自杀,预谋者萧革等被杀。

史料:《辽史》

《续资治通鉴》

十六、金朝的宫廷政变

1、1149年,十二月,完颜亮杀金熙宗自立,是为海陵王。

2、1161年,十月,东都留守完颜雍自立为帝,改元大定,是为金世宗。十二月,完颜元宜等在瓜州(今江苏扬州南运河入长江口处)发动兵变,海陵王完颜亮被杀。

3、1213年,八月,胡沙虎(纥石烈执中)杀卫绍王,另立金章宗兄升王完颜珣,是为金宣宗。

史料:《金史》

《资治通鉴》

十七、西夏的宫廷政变

1、1048年,正月,太子宁令哥与野利氏族人浪烈等人入宫刺杀夏景宗(元昊)。没藏讹庞杀宁令哥及其母野利后,立谅祚为帝,是为夏毅宗。

2、1061年,没藏讹庞父子阴谋杀夏毅宗,夺取皇权。没藏讹庞子妇梁氏(汉人)密告夏毅宗。夏毅宗在大将漫咩的支持下,擒杀没藏讹庞父子。一举夺回政权。

3、1081年,三月,汉人将军李清劝夏惠宗把黄河以南地归还宋朝,夏、宋以黄河为界,与宋议和。梁太后与梁乙埋、罔萌讹等设计害死李清。随后又把夏惠宗囚禁在离故宫五里左右的兴州的木寨。梁乙埋、罔萌讹等聚集人马,斩断河梁,使惠宗不能与外界通消息。

4、1099年,辽朝派使臣来夏,用药酒害死梁太后,梁氏败亡。夏崇宗在辽朝支持下,开始亲政。

5、1170年,闰五月,任得敬胁迫夏仁宗“分国”,分夏国之半归他统治。夏仁宗被迫分西南路及灵州啰庞岭地归他统治,建号楚国。任得敬又胁迫夏仁宗派遣使臣向金朝奏报,求封号,遭到金世宗拒绝。任得敬阴谋附宋自立。八月,与宋四川宣慰使虞允文相约夹攻金朝。夏仁宗捕获宋密使,设计杀任得敬,并杀任党。

6、1206年,正月,镇夷郡王安全在罗太后支持下,废夏桓宗自立,是为夏襄宗。三月,夏桓宗突然死去,年仅三十岁。

7、1211年,七月,齐王遵顼废夏襄宗自立,是为夏神宗。八月,夏襄宗死。

8、1223年,十二月,夏神宗在举朝一片反对声中,被迫宣告退位,传帝位给次子德旺(夏献宗),自称“上皇”。

史料:《宋史》

《辽史》

《金史》

《续资治通鉴》

十八、元朝的宫廷政变

1、1307年,元成宗死。皇后与左丞相阿忽台等谋立安西王阿难达。右丞相哈拉哈斯遣使报怀宁王海山,并先迎其母弘吉拉氏与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二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到大都。三月,爱育黎拔力八达称监国,杀阿忽台等,捕安西王。五月,海山至上都即位,是为元武宗。六月,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杀安西王,废元成宗后。

2、1223年,八月,铁失等在上都南坡杀元英宗,并杀左丞相拜住。诸王迎立晋王也孙铁木尔于北边。九月,也孙铁木尔在龙居河即位,是为泰定帝。十月,杀铁失等。

3、1328年,七月,泰定帝在上都病死。八月,签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谋立元武宗子周王和世王束(此两字应为一个字),先迎其弟怀王图帖睦尔于江陵。九月,丞相倒剌沙等在上都立皇太子阿速吉八,改元天顺。怀王至大都即位,改元天历,是为元文宗。十月,大都军围攻上都,倒剌沙降,天顺帝死。1329年,正月,周王在和宁以北即位,是为元明宗。四月,立弟怀王(元文宗)为皇太子。八月,元明宗与皇太子在王忽察都相见。皇太子与丞相燕铁木儿等毒杀元明宗。皇太子还上都,重新即位。

史料:《元史》、《续资治通鉴》

十九、 明朝的宫廷政变

1、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杀张昺、谢贵等,举兵称“靖难”,以僧道衍(姚广孝)为谋士,张玉、朱能、邱福等为将。1402年,燕军至京师,建文帝在宫中自焚死(传说谓从地道出走为僧,似不可信)。燕王入城,谒孝陵,即位,是为明成祖。

2、1457年,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乘景帝患病,迎上皇入宫复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杀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籍其家。

史料:《明史》、《续资治通鉴》、《明史纪事本末》

二十、清朝的宫廷政变

1、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死,皇四子胤祯嗣位,是为雍正帝。由于康熙朝长期的储位斗争,也由于康熙帝死时有许多令人生疑的现象,以及皇四子胤祯的继位出乎人们的意料,从雍正帝一即位起,社会上便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继位不合法的传闻。但据有关专家多方考证,雍正帝继位属正常的权力交接。

2、1861年,初冬,在咸丰帝病死热河避暑山庄73天后,咸丰西后那拉氏串通奕昕、奕譞、胜保等人,将咸丰帝临死前任命为“赞襄政务”的八个大臣一网打尽。其中,肃顺处斩,载垣、端华赐令自尽,余皆被罢逐。政变后九天,载淳继位,改元同治。政变后一个月,东西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史称“辛酉政变”或“祺祥政变”。

3、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实行新政,到9月20日,先后进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史称“戊戌政变”。

‘伍’ 中国古代宫廷政变一览表

多了去了

赵魏韩三国分晋
田氏齐国王
曹丕逼宫建魏
何进
吕布杀董卓
司马懿杀曹爽
司马炎灭魏建晋

‘陆’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是什么意思

三生万物的意思是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逢七必变的意思是指某特定时间单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时﹞若被建立为起始点之后,当时间继续前行至与起始点有“七”数之差距数时便会出现变化。

‘柒’ 周易中哪一段是关于古代政治思想的

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中国学者的哲学思考,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得到启发,哲学思辩能力也多数是在对易经的分析阐解和不同意见的争鸣中得到训练和提高。老子将易经的思想精华融入《道德经》中,创造了一个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在经卦阴阳相抱三爻成卦的组合方式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起源图式,揭示了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种种势力的对立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抱这一思想在易经还是一目了然的符号图,到了老子便有了种种具体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间流传后世对中国哲学影响最大的命题莫过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对立的双方,必有一方为主,另一方为次。物极则反,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在易经是通过爻辞,对爻象在卦体中的不同位置使用吉凶等结语加以反映的。而在老子这里,已经到了社会、政治、伦理等一切方面,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委曲总是由保全转化。屈枉总是向伸直转化,卑下总是向充盈转化,蔽旧总是向新奇转化,这种辫证思维方式,是老子观察世界的方法。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他运用这条物极则反原理,对世间万物进行着辩证概括,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他又用这一条法则,提出了一系列处理问题的具体办法,老子这些从易经中得到启发而形成的辩证思想谱写了中国哲学史上颇有特色的一页华章。

孔子深得易经之道了,最显着者有二:一是关于正名这一政治主张,二是关于举一反三类推思想。在易经的推论规则中,有一条是关于阴阳爻与阴阳位是否一致的“当位律”。这一条思维规律要求在自然递进推演时,每一爻的阴、阳性质必须与所在位置的阴阳属性进行对照,一般而言,凡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即“当位”表示此爻所象符合(顺)事物发展规律,倘若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则不当位,即此爻不符合(逆)事物发展规律,孔子把这一条推演规律扩大到了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正名”学说。在他看来社会政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应当如同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那样当位才能使一个国家秩序井然局面稳定,否则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不仅不能越位,而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产生不当位思想,孔子这一思想又被后人推广。

被考定成于战国中期的“周易大传”,是当时学者在总结前人认知易经的成果基础上,对易经卦爻符号体系及卦爻辞所作的一整套注释和阐解,其中既有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大家的思辩成果,也有更多古代优秀哲学家的思辩结晶,正是他们使易经这部古典在哲学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源处。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所有学派或多或少都受到易经影响。之后的古代哲学发展每个重要时期,易经思想都充当着轴心角色。到了唐代,易经不仅受到学者重视,也得到了统治阶级如唐太宗的青睐,钦命孔子后裔孔颖达博采众长主编《周易正义》,推动了以易经研究为中心的哲学研究的开展,因此之后不少学者纷纷自注易经。

宋代哲学家如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等人对易经都有很深的造诣,邵雍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译,构造了一个宇宙构造图式,创立了被称为“先天学”的理学象数学派;周敦颐根据“易传”和道家思想指出了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太极图说》;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深入探讨,认为易经的核心是讲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易只消阴阳二字括尽,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将哲学研究和易经研究更进一步,提出“实道而器虚”的命题,明确指出“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就是说,一般原理存于具体事物中,而不是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相互转化,杂因纯起,即杂以成纯,变合常全,奉常以处变,则相反而固会其通杂和纯变和常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在推理时即要推出情之所必至,也要推出势之所必反,即要存其通,即掌握一般的相通之理,又要存其变即因时、因地等不同条件而灵活推论。只有把握了这种相通之理,才能行于此而不碍于彼这易经所特有的思维方法,用以指导行为,必无往而不胜。

易经之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部古典着作所不可及的,这可能就是其列为群经之首的根本原因。

‘捌’ 中国各朝代的变法或政变

公元前841 年西周时代,共和行政,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国商鞅变法,秦朝沙丘政变(就是赵高,李斯篡改传位圣旨)。 西汉的宫廷政变 1、 公元前184年,吕后幽杀少帝,另立常山王刘义为少帝。 2、 公元前180年,刘氏宗族与大臣周勃等诛杀诸吕,杀少帝,立代王刘恒为帝。 3、 公元前74年6月,霍光等废昌邑王刘贺。 4、 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刘衎,自居摄皇帝位。 5、 公元8年12月(一说公元9年1月),王莽废孺子婴为安定公,自即皇帝位,该国号新。 东汉的宫廷政变 1、公元92年,汉和帝与宦官钩盾令郑众定议,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另其兄弟就国,旋迫令自杀。 2、 公元107年,司空周章谋闭宫门,废太后,杀邓骘兄弟及用事宦官郑众、蔡伦,废安帝而立平原王刘胜。事泄,周章自杀。 3、 公元124年10月,汉安帝皇后阎氏与王圣等共谮太子,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时年十岁。 4、 125年三月,汉安帝病死。阎后等立北乡侯刘懿为嗣,即位。阎太后临朝,以兄阎显为车骑将军。四月,阎显杀耿宝等。十月,北乡侯死。阎显闭宫门,秘不发丧,与太后谋另立他人。十一月,宦官孙程等人拥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旋杀阎显等,幽禁阎太后(次年死)。封孙程等十九人为侯。 5、 146年闰六月,梁冀毒死汉质帝刘缵;梁冀立蠡吾侯刘志为帝。刘志时年十五岁,是为桓帝。梁太后仍临朝。 6、 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唐衡、单超等定谋,发兵围梁冀第,收印绶。冀与其妻自杀。悉收梁、孙两氏内外宗亲,无少长皆弃世。变卖梁氏家产,凡值三十余万万。封单超等五宦官为侯。 7、 168年,太尉陈蕃劝大将军窦武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王节等矫诏收捕武等。窦武号召北军士兵平定叛乱。王甫率剑士捕杀陈蕃。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新到京师,不明真相,节等命奂率兵平叛。窦武兵散,败死。 8、 189年,四月,灵帝死,皇子辩即位,年十四岁,是为少帝。何太后临朝,以兄何进为大将军。何进杀宦官蹇硕,袁绍劝其尽杀宦官,进不能决。七月,袁绍复劝何进召外兵以胁太后,诛宦官,乃召董卓。八月,何进入长乐宫,被宦官张让等所杀。袁绍、袁术等攻杀诸宦官。张让等劫少帝与帝弟陈留王刘协出走。尚书卢植等追之,让等窘迫投河死。董卓兵到,迎帝还宫。九月,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9、220年11月25日,汉献帝刘协禅位于魏王曹丕,东汉灭亡。 1、曹魏 (1) 249年,司马懿趁魏帝曹芳与曹爽祭扫高平陵(魏明帝墓,在洛阳南)之际,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杀曹爽等人,司马氏遂专魏政。 (2) 251年,王凌谋立楚王曹彪,在淮南举兵反司马懿。司马懿袭擒王凌,王凌自杀。牵连者均遭灭族。司马懿又杀楚王曹彪,令曹氏王公悉居邺中,派官监视。 (3) 254年10月,司马师废魏主曹芳,使仍为齐王,立魏文帝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4) 260年6月,魏主曹髦率殿中宿卫苍头官僮讨司马昭。中护军贾充命成济杀帝。司马昭委罪于成济,杀济,灭其族。迎立常道乡公曹璜,为明帝嗣。六月,即位,改名奂,是为元帝,年十五岁。 (5) 265年,十二月,司马炎逼魏主禅位,废为陈留王。魏亡,凡五帝,四十六年。 2、 吴国 258年,吴主孙亮欲杀执政孙綝,不成。孙綝废帝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是为景帝。景帝与张布、丁奉杀孙綝。 1、西晋 (1)291年,贾后命东安公司马繇杀杨骏,灭其族;改元元康,废太后杨氏为庶人,次年将其害死。 以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均录尚书事,辅政。以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进东安公司马繇为王。 东安王司马繇谋废贾后,事泄,被废。 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谋夺楚王司马玮兵权,贾后命司马玮杀司马亮、卫瓘;又以矫诏专杀为罪,杀司马玮。是为“八王之乱”之始。 (2)299年,贾后诬太子谋反,废太子,杀其母谢氏。 (3)300年,三月,贾后矫诏杀废太子。 四月,赵王司马伦、孙秀命翊军校尉齐王司马冏入宫捕贾后,旋杀之,灭其门,并杀大臣张华、裴頠等。赵王司马伦自任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以孙秀为中书令。八月,淮南王司马允起兵讨司马伦,败死。 加赵王司马伦九锡。 (4)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逼晋惠帝禅位,自立,改元建始。 三月,齐王司马冏起兵反赵王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在邺,长沙王司马乂在其国,均起兵响应。河间王司马颙在关中,遣张方助司马伦,闻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势大,反助二王。八王之乱从此发展为大混战。四月,将军王舆等杀赵王司马伦、孙秀,迎惠帝复位。 (5)306年,十一月,晋惠帝中毒死,传为东海王司马越所害。太弟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 2、东晋 (1)371年,十一月,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立会稽王司马昱,是为简文帝。十二月,改封废帝为海西县公。 (2)396年,九月,孝武帝死,传为张贵人所害。 (3)403年,桓玄废晋安帝。十二月,桓玄称帝,国号楚。 (4)418年,刘裕杀晋安帝,立琅琊王司马德文,是为晋恭帝。 (5)420年,六月,刘裕代晋,是为宋武帝。晋恭帝被废为零陵王,次年被杀。 1、刘宋 (1)424年,执政徐羡之等废杀少帝刘义符(营阳王)及卢陵王刘义真,迎立宜都王刘义隆于江陵,是为宋文帝。 (2)453年,二月,太子刘劭杀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三月,武陵王刘骏起兵讨劭。四月,刘骏在新亭即位,是为孝武帝。五月,诸军克台城,杀刘劭。 (3)465年,十一月,湘东王刘彧的主衣阮佃夫等结前废帝的主衣寿寂之等杀前废帝。十二月,湘东王刘彧即位,是为宋明帝。 (4)477年,阮佃夫等谋废宋后废帝,事泄,被杀。七月,萧道成联结后废帝左右杨玉夫等杀帝,以太后令追废帝为苍梧王,立安成王刘准为帝,是为宋顺帝。时年十一岁。 (5)479年,四月,宋顺帝被迫禅位于齐。萧道成即帝位,是为齐太祖高皇帝。旋杀宋准帝。 2、南齐 (1)494年,西昌侯萧鸾杀郁林王萧昭业,立新安王萧昭文。以萧鸾录尚书事、进爵宣城郡公。萧鸾旋又杀诸王,在外地者,多由典签执行。不久,萧鸾进爵为王。又废萧昭文为海陵王,旋即杀害。萧鸾即位,是为齐明帝。萧鸾系齐高帝侄。 (2)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废东昏侯自立,败死。 (3)500年,雍州刺史萧衍在襄阳起兵,萧颖胄奉荆州刺史南康王萧宝融在江陵起兵。 (4)501年,南康王萧宝融在江陵即位,改元,是为齐和帝。以萧衍都督征讨诸军事、假黄钺。 雍州刺史张欣泰等在建康谋废东昏侯,立建康王萧宝寅,败死。 萧衍东下,围建康。城中内变,王珍国等杀东昏侯。 (5)502年,正月,以萧衍为梁公,加九锡。二月,进爵为王。萧衍杀齐明帝诸子。四月,萧衍即皇帝位,是为梁武帝。废齐和帝为巴陵王,旋即杀害。 楼主,中国的政变与变法实在太多了,我才写到南北朝,实在太多,你要的话,看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933618-3-1.html

‘玖’ 易经八卦预测2016年后中国军事局势是大战吗

我预测2016年丙申年“甲午”月,很有可能开战,飞机、军舰都有开火的可能,在南海、东海,不然就是火山喷发、军事大规模演习,才应验丙申+甲午的数理。不宜宣传谨按理大胆预测。

阅读全文

与易经推断中国将有哪些政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如何评价华为 浏览:554
印尼豆蔻是什么 浏览:995
伊朗疫情病死率是多少 浏览:27
去越南怎么避免被坑 浏览:918
印尼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875
游钓中国怎么不更新了 浏览:547
英国短毛猫多久打针 浏览:138
上个世纪英国绅士是什么着装 浏览:855
意大利膜拜酒哪个牌子好喝 浏览:529
印尼雅加达飞巨港要多少时间 浏览:854
印度东北季风从哪里来的 浏览:374
英国约翰国王王后怎么死 浏览:803
英国犯人可以去什么居住 浏览:117
意大利面买什么牌子的黑胡椒酱好 浏览:196
印尼历史有多少个朝代 浏览:819
伊朗一年死刑犯多少 浏览:842
印度有多少个州和地区 浏览:284
中国女排哪个队属于国家队 浏览:883
国产手机为什么在越南很便宜 浏览:962
英国艾瑞生净水器效果怎么样 浏览: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