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国称霸过世界多少年最多时有多少个国家是他的殖民地为什么那个时候英国一个小小岛国那么强大
1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2曾经是英国殖民的国家共56个,地区2个(现在的国名):
大洋洲14个:澳大利亚,新西兰,瓦努阿图,图瓦卢,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瑙鲁,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巴巴多斯,基里巴斯.
非洲21个: 南非,尼日尔爾利亚,喀麦隆,莱索托,博茨瓦纳,加纳,马拉维,坦桑尼亚,津巴布韦,斯威士兰,赞比亚,乌干达,汤加塞舌尔,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塞拉利昂,肯尼亚,冈比亚.
美洲8个: 加拿大,伯利兹,圭亚那,特利尼达和多巴 哥,牙买加 ,格林纳达,巴哈马,安提瓜和巴布达.
亚洲10个: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缅甸,文莱,民主也门.
欧洲3个:爱尔兰,塞浦路斯,马耳他.
地区2个:美国的一部分(指纽约州及周围),中国香港.
注:以上56个国家中除缅甸,爱尔兰,津巴布韦,民 主也门外,其他国家现在均为”英联邦”组织成员
现在依然是英国管辖的海外领地,属地还有16个:
海外领地9个:安圭拉、百慕大、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直布罗陀、蒙拉赛拉特岛、圣海伦纳及其附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属地3个: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为“福克兰岛”) 南格鲁吉亚与南三明治群岛,皮特凯恩群岛.
皇家属地3个:根西岛,泽西岛,马恩岛.
特殊属地1个:赛普勒斯英属基地区 3工业基础强 海上位置优越 经济体制好
② 英国凭啥称霸世界几百年呢
英帝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一度豪横世界三百年。巅峰时期,统治过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那么,作为一个人口不过几千万的小小岛国是怎样做到的呢?其实英帝国在海外扩张上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和智慧招法的,在东印度公司运作上,就可窥视一斑。
东印度公司的成功,也让聪明的英国人摸索到一条属于自身特点的全球扩张之路。英国尽量避免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种简单粗暴的掠夺方式,而是像东印度公司这样,一步一步掌控住殖民地区的经济和贸易,进而征服整个地区。
实践中,英国人尝到了甜头,这种方式不但统治成本最低,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殖民效果。因此,这种办法,成为英国人最常用的主要征服方式,也是英国人的高明之处,更是它能够征服世界,成为世界霸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 英国称霸多少年
英国称霸世界300年。
17世纪的英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确立了这样一条原则,那就是英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人认为对其利益构成威胁的首先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因此英国人千方百计联合欧陆的次强和其他较弱的国家去反对那个一等强国。
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初,英国的头号敌人就是法国。但自拿破仑战败,法国走向衰落。普法战争以后,德国取代法国成为欧陆一等强国,英国人根据利益至上的原则,迅速调整外交策略,与他的世仇法国结为盟友,共同反对德国这个后起之秀。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欧陆和世界范围内的超级大国,英国人的盟友里面又毫不犹豫的加上了德国(西德)这个曾让他血流成河的国家。
至于英美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曾爆发战争,但独立战争与其说是一场外战,倒还不如说是一场内战。战争的结果仅仅使两个同种同文的国家由父子关系变为兄弟关系,其实他们还是一家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英国人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和利益至上的交友原则使其称霸世界300年,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日不落帝国。
④ 论述英国称霸世界百年的原因和表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百年”的时间范围。通常,人们将1815年至1914年视为英国霸权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在历史学上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在这段时间内,英国凭借其经济、技术、政治和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优势,确立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以下是对这一时期英国称霸世界的原因和表现的详细论述:
1. 技术优势:在1789年至1815年期间,英国的主要对手法国正处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其军事实力对英国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1804年拿破仑一世建立法兰西帝国后,法国的海军力量得到了大幅加强,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构成了挑战。英国在这一时期加大了对船用大型蒸汽机的研发,特别是在护卫舰和巡洋舰的速度上对法国形成了明显优势,迫使法国放弃了入侵英国的计划,转而进攻俄国,这为法兰西帝国的衰败奠定了基础。英国在蒸汽机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其海洋霸主的地位,并为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拿破仑的挑战,英国可能不会如此迅速地进入蒸汽机时代。
2. 经济领先:英国利用其蒸汽机技术的优势,实现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吸收了大量破产农民作为工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一进程比其他欧洲国家早了将近30年。此外,由于英国在1640年至1688年期间完成了君主立宪,政治体制平稳过渡到了民主制度,普通民众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形成了成熟理性的市民社会。这使得英国在从传统手工业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转变过程中,避免了其他国家常见的革命动荡,实现了平稳过渡。英国的这一经济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1880年左右,当时德国和美国率先发起了内燃机和电气革命,才开始缩小与英国的差距。
3. 政治稳定:英国成熟的社会形态有效地弥补了早期国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所带来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初期,国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不可避免的,这也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理论。然而,在经济发展30至35年后,国民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英国在1880年左右就实现了这一转变,从而进一步稳定了国家。而在此时期,法国刚刚战败,德国、意大利刚刚统一,美国才结束内战,俄国经历了农奴革命,日本刚进行明治维新,这些国家都无法挑战英国的地位,国际局势趋于稳定。
4. 军事强大:先进的工业技术产生了强大的经济,强大的经济进一步刺激了科技的发展,使英国在当时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工业,特别是在造船方面。这一技术优势一直保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随后被美国超越。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保证了英国全球殖民地的稳定,建立了占据地球面积近四分之一、拥有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神话般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1588年崛起后的近400年间,奠定了英语民族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随着英国在1880年的盛极而衰和1900年的衰落,美利坚合众国接过了英语民族发展的重任,呈现出了现在的“Pax Americana”(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这一百年的和平,并不是指百年间没有战争,而是指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没有爆发卷入整个欧洲的超级战争。
⑤ 英国霸权一共延续了多少年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1588年到20世纪中叶,约三百七十年。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霸权的建立。 公元1921年,爱尔兰独立,标志这霸权开始衰败。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
./question/7425398?si=5
英国 历史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公元1-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枯灶 *** ,王权遭抑制。
1338年至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欧没毁扮共体。
info.service.hc360/
罗马人占领时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叶斯·凯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军入侵不列颠
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迪厄斯(Claudius)率军征服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与丹麦统治时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97年:圣·奥古斯丁到达不列颠,使余坦当地人昄依基督教
公元832~860:肯尼斯·麦克阿尔平统一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
诺曼底王朝1066~1154
公元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
公元1086年:发布《末日审判书》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继承王位,金雀花王朝开始
公元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由封建贵族提出的《大 *** 》
13世纪初: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创立
公元1277~1288:英格兰征服威尔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战争"
公元1387~1394:乔叟写作《坎特伯累故事集》
兰卡斯特王朝1399~1461
公元1413年:苏格兰第一所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约克家族与兰卡斯特家族之间的"玫瑰战争"
约克王朝1461~1485
公元1477年:威廉·卡克斯顿出版印刷第一本书
都铎王朝1485~1603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
公元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统治英国达45年之久
公元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
公元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公元1603年: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公元1620年:对新教徒的镇压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公元1642~1651年:英国内战爆发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
公元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公元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设立
公元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公元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
公元1698年:伦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公元1707年:英格兰、苏格兰合并,形成"大不列颠王国"
汉诺威王朝1714~1917
公元1721~1742年:罗伯特·沃尔浦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
公元1760~1830年:工业革命
公元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公元1801年:合并爱尔兰,"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成立
公元1837~1901年:维多利亚时代
公元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温莎王朝1917~
公元1921年:爱尔兰独立
公元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公元1952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⑥ 英国为何能够称霸世界几百年
作为一个岛国的英国,能够做到称霸世界200多年,这样的成就绝对不会是一场偶然,必定是有着他过人之处的地方。而英国在七年战争之中的表现无疑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真正的焦点。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所表现出来的谋略,使得自己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赢家。光着就很说明问题了。
大家知道,七年战争被一些人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说明它仅次于第一、第二世界大战。而这场大战的中心就在持续了七年的欧洲大陆混战,几乎包括了欧洲所有国家,而岛国英国虽未直接登陆参加中心战场的战斗,但它却尽显智慧和谋略,与四面楚歌腓特烈统治的普鲁士结盟,让随时面临灭国危险的普鲁士有底气英勇战斗,最终使自己成为这场战争最大赢家。
那么,当时英国是怎样考虑的,要与几乎被所有欧洲强国包围的腓特烈普鲁士结盟呢?其实,英国选择支持身处恶劣环境的普鲁士,这就足以看出英国的胆识与谋略。
保持欧陆均势
大陆均势策略是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基本外交政策。所以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进入后期时,英国从保持大陆均势的角度考虑,通过《亚琛和约》,使奥地利失去了美丽富饶的西里西亚。不仅限制了奥地利这个盟友在欧陆的做强,同时还把普鲁士这颗钉子钉在了法、奥、俄三国的中心。让这三个欧陆强国不能产生有效合作,形成挑战英国的力量,使欧洲大陆的格局更加混乱。
因为英国是岛国,所以它的实力主要在海上。为了不让欧洲大陆有能够威胁自己的国家存在,英国主要采取代理人战争的方式限制打压欧洲大陆各强国。在七年战争之前就曾扶持法国对抗西班牙,后来法国强大了,又和奥地利勾搭在一起,利用奥地利来制衡法国的扩张。再后来法、奥、俄三国,看到普鲁士在继承人战争中的锋芒初露,就联合准备消灭普鲁士。这让英国人十分不安,如果这种联合升级到整个欧洲大陆的联盟来对付普鲁士,这对英国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情,尽管英国海上力量强大,但也无法面对整个欧洲。
削弱争霸对手
英国、法国这对好基友,曾经联合收拾了第一任日不落帝国西班牙。西班牙被它们打得江河日下后,两国便开始满世界的争夺西班牙原来势力范围,圈占殖民地和贸易线路,都想称霸世界,成为下一个日不落帝国。当时作为岛国的英国除海上力量稍强于法国外,国家实力还是远远不如法国,一旦法国成为欧陆霸主,就会威胁英国。英国的担心并非多余,这一点在后来拿破仑拿到欧洲统治权的时候就得到了证明。当年如若拿破仑不远征俄国,如若法国没有英国在背后掣肘,欧洲也许会在两百年前就成为统一的国家了。
所以,在英国看来奥地利攻击普鲁士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但是法国、奥地利、俄罗斯三国联合进攻普鲁士,这种局面就让英国产生忧虑,也是英国不能容忍的,这样一来英国就会义无反顾地帮助普鲁士。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转移对手目标,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的英国聪明智慧之处,就是体现在为普鲁士定期提供战争援助资金和少量的军事支援上。以此保证普鲁士不倒牵制住法国、奥地利、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国的军事实力。当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法国的军事力量被集中吸引到普鲁士战场之际,恰是英国军队兵临法属殖民地城下之时,英国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法属加拿大、印度这两块大殖民地。
此时的法国正深陷普鲁士的战争泥潭之中,想抽身回顾它的殖民地已经为时晚矣,英国人则乐收法国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殖民地,斩获了更加广大的贸易市场和战争动员能力。
置死地而后生
七年战争前普鲁士的处境极不乐观,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其实七年战争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有关联的,或者说它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继续。腓特烈在这场战争中指挥才能以及普鲁士军队的强大作战能力都得到充分展示,又夺得了西里西亚,这无疑是对哈布斯堡家族神圣罗马帝国皇族权威和其欧陆霸权的挑战。这样绝好的矛盾怎样能逃过英国人的法眼,于是普鲁士就自然成为了英国人制衡奥地利的最合适的盟友人选。
正当整个欧陆都跃跃欲试为消灭普鲁士而加紧准备之际,腓特烈也发现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等原来的盟友,都在自己那位可爱的表妹活动之下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成为了自己不折不扣的敌人,还拽上了俄国这个庞然大物。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对于腓特烈只有置死地而后生一条道可走,所以当英国也想与其结盟时,两国一拍即合成为盟友。后来通过实战的检验证明了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尽管英国人直到罗斯巴赫会战才完全确认腓特烈普鲁士的军事价值,为其定期提供战争援助资金,给了一度山穷水尽的普鲁士以有力支持。当然在这当中英国人也十分谨慎小心,在之后俄国出现反转并与普鲁士缔结和约后就马上单方面的停发了定期的战争援助资金,因为担心亲手再造出一个强大的对手。
结束语
总之,七年战争中英普联盟是历史的必然。从英国的角度看,选择普鲁士是其欧陆均势策略,限制欧洲大陆产生霸主的需要,也是其扫平争霸世界道路上的障碍,削弱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法国的需要。从普鲁士的角度看,当时的普鲁士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为生存计,所以毅然决然选择了在当时最为合适的英国作为盟友。双方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但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虽然两国各自的目的不同,但却产生了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英国的欧陆均势政策玩到了极致,而极具军事天赋的腓特烈在这场战争中表现更为抢眼。普鲁士不负英国拽住消耗了各强国,几乎让英国躺赢世界殖民霸权,为日后成为世界霸主铺平道路;有了英国的支持,不仅使普鲁士安然无虞,还因此打下了欧洲五强的基础。
其实,当年英国的选择腓特烈大帝也不无风险。七年战争打得最为艰苦惨烈之时,腓特烈大帝曾一度两次产生自杀的想法。如若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真的折了,那么,对于英国来说后果可想而知。然而,这正是大英帝国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