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国王子为什么都要参军,又为何穿军装结婚
传统,英国贵族都有入伍的传统,并且入伍后都会成为军官,而穿着军服结婚可以说是全世界军人的权利吧
❷ 怎么看待欧洲王室和平民通婚
个人认为,王室和平民通婚不能简单看成是王权衰落的表现,应该把它放到历史中看,看成是君主制发展变化的产物;当然,如果是以传统、前现代的眼光看待“王权”,那这种王权的确是衰落了,王室和平民通婚可以看成这种衰落的标志。
统治者联姻的意义:第一,在等级制社会,社会地位高的群体要通过婚姻维护和拓展自己的地位、权力和财富,比如通过婚姻结交盟友、兼并土地;第二,上流社会围绕等级形成阶级意识、身份认同和优越感,不和中下阶层发生交往。
首先,欧洲的宗室(ruling houses,即统治者家族,不一定是国王的家族)之间通婚,并不是天经地义的,本身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世纪,欧洲在政治上实行封建的等级君主制,各级封建领主即便互相存在封君封臣关系也都被视为君主,是同一个社会阶层的成员,他们的家族之间联姻不是贵贱通婚。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进入主权国家时期,君主是一块土地的主权者、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各级贵族要么变成君主(如勃兰登堡选侯变成普鲁士国王),要么变成君主的臣民,不再和君主处于平等地位;君主家族只有和另一国君主家族联姻才是平等者之间通婚,贵贱通婚的概念开始进入法律,宗室成员通婚成为主流甚至是绝对规范。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之后,君主制在欧洲遭到重大挫败,德国、俄国、奥匈等国的君主制被推翻,从这时起,宗室联姻开始迅速衰退,直至二战后逐渐绝迹。在这个时期,上面所述的传统上联姻的两种意义不复存在:第一,各国君主要么被推翻,要么在君主立宪制之下成为虚位元首,不再占据大量的政治经济资源,他们之间联姻对于维持和拓展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不再具有意义;第二,平等成为主流思潮,各国的王室无法再居高临下地对待本国臣民,把他们看成低于自己、不能社交的存在。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随着民主化和大众政治的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否定了过去泛欧洲的“君主大家庭”概念,各国民众越来越不能接受本国君主的配偶是外国人;于是各国宗室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种“民族主义转向”,告别了过去的泛欧主义传统,对自己进行了民族化、本土化改造,而选择和本国人结婚就是重要一步。
因此,王室和平民通婚主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甚至是王室自我改造、自我转变的手段;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确是传统对时代的妥协。因此,如果把君主制看成传统的、等级制的存在,那么从宗室通婚到和平民通婚,确实标志着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君主制衰落了。
以上是外部视角、客观视角。我还想补充一个内部视角、主观视角,也就是王室成员选择配偶时个人的主观意愿。人们经常把王室成员的婚姻看成一种规范或习俗的产物,却忽略了王室成员本人的意愿可能发挥了多大作用。我认为,现代王室成员和平民结婚,的确是时代发展、习俗变化的产物,但同样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王室成员自己越来越能接受、越发愿意选择和平民结婚。
通俗地讲,大家说结婚要“门当户对”,你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文化方面的规范,但你可能也会觉得和与自己类似的人一起生活才舒服。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平等化的结果是,即使在保留君主制、贵族制的国家,比如英国,这些传统的等级社会精英的社交范围也在空前扩大,他们和平民百姓的社交距离大大拉近,也就有了谈情说爱、谈婚论嫁的可能,而这在19世纪以前的欧洲是难以想象的。
具体拿英国王室来说,一战以前,王室成员基本认为,只有欧洲其他宗室的成员才是结婚对象;英国国内的一干大贵族在财富方面可以傲视来自德意志小君主国的阿尔伯特王子,但后者拥有前者没有的可以和维多利亚女王结婚的身份。一战以后,宗室联姻退出历史舞台,英国的王室成员开始普遍选择和英国贵族家庭的成员结婚,因为长期以来,英国王室在国内、在家庭内部的生活方式和英国的贵族具有高度相似性(对赛马等上流社交活动的参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等等),他们传统上就一直在一起社交,对彼此的相处感到舒服;所以,王室成员在放弃宗室联姻后,可以非常自然地选择和英国的贵族联姻——在1936年乔治五世去世时,他五个成年子女中的三个都选择了这种婚姻:约克公爵阿尔伯特王子娶斯特拉思莫尔伯爵的女儿(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王后),玛丽公主嫁给哈伍德伯爵的儿子,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王子娶巴克卢公爵的女儿,这三桩婚姻都得到他们父亲和整个上流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而爱德华八世拒绝类似的婚姻、选择离过婚的美国女子辛普森夫人的行为就被视为不可接受的离经叛道。
1947年,伊丽莎白公主(伊丽莎白二世)嫁给菲利普亲王,实际上不是典型的旧式王室联姻,因为菲利普虽是希腊王室成员,但在婴儿时就被父母带到英国定居,后来在舅舅蒙巴顿勋爵的照料下长大,成长经历和生活方式基本是英国贵族式的;公主嫁给他,不是因为他是希腊王子,而是因为公主的社交圈十分狭窄,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彼此然后相爱。这不是典型的王室联姻,而更像是当时英国占主流的王室和贵族通婚,和女王父母的婚姻类似。
1981年,查尔斯王子娶斯潘塞伯爵的女儿戴安娜,也是因为他们同样作为上流社会的成员,得以在同一个圈子交往,查尔斯认为他们会有共同语言。但是,这场婚姻成了王室-贵族通婚的最后一例,原因是,二战后的社会状况又发生了极大变化:贵族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阶层逐渐消失、融入平民,而戴安娜就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她虽然是伯爵的女儿,但几乎没有继承任何老式的贵族家庭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性情十分平民化、城市化。
戴安娜和老派保守的查尔斯以及王室其他成员格格不入,但是,她通过对自己两个儿子的言传身教,在个人婚姻失败的同时,非常成功地改造了王室的气质,塑造了王室的未来,让英国王室在威廉和哈里一代实现了“平民化转向”,连贵族式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放弃了。这就是为什么威廉会选择平民凯特作为结婚对象:此时,贵族作为一个独特阶层在英国也已经消失,而威廉作为王室的新一代,发现自己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和大学同学凯特没有本质差别,谈情说爱和谈婚论嫁也就不成问题了。
不知道我说清楚没有。王室和平民通婚的问题,既要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观察,理解为传统王室理念的衰败和王室自我转型变革的产物,也要看成王室成员个人观念的变化和个人婚恋选择的结果。
❸ 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的爱情经历
读书的时候耍朋友,然后分了,然后在和好,然后在分了,最后结婚了,就是这样的
❹ 凯特和梅根,同为英国王室高颜值王妃,为何命运大不相同
作为英国王位的继承人,威廉王子和哈里王从一出生就受到了大众媒体的关注,别说在英国,哪怕是全世界,这两个王子都能频频登上媒体头条,关于他们的八卦,也总能赚足眼球。
曾经被众多少女视为梦中情人的威廉和哈里王子,如今也已经双双结婚。
从这中间,咱们也可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种族主义的幽灵仍然时刻注视着这个世界,真正的人人平等,恐怕还得等到数百上千年后才有可能实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