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上英国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新中国的
1949年以前,英国与中共并没有官方接触。1949年4月,“紫石英”号炮舰事件使英国与中共在军事上、政治上首次发生接触,当然这是一次不愉快的接触。英国对中共发出了一些威胁,但根本没有能够付诸实施。
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英国表现得最为务实,眼看着人民解放军横扫大陆,而英国在中国有着庞大的经济投资(当时超过10亿美元),英国政府便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先行一步,试图与中国人民政府建立事务联系,并且放出“不干涉中国内政”和“准备研究承认”的空气。
在这种立场下,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向中共靠拢的行动。
9月28日,在第四届联合国大会进行一般性辩论时,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发表言论:英国政府不试图干涉中国选择它的政府,但是,中国曾经承诺了对某些国家的义务必须尊重。
9月29日,英国政府外交部发表了《英国在华投资的研究报告》,其中特别强调英国在中国拥有“经济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月3日,贝文表示,英国是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于中国对待英国侨民的待遇和一般态度。
10月10日,英国外交部训令他派驻广州的外交人员,不得跟随国民党方面前往台湾。
之后,英国政府又将驻国民党政府大使史蒂文召回伦敦,要他提供英国政府是否应迅速承认中国的意见。
11月,英国在马来西亚的柔佛召开驻远东外交人员会议,由英国驻东南亚高级专员麦克唐纳主持,会议着重讨论了英国是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讨论的结果是,从各方面看来,承认较为妥当,建议伦敦采取积极行动。11月9日至11日,英美法三国外长在巴黎讨论武装西德问题,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将英国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图通知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艾奇逊对贝文施加压力,要英国在承认问题上,必须同美国保持一致,贝文仅仅让了一小步,答应可以延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期。
延迟并没有多长时间,1950年1月6日,贝文就致电周恩来,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英国宣布撤消其对国民党集团的外交承认。
㈡ 中英第一次外交接触——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1793年的清干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派遣了马戛尔尼使团,以庆祝干隆皇帝寿辰为名,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进入中国市场并收集情报,这一事件被称为马戛尔尼访华。
这次中英之间的首次外交接触,由于双方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两国政府在维护自身体制和传统上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这导致了谈判的破裂。当时的欧洲对中国的崇拜之情,如马戛尔尼,深受伏尔泰等思想家的影响,渴望从中国学习,但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其急需新的市场和原料来源,这成为此次出使的主要目的。
使团带来的19宗、590余件礼物,包括天文仪器、船模等,展示了英国的科技实力,但并未得到清廷的充分重视。尽管如此,清政府仍按照传统对贡品进行了处理,而部分礼物早已通过民间贸易进入中国。马戛尔尼的六项要求,如开放更多港口、设立商馆等,反映了英国希望扩大商业利益的意图,但清朝的自大心态和对领土、关税主权的坚持,导致了谈判的失败。
廓尔喀之战的胜利,使得英国意识到与强大中国合作的必要性,但清朝的军事胜利和对英方要求的忽视,使得这次外交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马戛尔尼的出使,既是中英交流的尝试,也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错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会,同时也影响了欧洲对中国的看法。
马戛尔尼,这位出身苏格兰贵族的官员,曾担任过加勒比群岛总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直至被任命为访华使节。他的使命及其所携带的“贡品”,虽然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欧洲对东方的探索和野心,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㈢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始末
1.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日军进攻东南亚,切断了中国与外界的运输线。为保护这些线路,中国远征军准备入缅作战。
2. 1941年12月,日军进攻缅甸南部,逼近仰光。中、英、美三国在重庆召开会议,决定中国将出兵缅甸对抗日军。
3. 中国远征军十万大军南征,英国人对中国的意图有所猜疑。美国推动中缅印战区合并,并派史迪威将军协调中英军队关系。
4. 1942年3月,戴安澜率领第200师抵达缅甸南部重镇同古,与日军发生激战。尽管日军猛烈轰炸,同古防线仍得以保持,但11天后因英军撤退,第200师不得不突围。
5. 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在平满纳地区准备与日军决战。然而,英军在仁安羌的防线崩溃,被日军包围。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成功解围,获得英国女王的勋章。
6. 尽管中国远征军在入缅初期取得一定胜利,但由于协作不力,最终面临溃败的命运。
㈣ 英国侵藏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英国分别于1884年和1903年发动了两次侵藏战争,那么你了解英国侵藏战争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英国侵藏战争的起因,希望能帮到你。
英国侵藏战争的起因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华的逐渐加剧与清政府的日趋衰朽,西藏地区也遭到英帝国的武装侵略。
印度在英国殖民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为确保能长期稳定地在南亚次大陆获取经济利益,英国人提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战略思想,核心内容包括: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便是这三个缓冲区之一。1865年,英国把不丹也纳入英国殖民势力的范围。虎视眈眈的英军已经距西藏咫尺之遥。
沙皇俄国此时正在为实现南下印度洋战略积极活动,侵略矛头也直指我国西北、西南地区。
沙俄的举动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构成了一定威胁。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寻找进入西藏的时机,此时发生的“马嘉理事件”正好提供了机会。1874年,英国派军官柏郎率领近200人的武装“远征队”从缅甸出发,到我国云南探测通往内地的路线。驻北京的英国使馆派翻译马嘉理前往接应。1875年2月21日,武装探路队在腾冲蛮允山寨与景颇族群众发生冲突,马嘉理开枪打死多名群众,愤怒的山民将马嘉理及其随员击毙,将探路队逐回缅甸。
事后,英国立即给清政府施加强大压力。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被迫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了《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除“赔款”“谢罪”外,还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
英国侵藏战争的背景
19世纪和20世纪初,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由于对印度这一“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和英国“食品篮”的高度重视,确保英国能在南亚次大陆长期稳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根据印度的 地理 特点和周边环境,英国的战略家们逐步提出了所谓“拱卫印度安全”的“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的战略思想。三个“缓冲区”中,第一个就是“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保证印度不受中国威胁”;第二个是印度洋,使“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在英国的控制之下”;第三个是“阿富汗,它挡住了沙皇俄国。”① 两个同心圆是指,内圆:印度西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尼泊尔—锡金—不丹—阿萨姆邦—印度东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外圆:波斯湾的酋长国—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国。② 一个内湖就是英国控制的印度洋。
从这一战略构思出发,英国必须从印度向北入侵喜马拉雅诸山国,进而对西藏进行侵略。此时沙皇俄国也在觊觎新疆,企图进而南下与英国争夺西藏。但是,沙俄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威胁,远不如英国严重和直接,其主要方式是进行 政治 上的笼络。
英国按其从印度北侵的既定方针,1835年向锡金租得大吉岭地方,作为东印度公司的“避暑地”。从此,英国在喜马拉雅山区有了立足之地。1846年,英国吞并印度西北部的查谟—克什米尔地区以后,又悄悄侵占了原属于我国西藏地方的拉达克地区。1860年,英军进攻锡金,并于1861年囚禁了锡金王,强迫其签订英锡条约,占领了锡金的许多土地。1860年,英国同尼泊尔签订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对尼泊尔的控制。1864年,英军进攻不丹,1865年强迫战败的不丹与之签订条约,强占不丹的大片土地。此后,英国即以锡金为入侵西藏的跳板,在锡金境内大举修路,步步北上,以逐步实现“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保证印度不受中国威胁”的战略意图。
英国侵藏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英帝国通过两次侵藏战争,攫取了种种在藏特权,为英国后来在西藏从事分裂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边疆危机,为以后中印边界纠纷埋下了祸根。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虽然无力同英国抗衡,但强烈的刺激促使清政府很快采取了开发西藏的系列 措施 ,为西藏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西藏民众殊死抗击英军的英勇行为,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西藏人民面对强敌入侵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被铭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中。
猜你喜欢:
1. 英国历史上被入侵过几次
2. 廓尔喀侵藏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3. 世界上国家间最大的陆地争议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