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雒這個姓在全國有多少個
雒字為姓,早於漢代。可考之人,首推雒陶。《古今人表》上說雒陶是舜時人(也有人認為系雄陶之誤)。漢代有雒功、雒林,《印藪》中收有他們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駱、絡並列其中。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又名《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姓苑》。明朝楊慎著《稀姓錄》其中《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查《清明進士錄》,有雒姓六人:雒遵(嘉靖進士,尚寶卿)、雒昂(右副都御史)父子,三原人,雒於仁(涇陽或三原人)雒宗昂,(咸豐時靖遠人),另山東河南各一。巫聲惠編著的《中華姓氏大典》援引明凌迪知撰《萬姓統譜》與《氏族典.五三五》,還提到幾位明朝人:雒僉,洪武僉都御史;雒守一,三原人,進士學正;雒銘,三原人,弘治進士;雒應吉,涇陽人,大理評事;雒有信,祁縣人;雒任重,墊江人,萬曆進士。湖北陳士元撰《姓觿》(1566年)其中《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可能同源於古雒國。
宋仁宗景佑二年(1168年)鄧名世父子撰《古今姓書辨證》的《十九鐸》篇引《馬援傳》:「糎泠縣有雒將,乃徵貳徵側之父」,王應麟撰《姓氏急就章》也提到「交趾人雒將女徵側」,不過這兩處的「雒」指的都不是姓,而是越南人的祖先雒民。北魏鸝道元《水經注,葉榆河》引《交趾外城記》曰:「交趾昔未有郡縣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候。立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授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三年得┅┅ 後朱載(此字左下鳥,非車)雒將子名詩,索糎泠雒將女名徵側為妻,側為人膽勇,將詩起賊,攻破州郡,服諸雒將,徵側自立為王。」」後馬援拜伏波將軍前去征討,斬徵貳徵側而歸。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糎泠縣,漢光武置交趾刺史,諸雒將主民如故。據徐中舒考證:《交趾外城記》為三國時吳人作品,距馬援二百年,比較可信。此外明安南氏(越南)無名氏撰《越史略,國初沿革》(卷一)「交趾遠在百越之表┅┅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曰越棠┅┅至周莊王時,嘉寧部有異人焉,能以幻術服諸部落,自稱雒王,都於文郎,號廣郎國(即中國史籍中的夜郎國),┅┅傳十八世,皆稱雊(雒)王,┅┅周末,為蜀王子泮所逐而伐之,泮築城於越棠,號安陽王。」也就是說從戰國後期至西漢初期,越南北部的紅河下游,一直是雒民居住之地。在這里有一個叫文郎的國家,國中有雒王,雒候,雒將統治雒民。東周末年,秦滅巴蜀,蜀之開明王泮南遷越南,滅了夜郎國,又建立了一個在越南史籍中稱之為甌雒國的國家,其王為安陽王。(安陽王、開明王,古漢語發音一致。)雒民與蜀民組成的甌雒國國民就是現在越北壯語系少數民族的祖先。
「甌雒」在《史記》、《漢書》中叫「甌駱」。《後漢書》中提到「徵側徵貳」時說「雒將之女」。但是「雒」字並非從越南傳來, 雒姓的祖先也好象不是內遷的甌雒國國民。倒是漢高祖在蜀民原居地置雒縣(隸廣漢郡)值得叫人懷疑,是不是和甌雒國的雒民有聯系。不過我想洛陽人移居於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最遲在秦漢時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605年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尊重了一下歷史。《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於商朝時已出現雒邑,公元前1037----1035年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 即「國之中心」)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周禮》夏官方氏「(豫州)其川熒雒」,天官序言「辯方正位」鄭玄(漢)注「太保朝至於雒」;《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馬黑身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之《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另外,《金文大詞典》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見於周雒盨)。由此可見,盡管「雒」字還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銘文中發現,而 「洛」字在金文中出現過許多次,但是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 「雒」字了。
「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雒,鵋鶀也。怪鴟。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的說法,它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假定此說屬實,難道他沒有想到雒——鴞——貓頭鷹——惡鳥?別忘了,劉秀可是個讖緯「專家」。因此上,只能解釋為至少到東漢,貓頭鷹的名聲還沒有被搞壞。也就是說,把貓頭鷹說成是一種惡鳥,應該是漢代以後的事。否則也無法解釋我們的祖先要取這么個姓。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我認為「雒」 可能在商代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前面已經提到,商朝時已出現雒邑),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武王伐紂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周公旦遵照武王遺志,在商代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 即「國之中心」)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也不是沒有可能,及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但是叫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鴻篇巨著《史記》沒有一個「雒」字,凡「雒」字皆作「洛」字,不知為何?「雒」、「洛」之間的關繫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弄不明白,其實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文字學家至今也搞不清楚,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千古之謎
『貳』 三國時期各州下轄郡,各郡下轄縣
東漢及三國時期的州郡劃分大致如下:(天下分為十三州,另有洛陽一地稱為司州或司隸。三國時期,各國為方便管理,對部分郡縣又做了重新劃分,下有敘述。
因此「州」是大於「郡」的,至於「八十一州」和「四十一州」的說法,可能是演義的作者將三國時期的州與後世所謂的州搞混了,因為後來諸朝開始設「道」、「省」等行政單位,而「州府」變成了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市」的行政單位。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其他的稱謂錯誤,比如州的長官,在東漢時稱「州刺史」,黃巾之亂後為方便管理聽劉焉建議改成「州牧」,完全掌握軍政大全。而書中的某些地方卻稱「X州太守」,是錯誤的。)
司州: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轄55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治所——河南(今洛陽市東)
幽州:分置涿郡、代、上谷、漁陽、遼西、玄菟、樂浪、右北平、燕國、遼東屬國等十郡一國一屬國,下轄69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北、遼寧與北朝鮮。治所——薊(北京城西南)。
冀州:分置魏郡、廣平、陽平、鉅鹿、常山、安平、平原、樂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間、清河、趙國、中山國等十三郡二國,下轄123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北、山西東部、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之地。治所——鎬(hao)(冀柏鄉縣北)
並州:分置太原、上黨、樂平、西河、雁門、新興等六郡,下轄44縣,屬魏地。約於今山西省與陝西省部分。治所——晉陽(太原市西)
青州:分置齊郡、濟南、樂安、北海、城陽、東萊等六郡,下轄62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與遼寧省遼河以東之境。治所——臨錙
兗州:分置東郡、濟陰、山陽、泰山、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等四郡四國,下轄71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西界與河南省東北。治所——昌邑(今魯金鄉縣西北)
豫州:分置潁川、汝南、弋陽、陳郡、譙郡、魯郡、梁國、沛國等六郡二國,下轄94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南省。治所——譙(皖亳縣)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東海、琅琊、東莞、廣陵等六郡,下轄50縣,屬魏地。約於今江蘇省、山東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縣之地。治所——郯(魯郯城縣西南)
雍州:分置京兆、馮翊、扶風、北地、新平、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安定等十郡,下轄70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甘肅省東部。(雍州很奇怪,我查了許多資料,沒有一個提到它的治所的,所以抱歉了!)
涼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轄44縣,屬魏地。約於今甘肅省。治所——隴(甘清水縣北)
荊州:南陽、南鄉、義陽、江夏、襄陽、魏興、新城、上庸等八郡65縣屬魏地;南郡、宜都、建平、武昌、蘄春、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營陽、始安、邵陵、貴陽、始興等十六郡102縣屬吳地。約於今湖南、湖北、廣西北境、貴州東北部、四川東部以及廣東連縣等地,腹地頗大。治所——漢壽(湘常德市東)
益州:分置蜀郡、犍為、江陽、紋山、漢嘉、朱提、越雋、牂柯、建寧、興古、永昌、雲南、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涪陵、武都、陰平等二十一郡,下轄146縣,屬蜀地。約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治所——雒(四川廣漢市,後綿竹,再成都)
揚州:淮南、廬江等二郡十四縣屬魏地;丹陽、新都、會稽、臨海、建安、東陽、吳郡、吳興、豫章、廬陵、鄱陽、廬江、臨川、安成、廬陵南部等十四郡一都尉146縣屬吳地。約於今江蘇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數省之地。治所——歷陽(皖和縣,後遷壽春
交州:分置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九真屬國、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鬱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十五郡一屬國一都尉,下轄104縣,屬吳地。約於今廣西、廣東二省與越南國;後吳分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鬱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九郡,都尉另置廣州
治所——廣信(桂梧州市)
在歷史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共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占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於是劉備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
江東六郡指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廬江六郡。
『叄』 清朝時期有白砂糖嗎
古代主要是蔗糖,但基本上也算白砂糖了。
白砂糖
白砂糖、綿白糖都稱白糖,蔗糖含量一般在95%上。白砂糖顆粒均勻整齊、糖質堅硬、鬆散乾燥、無雜質,是食糖中含蔗糖最多、純度最高的品種,也是較易貯存的一種食糖。
據近代考古學方面的成果,遠在史前時代,人類就已經懂得從自然界中的物質,例如蜂蜜、鮮果等之中獲取甜味食物了,但這些甜味食物還只能算自然物質而不能算人類的加工製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糖業發展基本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等三個大致階段,這是世界糖業發展總的趨勢,而我國則是這個總趨勢的典型國家。早期的製糖工藝在我國的起源很早,據考證,早在殷商末年,我們的先民們就知道用穀物來製造甜味食品了。在西周時期的詩歌總集《詩經》之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的詩句,詩的意思是在西周遠祖的古公亶父時代,周人西遷到了周原(今陝西岐山),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即使野菜也象飴一樣的甜蜜。據此我們可知,至少在西周以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知道飴這種東西了。所謂飴,就是一種以穀物為原料製成的澱粉糖,現在一般叫麥芽糖,也稱飴糖。史實證明,早在蔗糖問世之前,作為甜類食品,飴糖的食用已經很普遍了。飴糖的製造是以穀物的澱粉摻和麥芽再經過醣化熬煮而形成的粘稠狀製品,民間流傳十分廣泛,從西周至唐代之間的史籍中都有許多食用和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餳哺》中記敘最為詳盡,乃至直到今天,一些家庭式作坊仍然沿用古老的傳統工藝進行生產並供應市場。
在甜味食品之中,蔗糖比飴糖更為重要。世界上蔗糖的發源地有兩處,一處是古代的印度,這在其古籍《吠陀經》中可以知道;另一處就是古代的中國,最早的文字資料見於戰國末年愛國詩人屈原(也有人認為是宋玉)所作的《招魂》,其中有「靦鱉炮羔,有柘漿些」句,意為在烹煮鱉魚和煎炸羊羔這些美味食品的時候,還要淋上一些「柘漿」調味。所謂柘漿,也就是指甘蔗榨出來的甜汁,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至少在戰國末期,位於南方的楚國不但已經有了甘蔗的種植,而且人們已經能夠懂得榨出其中的甜汁來作烹調食物時的調味品;又由於《招魂》一詩通篇描寫的是民間常見的招徠亡魂的風俗禮儀,與之同時描寫的還有稻、麥、雞、牛等民間常用的食物,這足以說明蔗類製品的榨取與食用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
到了西漢時代,蔗類製品的應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劉歆《西京雜記》曾述及「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
,所謂石蜜,即是指以甘蔗為原料製成的固態製品,這與戰國後期的液態「柘漿」,應該是一個技術上的進步。高帝即是指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可知漢初的蔗糖製品尚是稀罕之物,否則就不會作為貢品上獻於皇帝。當然,漢代之際柘漿依然存在,不過功能又有了進展。元鼎五年(前112)十一月辛巳朔旦,漢武帝祀於甘泉宮,令司馬相如等數十人賦詩稱頌,共同製作了《郊祀歌》十九章,中有「泰尊柘漿析朝酲」之句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甘蔗汁可以解去貴人們早上猶未退去的宿酒。由此可見,至遲在西漢中期,人們使用甘蔗汁,不但是一種常用的調味食品,還往往用來作解酒之用。
同樣也是這個司馬相如,他的名作《子虛賦》,其中在描述楚國的物產如何豐富時,也有「諸蔗猼且」的文字表述,其中「猼且」即是古代的芭蕉,不屬於本文的討論范疇,而「諸蔗」就是甘蔗。這可以說明,大致在司馬相如在世時的西漢中期這兩百餘年之中,對於蔗汁的食用已經成為社會上層人物比較常見的事情。
我們可以認為,在西漢中期的漢武帝時代,蔗糖的製取與食用應該是相當普遍的事情,這不但在司馬相如的文賦中屢有出現,同時也見於同時代的其它人,例如東方朔的《神異經》:「南方有??之林……促節多汁,甜如蜜,咋嚙其汁令人潤澤……多則傷人。是甘蔗能減多益少,凡蔗亦然。
」「??」一詞,後來逐漸寫成了「甘蔗」。它不但指出了蔗類植物的產地,甚至還指出了「多則傷人」這樣科學論斷,這與當代醫學之中認為糖類製品不宜多吃是相一致的,筆者據此認為,如果不是因為蔗糖食品的相應普及,當時的人們是不可能知道其「多則傷人」的醫學知識的。
值得一提的還有近代的考古成果。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所出土的簡牘中有「糖一笥」的記載,筆者認為,其物能放置於竹笥之中,當是固態的製成品而無疑。這不但與戰國時期液態的「柘漿」,在技術上可說是大大地進了一步,而且與漢初越國王獻與高皇帝的貢品石蜜,在其普及性方面也有了進一步的拓展。
到了東漢的張衡著《七辨》,其中有「沙飴石蜜」的稱謂。所謂「沙飴」,即是指結晶狀糖類製品。我們知道,澱粉糖呈粘稠狀,而要想得到結晶狀糖類食品,除了蔗糖是不可能有第二種取代物的。應該說,最起碼在東漢時期,人們已經能夠食用到具有砂糖雛形的蔗糖製品了。西漢末年劉向作《杖銘》說:「都蔗雖甘,殆不可杖,佞人悅己,亦不可相。
」在銘中,劉向將甘蔗的特性用作人們常識的類比,可見甘蔗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
二、 三國時期至唐代以前的食糖簡況
《三國志·吳志》中記載:吳主孫亮曾使黃門(宦者)取交州所獻「甘蔗餳」食用。所謂甘蔗餳,也就是蔗糖。如果說戰國時代屈原所知道的「柘漿」還是一種稀薄的液體蔗糖的話,那麼三國時代的「甘蔗餳」則已經已經是真正意義上蔗糖了,它的形態是一種特意為之的粘稠狀,其軟柔的特性更能適應人們的食用,其意義就象今天的人吃軟糖遠多於吃硬糖一樣,這與戰國時代相比確實進了一大步。此外,這則記載還明白地告訴了後人「甘蔗餳」的產地是交州,也就是現在的廣西南部及越南北部一帶。由於甘蔗是一種熱帶、亞熱帶植物,三國時期的「甘蔗餳」來自於交州,這是合乎甘蔗生長特點的。
晉代嵇含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孫子,其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圍數寸,長丈余,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笮(榨)取其汁曝曬數日成飴,入口消釋,彼人謂之石蜜。
」這則記載明確地說明了當時甘蔗的產地和蔗糖的生產方法。與之同時期的古《南中八郡志》(今已佚,唐宋之際尚存)有這樣的記載:「笮(榨)甘蔗汁,曝成飴,謂之石蜜。」這與《南方草木狀》和記載是基本相同的,「南中」一詞,古代泛指南方的的廣大地區,最早出現在《魏書·李壽傳》中:「封(李壽)建寧王,以南中十二郡為建寧國」,今考當時的建寧國,即為今天雲南的曲靖地區。至於它的具體生產過程,則是藉助於太陽的曝曬。這樣的生產方式,也許受到了食鹽生產方式的影響。液態的蔗漿在太陽曝曬的光合與蒸發作用下,形成了固態的結晶體,這與後世以蒸煮方式製糖,在生產原理上還有其本質上的差別。
東晉盧諶著《祭法》一書,其中有「冬祀用甘蔗」的記載
,這是中國古籍中第一次使用「甘蔗」這一名詞,它與西漢時代的「諸柘」一樣,都是由嚼食甘蔗時的嘴部動作「咀咋」一詞變化而來的。與盧諶同時代的著名畫家顧愷之嗜食甘蔗,但吃的方式與眾不同,總是從尾吃到頭,每逢有人因驚訝而相問時,他的解釋是「漸入佳境」
。顧愷之的吃法我們今天雖然無可非議,但卻使我們知道東晉時期人們對甘蔗的直接食用也相當普遍。
另一位東晉大學者陶弘景著《名醫別錄》,其中有這樣的記載:「蔗出江東為勝,廬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最起碼在公元六世紀的古代中國,已經能夠製作「沙糖」了。所謂沙糖,即是指外表呈砂礫狀的結晶糖,這與今天我們日常食用的砂糖在本質上已經沒有多大的區別。
到了唐代,蔗糖的生產出現了新的格局。由於甘蔗的大量種植和消費的廣泛普及,原來用日光爆曬的生產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於是人們將目光移向國外,尋求更好的生產方式。《新唐書》載唐太宗於貞觀二十一年(647)遺使至「摩揭它國」求取熬糖法,然後下詔令揚州上貢當地種植的甘蔗進行試生產,其成品的色、味均遠勝於摩揭它國
,當時人們稱之為「沙糖」,又稱為「霜糖」。「摩揭它」(Magadha)為古印度時代的奴隸制城邦,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曾一度統一印度全境,孔雀王朝時最為強盛,至公元四世紀的笈多王朝時仍為印度強國。中國晉、唐僧人法顯、玄奘等都曾到此。摩揭它蔗糖的生產方式相對先進,它是利用火的熱能作為蒸發方式來進行生產的,因而有更快的生產周期。唐太宗不惜遠離數萬里之遙而派人前往,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來說,甚至比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經更具實際意義。
當摩揭它的製糖法取來之後,揚州生長的甘蔗成了製糖的最好原料。但應該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揚州,並不是今天地理上的揚州地區,而是指唐初屬於揚州管轄范圍下的嶺南東西兩道,即今天的廣東與廣西。由於嶺南甘蔗味甜而多汁,其質量遠比西域摩揭它國的好,所以生產出來的蔗糖在味與色的方面都遠勝於摩揭它國產品。
「沙糖」一詞,從上文可知,出自於唐初,由於其呈河砂狀,故名。今天一般寫作「砂糖」。又由於其色澤為白色霜狀物,因而當時又稱為「霜糖」。我們知道,今天的砂糖有白砂糖與赤砂糖之分,從製作工藝上來說,白砂糖遠比赤砂糖復雜,既然唐代的蔗糖已被冠以「霜」名,其色當為白色或接近的白色,因此可以認為,唐代的製糖工人們已經掌握了一整套的蔗糖提純及脫色工藝,其生產流程應該與今天的現代法生產流程相去不遠,在沒有一定的化學工業知識為前提基礎下是不可能生產出來的。「霜糖」的生產關鍵是脫色,據《新唐書》載,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國內的製糖工匠發明了「滴漏法」為蔗糖脫色。其法是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一個叫「瓦溜」的漏斗形陶器之中,從上淋入黃泥漿,以現代技術觀點而言是把黃泥漿作為吸附式脫色劑來製取白糖。這種辦法的出現,標志著我們古代的蔗糖生產已經能夠採用接近於現代化學脫色的生產方法而進行生產了。
綜上所述,我國的蔗糖生產,源於戰國而定型於唐初,這是史有明文的記載,應該成為基本的定論。
三、宋代以後人們對於蔗糖的食用及生產
宋代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載:「沙糖中國本無之,唐太宗時外國貢至……至此中國方有沙糖。」此後一些述及中國蔗糖歷史的人,往往以此為據,認為中國的砂糖始於唐初。但此論其實並不確切,早在漢代以前,「沙糖」一詞就已出現了。東漢名醫張仲景曾以「沙糖」調制「青木香丸」;而南北朝是陶弘景作《本草經集注》又有「取(蔗)汁為沙糖甚益人」之語,可見遠在唐初之前中國已有了原始的結晶狀砂糖,只不過唐太宗派人從西域摩揭它國學習相對較先進的製糖技術後,使中國的砂糖生產得到了一個比較大的躍進罷了。
可以認為,中國蔗糖的生產,真正取得較大發展的是在唐、宋兩朝之際,其中宋代的成就可能更大一些。據宋代洪邁所作《容齋隨筆》載,宋代蔗糖的產區主要在福唐(今福建福清縣東南)、四明(今浙江寧波)、番禺(今屬廣東)、廣漢、遂寧(均屬今四川)等五個地區,其中就質量而言以遂寧所產的為最好。遠在唐代大歷年間,有個姓鄒的和尚來到遂寧(今屬四川)北二十里的繖山居住,教當地的居民黃氏製造霜糖。到了北宋時期,繖山一帶民眾廣植甘蔗,致使這一帶居民以種植甘蔗為生的佔十分之四,而以製糖為業的佔十分之三,也就是說,宋代遂寧的居民中,絕大部分的居民就業都與蔗糖有關。遂寧所產的蔗糖當時稱為糖霜,可知當為白色結晶狀。
在遂寧當時所種的甘蔗之中,主要有四個品種,其名稱分別是杜蔗、西蔗、艻蔗和紅蔗。其中,紅蔗又稱為「昆侖蔗」,主要用於生吃;艻蔗又稱為「獲蔗」,可以用來製作沙糖;西蔗能夠製作糖霜,但由於顏色並不純白而略帶淺色,因而在當地價格並不高;只有杜蔗最好,味甜而厚,用來製作糖霜,顏色雪白而似霜雪,因而價格最高。
在種植甘蔗方面,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甘蔗的種植最損耗地力,因而凡頭年種過甘蔗的田地,第二年一定要改種五穀,用以休息地力,否則便得不到好的收成。
在蔗糖生產方面,據記載已經有了專業化較強的生產工具:削砍甘蔗的有蔗削和蔗鐮;堆垛甘蔗的有專用的蔗凳;榨甘蔗汁的有蔗碾、榨斗和榨床;每一種工具都有其特定作用。
北宋宣和初年,王黼創應奉司,專門管理各地上貢朝廷的貢品,其中遂寧就以糖霜為主,每年要進貢數千斤。宣和末年應奉司停辦,當時的京城汴京才不太見到遂寧所產的糖霜產品。
宋代遂寧所產的糖霜,在當時有極高的知名度,這可以從宋人的詩作中得到反映。北宋蘇東坡有一次游潤州(今江蘇鎮江)金山寺,有遂寧僧名圓寶者為寺中住持,於是東坡作詩贈之雲:「涪江與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蓋因東坡知圓寶為遂寧人,於是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遂寧的特產糖霜,由於可見當時遂寧糖霜具有極高的知名度。
與蘇東坡同時代的黃庭堅也有一首極具風趣的糖霜詩,這是詩人在戎州(今四川宜賓)時因品嘗到遂寧糖霜,感覺到其味極其鮮美而特地給好友梓州雍熙長老寄去一包並在信中所作的一首詩:「遠寄蔗霜知有味,勝於崔子水晶鹽。正宗掃地從誰說,我舌猶能及鼻尖。」在這里,黃庭堅採用了極具誇張的修飾手法,用舌尖舔舐鼻尖的描寫,突出了糖霜的美味。
到了明代,宋應星作《開工開物》,其中的《甘嗜》篇也詳盡地記敘了種蔗和製糖的各種方法,某些地方的敘述甚至比王灼的《糖霜譜》更為詳盡。例如其中的牛拉石轆多次壓榨取汁法,與現代製糖業所採用的多重壓榨原理是相一致的;此外,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所敘的石灰法,其生產原理在現代製糖中仍然沿用。
至遲在唐宋之際,中國的蔗糖生產技術開始向海外傳播。據日本鳥倉龍治所作《沖繩一千年史》載,公元754年鑒真和尚東渡扶桑,為日本帶去了製糖技術。而元代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也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中提到中國的福州、泉州一帶製糖業十分發達,遠銷至海外。又隔了大約二、三百年,大約在明代中期,從中國移居海外的僑民將製糖技術傳到了東南亞的菲律賓,然後再傳至遠隔重洋的夏威夷等地。至於西歐各國的蔗糖生產技術,則是公元七世紀時由印度經阿拉伯人所傳入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的
。
西方各國對於糖的研究,據記載始於十六世紀中葉,1747年德國化學家A·馬格拉弗首次從甜菜中分離出單糖,但並受到重視;直到1786年,馬格拉弗的學生F·阿哈爾德由於其在柏林近郊試種甜菜獲得成功,才促使他利用其老師的科研究成果而實現了從甜菜中提取單糖成為現實。從化學結構而言,這種單糖與蔗糖是相一致的,是以人們認為,阿哈爾德從甜菜中提取到了蔗糖。1799年,阿哈爾德正式發表論文,宣告了這一消息。到了1802年,阿哈爾德在西里西亞的庫內恩建成了第一座甜菜糖廠。1822年,法國化學家佩恩採用脫色吸附劑用於甜菜糖的精製
,也就是說,直到此時,國外才開始用自己發展起來的生產工藝製造糖類製品,與中國唐代初年就能生產純白的蔗糖相比,在時間上晚了一千多年。
至於中國近代的機械化製糖,基本上沿襲了一條拿來主義的道路。清光緒四年(1878),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設中華精糖公司,這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化製糖企業,機器購自英國,以土糖為原料生產精煉糖,每天能處理土糖4000擔。第三年,該公司又在廣東汕頭的角石鎮開設精糖分廠,以適應內地的需求。除此之外,由英國商人管理的香港太古洋行也創辦了太古煉糖公司,其後美、日等國商人相繼來中國建廠製糖,但由於社會動盪等多方面原因,這些糖廠不久都相繼倒閉。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中國的東北開始有人種植製糖用甜菜。光緒三十四年,阿城糖廠建成投產,能日加工甜菜350噸,這是中國第一座近代機械化製糖的民族企業。1915年,另一座同等規模的呼蘭糖廠建成。但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前,可以認為不論是甜菜製糖廠,還是甘蔗製糖廠;不論是外資興辦,還是民族資本,都沒有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而國內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製糖方式仍是遍布城鄉。
從30年代開始直到建國之前,廣東、廣西等地的軍閥企圖通過創辦糖業,充實自己實力,對興辦機械化製糖業不遺餘力。僅以廣東一省而言,就能日產蔗糖7000噸,但由於時局動盪,再加上民族工業基礎薄弱,多數糖廠都最後走向破產的歸宿
『肆』 古代的「浦陽縣」現在的定位在哪裡(要圖)
浦陽縣,古縣名。今越南義安省榮市東南,屬九德郡。
天寶十三載(754年)析義烏、蘭溪、富陽三縣置,治所在今浙江省浦江縣。以浦江得名。先後屬東陽郡、婺州。五代梁開平四年(910年),吳越國改名浦江縣。
義安省位於越南中北部,北接清化省,南鄰河靜省,西臨寮國,東臨北部灣。面積16487平方公里,為越南最大省份。
(4)越南泠天多少度擴展閱讀:
浦陽縣所屬的九德郡分九真郡咸驩縣置九德縣(治所在今越南義靜省榮市境內),分九真郡南部之咸驩縣、九德縣、陽成縣、越常縣置九德郡,治所在九德縣。又省日南郡,比景、無勞、朱吾、壽泠、盧容、西卷、象林等縣屬九德郡。
南朝宋治所在浦陽縣(今越南義靜省榮市東南),領浦陽縣、陽遠縣、九德縣、咸驩縣、西安縣、都汱縣、南陵縣、越常縣。大明後,省陽遠縣入浦陽縣。宋末,析置宋泰、宋昌、希平三縣。
『伍』 蜀國全盛時期,外圍分別到達哪裡國土面積有多大
諸葛亮積極發展生產,准備北伐,至此蜀漢國界一直穩定到滅亡。蜀漢國界北至漢中,隔秦嶺與曹魏對峙,東至巫峽、巴郡與東吳交界。最西邊靠南與今天的印度、緬甸交界,並佔有緬甸東部部分地區,最南邊到達今天的寮國和越南北部。佔有很小一部分寮國與越南北部地區,共25郡,總面積大概106萬平方公里,人口110萬左右。
『陸』 漢朝時設置的交阯、九真、日南三郡分別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全部在今天的越南,交趾在今天河內,九真、日南都在河內南邊。
『柒』 張果老的張果老山
張果老山,又名仙翁山,位於邢台市西部15公里處。據山上的唐代古碑記載,此山原名五峰山,廣宗道人張果在此隱居修行成為八仙之一。唐明皇李隆基奉老子為自己的祖先,抑佛興道,便敕封張果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為仙翁山,並為張果修建了一座棲霞觀,改觀後的山洞為仙翁洞。遠在明朝時「仙翁古洞」便被譽為邢州八景之一。 在翠柏如黛的掩映下,有座古廟,隱顯在山坳松林之中。遊人在此游覽,詩情畫意油然而生。登著崎嶇的山路,走上棲霞觀,南天門至達頂峰,實有曲徑通幽之感。頂上有一塊開闊地,建有一座小廟,橫匾上題曰:「至高無上」。清風吹來令人心曠神怡,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原名登真洞,現名張果洞,《全唐詩·第二十四冊卷八百六十》載有張果《題登真洞》詩一首:
「修成金骨練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
野草漫隨青山嶺秀,閑花長對白雲新。
風搖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
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
洞前有一奇異的水池,稱為「聖水池」也叫水簾洞。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當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跡十餘處。
張果老山的松柏堪稱一絕,山陽遍布擰勁柏,山陰箭頭柏又獨成一景。山腰一棵以槐的千年「苦夢樹」更為奇物,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它每逢農歷三月初八廟會凌晨開花,花香襲人。待到傍晚廟會散場時,花也同時凋落,給一年一度的廟會平添了幾分神奇色彩。苦夢樹的花香能使人神清氣爽,健身益壽,此樹亦被視為鎮山之寶。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岩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松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地址: 邢台市西部15公里景劉庄村 張果老,本名張果,唐朝時人,生於邢州(今邢台市)廣宗縣張固寨村,法號廣宗道人,在邢州五峰山修行。因玄宗皇帝抑佛興道,敕封其為仙翁,御封張果老為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張果老要求返回山林,唐玄宗乃御賜邢州五峰山為張果老的修道場所,並為其修建了一座棲霞觀,命二人做他的弟子,侍奉他,又贈他布絹三百疋,並命令沿途驛站,護送他到邢州。邢州刺史還為其開辟了仙翁山到邢州城的道路,並搭建了仙翁橋一座,方便張果老出入和百姓香客進香朝拜,棲霞觀內的山洞原名登真洞(張果老仙去後被稱作仙翁洞),張果老曾題詩其上:
修成金骨練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
野草漫隨青嶺秀,閑花長對白雲新。
風搖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
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
天寶年間,唐玄宗又招張果老,遠在邢州的張果老聽說之後忽然死掉了。他的弟子埋葬了他,但是後來開棺一看,原來只是一口空棺材。就這樣張果老不知所終。後來,唐玄宗下詔改邢州五峰山為仙翁山(俗稱張果老山),以棲霞觀作祭祀張果老之所。自此仙翁山成為邢州的一方名勝,遠在唐宋時『仙翁古洞』便被譽為邢州八景之一。 仙翁古洞,明清時期的邢州八景之一,即張果老山的仙翁洞,原名登真洞,為張果老修道的地方,果老去世後改做仙翁洞。張果老山又名仙翁山,位於邢台市城西三十里,七里河上游。據《順德府志》記載:「仙翁山在城西北三十里,唐張果老嘗憩山上,因名。山半有果老祠,祠後有洞,洞有池,大不盈尺……有八仙洞碑記尚存。」 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因為此山有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所以海拔僅449米的小山,卻聞名遐爾。上世紀八十年代仙翁山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其優美的風光迎接四方遊客。登真洞現已成為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每年國內外朝拜者甚多。
因此山處於平原地區,故而顯得高峻挺拔,幽深莫測。北面是懸崖斷壁,南坡稍緩,山勢呈坡狀傾斜。山坡上生長多年的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勁挺拔,盤根錯節,纏伏於山石岩縫之間。在蒼松翠柏掩映下,幾座古廟隱約於山巒之間。沿著崎嶇山路,走進棲霞觀、南天門直達頂峰,在一塊開闊地上建有一座古廟,廟門匾額上書「至高無上」四個大字。棲霞觀即張果老廟,廟後有一古洞,洞前有一水池,人稱「聖水池」,水從洞頂滴落,終年叮咚作響,不涸不溢。水色晶瑩,清澈見底。山坡上還有八仙洞、石驢、通天橋、白鹿洞、等十多處古跡。在山腰處有一棵古樹,它似槐非槐,似椿非椿,古老蒼勁,長勢奇特,人稱「苦夢樹」。象徵道家苦心修練,羽化升仙和人生如夢之含意。元至正年(1341年),括修了順德府至張果老山的道路,並在張果老山下修建「仙翁橋」,系石拱橋,由是仙翁古洞作為一方名勝聞名四方,早在元明時期,就是邢州八景之一。明崇禎十年(1637年),進行了維護重修。明朝時,邢台縣縣令朱誥因連年乾旱來張果老山剃發求雨,當夜邢州大地便普降甘霖,朱縣令心花怒放,賦詩一首贊美仙翁古洞有靈。
仙翁古洞
明代 朱誥
蘊隆千里乾封禪,天際棲霞涌碧泉。
信是仙靈禱有應,甘霖一夜滿山川。
畢尋民瘼拜古洞,誠為蒼生祈豐年。
西嶺桑麻應澍雨,仙家原本有真元。
明代順德府知府李京曾為張果老山題詩曰:
仙翁山
明代·李京
開元天子好神仙,蝙蝙飛來玉殿前。
一自羅公推甲子,紙驢踏破太行顛。
張果老登真洞位於兩當縣城東南的靈官峽白皮鬆自然保護區內。出兩當縣城15公里就來到了著名作家杜鵬程筆下的靈官峽。靈官峽東西貫通整個公園,峽中高峰聳峙,溪流沉割,雲蒸霞蔚,松濤嘯風,全區景色宜人,十分獨特,代表景觀有「鏡峰捧日」、「張果老登真洞」、「故道松濤」、「仙山」等,還有全國乃至世界面積最大的天然白皮鬆4萬多畝,靈官峽森林公園已列為國家級白皮鬆保護區和省級森林公園。
鸑鷟山就位於靈官峽東側,往南跨越琵琶崖,故道水與蜀道相連,登上鸑鷟山遠眺群山蜿蜓連綿,森林氣象萬千,雲山霧海,美不勝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競秀,文化內涵深厚。雖無華山之險峻,廬山之雄奇,卻以其清秀明麗,奇松遍野聞名於當地,更有張果老在登真洞里修煉成仙的神話傳說為鴛蔫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
在靈宮殿往下100米處,國道316線南側,抬眼即見修葺後的「登真洞」,攀階梯拾級而上百米處,懸空亭撲面而來,一柱攀天的八角亭與懸空亭成崎角,懸空亭後石柱陡立,與殿後登真洞一字排開,明暗互補氣勢萬千。登真洞,即「張果老洞」。是唐通玄先生張果修真處。張果是我國道教中八大仙之一,有關八仙的神話故事,數百年來在我國和東南亞、日本、朝鮮、越南及西方各國廣為流傳,張果俗稱張果老,唐代武則天、玄宗時人,新舊《唐書》中均有文字記述。《全唐詩·第二十四冊卷八百六十》載有張果《題登真洞》詩一首:「修成金骨練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野草漫隨青山嶺秀,閑花長對白雲新。風搖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 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詩後附一小傳:「張果,兩當人。先隱中條山,後於鸑鷟山登真洞往來。天後召之不起,明皇以禮致之,肩輿入宮,銀青光綠丈夫,賜號通玄先生,未幾還山」。又據《兩當縣新志·名跡篇》:城東十五里鸑鷟山有「登真洞」,相傳唐通玄先生張果修真處,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頂注入石池中,旁石震之有聲,又名石鼓洞。崔熙碑載:「兩當邑之東有鸑鷟山,一洞嵌深流水冷然,唐張果先生隱居所也……」,登真洞由三洞一閣相嵌而成,疊連成軸。其中二洞與三洞皆幽深莫測,內塑果老倚塌,八仙聚會與董真人造訪等群塑,形象逼真,談笑風趣,各具姿態,意趣盎然。洞頂「三清閣」有果老的宗師元始天尊,靈官天尊和太事老君道德三位天尊。還有一觀一廟,即集休觀、樵夫廟,毀於戰亂,遺跡尚存。張果洞出土唐三彩和琉璃建築物殘蟲及部分鈔幣,千年變故依稀可見。但洞內還保存著唐、宋以來各代記述張果老在此修仙悟道、造樓建閣的記述碑文和歷代文人墨客為登真洞題寫的詩碑。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秦風提舉詠「登真洞」。
三千行滿末驂鸞,閑卧空山不計年。
雲鎖洞門清扣玉,石流甘液泠飛泉。
青驢去踏紅塵裹,白鶴夾歸玉柱前。
試看高真棲隱處,此中疑似蔚藍天。
明馬在田詩雲:
洞口煙霞五色文,洞深一竇杳難分。
桃花亂落澗中水,芝草自生石畔雲。
去去白驢何日返,寥寥石鼓幾回聞。
誰人傳得長生術,我欲相從一問君。
清邑人羅璋《果老遺跡》
古洞餘仙跡,空名只是浮。
杵聲山久寂,(棋)局嶺徒留。
爛斧失柯影,殘碑沒記游。
往來街道珞,瞻眺幾時休。
『捌』 李白,孟浩然,王勃的著名詩文
李白詩集
怨情 明月度關山 春思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送別 月下獨酌
遠別離 公無渡河 蜀道難
梁甫吟 鳥夜啼 烏棲曲
戰城南 將進酒 行行游且獵篇
飛龍引二首 天馬歌 行路難三首
長相思 上留田行 春日行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夜坐吟 野田黃雀行
箜篌謠 雉朝飛 上雲樂
白鳩辭 日出入行 胡無人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 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 秋夜獨坐懷故山
魯中都東樓醉起作 對酒醉題屈突明府廳 月下獨酌四首
春歸終南山松龕舊隱 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尋山僧不遇作
過汪氏別業二首 待酒不至 獨酌
友人會宿 春日獨酌二首 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日夕山中忽然有懷 對酒
春日醉起言志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獨坐敬亭山
憶東山二首 望月有懷 對酒憶賀監二首
落日憶山中 憶秋浦桃花舊游時竄夜郎 俠客行
安州應城玉女湯作 之廣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下途歸石門舊居
客中行 太原早秋 奔亡道中五首
郢門秋懷 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 荊門浮舟望蜀江
上三峽 金陵三首 早發白帝城
秋下荊門 江行寄遠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宿蝦湖 西施
王右軍 上元夫人 蘇台覽古
越中覽古 商山四皓 過四皓墓
峴山懷古 蘇武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廬江主人婦 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 望鸚鵡洲懷禰衡
宿巫山下 金陵白楊十字巷 謝公亭蓋謝眺范雲之所游
紀南陵題五松山 夜泊牛渚懷古 姑孰十詠
登錦城散花樓 登峨嵋山 大庭庫
登單父陶少府半月台 天台曉望 早望海霞邊
焦山望松寥山 杜陵絕句 登太白峰
登邯鄲洪波台置酒觀發兵 登新平樓 謁老君廟
秋日登揚州西靈塔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登瓦官閣
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眺 登金陵鳳凰台 望廬山瀑布水二首
登廬山五老峰 江上望皖公山 望黃鶴樓
鸚鵡洲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 秋登巴陵望洞庭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北風行 游南陽白水登石激作
掛席江上待月有懷 金陵望漢江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望天門山 望木瓜山 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
過崔八丈水亭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 登巴陵開元寺西閣贈衡岳僧方外
東魯門泛舟二首 游泰山六首 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
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 游南陽清泠泉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朝下過盧郎中敘舊游 侍從游宿溫泉宮作
邯鄲南亭觀妓 春日游羅敷潭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游謝氏山亭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安州般若寺水閣納涼喜遇薛員外義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宴鄭參卿山池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 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秋日與張少府楚城韋公藏書高齋作
在水軍宴韋司馬樓船觀妓 楚江黃龍磯南宴楊執戟治樓 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二首
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 銅官山醉後絕句 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
宣城青溪 與謝良輔游涇川陵岩寺 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
九日登山 九日 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山鷓鴣者
九日龍山歌 游水西簡鄭明府 陪族叔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宴陶家亭子 金陵鳳凰台置酒 登梅岡望金陵贈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 憶崔郎中宗之游南陽遺吾孔子琴撫之潸然感舊 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緬懷謝康樂題詩書游覽之志
九月十日即事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時送客逢崔侍御並登此地 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還題壁
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 流夜郎至江夏陪長史叔及薛明府宴興德寺南閣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與賈至舍人於龍興寺剪落梧桐枝望邕湖
孟浩然詩集
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詩與王維齊名,號王孟。襄陽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
俗,正復出人意表,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卧愁春盡,開軒覽物華。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開火,仙桃正發花。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題義公禪房
義公習禪寂, 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 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 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 方知不染心。
臨洞庭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夜歸鹿門山歌
山寺鍾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岩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一丘嘗欲卧,三徑苦無資。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聖泉宴
披襟乘石蹬,列籍俯春泉。
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
影飄垂葉外,香度落花前。
興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煙。
尋道觀 其觀即昌利觀,張天師居也。
芝應光分野,蓬闕盛規模。
碧壇清桂閾,丹洞肅松樞。
玉芨三山記,金箱五嶽圖。
蒼虯不可得,空望白雲衢。
散關晨度
關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
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
重門臨巨壑,連棟想崇隈。
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回。
游梵宇三覺寺
香閣披青磴,雕台控紫岑。
葉齊山徑密,花積野壇深。
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
遽忻陪妙躅,延賞滌煩襟。
別薛華 <英華>作秋日別薛升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律。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重別薛華 一作重別薛升華
明月沉珠浦,鳳飄濯錦川。
樓台臨絕岸,洲渚亘長天。
飄泊成千里,棲遑共百年。
窮途唯有淚,遠望獨潸然。
麻平晚行
百年懷土望,千里倦遊情。
高低尋戌道,遠近聽泉聲。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
送盧主簿
窮途非所恨,虛室自相依。
城闕居年滿,琴尊俗事稀。
開襟方未已,分袂忽多違。
東岩富松竹,歲暮幸同歸。
餞韋兵曹
征驂臨野次,別袂慘江垂。
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
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
亭皋分遠望,延想間雲涯。
白下驛餞唐少府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仲春郊外
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
物色連三月,風光絕四鄰。
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青。
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
郊興
空園歌獨酌,春日賦閑居。
澤蘭侵小徑,河柳覆長渠。
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
山人不惜醉,唯畏綠尊虛。
郊園即事
煙霞春旦賞,松竹故年心。
斷山疑畫障,縣溜瀉鳴琴。
草遍南亭合,花開北院深。
閑居饒酒賦,隨興欲抽簪。
觀佛跡寺
蓮座神容嚴,松崖聖趾餘。
年長金跡淺,地久石文疏。
頹華臨曲磴。傾影覆前除。
共嗟陵谷遠,俄視化城虛。
山居晚眺贈王道士
金壇疏俗宇,玉洞侶仙群。
花枝棲晚露,峰葉度晴雲。
斜照移山影,回沙擁籀文。
琴尊方待興,竹樹已迎曛。
八仙徑 寺南又有昌利觀,去寺可數里,岩徑窈窕,杖而後進。
奈園欣八正,松岩訪九仙。
援蘿窺霧術,攀林俯雲煙。
岱北鸞驂至,遼西鶴騎旋。
終希脫塵網,連翼下芝田。
春日還郊
閑情兼嘿語,攜杖赴岩泉。
草綠縈新帶,榆青綴古錢。
魚床侵岸水,鳥路入山煙。
還題平子賦,花樹滿春田。
對酒春園作
投簪下山閣,攜酒對河梁。
狹水牽長鏡,高花送斷香。
繁鶯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閱年光。
觀內懷仙
玉架殘書隱,金壇舊跡迷。
牽花尋紫澗,步葉下清溪。
瓊漿猶類乳,石髓尚如泥。
自能成羽冀,何必仰雲梯。
秋日別王長史
別路餘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上已浮江宴韻得遙字
上已年光促,中川興緒遙。
綠齊山葉滿,紅泄片花銷。
泉聲喧後澗。虹影照前橋。
遽悲春望遠,江路積波潮。
長柳
晨征犯煙磴,夕憩在雲關。
晚風清近壑,新月照澄灣。
郊童樵唱返,津叟釣歌還。
客行無與晤,賴此釋愁顏。
羈游餞別
客心懸隴路,遊子倦江干。
槿豐朝砌靜,條密夜窗寒。
琴聲銷別恨,風景駐離歡。
寧覺山川遠,悠悠旅思難。
銅雀妓二首
金鳳鄰銅雀,漳河望鄴城。
君王無處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紛何就,歌梁儼未傾。
西陵松檟冷,誰見綺羅情。
銅雀妓二首
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
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
錦衾不復襞,羅衣誰再縫。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易陽旱發
飭裝侵曉月,奔策候殘星。
危閣尋丹障,回梁屬翠屏。
雲間迷樹影,霧里失蜂形。
復此驚飆至,空山飛夜螢。
焦岸早行和陸四
侵星違旅館,乘月戒征儔。
復嶂迷晴色,虛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曉,螢散野風秋。
故人渺何際,鄉關雲霧浮。
臨江二首
泛泛東流水,飛飛北上塵。
歸驂將別棹,俱是倦遊人。
去驂嘶別路,歸棹隱寒洲。
江皋木葉下,應想故城秋。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深灣夜宿主人依山帶江
津塗臨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絕灘聲隱,風交樹影深。
江童暮理揖,山女夜調砧。
此時故鄉遠,寧知遊子心。
傷裴錄事喪子
蘭階霜候早,松露夜台深。
魄散珠胎沒,芳銷玉樹沉。
露文晞宿草,煙照慘平林。
芝焚空嘆息,流恨滿厥金。
晚留一作屆鳳州
寶雞辭舊役,仙鳳歷遺墟。
去此近城厥,青山明月初。
羈春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
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
林塘懷友
芳屏畫春草,仙杼織朝霞。
何如山水路,對面即飛花。
山扉夜坐
抱琴開野室,攜酒對情人。
林塘花月下,別似一家春。
春庄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春遊
客念紛無極,春淚倍成行。
今朝花樹下,不覺戀年光。
春園
山泉兩處晚,花柳一園春。
還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林泉獨飲
丘壑經塗賞,花柳遇時春。
相逢今不醉,物色自輕人。
登城春望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靄新。
芳郊花柳遍,何處不宜春。
他鄉敘興
綴葉歸煙晚,乘花落照春。
邊城琴酒處,俱是越鄉人。
夜興
野煙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還將中散興,來偶步兵琴。
早春野望
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
他鄉臨睨極,花柳映邊亭。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冬郊行望
桂密岩花白,梨疏林葉紅。
江皋寒望盡,歸念斷征篷。
始平晚
觀闕長安近,江山蜀路賒。
客行朝復夕,無處是鄉家。
扶風晝屆離京浸遠
帝里金莖去,扶風石柱來。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普安建陰題壁
江漢深無極,梁岷不可攀。
山川雲霧里,遊子幾時還。
九日
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
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秋江送別二首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寒夜懷友雜體二首
北山煙霧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蒼蒼。
秋深客思紛無已,復值征鴻中夜起。
復閣重樓向浦開,秋風明月度江來。
故人故情懷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見。
蜀中九日 《紀事》作和邵大震,一作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歷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河陽橋代竇郎中佳人答楊中舍
披風聽鳥長河路,臨津織女遙相妒。
判知秋夕帶啼還,那及春朝攜手度。
九日懷封元寂
九月郊原望,平野遍霜威。
蘭氣添新酌,花香染別衣。
九秋良會少,千里敵人稀。
今日龍山外,當憶雁書舊。
雜曲
智瓊神女,來訪文君。
蛾眉始約,羅袖初薰。
歌齊曲韻,舞亂行紛。
若向陽台薦枕,何啻得勝朝雲。
上已浮江宴韻得址字
披觀玉京路,駐賞金台址。
逸興懷九仙,良辰傾四美。
松吟白雲際,佳馥青溪里。
別有江海心,月暮情何已。
春日宴樂游園賦韻得接字
帝里寒光盡,神皋春望浹。
梅郊落晚英,柳甸驚初葉。
流水抽奇弄,崩雲灑芳牒。
清尊湛不空,暫喜平生接。
山亭夜宴
桂宇幽襟積,山亭驚夜永。
森沉野徑寒,肅穆岩扉靜。
竹晦南阿色,荷翻北潭影。
清興殊未闌,林端照初景。
詠風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滕王閣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江南弄
江南弄,巫山連楚夢,行雨行雲幾相送。
瑤軒金谷上春時,玉童仙女無見期。
紫霧香煙渺難托,清風明月遙相思。
遙相思,草徒綠,為聽雙飛鳳凰曲。
落花落
落花落,落花紛漠漠。
綠葉青跗映丹萼,與君裴回上金閣。
影拂妝階玳瑁筵,香飄舞館茱萸幕。
落花飛,燎亂入中帷。
落花春正滿,春人歸不歸。
落花度,氛氳繞高樹。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顧。
綺閣青台靜且閑,羅袂紅巾復往還。
盛年不再得,高枝難重攀。
試復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間。
與君落花院,台上起雙環。
秋夜長
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
遙相望,川無梁,北風受節南雁翔,崇蘭委質時菊芳。
鳴環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
纖羅對鳳皇,丹綺雙鴛鴦,調砧亂杵思自傷。
思自傷,征夫萬里戍他鄉。
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泥溪
弭棹凌奔壑,低鞭躡峻岐。
江濤出岸險,峰磴入雲危。
溜急船文亂,岩斜騎影移。
水煙籠翠渚,山照落丹崖。
風生蘋浦葉,露泣竹潭枝。
泛水雖雲美,勞歌誰復知。
秋日仙游觀贈道士 一作駱賓王詩,無首四句
石圖分帝宇,銀牒洞靈宮。
回丹縈岫室,復翠上岩櫳。
霧濃金灶靜,雲暗玉壇空。
野花常捧露,山葉自吟風。
林泉朋月在,詩酒故人同。
余逢石髓。從爾命飛鴻。
出坑游山二首 本作題玄武山道君廟
源水終無路,山阿若有人。
驅羊先動石,走兔欲投巾。
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樹新。
峰斜連鳥翅,磴疊上魚鱗。
化鶴千齡早,元龜六代春。
俘雲今可駕,滄海自成塵。
出坑游山二首
振翮棱霜吹,正月仁天潯。
回鐮凌翠壑,飛軫控青岑。
岩深靈灶沒,澗毀石渠沉。
宮闕雲間近,江山物外臨。
玉壇棲暮夜,珠洞結秋陰。
蕭蕭寓俗影,擾擾望鄉心。
誰意山游好,屢傷人事侵。
別人四首
久客逢餘閏,他鄉別故人。
自然堪下淚,誰忍望征塵。
江上風煙積,山幽雲霧多。
送君南浦外,還望將如何。
桂軺雖不駐,蘭筵幸未開。
林塘風月賞,還待敵人來。
霸華凈天未,霧色籠江際。
客子常畏人,何為久留滯。
贈李十四四首
野客思茅字,山人愛竹林。
琴尊唯待處,風月自相尋。
小徑偏宜草,空庭不厭花。
平生詩與酒,自得會仙家。
亂竹開三徑,飛花滿四鄰。
從來揚子宅,別有尚玄人。
風筵調桂軫,月徑引藤杯。
直當花院里,書齋望曉開。
懷仙並序
客有自幽山來者,起予以林壑之事,而煙霞在焉。思解纓紱、永詠山水。神與
道超,跡為形滯。故書其事焉。
鶴岑有奇徑,麟洲富仙家。
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常希披塵網,眇然登雲車。
鸞情極霄漢。鳳想疲煙霞。
道存蓬瀛近,意愜朝市賒。
無為坐惆悵,虛此江上華。
忽夢遊仙
仆本江上客,牽跡在方內。
寤寐霄漢間,居然有靈對。
翕爾登霞首,依然躡雲背。
電策驅龍光,煙途儼鸞態。
乘月披金帔,連星解瓊佩。
浮識俄易歸,真游邈難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遺海。
流俗非我鄉,何當釋塵昧。
三月曲水宴得煙字
彭澤官初去,河陽賦始傳。
田園歸舊國,詩酒間長筵。
列室窺丹洞,分樓瞰紫煙。
索回亘津渡,出沒控郊邵。
風琴調上客,龍轡儼群仙。
松石偏宜古。藤蘿不記年。
重檐交密樹,復磴擁危泉。
抗石晞南嶺,乘沙眇北川。
傅岩來築處,蹊溪人鈞前。
日斜真趣遠,幽思夢涼蟬。
寒夜思友三首
久別侵懷抱,他鄉變容色。
月下調鳴琴,相思此何極。
雲間征思斷,月下歸愁切。
鴻雁西葡飛,如何故人別。
朝朝翠山下,夜夜蒼江曲。
復此遙相思。清尊湛芳綠。
采蓮曲 樂府作采蓮歸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
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掉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
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
今已暮,采蓮花。
渠今那必盡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
蓮花復蓮花,花葉何重疊。
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
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
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
不借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
正逢浩盪江上風,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
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山更幾重。
臨高台
臨高台,高台迢遞絕浮埃。
瑤軒綺構何崔鬼,鸞歌風吹清且哀。
俯瞰長安道,萋萋御溝草。
斜對甘泉路,蒼蒼茂陵樹。
高台四望同,帝鄉佳氣郁蔥蔥。
紫閣丹樓紛照耀,壁房錦殿相玲瓏。
東彌長樂觀,西指未央宮。
赤城映朝日,綠樹搖春風。
旗亭百隧開新市,甲第千甍亮分戚里。
朱輪翠蓋不勝春。疊榭層楹相對起。
復有青樓大道中,綉戶文窗雕綺櫳。
錦衾夜不襞,羅帷晝未空。
歌屏朝掩翠,妝鏡晚窺紅。
為君安寶髻,蛾眉罷花叢。
塵間狹路黯將暮,雲間月色明如素。
鴛鴦池上兩兩飛,鳳凰摟下雙雙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顧。
銀鞍綉轂盛繁華,可憐今夜宿娼家。
娼家少婦不須顰,東園姚李片時春。
君看舊日高台處,柏粱銅雀生黃塵。
『玖』 台灣建省之前的歷史
1684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是台灣有史以來首次被收編為中國的一部分。在17世紀初期清朝政府起初對於台灣的統治采消極政策,治台政策盡量以較低的成本來經營建設,並視情況鼓勵人民開墾,先是將十幾萬在荷鄭時期就已居住在台灣的居民強制遣返中國原籍,再對中國人民移民台灣嚴格限制,禁止攜帶家眷,但中國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險偷渡來台,在台灣西半部各地落腳定居,後來慢慢開始有向台灣東部開墾的行列,但為數不多。由於初期清廷從中國派來的官吏素質粗劣、官民間語言的隔閡、以及清廷對台灣住民的高壓政策等,造成武裝起義或騷擾事件不斷發生,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稱為清朝統治下台灣的三大「叛亂案」。
到了18世紀乾隆後期開始出現大量開墾移民,而此台灣移民又以漳州人與泉州人居多。由於先來後到的土地分配沖突而相繼發生泉漳械鬥武裝沖突爭執。清治官衙控制力薄弱,無法禁絕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視兩方爭斗與分化,造成兩敗俱傷以削減可能的叛亂力量。這種族群間的對立,造成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難。經19世紀末期兩族群許多地方仕紳努力,才逐漸有所改善。不過到如今,族群分立觀念仍多少還是受其影響。
19世紀中葉以後,隨列強逐步由海路進逼中國,台灣在1860年起,開放部分港口開放對外通商。鴉片戰爭期間,自1841年9月起英國艦隊數度出現台灣外海,試圖佔領北部基隆港與西海岸中部梧棲港,但都歸於失敗,這是帝國主義列強對台灣清治時期第一次野心的行動。
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頭1874年,日本藉台灣南部原住民殺害琉球漁民事件,出兵恆春半島,即「牡丹社事件」。這對清廷以往消極的台灣經營成為一種警訊。清廷在日軍出兵台灣後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沈葆楨來台,顯著地強化台灣的防衛力量,並革新台灣行政、以積極政策使台灣發展。由其繼任者、福建巡撫丁日昌繼承下來。隨後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國軍隊出兵澎湖群島及台灣北部。這都讓清朝更加重視台灣在海防上的重要性。
1885年,清朝設立台灣省,並由劉銘傳出任台灣首任巡撫。
1884年中國與法國因越南的戰爭爆發,使得劉銘傳被清廷重新啟用派往台灣。劉銘傳在台灣時多次擊敗法軍登台的計劃,在滬尾大捷中最終使法軍放棄登台。1885年清廷將台灣從福建分離出來建立台灣省,劉銘傳任巡撫。到1891年為止劉銘傳在台灣設立防禦措施,整理軍備,同時也在台灣開發和建立了許多基礎設施,他督台期間台灣的第一條鐵路開通,從基隆港到新竹,台灣與福建之間的第一條電纜被鋪設,此外他還建立了電報局、煤務局、鐵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機構,使台灣在短短五年間成為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但是劉銘傳的新政並沒有考慮到官吏的廉潔以及台灣本身財政負擔的問題,導致台灣省財政負擔大幅增加,官員貪污頻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就曾經因為清田賦問題而爆發「公道大王」施九緞事件。
而後至1894年12月由唐景嵩就任台灣巡撫。時已正發生中日甲午戰爭,由於1894年到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之主權讓給了當時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的日本。台灣人建立台灣民主國對抗日本,以青天白虎旗當作國旗,以唐景嵩就任臨時大總統,劉永福任大將軍,但在器械不夠精良和列強認為台灣民主國並沒有完全脫離跟清朝的關系下(國旗與清朝國旗對應,並追隨清朝,年號「永清」),並沒有幫助台灣民主國,日軍於貢寮登陸後,台灣民主國兵敗如山倒,日本接收台灣。
嘉慶帝沒有來過台灣。
『拾』 中國與越南的恩怨情仇有哪些
前言:
1.關於中國與越南的恩怨情仇,歷來是爭議頗多。今越南人認為:中國漢朝藩屬國——南越國,是越南史上的正統王朝。南越國在越南歷史上,被稱為「趙朝」。今越南人正是據此認為,曾經隸屬於中國漢朝藩屬國的廣東廣西地區,應該是屬於他們越南的。
2.筆者認為:這完全是一種荒唐的謬論!而恰恰相反,不是廣東廣西屬於越南,而是整個越南自古以來,就一直隸屬於中國、隸屬於中國嶺南地區。筆者以史為證,依據如下:
一.秦朝:今越南隸屬於中國秦朝嶺南三大郡之一象郡!
1.秦始皇南征百越,於嶺南百越地區設三大郡
(1)公元前214年,已經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國第一個一統王朝——秦朝的秦始皇,在北拒匈奴之後,又派兵五十萬兵分五路南平嶺南百越地區。
(2)並於中國嶺南地區設置三大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主要位於今廣東,桂林郡,主要位於今廣西,象郡主要位於今廣西一部、以及今越南大部。
2.今越南隸屬於中國秦朝嶺南三大郡之一象郡
(1)因此我們知道秦朝嶺南三大郡之一象郡,其管轄的主要區域就是今廣西西部、南部,今越南北部、中部。
(2)而象郡的郡治臨塵縣,就是今天的崇左市江州區。也就是說,今天的廣西崇左市江州區,在秦朝時期,可是今越南政治中心。由此可見,今越南在秦朝時期,是直接歸屬中國中央直接管轄。
二.漢朝:今越南先隸屬於中國漢朝藩屬國南越國,後隸屬於中國漢朝交趾刺史部!
1.今越南先隸屬於中國漢朝藩屬國南越國
(1)秦朝末年至漢朝初期,「趙佗代秦」,也就是說秦朝南海郡尉趙佗趁秦朝末年大亂,統一了中國嶺南地區代替了秦朝在嶺南的統治,建立起南越國。
(2)秦朝末年大亂結束漢朝建立,南越國歸順漢朝成為漢朝最為重要的藩屬國之一。而今越南地區在當時,也是南越國重要的疆域之一。趙佗對整個南越國施行的,也都是「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
2.今越南後隸屬於中國漢朝交趾刺史部
(1)漢朝藩屬國南越國發生丞相呂嘉之亂後,南越國被漢朝納入中央直接管轄。中國嶺南地區被漢朝重新設置為九大郡: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儋耳郡、朱崖郡。
(2)中國嶺南九大郡統一歸屬漢朝交趾刺史部(也稱交州刺史部)統一管轄,交趾刺史部治所蒼梧郡廣信縣(今梧州)。而隸屬於中國嶺南九大郡(漢朝交趾刺史部)的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全部位於今越南內。
(3)而其中的交趾郡下轄十個縣,分別是:羸婁縣、龍編縣、苟屚縣、曲昜縣、 安定縣、麊泠縣、稽徐縣、北帶縣、西於縣、 朱覯縣十縣,郡治羸婁縣。由此可見,今越南在漢朝時期,也是直接歸屬中國中央直接管轄。
結尾語:
因此,關於中國與越南的恩怨情仇,筆者認為:不是廣東廣西屬於越南,而是越南自古以來就隸屬於中國嶺南地區。各位讀者,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