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紅茶起源於何時何時、如何傳至海外後期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人生好比揉捻茶葉,在這個圓圓的圈子裡,我們從生澀硬朗變得彎曲柔軟,但是終究還是在起點與終點之間重復,徘徊……這些齒輪就好比人生中的坎坎坷坷,雖是障礙,實是歷練,跨越了也就成熟了。」武夷桐木村茶人胡永飛這樣感嘆著。
今年是胡永飛跨入茶行的第10個年頭。家族茶藝傳到他這里,已是第三代。作為紅茶文化弘揚及技藝傳承人,自2012年起,他就開始擔任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主任,創辦武夷山市桐木村農業專業合作社,舉辦了首屆武夷紅茶鬥茶賽……這個頭銜頗多的茶三代本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建築設計師,供職於一家設計院,卻在紅茶營銷困難的時代果斷辭職回家幫忙。原因很簡單,他笑說「總不能讓父親一邊種茶,一邊背著賣吧!」
他的「武夷紅」茶葉主打傳統「正山小種」,同時配有「妃子笑」「老樅」「赤甘」「金駿眉」等高端紅茶。
紅茶歷史不長,其傳奇性卻不亞於綠茶:18世紀為搶奪海上貿易權展開的英荷戰爭,紅茶就是一項利潤豐厚的貿易品;波士頓傾茶事件中,紅茶又成為無辜的犧牲者;近代中國也因紅茶等商品的大量出口產生巨大貿易順差,而後導致英國鴉片的輸入……
如今的紅茶已在全世界開枝散葉,可是無論在哪裡,請不要忘記,他們的故土在福建武夷,他們的祖先名叫「正山小種」。有詩曰:百年紅茶誰執耳,桐木關下有小種。九曲風光雖言好,不如來此品夷紅。
❷ 紅茶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萎凋
萎凋分為室內加溫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兩種。萎凋程度,要求鮮葉尖失去光澤,葉質柔軟梗折不斷,葉脈呈透明狀態即可。
揉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使用雙腳揉茶。50年代採用鐵木結構雙桷水力揉捻茶機。至60年代,揉捻這一工序又加以改進,採用了鐵制55型電動揉捻機,提高制茶效率。揉捻時要使茶汁外流,葉捲成條即可。
發酵
發酵,俗稱「發汗」,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指將揉捻好的茶胚裝在籃子里,稍加壓緊後,蓋上溫水浸過的發酵布,以增加發酵葉的溫度和濕度,促進酵素活動,縮短發酵時間,一般在5~6小時後,葉脈呈紅褐色,即可上焙烘乾。發酵的目的,在於使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在酶的促進作用下發生氧化作用,使綠色的茶坯產生紅變。
發酵是形成紅茶色、香、味品質特徵的關鍵性工序。一般是將揉捻葉放在發酵框或發酵車里,進入發酵室發酵。發酵要掌握滿足茶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聚合反應所需的適宜溫度、濕度和氧氣量。
烘焙
把發酵適度的茶葉均勻搜集放在水篩上,每篩大約攤放2~2.5公斤左右,然後把水篩放置吊架上,下用純松柴(濕的較好)燃燒,故小種紅茶具有獨特的純松煙香味。剛上焙時,要求火溫高些,一般在80度左右,溫高主要是停止酵素作用,防止酵素活動而造成發酵過度,葉底暗而不開展。烘焙一般採用一次乾燥法,不宜翻動以免影響到干度不均勻,造成外干內濕,一般在6小時即可下焙,主要看火力大小而定。一般是焙到觸手有刺感,研之成粉,干度達到,而後攤涼。
復焙
茶葉是一種易吸收水分的物質,在出售前必須進行復火,才能留其內質,含水量不超過8%。
祁門紅茶-中國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是中國傳統功夫紅茶的珍品,為歷史名茶,出產於19世紀後期,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王子茶」等美譽。祁門紅茶依其品質高低分為1~7級,主要產於安徽省祁門縣,與其毗鄰的石台,東至,黟縣及貴池等縣也有少量生產,主要出口英國,荷蘭,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的國事禮茶。 [6]
大吉嶺紅茶-印度
大吉嶺紅茶產於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高原一帶,是世界四大紅茶之一。大吉嶺紅茶以5~6月的二號茶品質為最優,被譽為「紅茶中的香檳」。大吉嶺紅茶擁有高昂的身份,三四月的一號茶多為青綠色的OP,二號茶為金黃顯露的FOP。其湯色橙黃,氣味芬芳高雅,上品大吉嶺紅茶尤其帶有葡萄香,口感細致柔和,適合春秋季飲用,也適合做成奶茶,冰茶及各種花式茶。其工藝是當時正山小種的工藝者帶過去,並加以改造形成的。
烏巴-斯里蘭卡
錫蘭高地紅茶以烏沃茶最著名,產於斯里蘭卡山嶽地帶的東側,是世界四大紅茶之一。斯里蘭卡山嶽地帶的東側常年雲霧彌漫,由於冬季吹送的東北季風帶來較多的雨量(11月~次年2月),不利茶園生產,所以以7~9月所獲得的茶品質最優。西側則因為受到夏季(5—8月)西南季風送雨的影響,所產的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以1~3月收獲的最佳。
阿薩姆紅茶-印度
阿薩姆紅茶,產印度東北阿薩姆喜馬拉雅山麓的阿薩姆溪谷一帶。當地日照強烈,需另種樹為茶樹適度遮蔽;由於雨量豐富,因此促進熱帶性的阿薩姆大葉種茶樹蓬勃發育。以6-7月採摘的品質最優,但10-11月產的秋茶較香。阿薩姆紅茶,茶葉外形細扁,色呈深褐;湯色深紅稍褐,帶有淡淡的麥芽香、玫瑰香,滋味濃,屬烈茶。 [7]
價值功能編輯
營養成分
紅茶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A、鈣、磷、鎂、鉀、咖啡鹼、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門冬氨酸等多種營養元素。紅茶在發酵過程中多酚類物質的化學反應使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會產生茶黃素、茶紅素等成分,其香氣比鮮葉明顯增加,形成紅茶特有的色、香、味。
❸ 英國紅茶、印度紅茶、越南紅茶 的茶廠資料
英國不生產紅茶的,只是品牌是英國的. 其紅茶產品都是由印度、斯里蘭卡(錫蘭)和肯亞這幾個地方生產的.
英國紅茶最大的品牌就是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紅茶,還有川寧紅茶、亞蔓紅茶;當然還有很多敢於自吹的紅茶品牌. 要全部的紅茶公司資料,這個真的沒辦法
聯合利華立頓紅茶: 電話 021-22128000 中國上海市長寧區福泉北路33號
其他幾個沒有中文資料可查詢
網路知道金牌團隊茶文化團隊為您解答:http://..com/team/view/%B2%E8%CE%C4%BB%AF
❹ 紅茶怎樣種植
適合茶樹栽培的地域需要滿足的條件:
(1)熱帶或亞熱帶;
(2)氣溫高的季節有足夠的降水;
(3)弱酸性土壤;
(4)土壤的排水性良好。
在收獲季節,在乾燥的日子一日內溫差較大能夠夠厚或具有芳香的優質茶葉。
❺ 紅茶的生產是怎麼做出來的
紅茶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條形紅茶,另一類是碎形紅茶。
條形紅茶經過採摘、收集、揉捻、萎凋、發酵、乾燥、分類七個主要階段而製成。
碎形紅茶則是經過採摘、收集、萎凋、CTC(切、撕、揉)、發酵、乾燥、分類七個主要階段而製成。
一、紅茶
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 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註: 絡合:是指紅茶製作或對形成紅茶芳香物質進分解、測試的專用術語,它比一般用「合成」一詞的函義更廣一些。 絡合物:在此指產生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特點的豐富可溶性物質,主要包括安基酸、(特別是茶氨酸)、兒茶素、黃茶素、咖啡鹼、果膠素、酚性物質及氧化物以及其它呈味物質成分。由於這些物質成分的絡合作用,形成了紅茶鮮醇香甜的品質特徵。
二、紅茶製造工藝
我國紅茶包括工夫紅茶、紅碎茶和小種紅茶,其製法大同小異,都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四個工序。各種紅茶的品質特點都是紅湯紅葉,色香味的形成都有類似的化學變化過程,只是變化的條件、程度上存在差異而已。下文以工夫紅茶為例,簡介紅茶的製造工藝。
1、萎凋
萎凋是指鮮葉經過一段時間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葉成萎蔫凋謝狀況的過程,是紅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經過萎凋,可適當蒸發水分,葉片柔軟,韌性增強,便於造形。此外,這一過程和使青草味消失,茶葉清香欲現,是形成紅茶香氣的重要加工階段。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兩種。自然萎凋即將茶葉薄攤在室內或室外陽光不太強處,擱放一定的時間。萎凋槽萎凋是將鮮葉置於通氣槽體中,通以熱空氣,以加速萎凋過程,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萎凋方法。
2、揉捻
紅茶揉捻的目的,與綠茶相同,茶葉在揉捻過程中成形並增進色香味濃度,同時,由於葉細胞被破壞,便於在酶的作用下進行必要的氧化,利於發酵的順利進行。
3、發酵
發酵是紅茶製作的獨特階段,經過發酵,葉色由綠變紅,形成紅茶紅葉紅湯的品質特點。其機理是葉子在揉捻作用下,組織細胞膜結構收到破壞,透性增大,使多酚類物質與氧化酶充分接觸,在酶促作用下產生氧化聚合作用,其它化學成分亦相應發生深刻變化,使綠色的茶葉產生紅變,形成紅茶的色香味品質。目前普遍使用發酵機控制溫度和時間進行發酵。發酵適度,嫩葉色澤紅勻,老葉紅里泛青,青草氣消失,具有熟果香。
4、乾燥
乾燥是將發酵好的茶坯,採用高溫烘焙,迅速蒸發水分,達到保質干度的過程。其目的有三:利用高溫迅速鈍化酶的活性,停止發酵;蒸發水分,縮小體積,固定外形,保持干度以防霉變;散發大部分低沸點青草氣味,激化並保留高沸點芳香物質,獲得紅茶特有的甜香。
紅茶與綠茶的區別
綠茶-未發酵茶
綠茶獨有的醒腦香氣和保健功能,自古以來廣為中國、日本和北非人民喜愛。綠茶的製法是在茶葉摘取後立即置於大鐵盤烘乾脫水,使得深橄欖綠的色澤得以保存,避免進一步發酵,深化為棕褐色。
紅茶-全發酵茶
紅茶跟綠茶最大的差別不是使用的茶種不同,而在於茶葉是否經過發酵的程序。 至於為什麼要讓茶葉發酵?各種傳說不一而足。相傳在17 世紀時,一艘隸屬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從中國 (武夷)載運綠茶至英國時,因長途的航行使茶葉意外地因氧化而發酵,然而西方商人卻被這種甘苦味較重、顏色較深、氣味芳香的「紅茶」(black tea)深深吸引!從此中國便開始大量生產這種投好老外的「新式」茶。今日,發酵的紅茶約佔世界茶類產量的90%
紅茶:發酵度達80~90%的全發酵茶。製作過程不經殺菁,而是直接萎凋、揉切,然後進行完整發酵,使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氧化成為茶紅素,因而形成紅茶所特有暗紅色茶葉、紅色茶湯。(然必須注意的是,在英文中,紅茶並不稱「紅」茶,而稱black tea)
綠茶:製作時不經過任何發酵過程、採摘後直接殺菁、揉捻、乾燥而成的茶。滋味清新鮮醇,清爽宜人。因工法不同,又可分為以鍋炒而成的炒菁綠茶,比方龍井、碧螺春,以及以高溫蒸汽蒸煮的蒸菁綠茶,比方日本的煎茶、玉露,前者香氣濃、後者有新鮮新綠感。
❻ 紅茶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是怎樣的
祁門紅茶產區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梅雨明顯、雨量集中、日照較少、降水豐沛。年平均氣溫15.6℃,年平均降水量為1725.6mm,其中4 ~7月最為集中,超過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年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1816.6 h,年日照率為45%,年平均無霜期220 d~230 d。
1、植被:
祁門紅茶產區大多位於海拔300m上下,四周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80%以上,主要樹種為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竹林。
❼ 紅茶綠茶等茶都是從茶樹上摘來的原料嗎
都是從樹上摘的,但是沒有什麼綠茶樹紅茶樹的
茶樹的品種有好幾百種,每一種茶樹的鮮葉的可用來製作綠茶、紅茶、烏龍茶……等任何種茶。茶樹的鮮葉從樹上摘下後,要經過繁雜的製造工序,才能成為茶葉。我們的祖先經過長時期的實踐,根據各種茶樹的適制性,來製造茶葉。例如人們發現那幾棵珍貴的大紅袍母樹製造出的大紅袍茶葉是最好喝的,所以就不用它們製造鐵觀音茶葉,而是尋找和栽培能夠製造出最好喝的鐵觀音茶葉的茶樹。所以,如果你有茶樹的鮮葉,就想做哪種茶葉就做哪種茶葉吧,關鍵的是你做茶的工藝了
總之,綠茶紅茶烏龍茶都是加工工藝的不同 不是葉子的不同
如綠茶加工不發酵,紅茶發酵,烏龍茶半發酵等等
那些立頓紅茶之類的 應該沒這么純正,雖有一點茶葉水,但還加了好多添加劑 為了防腐,調味等
❽ 越南主要出什麼
越南主要出什麼
豐富的物產資源
「一根扁擔挑著兩筐稻穀」和「金山銀海」是人們對越南物產資源最確切的概括和贊美。「一根扁擔」是指越南中部的狹長地帶,它挑起的「兩筐稻穀」是指紅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這兩個著名的糧倉。在越南西部和北部山區,山上有鬱郁蔥蔥的森林,盛產貴重木材和其他林產,活動著多種珍禽異獸;地下蘊藏著珍貴豐富的礦產,這是名副其實的「金山」;而越南江湖河海里各種各樣的水產資源則表明「銀海」的美譽是當之無愧的。
(一)世界第三稻米出口國
紅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地處亞熱帶,氣候炎熱,雨量充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很適合種植水稻,大部分地區一年可種兩造,有些地方一年可收獲三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越南每年產大米650萬噸,其中1/3用於出口,佔世界大米出口總量的1/4。越南大米,不僅銷往法國,還向香港、日本、印度、菲律賓、新加坡、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出口。當時的西貢,是和仰光、曼谷齊名的世界三大米市之一。40年代以後,由於連年戰爭,農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1954年抗法戰爭勝利後,同工業生產一樣,越南北方的農業經濟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從1961年到1965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糧食產量比歷史最高水平的1939年增加兩倍多,畜牧業增加近1倍,經濟作物總產值增加6倍。1964年8月5日,美帝國主義把侵略戰火擴大到越南北方,越南北方經濟建設轉向為抗美救國戰爭服務。在農業生產戰線上,廣大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一手拿槍,一手拿鋤,為支援前線和保證國家的正常生活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73年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協定」簽訂後,特別是1975年越南全國解放以後,越南黨和政府為恢復和發展生產、解決糧食問題作出了許多努力。從1975年到1980年,全國開荒70萬公頃,其中投入生產的有56萬公頃。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有了較大提高。比如,1944年水稻平均一造單產為每公頃1.07噸,1975年達到每公頃2.13噸。繼1966年太平省首先成為5噸省(全省全年單位面積產量達到平均每公頃5噸)以後,到1982年有13個省、市達到平均單位面積產量5噸,其中有6個省、市達到6噸以上。平均單產每公頃5噸以上的縣已經很普遍,1982年有50個縣達到平均單產每公頃7噸以上,其中有三個縣達到9噸以上。廣南—峴港省大祿縣大福農業生產合作社1982年平均每公頃產量為21.5噸(三造),這是越南全國最高的單產。
從1981年到1983年,越南糧食連續三年獲得豐收,平均每年增產近100萬噸。越南官方宣布,198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近1700萬噸,平均每人佔有糧食300公斤,達到了低標準的糧食自給。農業連續取得豐收同氣候條件好、連年風調雨順有關,但是人們普遍認為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越南在農業戰線上陸續實施一系列的措施,把農村的改革逐步推向深入所致。1981年1月13日,越共中央書記處發出了第100號指示,推廣農業包產到勞動者個人和勞動小組的做法。1988年4月,越共中央政治局又作出了改革農業經營管理的第10號決議。大部分土地按人口和勞動力分配到戶的新承包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89年越南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國,由原來每年進口大米40萬噸到60萬噸,到當年出口大米150萬噸。1990年繼續保持了出口大米150萬噸的勢頭。1991年越南農業生產遇到嚴重困難,仍然出口大米100多萬噸。1992年是越南糧食生產空前豐收的一年,總產量摺合稻穀達到2400萬噸,出口大米近200萬噸。此後又繼續發展,1993年糧食總產量達到近2500萬噸,超過了1995年的計劃指標。1994年雖然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總產量仍然達到近2600萬噸。1995年又開創了2744.7萬噸的歷史最高紀錄,比1976年的1350萬噸翻了一番。
(二)金山銀海
越南全國山林面積16萬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積的50%左右,其中森林面積10.4萬平方公里,覆蓋1/3的國土面積。森林裡匯聚了東南亞乃至世界上多種動、植物,包括300多種獸類和成千種鳥類,盛產名貴木材和1000多種葯材。在北部的深山密林中,有罕見的高達60米的大樹。中部西原地區,綿延不斷的森林像遼闊無邊的大海,面積達200多萬公頃。西原森林出產的油楠,色澤紅得如胭脂,烏木油黑閃光,檀木芬芳誘人。這些木材質地堅實如鐵,不怕蟲蛀,是建築和製造傢具的上等材料。在大叻一帶深邃的松林中,有二葉松、三葉松和世界上稀有的五葉松。西原還生長有幾十萬公頃的茂密竹林、白藤、紅藤,出產何首烏、砂仁、玉桂、蜂蜜、蜂蠟等名貴葯材。森林裡還有老虎、大象、犀牛、孔雀等珍貴動物。西原地區既有遼闊的森林,也有遼闊的草地,是發展畜牧業的好地方。它那肥沃的紅土泥層及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水和豐富的水源,又十分有利於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早在法屬時代,西原地區就出現了許多大種植園:橡膠園、金雞納樹園、咖啡園、茶園、胡椒園等等。西原出產的茶葉,聞名於世界市場。特別是波來古的達克朵茶園生產的紅茶、綠茶,那香淳濃郁的氣味是其他茶葉無法比擬的。西原地區湍急的河流,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而一個個溫泉又是人們極好的去處。西原地區還有多種礦產,由於礦層接近地表,開采就比較容易。
越南擁有包括燃料、金屬、非金屬等50多種地下礦藏。主要有煤、鐵、銅、錫、鋅、鉛、鉻、銻等。其中煤的儲藏量極為可觀。煤礦長達幾百公里,儲量達到幾十億噸,而且品質優良,容易開采。著名的鴻基煤礦、北太鐵礦、老街磷灰石礦、高平錫礦、清化鉻鐵礦等儲量豐富,礦質良好。
越南盛產黃麻、蒲草、橡膠、椰子、胡椒、咖啡等經濟作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每年生產的橡膠就達一萬噸,居世界第四位。越南的甘蔗生長快,糖分多,全國到處都可以種植。咖啡、胡椒、漆等越南特產,遠銷國外,享有國際聲譽。桂皮也是越南的特產,人說價值可比黃金,作用可比人參。此外,香蕉、菠蘿、檸檬、柑桔、芒果、龍眼、荔枝、木瓜等熱帶水果,味美可口,從南到北,到處都有,四季不斷。布夏的柑、興安的龍眼、清河的荔枝、大黃的香蕉,在越南北方歷來膾炙人口。
越南有32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沿海處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流的交匯點,又有眾多的河流出海口,適宜的氣候,豐富的食物,十分有利於各種海產生長。據統計,越南沿海有1200種魚、70種蝦,許多種魚蝦都有著重要的開發價值。僅北部灣就有900種魚,中部沿海、南部東區沿海和暹邏灣等海域,每年的海魚產量都可達到數十萬噸。與此同時,海產養殖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七大農業區
越南全國有近1000萬公頃的平原。紅河平原150萬公頃,九龍江平原600多萬公頃。在這兩個大平原之間,東部沿海的清化—義靜平原(68萬公頃)、賓士天平原(20萬公頃)和中部南區平原(61萬公頃)連在一起,是越南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區。
由於各條河流從上游帶來的沖擊泥沙,沿海平原逐年向海上延伸,面積不斷擴大。紅河三角洲每年向海上延伸約100米,湄公河三角洲每年向海上延伸60到80米。
根據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越南劃分了七大農業區:
1.紅河平原:主要種植水稻、黃麻、蒲草、蔬菜、甘蔗、桑樹、茶葉以及水產捕撈和養殖。
2.北方山區和半山區:發展茶葉、蠶桑、水果、木材以及家畜飼養。
3.原第四聯區:種植水稻、白薯、木薯、玉米、高粱、小米、豆類、花生、茶葉、咖啡、胡椒以及水產捕撈養殖。
4.中部沿海地區:種植水稻、雜糧、棉花、甘蔗、桑樹、桂樹、水果以及水產捕撈和養殖。
5.西原地區:種植水稻、雜糧、橡膠、咖啡、茶葉、可可、水果、桑樹以及養牛。
6.南部東區:種植橡膠、咖啡、甘蔗、水稻、玉米、豆類、木薯、水果和養牛。
7.九龍江平原:種植水稻、玉米、高粱、黃麻、豆類、蒲草以及魚蝦捕撈和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