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紅檀有什麼好處
紅檀,別名紅鐵木豆,拉丁文名Swartiziaspp.非洲小葉紅檀最初也被人稱為黃檀,後被鑒定為紅酸枝,更正為紅鐵木豆。
紅檀是廣義的紅木類木材品質和欣賞價值都比較好的一個品種,其木質品質和色澤紋路、以及價格都超過很多紅木品種,也是黃花梨、印度小葉紫檀稀缺之後的有力替代品種,很有增值潛力。
紅檀木具有安氣寧神、穩定情緒的作用,有利於提高睡眠質量,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遇到事情時保持冷靜沉著。紅檀木還有美容養顏的功效,調理敏感肌膚,防止肌膚老化,對關節疼痛也有非常好的功效,可以消炎去腫,殺菌消毒。
同時紅檀木可作為護身符,可驅邪去燥,鎮宅辟邪,可以輔助冥想,提神靜心。
紅檀木是多種木材的商業稱呼,其深淺木紋相伴,結構細密,富有光澤,具有安神定氣、驅邪避災的作用。
『貳』 暹羅橡木,是一種什麼木材有什麼特質
暹羅是我國對泰國的古稱呼,暹羅橡木就是泰國橡木。
橡木(亦稱櫟木)在木材學中的學名是QUERCUS SPP(拉丁文含義表示「優秀樹種」),廣泛分布在北半球廣大區域,約有300多個品種,橡木屬於殼斗科、麻櫟屬,市場上橡木大致分為紅橡與白橡二大類,但紅橡不紅、白橡不白,其顏色區分並不十分明顯,其區分要點在於木材學中的管孔、林射線差異,如白橡木管孔內有浸填體,這咱特性使白橡木在國外廣泛應用於貯存葡萄酒的酒桶,是舉世聞名的橡木酒桶用材,崦紅橡木不能做酒桶。
橡木廣泛用於裝潢用材和製作傢具,在於其優良的材質性能:橡木重硬紋理直,結構粗,色澤淡雅紋理美觀,力學強度相當高,耐磨損,但木材不易於乾燥鋸解和切削。白橡、紅橡的切片也是生產帖面化膠合板的理想用材,其花紋也有直紋和橫紋的區別,直紋比較好看,價格也稍貴一些。
『叄』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伊斯蘭教聖地),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肆』 有部泰國還是越南的恐怖片,講的是一幫學生去郊遊,車翻到河裡,剩下的全部受到追殺
是《奪命開學禮》,是個很不錯的恐怖片··比較有風格·有點像《13駭人游戲》
中文名 :奪命開學禮
地區 :泰國
語言 :泰語
顏色 :彩色
上映時間 :2005年
劇情介紹
泰國的新生升學都要被學長們進行惡作劇。新生們准備參加開學禮——被很暴力的幾個學長帶去神秘森林旅行。到了森林入口卻禁林了,一個神秘男人說帶他們走另一條路,車開到一座廢棄的橋,司機和大家很擔心,但神秘人說沒事並在前面領路 橋塌了,司機被木板爆頭,大家落水分散。一個女孩因男友死去變的精神緊張並走失,暴力學長其中的兩個也死於好像提前為他們准備的陷阱。大家看到有車可汽車卻不理會他們的呼救。最暴力的那個學長慌不擇路而受傷卻被一黑衣人戳眼而死。而大隊人馬卻找到一家沒人卻正常營業的超市。一個很虔誠信教的女生出門找營業人員其他人吃東西治病什麼的。女生找營業員的時候那輛車卻出現了,駕駛是那個失蹤女生,但已變成裂口女屍,而信教的女生也被割頸而死。一女生換衛生巾被禁在衛生間她探出頭呼救卻被斬首。一男生看到一幕告訴大家時汽車闖進超市,死的死傷的傷,汽車開走,個性女生和豬搏鬥時另一女生打電話求救被熏死在電話亭(她們倆貌似是一對兒)。缺氧女生慌亂走和同學相遇並遇到黑衣人殺手,他們開車逃走遇到開始帶路的人,大家和他決一死戰並殺死帶路人的時候一個女生開車來救他們了,大家很高興,後來……
編輯本段幕後花絮
影片以泰國大學最為著名的大學新生接待儀式為藍本,這部片子是由17位大學生新人共同出演,他們全都沒有出演電影的經驗,但是還算比較圓滿的完成了導演的要求,大家熟悉的愛在暹羅中的Ying的扮演著就是出自這部血腥的影片。片子在當年曾造成不小的社會反響,過於血腥的場景尤其受到媒體大眾的批評,而期間大學新生接待儀式中發生新生被虐致死事件也給電影帶來了極大的社會負面效應。
『伍』 有木 有類似於 《初戀這件小事》的校園電影
泰國的比較貼近生活一點我覺得。我推薦幾部。
初三大四我愛你
季節變幻
yes or no
你好,陌生人(三樓,這部電影男主角不是初戀這件小事里的馬里奧,而是荷爾蒙裡面其中一個故事裡的男主角,跟蒼老師有戲份的)
下一站,說愛你
暹羅之戀
愛4狂潮(4個故事,跟荷爾蒙類似)
友誼 我和你
後面3部都是由馬里奧毛瑞爾出演。
我也推薦日本純愛電影
紅線
屬於你的我的初戀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
好想告訴你(由同名動漫拍成真人版,三浦春馬演男主)
戀空(樓主應該看過)
天使之戀(佐佐木希出演女主,贊)
東京少年
東京少女
砂時計
還有一些 這些是我推薦的。。。。
還有一部 人人網上有過的 是你教會了我重要的一切 三浦春馬演的
『陸』 中國國民黨一大代表名單
據羅家倫主編的《革命文獻》第8輯(1955年台北版)所附代表名單抄列如下:
大會代表名單
廣東 廖仲愷鄧澤如 陳樹人馮自由謝英伯胡文燦
廣西 劉崛 蘇無涯 覃超 蒙卓山 施正甫
福建 劉通 丁超五 黃韞業 林嚴生 林黃卷 許卓然
雲南 李宗黃 楊友棠 胡盈川 周自得 楊華磬 劉國祥
湖南 和潛 譚延闓 陳嘉佑 李執中 謝普 劉況林祖涵羅邁鄒永成夏曦袁達時毛澤東
江西 肖炳章 彭素民 王恆 徐蘇中 周道腴 胡謙趙斡 劉伯倫 洪宏文
浙江 杭辛齋 沈定一 戴傳賢 戴任 胡公冕 宣中華
貴洲 周仲良 李亢著 王度 凌霄 韋杵 簡書
直隸 王法勤 於樹德李永聲 韓麟符 於蘭渚 陳鏡湖
山西 王用賓 劉盥訓 劉景新 鄧鴻業 苗培成 趙連登
陝西 於右任 焦易堂 路孝忱 江偉藩
山東 王樂平 丁惟汾張葦村 王盡美 楊泰峰孟廣浩
江蘇 茅祖權 劉雲昭 狄侃 朱季恂 張凌霄 顧子揚
安微 柏文蔚 張秋白 陳獨秀 李次宋 曹似冰 楊虎
四川 楊庶堪 趙鐵僑 謝持 劉泳愷 劉泉如
湖北 劉成禹 詹大悲 夏聲 劉芬 張知本 孫鏡
河南 劉榮棠 張善與 丁騫 李衡 王傳恕 王友梅趙峻 薜廣漢
奉天 朱霽青 祁耿寰 寧武 王秉謙
吉林 李希蓮 董耕雲 徐青和 張普 李忠選 趙志超
黑龍江 田銘璋喬根傅汝霖龔德宣常毓X 韓喜亭
甘肅 施世昌 張宸樞
新疆 張鳳九
西藏 烏勒吉
蒙古 恩克巴圖 克興額 白雲梯
廣州特別區 孫科 吳鐵城 覃平山 方瑞麟董維陳競西
上海特別區 葉楚倉 何世楨 伏彪 黃怺台 張拱辰譚惟洋白 朱之洪
北京特別區 譚熙鴻 李守常 石英 延琪祺 許寶駒譚克敏
漢口特別區 居正 李法 彭介石 李能至 廖乾五(李能至即李立三)
海外華僑代表
澳洲雪梨支部 黃右公
越南支部 馮葦漁
加拿大支部 黃季陸
越南河內支部 陳覺夢
暹羅支部 肖佛成
美國三藩市支部 劉蘆隱
菲律賓怡朗支部 楊挺秀
檀香山支部 劉福珠
巴城支部 李國瑞
墨西哥支部 余和鴻
芙蓉支部 肖振堂
緬甸仰光支部 黃德源
西貢總支部 陳瓞生
海外華僑代表(指派)
菲律賓第二分部 梁為傑
西貢金甌分部 歐家榮
聯義分部 林達生
西貢美狄分部 許英榮
日里棉蘭分部 梁如九
西世金分部 陳有庚
日本東京第二支部 宋垣忠
日本神戶分部 劉土木
暹羅分部 陳美堂
菲律賓龍馬總地 趙鴻 協鵬
西貢薄寮分部 何覺非
澳門 蔡薌林
『柒』 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有什麼關系
這些國家都是東南亞國家。
越南,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英語: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越南語: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柬埔寨全名柬埔寨王國(Kingdom of Cambodia),通稱柬埔寨,舊稱高棉,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及西北部與泰國接壤,東北部與寮國交界,東部及東南部與越南毗鄰,南部則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領土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闊而富庶的平原,佔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內有湄公河和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薩湖(又稱金邊湖),首都金邊。
寮國全名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是中南半島上的一個內陸國家。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國的一部分。13至18世紀是南掌,之後受暹羅和越南入侵,後來又受法國入侵,189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寮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也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於1997年7月加入東盟。
寮國工業基礎薄弱,以鋸木、碾米為主的輕工業和以錫為主的采礦業是最重要部門。金三角寮國部分的琅南塔曾經是世界出產鴉片最多的地方。
寮國飲食上接近泰國。它也是東南亞地區中僅有的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另一為越南。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通稱泰國(泰語: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
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5000年前,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境內最大城市仰光遷至新都內比都。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
『捌』 人口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以後,人口呈遞增趨勢,人口膨脹所造成的耕地、糧食供應等方面問題,都尖銳地擺到清朝統治者的面前。
人口爆炸的危機。
清代入關前的皇宮清入關後的第一次人丁統計數字是一千四百萬(順治八年),十年之後的統計數字是一千八百萬;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時,登記在冊的人丁是二千四百六十萬;上述統計數字,只是交納錢糧的丁口數字,既非全部人丁數,更非全部人口數。雍正年間,實行攤丁入地、地丁合一後,每五年進行一次的人丁編審已無意義。面對人口劇增所造成的壓力,清朝統治者迫切需要掌握人口的實際數量,以便調劑糧食,儲備賑荒。乾隆六年(1741年),所進行的第一次人口統計(包括「大小男婦」)數字是一億四千三百四十一萬,突破了以往任何官方統計數字。乾隆八年(1743年)的統計數字,是一億六千四百四十五萬。此後人口一直以接近百分之十三的增長率遞增,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人口突破二億,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已接近三億,人口數量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面對「每歲戶口孳息」,民間谷價,有增無減」,清統治者「焦勞宵旰」。在糧價上漲的背後則是地價上漲、「諸物貴」以及地少人多而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獎勵墾荒。
乾隆五年(1740年),下達鼓勵開墾邊角畸零地畝的諭令,其諭曰:「各省生齒日繁,地不加廣,窮民資生無策。向聞邊省山多田少之區,其山頭地角,閑土尚多,或宜禾稼,或宜雜植」,「嗣後悉聽該地民夷墾種,免其升科,並嚴禁豪強首告爭奪,俾民有鼓舞之心,而野無荒蕪之壤」。
為保證「免其升科」的執行,經戶部議復、乾隆批准,頒布征錢糧的標准:
直隸省(今河北省)二畝以下不成丘段的土地;山東,中等地一畝以下、下等地二畝以下及山頭、濱河的零星地;河南,一畝以下的上等地、五畝以下的中等地;山西,十畝以下的不成丘段的瘠薄地;湖北,旱田二畝以下、水田一畝以下;江蘇,荒山磽瘠地及不成丘段田埂、溝畔地;安徽,一畝以下的水田及二畝以下的旱田;福建,一畝以下的零散地;浙江,不成丘段的瘠薄地;湖南,水田一畝以下、旱田兩畝以下;四川,上等地五分以下、中等地一畝以下;陝西,山頭荒地、地角不成丘段地;甘肅,山頭地角荒地;廣東,山樑瘠薄地;雲南,磽薄地;貴州,山頭地角奇零地;廣西,水田一畝以下、旱田三畝以下。
邊疆墾荒。
遼闊的邊疆地區為劇增的人口提供新的棲身之所。盡管自清初以來,歷代統治者對滿族發祥地東北實行封禁之策,禁止漢人移居東北實際是禁而不止。山東、河北失去生計的農民或從海上、或從陸上闖入關東(東北在山海關之東)。至乾隆時期,清朝廷迫於人口壓力,進一步放鬆關禁,乾隆為此發布上諭:「盛京(指遼寧)可耕之土甚多,畿輔山左,無業窮氓,挈侶至者,成耕藝安居,久之悉成土著,日積日多。雖於本地淳樸古風有礙,然太平日久,戶口繁孳,藉此以養無數窮黎,故向有禁之之例,而未曾嚴飭也」。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再次重申:「山海關、盛京等處,雖旗民雜處,而地廣土肥,貧民攜眷出口者,自可藉資口食,即人數較多,斷不致滋生事端。」至嘉慶十七年(1812年)據官方統計數字,遼寧、吉林、黑龍江的耕地達二千二百九十萬畝,較之清初增加二千萬畝。
蒙古地區也有漢民大量湧入,「沿邊內地民人前往種植,成家室而長子孫,其利甚溥」。蒙古王公「或招募民人為伊開墾,或雇覓傭工」;清政府將官有牧廠餘地招民墾種,「每五頃為一分,各量資本,或一戶認種一分,或數人合種一分」,進一步刺激漢民到口外謀生。「或行商,或力田,致數十萬人之多」。至乾隆中葉,漢民增到五十萬以上。到道光初年增到八十八萬,內蒙成為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廷收復台灣之後,閩、廣一帶人民渡海私入台灣謀生者日多,乾隆九年(1744年),清朝廷作出凡去台灣者一律編入保甲、凡在台灣有田產者,可把在內地的祖父母、父母、子孫接去撫養。「漳、泉、粵之民趨之若鶩」,各地出現漢庄,「各庄佃丁山客,十居八九」,「呼類引朋,連千累百」。
自雍正年間,實行改土歸流以後,「凡土司之新辟者,省民率挈孥入居,墾山為壟,列植相望」。「楚、蜀、黔、粵之民,攜挈妻孥風餐露宿而來」,「攜眷依山傍寨,開挖荒土」,「報墾幾無隙地」。打箭爐,「為漢夷雜處,入藏必經之路,百貨完備,商務稱盛」,「常年貿易,不下數千金,俗以小成都名之」。大小金川平定後,該地有十三萬畝土地招漢民墾種。
乾隆年間,開拓天山南北之後,在清政府的鼓勵下漢民去伊犁、烏魯木齊、哈密一帶屯墾者日多,按照規定「呈墾者每戶給地三十畝,並給予農具、籽種、馬匹,六年升科,如力能多墾者,取結給照,永為己業」。「內地之民爭趨之,村落連屬,煙火相望,巷陌間牛馬成群,皮、角、氈、褐之所出,商賈輻輳。至於紹興之酒、崑腔之戲,莫不坌(奔,聚集)至」。「字型大小店鋪,鱗次櫛比,市街寬敞,人民雜輳」。內地居民向邊疆地區的流動,不僅基本上解決了人口劇增所造成的土地壓力,緩解了因土地兼並、自耕農淪為流民所造成的危機;也加速邊疆地區經濟的發展,密切邊疆地區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系。
推廣高產作物。
為解決近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玉米、白薯這兩種產於美洲的高產作物在乾隆時代得到推廣。
白薯生命力強,耐乾旱、耐水澇,鹽鹼地也能存活,抗蟲、抗災,產量極高。「上地一畝約收萬余斤,中地約收七、八千斤,下地約收五、六千斤」。乾隆初年,白薯從閩廣傳至北方,福建人陳世元去山東,見該地因旱歉收,遂「捐資運種及應用犁、鋤、鐵耙等器」,到山東膠州傳播栽種技術,「秋間發掘,子母鉤連,如拳如臂,乃各駭異,成樂受種」。未幾,陳世元之子陳雲又把薯種運至河南朱仙鎮及北京一帶栽種。直隸無極縣令黃可潤從原籍福建帶來薯種在當地試種,「結薯甚多」。
山東布政使李渭,總結在北方栽種白薯的經驗,撰寫《種植紅薯法則二十條》(乾隆十七年);山東按察使陸耀刊印《甘薯錄》詳細介紹種植方法。乾隆在看到陸耀寫的《甘薯錄》後,令直隸總督劉峨、河南巡撫畢沅把此書廣為傳播,令彼等「當即轉飭各屬,勸諭民人,廣為栽種,接濟民食,亦屬備荒之一法」。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廣下,白薯在山東、直隸、河南、陝西等省得到廣泛種植,「頗著成效」,「俾佐粒食」。
適宜在山地種植的玉米,在鼓勵開墾山頭角地的諭令推動下,在大江南北得到廣泛種植。四川、陝西、湖北、湖南、廣西、安徽以及華北等地「延山漫谷,皆種玉米」,「土人稱為六穀」,「春煮為糧,無異米穀」,「特此為終歲之糧」。迨至乾隆中葉以後,玉米、白薯成為主要食品,」窮山深谷,「全賴包穀、薯芋、雜糧為生」。
輸入洋米。
為解決人口劇增所引起的糧食短缺、平抑糧價(自康熙以來糧價居高不下),清政府鼓勵從暹羅(今泰國)、安南(今越南)進口大米。乾隆七年(1742年),福建、廣東商船在返回時帶回大米六萬六千餘石。為了鼓勵外洋貨船販米入境,乾隆特下諭令:」自乾隆八年為始。嗣後凡遇外洋貨船來閩、粵等省貿易,帶米一萬石以上者,著免其船貨稅銀十分之五;帶米五千石以上者,免其船貨稅銀十分之三。
其米聽照市價,公平發糶。若民間米多,不需糴買,即著官為收買,以補常社等倉,或散給沿海各標營兵糧之用,俾外洋商人得沾實惠,不致有糶賣之艱。」同時亦鼓勵去暹羅打造船隻的中國商人返回時購米裝船,一舉兩得。
乾隆在上諭中明示:「暹羅產米甚多,向例原准貿易,向來獲利甚微,興販者少。今商人等探聽暹羅木料甚賤,易於造船,自乾隆九年以來,買米造船運回者,源源接濟。」從乾隆十六年(1751年)起,准許商人自備資本,購米入境,並規定「數在二千石以內者,循例由督撫分別獎勵;如運米二千石以上者,按數分別生監、民人,奏請賞給頂帶」。
在清政府的鼓勵下,東南亞的大米源源輸入閩、廣。
盡管清王朝遇到前所未有的人口壓力,但由於邊疆地區的開拓為劇增的人口提供新的謀生地帶,不僅解決了人口壓力所釀發的危機;也使得清王朝避免土地兼並所造成的流民問題的沖擊。而高產作物的推廣及對洋米入口的提倡,則使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承受住了人口膨脹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