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阮朝為何能存在這么多年
廣南國(越南語:Quảng Nam Quốc)1558年至1777年統治越南南部,是越南最後一個朝代阮朝(越南語:Nhà Nguyễn )的前身,1777年一度被西山朝滅亡。後廣南阮王後裔阮福映(Nguyễn Phúc ánh)滅亡西山,重建政權並統一全國。
1527年,越南黎朝權臣莫登庸玩弄中國式篡位的把戲,強迫黎恭皇禪位、建立莫朝。然而人心對黎朝太祖、聖宗二帝的偉業依然念念不忘,許多士大夫對莫登庸朝廷極為抗拒,他們有的當面痛斥莫登庸篡位的罪惡,有的掛印離職隱居山林,有人甚至面朝太祖黎利當年起兵的藍山自盡殉死,黎朝對人心的號召力之大由此可見
有志於恢復黎朝的遺臣,在外竭力訪尋黎朝宗室試圖另立朝廷。當時任職黎朝右衛殿前將軍的阮淦,在莫登庸篡位後率族人逃入哀牢,招兵買馬圖謀復興黎朝,數次擊退莫朝軍的圍剿。之後,阮淦在哀牢尋獲昭宗的幼子並擁立為帝,是為庄宗。阮淦受封「尚父太師興國 廣南國 公」,執掌流亡朝廷內外政事。阮淦在哀牢的復國力量遠近聞名,許多黎朝遺臣慕名來訪。其中一位名叫鄭檢的奇男子最令阮淦刮目相看。阮淦倚重鄭檢的才能,以女兒玉寶許配,並表封他為將領。鄭檢果然不負所望,帶兵攻城略地連戰皆捷,很快就成為阮淦陣營中的實力人士。
1545年,阮淦在行營中被莫軍降將投毒害死,此後,黎朝朝廷的實權落入阮淦的女婿鄭檢手中,凡事均可便宜裁決然後上奏。鄭檢奉庄宗進入清化,而莫朝屢次出兵清化,都無功而返。於是,黎朝以清化據點,與莫朝南北對峙半個世紀(1527-1592),形成越南歷史上的第一個「南北朝時代」。
鄭檢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義上是黎朝的右相諒國公,黎朝朝廷實際上卻是鄭家的囊中物。阮淦的兩個兒子阮汪、阮潢也頗有武功,遭受鄭檢忌恨。阮汪官居左相,備受鄭檢的打壓排斥,最後還被殺死。阮潢惶惶不可終日,決計稱病退隱以消除鄭檢的戒心,同時遣人問計於名士阮秉謙,阮秉謙一言,預示了日後南北分治的態勢。「橫山一帶,萬代容身。」阮潢對此深以為然,心中浮現未來割據南部的構圖。
橫山以南的順化、廣南地區,是當年越南人國境的最南端,但也僅及於今日越南國土的中部。當地森林茂密,長山貫穿全境,河流與山谷縱橫交錯,山脈與海洋之間是沃野平原。四季潮濕炎熱的特殊風土,孕育了印度文化與馬來文化交融的占婆文明。越南歷代王朝為擴充生存空間,都傾盡全力向南侵略占城。越占的疆界不斷南移,到了15世紀,越南人對占婆的土地掠奪接近極限,黎聖宗在石畢山的海角立下界碑,上書十八大字:「占婆人過此,兵敗國滅;安南人過此,兵死將亡。這些新開拓的領土,成為越南歷朝流放囚犯的邊遠地區,也是政治流亡人士的避風港。
阮潢意欲脫離鄭檢的鉗制,視橫山以南為立足的新天地。阮潢透過姐姐玉寶向姐夫鄭檢請求,允許自己出鎮順化。當時,順化、廣南一帶剛剛經歷戰火,形勢並不明朗,鄭檢的勢力鞭長莫及,許多當地人甚至越海北奔莫朝。此時,正好將這一燙手山芋拋給阮潢。鄭檢向黎帝英宗進言:順化非得由良將鎮守不可,宜用阮潢鎮守順化,與廣南互為犄角。英宗允其所請。
1558年,阮潢出鎮順化,駐屯於愛子社(今廣治省登昌縣)。1567年,鄭檢召回廣南總兵,命阮潢兼領廣南,每年上繳銀400斤、帛500匹作為貢賦。鄭檢放虎歸山,使阮潢得以遠離南北朝戰亂的最前線。阮潢依靠北方移民及犯人開發廣南、順化,短短十數年間,順廣一帶就成為「市無二價,人不為盜,諸國商舶湊集」之地。
雖然北朝莫氏曾於1571年攻擊順化,而且順廣各地也不時有匪寇出沒,但是阮潢都將敵手成功擊敗,使南部地區成為相對安定的大後方。而反觀北方,瘟疫與戰爭不斷,北方的難民不斷湧入南方,阮潢獨立割據的資本正在不斷充實。
鄭檢死後,兒子鄭檜、鄭松爭權內訌,最後鄭檜出奔北朝,鄭松掌握南朝實權。
1592年,鄭松誓師出兵進攻升龍(今河內),莫軍潰不成軍,莫朝皇帝莫茂洽出逃,旋即被生擒、帶回升龍斬首。1600年,雖然莫氏殘黨一度奪回升龍,但是旋即被鄭松收復。北朝莫氏歷經太祖莫登庸、太宗莫登瀛、憲宗莫福海、宣宗莫福源、莫茂洽五代,最後被黎朝滅亡。消滅北朝後,鄭松迎奉黎帝世宗進入升龍,黎朝得以中興。世宗遣使赴明,請求明廷恢復過往「安南國王」的冊封,但是明廷以局勢未定為由,暫時授予「安南都統使」頭銜。這個頭銜一直沿襲至明末,南明諸帝才恢復了黎朝皇帝「安南國王」的冊封。此外,明朝還讓黎朝辟出高平讓與莫氏子孫。黎朝君臣縱然萬般不情願,也只好允許莫氏子孫割據高平之地。此後莫氏一族五代統治高平,直至1677年鄭氏發兵占據高平為止。鄭松以中興黎朝的再造功臣自居,驕橫跋扈更甚於以往,1599年,自封都元帥總國政尚父平安王。1623年,不可一世的鄭松病死,他死後由兒子鄭?amp;#91;繼承權位,稱元帥統國政清都王。鄭松生前曾廢立幾代皇帝,首創了黎朝一帝又復一主的二元體制。到第四代鄭王鄭柞時,這種「不奪國亦如奪國、不稱帝勝似稱帝」的體制被進一步深化,鄭王直接在御座左側與黎帝並排而坐,甚至連入朝趨拜、上奏具名等臣下禮節都一並豁免。
阮潢在鄭氏收復升龍後也出兵幫助平定各地的莫氏余黨。1600年戰事緩和,飽受鄭松排擠的阮潢黯然離開北方,他將女兒嫁與鄭?amp;#91;為妻,此後在順廣一帶積蓄力量,再也不肯北上。鄭氏明知阮潢存心割據南方,但是也奈何不得。1613年,阮潢病死。臨終之前,阮潢將親族郎黨召至榻前諄諄囑咐:「順廣北有橫山靈江之險,南有海雲碑山之固,山產金鐵,海出魚鹽,實英雄用武之地。若能馴民厲兵與鄭氏抗衡,足建萬世之業。」
阮潢死後,其子阮福源繼位。根據阮朝國史《大南實錄》《Đại Nam thực lục》前編卷二《熙宗孝文皇帝實錄》的記載:「始稱國姓,為阮福氏」。因此,廣南國的國姓應該是復姓阮福。阮福源繼位不久就著手進行行政改革,將原黎朝的政事機構改革為直接聽命於阮主的機關,切斷與北方朝廷的隸屬關系。阮主所在地的正營,設置了舍差司(掌訴訟)、將臣吏司(掌錢糧)、令史司(掌祭祀及支給正營軍餉)三司,各地府縣則任命知府、知縣管理民政。所有官僚任免及政務均拒絕北方朝廷插手。
1627年,第一次鄭阮之戰爆發,鄭?amp;#91;挾神宗親征,兩軍投入兵船、戰象、大炮混戰,南阮謀士阮有鎰虛報留守北方的鄭軍叛亂,迫使鄭王撤軍。1633年第二次鄭阮之戰爆發,鄭王約阮福源第三子阮福渶為內應,豈料,阮福源對阮福渶起疑,不許他鎮守邊境廣平。鄭軍南下苦等十餘日,卻不見任何動靜,只好怏怏而退,途中還遭到阮軍的追擊。事後,阮福渶遭到清算,被判罪處死。1643年,鄭?#91;又挾神宗南征。時值夏季,北兵在炎暑之下紛紛病倒,南阮的城壘屢攻不下,鄭?#91;第三次南征無功而還。1648年,鄭王挑起第四次南侵。阮福瀾遣世子阮福瀕率軍御敵。兩軍對陣當日,阮福瀕驅使大象百頭直奔敵陣,繼而步卒沖鋒,鄭軍不敵後撤,又遭到阮軍水師的攔截。此戰鄭軍損失慘重,但是被生俘的士兵就達3000餘人。不過阮福瀾也病死陣中。1655年,鄭王唆使邊將騷擾南阮,阮主阮福瀕大怒,決定主動北征。南阮軍大規模侵入北境,開始一路勢如破竹,一舉連下鄭軍據守的蘭江以南七座縣城。戰事曠日持久,雙方以蘭江一線來回搏戰。1660年,形勢向鄭軍傾斜,鄭王宗室鄭根帶兵作戰,連敗阮軍,阮軍不支決定後撤,途中遭到鄭根追殺傷亡甚眾。蘭江七縣又重新落入鄭軍手中,南北態勢又回復到戰前,所以在這場為時五年的持久戰中雙方都可謂勞而無功。這場五年戰爭中,對南阮屢戰屢敗的鄭?amp;#91;逝世,其子鄭柞繼位執政,號大元帥西王。1661年,西王鄭柞挾神宗親征,渡過靈江與南阮守將阮有鎰對陣,鄭軍與阮軍對峙到翌年,戰事毫無進展,鄭柞只好與神宗北返。不久就1672年,鄭氏在討平高平莫氏之後出兵十萬南侵。鄭軍猛攻南阮邊境城壘,但是南阮守將奮力死守,鄭軍力攻不克無計可施,被迫北撤。1627年,第一次鄭阮之戰爆發,到此為止,鄭阮交戰45年,其中鄭氏主動進攻六次,每次都不得要領。自此,鄭阮雙方以靈江為界,至西山起義為止,南阮北鄭之間沒有大規模沖突。此後,阮主在南方割據,權位世代相傳。形成越南歷史上的第二個「南北朝時代」。
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南北惡斗中,北鄭動員兵力最高達10萬,而地廣人稀的南阮常備兵力則只有2萬人左右。南阮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在七次鄭阮戰爭中自保有餘甚至能主動北伐,這與歷代阮主不遺餘力地對越南南部進行深入的開發建設是分不開的。
歷代阮主因時勢所迫,不遺餘力地在南方邊陲尋求生存空間,逐漸形成了現代越南疆域狹長蜿蜒的S型輪廓。這片不同種族文化交匯的三角洲,水土豐茂、適宜農耕,經過新移民與原住民的墾殖,當地從原來人煙稀少的荒原,建設成為良田萬頃、市鎮繁榮之地。時至今日,南部各省仍然是越南的經濟發達地區。阮主在開發土地的同時,積極與西方、日本、中國通商,各國商船紛至沓來。南阮在這時候開始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歐洲的先進大炮,同時學習歐洲船舶的設計方法,這些在後來的鄭阮紛爭中給了阮氏以巨大的幫助。隨著時光流逝,會安港成為了西南太平洋的一個重要貿易港口,為了與外國人貿易,阮氏積極發展種糖業。而此時因為明、清朝廷的海禁政策,許多日本商人來到越南,為了獲得急需的中國絲綢和陶製品,也到會安港進行貿易,南部漸漸形成國際性商業都會,進而富甲全越。海外貿易為物力短缺的南阮提供了維持政權的物質支持,使南阮不僅能夠抗衡北鄭,甚至能騰出餘力向南拓展新領土。
由於南北雙方相安無事,南阮不斷將發展重心向南移動,加快了新開拓領土的開發建設。
早在黎朝聖宗時代,越南與占城之間邊境沖突不斷,聖宗親征攻陷了占城國都闍盤,將占城分裂為華英、南蟠、占城三個朝貢小國。受到中華思想影響,越南歷朝都將占城、真臘(柬埔寨)等民族視為蠻夷,不斷施加壓力迫使其臣服,以歸王化。從阮潢入鎮順廣開始,南阮也秉承黎朝的國策,不斷蠶食占城國家的土地。1611年,阮潢南征華英國,在佔領地建立富安府。年,占城人攻擊富安府,反為南阮軍擊敗,南阮又開辟了泰寧府。至此,占城人的土地已經所剩無幾。在1693年,南阮阮福淍又借故挑釁,發兵將占城國王、大臣擄走,在占城的極南國境設置順府,將占城古國徹底消滅。占城這一緩沖地帶消失,南阮與真臘直接接壤,真臘成為暹羅、南阮爭雄的舞台。1658年,南阮阮福瀕曾發兵3000干涉真臘王位的爭奪,迫使真臘臣服。此後,圍繞王位,真臘國發生多次奪嫡之爭,每逢真臘內亂,南阮與暹羅總是不失時機地介入其中,出兵幫助其中一方登上王位。1674年,真臘再次爆發王位之爭,阮福瀕出兵制服真臘,立匿螉秋為王、匿螉嫩為副王,將真臘一分為二。1700年,南阮發兵驅逐匿螉秋,佔領柴棍及湄公河附近的土地。1732年,南阮佔領嘉定西部。以後,南阮還利用干涉王位繼承的機會,接受真臘國王的獻地酬謝。
在出兵攻掠之餘,南阮還利用中國移民幫助蠶食真臘土地。1671年,明朝遺民莫玖率眾南來,他在水真臘地區開墾荒地、建立城鎮,此地被稱為河仙。1708年,莫玖迫於南阮的壓力,向南阮稱臣,阮主阮福淍封他為河仙總鎮,允許河仙自治。莫氏披荊斬棘開發的河仙,當時已有海上樂土之稱,南阮就此不勞而獲地將之納為屬地。1679年,明朝遺臣楊彥迪及陳上川帶兵3000南逃,請求阮福瀕的庇護。阮福瀕指示二人前往真臘地界,迫使真臘將東浦分給他們。經過明朝遺臣的經營,東浦日漸繁榮。1698年,南阮直接控制東浦,委任大臣阮有鏡在該地設置嘉定府,同時招徠流民到本地開墾,又將當地明朝遺民編為「明鄉社」、清朝人編為「清河社」。這樣,南阮借明朝遺民之手控制了嘉定。
作為當時東南亞的重要經濟貿易實體,南阮並無正式國號。阮主治下的廣南有著名的貿易港口會安,是南阮對日、華及西方諸國的貿易樞紐,因而東西各國都不約而同地以「廣南國」稱呼南阮政權。
阮潢入鎮順化,最早將行營設在愛子社,1626年,阮福源轉移到承天的福安,1687年,阮福溱轉移到富春,在日後順化城的左側立下主府。1702年,阮福淍曾遣使清朝請求冊封,但遭拒絕,阮福淍求封不成,就鑄印「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自稱「國主」。1744年,阮福闊進一步稱「王」,同時一改境內行政區劃分,分全境為正營富春、舊營愛子、廣平、武舍、布政、廣南、富安、平康、平順、鎮邊、藩鎮、龍湖十二營,歸仁、廣義兩府,以及相當於特別行政區的河仙鎮。1757年,好大喜功的阮福闊又在富春大興土木,修築金華殿、光華殿、朝陽閣等宮室,設立官廳軍營,將富春建設成「都城」。
18世紀以後,南阮加快了向南擴張的步伐。作為南進的橋頭堡,歸仁一方面向南阮的心臟富春轉送南部湄公河三角洲的開發成果,一方面又為南阮政權繼續南進提供各種資源。南阮頻繁向南用兵的結果,使歸仁、廣南一帶的賦稅在18世紀後期增至55%—75%,當地民眾苦不堪言。南阮政權的集體腐化,更為南方的危情火上加油。南阮的俸祿制度,很大程度上使官員迅速墮入腐敗深淵。與黎朝朝廷不同,南阮官員的俸祿直接來源於人民。阮主將若乾的民戶分封某一官員,這部分民戶專門向該官員提供收入。換言之,即有相當部分的南阮居民並非直接向阮主納稅,而是接受官員的按需索取。到後來,阮主幹脆也讓官員向他納稅,如此一來,同時供養著兩個主人的民戶負擔更為沉重。不但如此,南阮賣官鬻爵的風氣堪稱驚人。官員上任之前,需花費大筆金錢購買委任狀、官印,及進貢上級、阮主。而用金錢買得官位的下級官吏,受封的民戶收入可能還不及自己必須繳納的稅金。因而在南阮體制中為官,兩袖清風近乎不可能。
18世紀中葉,南阮政權的貪腐最為登峰造極,出了一對昏君弄臣阮福闊、張福巒。阮王阮福闊大興宮室、終日與醇酒美人為伴,這個好色之徒還自稱「佛主」,在各地講經念佛。阮福闊死後,遺命王子阮福輪繼位,不過權臣張福巒卻與太監篡改了先君遺囑,改立只得12歲的童昏小兒阮福淳。阮福淳繼位,張福巒成為國傅執掌戶部,同時,他還壟斷了阮氏領內多處城鎮的稅金收入。張福巒是一無賴,對外收受賄賂甚至賴帳不還,對內巧取豪奪無惡不作,人人斥之為「張秦檜」。
自阮主到各級官吏,都公開地將人民視為任意剝削對象,當人民的承受限度接近臨界點,就意味著阮氏政權大限將至。
1771年,因不堪阮王暴政,西山阮岳、阮侶、阮惠三兄弟揭竿而起,西山軍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隊伍日益壯大,令南阮各地守將疲於奔命。同年,西山義軍用計攻陷歸仁府,過程頗具戲劇性。起初,阮岳命人將自己五花大綁投入牢籠,抬入歸仁城獻與巡撫阮克宣。阮克宣大喜過望、信以為真,將阮岳一幹人等納入城中。豈料,當天半夜,阮岳破牢而出,與城外西山軍內應外合,占據了歸仁城。阮克宣本人也被擒獲。西山軍佔領了歸仁府之後聲勢大振,南方各地的響應者不斷起兵,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阮氏在地方的統治。
正當西山義軍攻城略地之際,北鄭也來趁火打劫。1774年,鄭王鄭森眼看阮氏政權有即將倒台的徵兆,也聲稱幫助南河清除奸臣張福巒,命令大將黃五福率兵3萬南侵。大敵當前,早已天怒人怨的張福巒被南阮將官執送鄭軍陣營。別有用心的鄭軍自然不會就此卻步,宣稱將出兵富春,幫助阮主討伐西山叛軍。
1775年,阮軍在前線被鄭軍擊潰,鄭軍進據富春城,阮主阮福淳狼狽出逃,留下侄子東宮阮福暘留守廣南之後,帶著侄子阮福映繼續逃向嘉定。當時鄭軍勢力強大,西山軍兩面受敵。為了使阮軍投鼠忌器,阮岳聲稱擁立東宮阮福暘復興南阮,將阮福暘扣留在軍中,另一面卻向鄭軍表示願意臣服。西山與北鄭一拍即合,鄭王封阮岳為西山校長、壯烈將軍,示意他繼續攻略南阮。
1776年,西山軍進攻阮福淳避難的嘉定,迫使阮福淳逃往邊和。同年,阮岳在占城故都闍盤自稱西山王。泰寶郡公阮福暠的獨子東宮阮福暘趁機乘船逃出,在嘉定被華人李才擁立為「新政王」,阮福淳退位為太上王。1777年,阮岳被鄭王允許鎮守廣南,已無後顧之憂的阮岳全力攻打嘉定,一舉擒殺了阮福淳及阮福暘,唯獨阮福映僥幸逃出,九死一生逃往龍川,在當地招納阮氏舊臣起兵。
公元1780年,阮福映在嘉定稱王,誓言恢復阮氏祖業,開始了其艱辛跌宕的復國歷程。不過,此時的阮氏政權已經喪失絕大部分領地,局促於嘉定一隅朝夕難保。阮福映亦無人君之樂,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前半生,一度窮途末路,淪落到只能採食野菜果腹的絕境。阮福映單憑一己之力無法撼動西山軍,這時他意圖尋求外援。阮福映首先想到了擁有近代化軍備的法國,他全權委託傳教士百多祿攜帶國書及年僅4歲的王子阮福景,乘船前往法國請求軍事援助。可是,從越南前往法國的水路交通頗費時日。遠水不能救近火,阮福映心急如焚,只好向鄰近的暹羅求助。他甚至親自前往曼谷,請求暹羅國王出兵。先前阮軍在真臘與暹羅軍對峙之時,阮軍曾答應停火,使得暹羅大將質知得以回國奪得王位,所以暹羅十分願意兵援阮福映以作報答。百多祿在法國見法國政府不願出兵,只好自行募兵購械,並連同法國教官20人回到越南。姑且不論動機如何,百多祿終究不負所託,歷盡波折帶回了外援。這個洋人終身為阮福映服務,最後在從征途中病死,被阮福映追贈為太子太傅悲柔郡公(越南語:(Thái tử Thái phó Bi-nhu Quận công),謚號忠毅(Trung Y)。阮福映任用西洋士官訓練軍隊、建造艦艇、鑄造槍炮,經過整頓,戰鬥力大增。
西山兄弟同室操戈,越南政局動盪,阮福映看到卷土重來的一線轉機。
1789年,阮福映控制了嘉定全境。阮軍憑借嘉定之地屯田練兵休養生息。1793年水陸並進,連克延慶、平康、富安、平順四府,面對火力強大的阮軍,西山軍節節敗退。1799年,阮福映料定西山軍有瓦解之勢,出兵再攻歸仁,1801年五月初三,阮軍攻擊富春。1802年,歸仁已經再難堅守,西山軍不得不放棄城池,經由哀牢北撤。此時,形勢又回復到南北分治狀態,阮福映基本收復了往時南阮的舊疆。
公元1802年五月,阮福映在富春築壇祭天稱帝,因嘉定永隆兩地在復國戰爭中出力最多,立年號為嘉隆(越南語:Gia Long )。然後遣鄭懷德和吳仁靜前往清廷求封。同時,又決定御駕北征,大軍渡過靈江,水師沿水路北上,沿途並未遭到西山軍的有力抵抗,因而僅一個月後就抵達升龍。西山朝景盛帝與群臣出逃,後來被山野村夫擒獲,械送升龍。嘉隆元年(1802)十一月,阮福映一統南北、大告武成。獻俘太廟後,景盛帝及其子弟宗室被凌遲處死、五象分屍。如此仍不能消解阮福映內心郁積多年的仇恨,以阮岳、阮惠為首,西山阮氏一族男女的頭顱被永久囚禁於牢獄,骸骨則統統被搗碎揚灰。縱橫南北25年的西山阮朝,隨之煙消雲散
公元1802年阮朝建立,阮福映不僅實現了復國的夢想,還完成了統一全國的時代使命。這時,離他17歲起兵龍川,已經整整過了24年。
阮福映在位18年,廟號世祖(越南語:Thế Tổ ),謚號開天弘道立紀垂統神文聖武俊德隆功至仁大孝高皇帝(越南語:Khai Thiên Hoằng Đạo Lập Kỷ Thùy Thống Thần Văn Thánh Vũ Tuấn Đức Long Công Chí Nhan Đại Hiếu Cao Hoàng Đế),葬千壽陵(Thiên Thọ Lăng)請在此輸入您的回答,每一次專業解答都將打造您的權威形象
⑵ 歷史上的三個南北朝時期,中國,越南各有一個,日本有嗎
在世界歷史上,並不是只有中國歷史有南北朝,與中國接壤的鄰國越南,其歷史發展軌跡跟中國非常像,而且也有一段南北朝時期。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歷史上也有一個南北朝時期。
⑶ 越南在哪個朝代開始獨立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東面和南面臨南海。通用越南語,華語與英語也被廣泛使用。越南是東南亞國家中,歷史上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而且唯一一個接受儒家思想的國家。
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首都南海(今廣州),此時越南北部歸南越國統治。公元前111年西漢擊滅南越國,在其地設置交趾郡等九郡。自此,越南置於中國直接統治下長達1182多年,「交趾」開始成為越南的名稱。從此開始,有大量的中國人以駐軍和墾荒的形式遷居越南。東漢置交州(治番禺,今廣州),越南北部屬之。226年東吳將交州分為廣州、交州2州。交州治龍編(今河內東),轄今越南北部和中國雷州半島、欽州地區。280年西晉統一中國,交州降晉,之後依附於南朝各朝代。542年龍興(今太平省)人李賁起義,544年建國號為「萬春」,即前李朝。次年中國梁朝將其鎮壓。621年唐朝在越南設置了交州總管府。651年改稱安南都督府(治今河內)。從此「交州」便正式被稱作安南。866年改設靜海節度使(治今河內)。從此,交趾成為唐末割據藩鎮之一,並走向了割據的道路。
公元10世紀,五代十國時,交趾叛亂。938年,南漢派軍來犯,吳權將之擊退,次年稱王,從此越南開始脫離中國統治,至968年越南丁朝建立,安南最終建立了國家,但一直作為中國的屬國或藩屬國。1010年遷都升龍(今河內)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1407年至1428年,明成祖趁越南內亂之際,出兵佔領越南,並在升龍設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交趾行省),進行直接統治。越南的主要朝代為李朝(1010年—1225年),陳朝(1225年—1400年),黎朝(1428年—1527年),西山朝(1778年—1802年),阮朝(1802年—1945年)。
⑷ 春秋戰國時期,越南處於什麼朝代
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越南仍然處於傳說時代,並沒有確切的歷史記錄。
根據傳說,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鴻龐氏。鴻龐氏首位君主祿續,是神農氏的後代,獲封為「涇陽王」,治理南方,號「赤鬼國」。涇陽王娶洞庭君龍王之女,生下貉龍君(名崇纜)。越南人稱貉龍君為「百越之祖」,而其長子則稱為「雄王」(又作駱王、雒王),繼承王位,建立「文郎國」,歷18代,共2000多年。
公元前257年,蜀國末代王子蜀泮率領其族民,滅文郎國,建立甌雒國,並自稱為安陽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公元前214年,派大軍越過嶺南佔領今日的廣西、廣東、福建,征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秦朝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即駱越)歸屬於象郡管理。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南,處於傳說中的文郎國和甌雒國的時期。
⑸ 越南的歷史有多長
越南歷史源遠流長。考古遺址可證,距今40萬年的遠古時代,越南土地上已發現有人類生活的痕跡。考古學家們在越南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30萬年)以渡山文化(最早發現於清化省渡山遺址得名)和山圍文化(最早發現於富壽省山圍遺址而得名)為代表中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1萬年)以和平文化(20年代因首次發現於和平省遺址而得名)為代表。新石器時代的遺跡距今5000年以北山文化首次發現於諒山省北山遺址而得名為代表。根據遺址。考古學家得出結論,在石器時代人類已學會畜牧和種植水稻。
據傳說,越南第一個國家文朗國(後改名為甌雒國)是在青銅器時代建立的,以東山文化(最早發現於清化省東山村遺址而得名)為代表,出土文物中最著名的是銅鼓。據傳說,文朗國沿襲了幾十個世紀,形成18代雄王當權的雄王時代。
北屬時期
甌雒國實際是古蜀國移民建立的。秦時,秦始皇派軍隊征服百越,越南置於象郡轄下。秦末農民戰爭時,秦龍川縣尉趙佗(河北正定人)起兵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首都南海(今廣州),這是越南認為的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南越國仍是中國漢朝的封國。
公元前111年,漢撤消南越國。自此,越南置於中國封建王朝直接統治長達十多個世紀。
封建時期 公元10世紀,五代十國時,越南人民終於結束了北方封建朝代的統治,建立了獨立的國家,名為大越國。公元1010年遷都升龍(今河內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其間間隔有中國統治的北屬時期。主要獨立朝代為李朝(1010年—1225年),陳朝(1225年—1400年)
黎朝(1428年—1527年),西山朝(1778年—1802年),阮朝(1802年—1945年)。1884年法國侵略軍佔領全越南領土,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法屬時期 1858年,法國軍艦炮轟越南峴港海口,拉開了法殖民者侵越戰爭的序幕,1859年,法國侵略軍攻佔嘉定城。1884年,法國侵略軍佔領全越南領土,置越南於其殖民統治之下。法軍的鐵蹄一踏上嘉定,就遭到愛國軍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然而這些英勇反抗和愛國運動最終都失敗了,越南仍處於被奴役水深火熱之中。
深刻了解祖國的現狀,面對人民的苦難,愛國青年阮愛國(胡志明主席,1890年—1969年)於1911年6月5日離開祖 國到海外尋求救國之道。他到法國,英國,美國和法屬非洲殖民地國家,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阮愛國得出一個真理要解放全民族,使祖國獨立,就要進行革命解放運動。要進行革命解放運動,必須具有革命理論和新型革命組織的領導。
1930年2月3日,阮愛國在中國香港九龍召開會議,成立越南共產黨,黨的政治綱領提出的革命目標是,打倒法帝國主義和封建集團,使祖國完全獨立。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越南人民掀起了反抗法國和日本侵略者的革命高潮,最終取得了勝利。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內十多萬人聚集的巴亭廣場上宣讀《獨立宣言》,向全世界庄嚴宣告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
戰爭時期1945年9月23日,法國殖民軍尾隨英國盟軍卷土重來。侵佔西貢。9月26日,胡志明主席致函號召南方同胞 奮起抗戰,號召全國支援南方。1954年3月13日下午,奠邊府戰役打響。5月7日,戰役以輝煌的奠邊府大捷結束了,搗毀了敵軍據點。1954年7月21日,有關結束越南、寮國、柬埔寨戰爭的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協議》得以簽署。
1955年7月17日,美國撕毀了《日內瓦協議》,取代法國在越南南方的地位,設定了所謂越南共和國,吳廷琰當總統。自此,越南南方淪為美國新殖民主義的殖民地。美國日益深入干涉越南南方,越南南方人民的斗爭日益高漲。1973年1月27日簽訂《巴黎協定》,美國必須承認越南在國際上的法律地位,從越南南方撤出全部軍 隊及其同盟者軍隊和軍事人員。
《巴黎協定》簽訂後至1975年4月30日,越南革命進入決定性階段,解放南方。統一全國。1975年3月10日,邦美蜀戰役作為關鍵性戰役為1975年春季總進攻打響第一炮。1975年4月30日的胡志明戰役解放了西貢。越南邁進自由,獨立和統一的新紀元。
⑹ 有人知道越南的歷史嗎
早期歷史 越南歷史源遠流長。考古遺址可證,距今40萬年的遠古時代,越南土地上已發現有人類生活的痕跡。考古學家們在越南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30萬年)以渡山文化(最早發現於清化省渡山遺址得名)和山圍文化(最早發現於富壽省山圍遺址而得名)為代表中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1萬年)以和平文化(20年代因首次發現於和平省遺址而得名)為代表。新石器時代的遺跡距今5000年以北山文化首次發現於諒山省北山遺址而得名為代表。根據遺址。考古學家得出結論,在石器時代人類已學會畜牧和種植水稻。 據傳說,越南第一個國家文朗國(後改名為甌雒國)是在青銅器時代建立的,以東山文化(最早發現於清化省東山村遺址而得名)為代表,出土文物中最著名的是銅鼓。據傳說,文朗國沿襲了幾十個世紀,形成18代雄王當權的雄王時代。公元前3世紀,秦征服百越。自此,越南置於中國封建王朝統治長達十多個世紀。 北屬時期 甌雒國實際是古蜀國移民建立的。秦時,秦始皇派軍隊征服百越,越南置於象郡轄下。秦末農民戰爭時,秦朝的龍川縣尉趙佗(河北正定人)脫離秦朝統治,在嶺南建立南越國,首都南海(今廣州),這是越南人認為的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獨立國家,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南越國仍是西漢的附庸國。 公元前111年,南越國公開反叛漢朝,漢武帝派兵擊滅南越國,在其地設置九個郡縣。自此,越南被納入中國版圖,置於中國直接統治下長達1060多年,從此開始,有大量的中國中原人因逃避自然災害和戰亂移民越南。 封建時期 公元10世紀,五代十國時,越南叛亂,從中國分裂出去,建立了獨立的國家,但一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名為大越國。1010年遷都升龍(今河內)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其間間隔有中國統治的北屬時期。主要獨立朝代為李朝(1010年—1225年),陳朝(1225年—1400年) 黎朝(1428年—1527年),西山朝(1778年—1802年),阮朝(1802年—1945年)。在此期間,越南人還多次面對外國的侵略者,19世紀後期,法國對越南進行殖民侵略,清朝派兵援助越南。1884年法國侵略軍最終擊敗清軍和越南軍,佔領越南全部領土。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法屬時期 1858年,法國軍艦炮轟越南峴港海口,拉開了法殖民者侵越戰爭的序幕,1859年,法國侵略軍攻佔嘉定城。1884年,法國侵略軍佔領全越南領土,置越南於其殖民統治之下。法軍的鐵蹄一踏上嘉定,就遭到愛國軍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然而這些反抗最終都失敗了。 面對人民的苦難,愛國青年阮愛國(胡志明主席,1890年—1969年)於1911年6月5日離開祖 國到海外尋求救國之道。他到法國,英國,美國和法屬非洲殖民地國家,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阮愛國得出一個真理要解放全民族,使祖國獨立,就要進行革命解放運動。要進行革命解放運動,必須具有革命理論和新型革命組織的領導。 1930年2月3日,阮愛國在中國香港九龍召開會議,成立越南共產黨,黨的政治綱領提出的革命目標是,打倒法帝國主義和封建集團,使祖國完全獨立。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越南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革命高潮,最終取得了勝利。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內十多萬人聚集的巴亭廣場上宣讀《獨立宣言》,向全世界庄嚴宣告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 戰爭時期1945年9月23日,法國殖民軍尾隨英國盟軍卷土重來。侵佔西貢。9月26日,胡志明主席致函號召南方同胞 奠邊府抗法烈士紀念碑
奮起抗戰,號召全國支援南方。中越兩國於1950年1月18日建交,還沒從內戰中恢復,經濟嚴重困難的中國開始向越南無償提供了累計達幾千億人民幣的資金和幾百萬噸的物資,越南爆發戰爭後,更有大量物資無償贈送給越南並派出大量科技人員幫助越南發展工業,支持越南作戰,最終迫使美國簽訂停戰協議。中國一直還以很低廉的價格把礦產品出售給越南。 1954年3月13日下午,奠邊府戰役打響。5月7日,戰役以輝煌的奠邊府大捷結束了,搗毀了敵軍據點。1954年7月21日,有關結束越南、寮國、柬埔寨戰爭的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協議》得以簽署。《日內瓦協議》規定,越南以北緯17度為界,南北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由保大皇帝統治。 1955年7月17日,美國撕毀了《日內瓦協議》,取代法國在越南南方的地位,設定了所謂越南共和國,吳廷琰發動政變,廢黜保大皇帝,自己當了總統。自此,越南南方淪為美國新殖民主義的殖民地。1961年,越南戰爭爆發,美國與韓國、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組成聯軍,介入了這場戰爭。1973年1月27日《巴黎協定》簽訂,美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國際上的法律地位,退出越南戰爭,從越南南方撤出全部軍隊及其同盟者軍隊和軍事人員。 《巴黎協定》簽訂後至1975年4月30日,越南革命進入決定性階段,解放南方。統一全國。1975年3月10日,邦美蜀戰役作為關鍵性戰役為1975年春季總進攻打響第一炮。1975年4月30日的胡志明戰役解放了西貢,越南戰爭至此宣告結束。越南邁進自由,獨立和統一的新紀元。 【統一與改革】 1973年1月越美在巴黎簽訂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美軍開始從南方撤走。1975年5月南方全部解放,1976年4月選出統一的國會,7月宣布全國統一,定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越南統一後,其軍隊歷經越戰錘煉,接受了中國的大量武器和軍事物資無償援助和一些蘇援助的裝備及繳獲的美製武器,在前蘇聯的強力支持下,越共的擴張思想一度膨脹。1979年,越南趁柬埔寨紅色高棉統治殘暴,柬國國內民怨沸騰之機大舉入侵柬埔寨,將以波爾布特為首的紅色高棉統治集團趕出了城市,扶植韓桑林政權,並派兵控制寮國;在越南南方發動了大規模排華暴亂,大肆驅趕在越華僑並不斷侵佔我國邊境領土,還侵佔了我國南沙群島96%以上的島嶼,最終我國於1979年進行了對越自衛反擊戰。1986年越共領導人黎筍死後,長征、阮文靈先後繼任,實行革新開放,對外調整與中國及東盟鄰國的關系,對內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使越南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1989年,越南軍隊撤離柬埔寨,中越實現關系正常化。 2006年,越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加大反腐力度、解決民生問題等舉措,增強凝聚力,維護社會政治穩定。4月18至25日,越共十大在河內召開,通過《政治報告》、《2006-2010年五年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和目標的報告》、《黨建工作報告》和《補充和修改黨章報告》決議,選舉產生十屆中央領導機構。認為越已初步形成革新、社會主義社會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體系。修改補充後的黨章明確提出越南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越勞動人民和全民族的先鋒隊。 2006年6月27日,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志明市市委書記阮明哲在越南第十一屆國會第九次會議選舉中獲得94%的贊成票,當選為越南國家主席.
⑺ 越南李氏王朝統治越南多長時間共多少皇帝
公元11 世紀初, 越南前黎朝殿前指揮使李公蘊發動政變, 篡黎立李。李氏得國伊始, 在政治上, 仿唐宋官制, 首次確立了較為完備的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君主制度; 在經濟上, 實行土地國有制, 重農扶商, 詔定稅制; 在對外關繫上, 遣使晉見宋王, 請求宋王冊封其為安南君主。在國力步入強大時, 則推行北犯中國、南侵佔城、西掠哀牢的政策, 稱霸南疆, 但最終國力衰敗, 李氏天下覆亡, 陳氏代之而起。 李朝(1010~ 1225) 是越南第四代封建王朝, 它在前三代(吳、丁、黎朝) 奠基和發展的基礎上, 經40 余載, 至11 世紀中葉, 開始步入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君主制的強國。國勢強大的原因除前三代賜予它的深厚根基之外,還在於在大宋的全力支持和輔助下, 李氏開國君主李公蘊李太祖至第四代國王李乾德李仁宗這幾代君主都頗有政治遠見, 有所作為並初顯成效, 實行了一系列的內外政策, 為李氏的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使李朝在越南歷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和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又受到後來歷代統治者和當代越南學術界的贊許。 李朝和宋朝大致處於同一時代, 宋、李之間的關系時而和好時而緊張。依歷史事實記載, 雙方緊張的原因並非在於宋朝。因為宋朝建國初期, 國力較弱, 它一方面要全力治理五代十國遺留下來的殘破局面, 恢復經濟、鞏固政權; 另一方面還要應付北方遼、金和西夏的侵擾, 無力南顧, 對李朝的多次寇邊, 宋太宗和宋仁宗, 僅是採取「撫寧荒服, 不予問罪」的寬宏大量的睦鄰政策。斯時, 雙方不和的責任在於李氏統治者奉行了北侵中國(從1014年至1076 年間寇邊之事, 不絕於書)、南犯占城國(從1020 年至1104 年間, 李朝軍隊多次侵入占城)、西掠哀牢(從1011 年至1048 年間, 李朝發兵侵掠哀牢) 的政策。但這一政策,最後導致李朝在內外矛盾重重和失道寡助的情況下覆國, 後被權臣陳守度篡權, 取而代之, 陳朝立。 在越南歷史上, 李朝所推行的內外政策,既超過前三代, 又為後五代(陳、胡、後黎、西山朝和阮朝) 所效法, 所以李朝所作所為影響匪淺。對它所實行的政策及其後果, 以前中越史學界鮮為人評價, 為此, 本文較為詳盡地加以論述, 對初學者會有裨益。 前黎朝末年( 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 , 黎龍鋌暴虐無道, 荒淫過度,「是年冬, 終於為其下屬所殺。」[ 1 ]幼子方10 歲, 其弟明提、明昶發兵爭位, 交趾一時大亂。在前黎朝舊臣陶甘沐和萬行的策劃下, 權臣親衛殿前指揮使李公蘊乘前黎朝嗣主沖幼, 遂殺明昶,篡奪王位, 1010 年(宋大中祥符三年) , 改元順天元年, 定都升龍, 建立了李氏王朝(1010~ 1225)。 李公蘊即帝位後, 遂即向宋真宗上表請求冊封。宋真宗認為李公蘊既然已經即帝位,已無法改變現狀, 於是在大中祥符三年二月,封李公蘊為靜海軍留後、檢校太傅、安南都護、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交趾郡王。同年三月, 李氏遣使入貢。宋再次進封李公蘊食邑3 千戶、實封1 千戶、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特賜推誠順化功臣, 贈予襲衣、金器、錢幣等。 宋如此進封新王朝帝王的一系列封號以及珍貴贈品, 對剛剛建立的李氏王朝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李氏在國內的政治威望, 而且在東方封建國際關繫上得到了公認, 特別是中國和安南的國家關繫上, 一度處於和平友好、互通有無的新階段。 李氏王朝的統治時期長達215 年, 是越南封建社會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最長的王朝。 李朝時期, 越南封建制度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在越南歷史上佔有很突出的地位。 李朝開國皇帝李公蘊執政後, 頒布了一系列的治國政策。 (一) 遷都升龍城。李公蘊於順天元年所頒布的第一項政策, 就是將都城從華閭遷到大羅城並將其改為升龍城(即今河內城)。李公蘊下令遷都大羅城, 確有其原因:「朕披觀地圖, 高駢故都大羅城, 居天下中, 有龍蟠虎踞之勢, 四方輻輳, 人物蕃阜, 誠帝王之上都也。朕欲乘此地利, 以定厥居。」李公蘊在朝堂上征詢諸大臣的意見, 群臣皆曰: 陛下言及,此天下萬世之利也。帝大悅, 乃自華閭徙都大羅城。御舟至城下, 有龍見焉, 命改其城曰升龍城。定都升龍後, 李公蘊集全國之資產, 按中國的建築風格, 大興土木。「天德府升龍京內起朝殿, 左置集賢殿, 右置講武殿。左啟飛龍門, 右啟丹鳳門。正陽啟高殿, 皆曰龍墀, 墀內翼以迴廊, 周匝四面。乾元殿後置龍安、龍瑞二殿。左建日光殿, 右建月明殿。後有翠華宮。城之四面啟四門, 東曰祥符, 西曰廣福, 南曰大興, 北曰曜德。又於城內起興天寺, 五鳳星樓, 城離方創勝嚴寺。…… 3 ]與此同時,建寺於天德府。再者「發錢二萬緡, 建寺八所,皆立碑記功於升龍, 城內造興天御寺、太清宮、萬壽寺, 城外造勝嚴寺、天王寺、興聖寺、天光、天德、鄉邑諸寺。觀有頹毀者, 悉令修之。」[2 ] 李公蘊要把升龍建設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升龍位於紅河流域平原, 這里乃是資源豐盛的大平原, 且距大海較近, 作為李朝立國肇基的中心, 一方面能擺脫舊都城山地部落牧農經濟的限制, 另一方面作為政權集中、國家統一的核心, 對新王朝的統治十分有利。 2007-7-10 22:42 回復 220.176.133.* 2樓 (二) 分封李氏及提升有功之臣。據《越史略》卷二載:「順天元年冬十一月, 王即位, 大赦天下, 焚綱羅獄具。……德為太後, 冊王後六。立長子瑪(佛瑪) 為太子, 余皆侯爵,王女十三人皆公主。以長女安國公主嫁於陶甘沐, 封為義信侯; 王兄某為武威王; 弟為翊聖王; 陳鎬為相公; 吳丁為樞密使; 歸碩輔為太保; 鄧文孝為太傅; 裴車磊為左金吾; 譚坦為左武衛; 杜間為右武衛。」這樣, 皇親國戚、貴族功臣各有其位, 使之效忠於李氏。李公蘊又在他之下設文武大臣, 官分九品, 各司其位, 各恪守職責, 從而鞏固和加強了中央機構, 頗有利於李家天下的長治久安。 (三) 改組地方政治機構。在前黎朝時全國分為十道, 各道由武將統轄。其弊病有二,一是擁有軍權的將領, 分兵割據, 時有反抗中央之舉; 二是全國僅分為十道, 權力過於集中, 而地方行政大權, 往往受將軍所左右, 從而使各將領既有兵權又有政權, 最後導致前黎朝被將軍們所推翻。有鑒於此, 李公蘊將全國分為24 路行政區。路的長官稱知府, 委派文官治理。路下設州、府、鄉、社等行政機構。 社為最低機構, 設社官掌戶籍。山區設州、寨,特稱愛州、歡州為寨。太宗時改知府為州牧,軍、政實權均集中於州牧一人手中。爾後又將中央朝廷官員分為文武兩班——以尚書為首的文官班和以都統為首的武官班。並將各級官員確定了1 至9 品的品秩。這一措施不僅使官職有了嚴密的組織, 而且各守官品履行公事。太宗為了使各級官員效忠於朝廷, 規定每年舉行一次盟誓。李朝皇帝又分封各個王子為王, 令其直接鎮守各重要地區。例如愛州、歡州、諒州均由其王族統轄。由以上可見從組織到思想, 李朝都有嚴格的規定, 導致李朝形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的封建國家。 李朝諸帝對少數民族居住的邊遠山區,採取的統治政策與內地不同。在南部邊遠的歡州、愛州設寨, 實行軍事統治。這是因為這兩個州鄰近占城國, 地方封建貴族常有反抗,並往往聯合占城國或者占城國支持他們反叛李朝的統治。對北部山區某些較強大的土酋,則採取懷柔政策, 將帝王的公主嫁給他們。例如, 太宗佛瑪於天成二年(1029 年) , 以平陽公主嫁給諒州牧申紹泰為妻; 後來的金城公主嫁給峰州牧黎宗順為妻; 長寧公主嫁給上威州牧何善覺為妻; 李乾德李仁宗, 在英武紹勝七年(1083 年) 以欽聖公主下嫁謂龍州牧何彝慶, 其目的在於籠絡這些有權勢的酋長,使之團結在李朝的周圍。 (四) 立佛教為國教。李公蘊出身於僧侶,年幼時游於六祖寺。曾就學於僧萬行。在廢黎立李的政變中, 僧萬行立過汗馬功勞。所以李公蘊登基為王後, 僧侶在各階級中處於特殊的地位。首先是在各地大建廟宇、寺塔。前已述:「發錢二萬緡建寺八所」。李朝每隔5 年就派遣使臣入宋求《大藏經》。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大法會、花燈佛會作為國家大典以示慶祝, 並設置了法事道場。在李朝統治時期, 共建造寺廟萬余處, 其建築亦十分復雜而豪華。 可供當今人們參觀李朝時的古剎有河內市的一柱寺、鎮國寺; 河北省的章山寺、佛積寺和河東省的天福寺、永慶寺等寺院。 李朝的重大特點之一是佛教曾發展為一支重要的社會政治、文化力量。在全體居民中,「百姓大半為僧, 國內到處皆寺。」安南佛教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三大禪宗派別乃是滅嘉禪宗派(即南方派)、無言通禪宗(即觀壁派)和草堂禪宗派(即雪竇明覺派) , 均流行於世,直至李朝末年才告衰微。 僧侶參與朝政並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僧萬行(? ~ 1018) 是「南方派」第12 代禪宗, 曾因扶助李公蘊創立李朝有功而被封為國師。 史雲:「李朝諸帝, 尊祀僧流, 最為隆重, 太祖之於萬行, 仁宗之於明空、覺海, 或崇以國師之號, 或加尊者之稱, 給戶數百, 賜田千頃, 故天下靡然趨之」[4 ]。僧人參政, 享受封邑, 這是李朝統治中的一大特點。 李朝的文學作品基本上是以詩歌為主體, 但傳世之作多身為佛教僧侶的詩人。文以載道、詩句有志。其作品就是「道」與「志」, 即詩與禪的匯合交融, 或者說是詩的禪化, 成為李朝文藝作品的重要特點。 2007-7-10 22:42 回復 220.176.133.* 3樓 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到藝術與宗教的關系, 很有啟迪作用。他說:「宗教往往利用藝術, 來使我們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 ……於想像。」[ 5 ] (P130) 李朝僧人的「禪詩」, 以藝術的手法表現了「宗教真理」。例如以下幾首「禪詩」, 足以使人有豐富的「想像」。 僧萬行的一首詩(偈) 是南方派的代表作: 身如電影有還無, 萬木春榮秋又枯。 任運感衰無怖畏, 盛衰如露草頭鋪。 覺海禪師的一首詩(偈) 是觀壁派的代表作: 不覺女① 頭白, 報爾作者② 識。 若問佛境界, 龍門遭點額。③ 李朝的幾代君主都曾出家為僧並對佛學頗有研究, 寫有著述。審視李朝留下的詩歌作品, 禪詩佔有很大的比重, 曾影響了李朝一代文壇。如李朝的君主、太後、公主也多信佛並皈依佛門, 也有禪詩傳世。例如太宗李德政(1028~ 1054) , 著有《觀諸禪老參問禪旨》、《追贊毗尼多流支禪師》; 玉嬌公主(1041~1113) 出家為尼, 法號妙因, 著有《生老病死》一詩; 倚蘭太後(?~ 1117) , 著有《色空》一詩。 為了更清楚知道李朝第二代君主李德政的禪詩內容, 現錄於後: 般若真無宗, 人空我亦空。 過現未來佛, 法性本相同。 ——《觀諸禪老參問禪旨》 創自來南國, 問君久習禪。 應開諸佛言, 遠合一心源。 皎皎楞伽月, 芬芬般若蓮。 何時臨面見, 相與話重玄。 ——《追贊毗尼多流支禪師》 由上可知, 李朝的文化藝術受到佛教的影響非常深刻, 但佛教文化雖然很興盛, 然而畢竟是在儒學的深厚基礎上, 才有可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李朝效法宋代尊崇儒學。公元1070 年8月, 李聖宗李日尊下詔在全國修文廟, 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 召集畫家繪制七十二賢像, 四時祭祀。這是越南首次在建立獨立的封建國家之後第一次修建文廟。後來歷代皆尊儒學, 漢文化也就日益處於支配地位。 (五) 實行科舉制度。 中國的科舉考試源於隋火易帝大業二年(606 年) , 以分科取士之法, 代替魏晉以後實行的「九品中正制」。越南統治者從李朝開始意識到儒學思想對建立封建大一統國家的重要性。李聖宗神武二年(1070 年) , 為了適應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需要, 在全國實行尊儒, 取得重大成就。到了李仁宗太寧四年(1075 年) ,「詔選明經博學及試儒學三場, 黎文盛中選, 進侍帝學[ 6 ]」。從此, 越南開始實行科舉制度。1076 年(英武昭勝元年) 李仁宗在升龍設立國子監, 選文職官員識字者入內習文。1077 年, 試官員以書算刑律; 1086 年成立翰林院, 試全國有文學之才者充翰林院官; 1195 年(李高宗天資嘉瑞十年) , 舉行三教考試。至此, 中國的科舉制度已在李朝奠定基礎。李朝開科取士主要在三代國王(仁宗、英宗、高宗) 時期取得初步成就。例如李仁宗, 在位55 年, 開科僅一次, 取10 人; 李英宗在位38 年, 開科一次, 取士不知; 李高宗在位35 年, 開科一次, 取士20 人。 安南仿中國分級考試, 考試有2 級和4 級。2級分為鄉試(地方州縣考試) 和京師考試(省試)。4 級考試分為: 一是科試(小考) , 在縣舉行, 及格者稱為秀才; 二是鄉試, 在省會舉行,中試者為舉人; 三是會試, 在京師舉行, 及格者稱為貢士; 四是殿試, 會試及格者參加殿試, 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 及格者稱為進士。 李朝時期的考試僅有2 級。直到後黎朝時, 才有4 級考試, 實行3 年一科(3 年一大考)。 科舉制度產生於李朝, 這與李朝私有土地制度的發展和地主階級的興起有關。從李朝起, 國有土地雖然占據支配地位, 但同時私有土地制卻正在全國蔓延, 因凡中試者皆入官位, 賞賜封土。實際上李朝為了本身的經濟收入並為繁榮經濟, 大力鼓勵其發展。 儒家與佛家有一點不同之處就在於: 儒家務實。正如我國朱熹對儒家之所求則是「吾儒萬里皆實[7 ]」。而佛家則務空, 即朱熹所說的:「釋氏萬里皆空[7 ]」。孔孟之道中的「禮法刑政」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所追求的。科舉制度的出現委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的歷史之必然。 2007-7-10 22:42 回復 220.176.133.* 4樓 六) 土地制度和稅收制。安南的土地制度基本上有以下幾種形式: 1、土地國有制是李朝實行封建中央集權統治的基礎。全國的土地均由中央王朝來支配, 當時的土地佔有制形式有4 種: 其一, 坊 邑, 即由戰俘或囚犯開墾的庄園, 其產品皆歸王室所有; 其二, 拓刀田, 是由朝廷將一部分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軍政大臣; 其三, 湯沐邑,乃是王室將部分土地分封給各個公主; 其四,寺田, 是由皇帝特賜給各級僧侶、寺廟的, 其廟產相當龐大。 2、公社土地制。它是農村廣為流行的公有地, 乃是全公社的財產, 國家政權賴以存在的牢固基礎。公社在很多方面尚保留著廣泛的自治權, 公社將土地分給公社成員耕種, 他們有自己的生產工具, 僅向國家繳納部分產品、服一定時期的勞役、兵役並納稅。但公社成員只有土地的使用權, 公社土地的最高所有權屬於皇帝。公社的農民屬於皇帝的臣民,他們是公社的主要生產力。 皇帝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有權將土地和依附於土地上的農民分封給各級官員,受封者被稱為「食封戶」和「食邑戶」。凡食邑戶要向受封者納稅, 有時還要服勞役和兵役。 例如, 李朝的太尉李常傑受封4 千食封戶和1 萬食邑戶; 諸侯李冉再受封1 千5 百食封戶和6 千7 百食邑戶; 太傅劉慶覃受封3 千食封戶和6 千7 百食邑戶。王子和公主受封的戶數更多。 凡有功於李氏的貴族、官員, 皇帝均賜給「拓刀田」, 又稱「斫刀田」。據《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二,《李紀》一記載…「奉曉(即黎奉曉) 愛州冰山鄉人, 少雄勇, …太宗南征為前鋒, 大破虜兵, ……凱還定功。奉曉曰: 『不欲爵賞, 願得立冰山, 遠擲大刀, 驗刀墜官地內, 賜以作業。』從之。奉曉登山一擲, 遠10餘里, 刀墜多糜鄉, 即以賜之。」此即常說的「拓刀田」來源於李太宗的功臣黎奉曉。他要求皇帝允許他站在冰山(清化) 上向下擲刀,刀落之處的土地周圍均歸於他。這反映了因功受封土的情況之一。 李朝分封土地的制度是很普遍的。大片大片的沃土分給貴族、官吏, 他們受封的采 邑, 除了一部分不受中央支配成為私田外, 大部分采邑只有使用權, 也可以讓其子孫享受 采邑權, 但國家也有隨即收回的權力, 所以安南封建社會早期沒有像西歐那樣的世襲領地, 也無世代相傳的貴族領主, 然而有一點,一旦到了一個王朝行將滅亡或到安南封建社會晚期, 也會出現世襲領地, 受個人支配的私有土地, 國王無權問津。 封建主對公社農民的剝削量, 基本上是按習慣勢力分配的。例如, 一等田, 每畝繳一百升; 二等田三畝一百升; 三等田四畝一百升[8 ] (P82) 農民蒙受的剝削, 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而定, 但不管如何變遷, 農民受到的剝削和壓迫, 不能超過其承受能力, 否則社會就會發生農民起義, 統治階級被迫退卻, 減輕 農民的負擔, 從而社會才能向前發展。此外,還有國庫田, 由國家直接管理, 並由戰俘、罪 犯以及部分農奴耕耘。例如, 一等田六百八十升, 二等田四百升, 三等田一百升[8 ] (P82)。由此可知, 國庫田對勞動者的盤剝要比公社田、采邑田都重。不過隨著李朝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土地日益集中在豪紳貴族手中, 尤其是土地的買賣、典當和搶占逐漸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李朝時期, 封建貴族家中常畜養一部分家奴, 供其使用, 或加以買賣。買賣奴婢的現象是李朝封建社會的又一個特點。 李朝立國後, 下詔定稅例, 征課有度。 1010 年12 月, 李公蘊下詔:「赦天下三年租稅, 積年逋欠者, 即除之[ 2 ]。」至1040 年(李太宗乾符有道二年) , 李太宗下詔免半稅;1044 年(李太宗天感聖武元年) , 下詔再免半稅。二帝尚制定官吏收納賦稅的條例, 制止某_些官員貪污舞弊, 危害和有損於國庫收入。李公蘊雖免徵租三年, 但絕不是免徵一切租稅, 而是還徵收其他六種稅例。《欽定越史通鑒綱目》正編卷二載:「癸丑四年(1014 年) , 春二月, 定稅例。一潭池田土、二桑洲錢、三山源產物、四關隘譏察鹼鹽、五蠻獠犀象香料、六山頭材木花果, 定例徵收, 賜王侯公主所管有差。」
⑻ 越南的西山王朝如為何不被正史承認它的興衰史是怎樣的
因為後世王朝和西山王朝之間有很大的仇恨,所以後世王朝並不承認西山王朝,所以西山王朝也就不被後世承認。西山王朝僅僅存在24年,西山王朝其實是農名起義建立的王朝,他們起義成功之後沒多久就發生內亂了,然後就被別人趁虛而入,西山王朝剛剛到達巔峰就覆滅了。
雖然他們解決了內部問題,但是很多很多外部問題沒有解決,要知道原來的南方政權還沒有徹底被消滅,他們內亂的時候,那些人也在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們購買了很多戰船和武器,從南向北打,首先消滅了南方的阮文侶,沒過多久能力最強的阮文惠也死了,剩下的阮文岳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最後很快也被他們消滅了。
⑼ 列舉越南歷史上五個朝代及其創立者
吳朝(938一968)是五代十國時期,安南地方割據政權,越南的朝代之一。因未定國號,所以史稱為吳朝。吳權(898年-944年),吳朝的開創者,後世稱為前吳王,亦被稱為吳先主。
丁朝(968─980年),是越南的封建朝代,也是越南地區從中國正式獨立後第一個封建王朝。丁部領(924年-979年),一說名為丁桓,丁朝的締造者,968年至979年在位,後世尊稱為丁先皇。
前黎朝(980年-1009年),為越南歷史的朝代之一。黎桓(941年-1005年),越南前黎朝開國君主,980年至1005年在位,後世稱之為黎大行。
李朝(1009-1225)又稱作後李朝(與李賁所建立的前李朝而區別),是越南歷史上繼前黎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朝代,因該朝皇帝姓李而得名,李朝歷經九代皇帝,共216年。李公蘊(974年-1028年),又稱李太祖,字兆衍,是越南李朝的開國君主,1009年至1028年在位。
陳朝(1225年-1400年),越南一個朝代。因該朝君主姓「陳」,故史稱「陳朝」。陳煚(1218年-1277年,又作陳日煚;對蒙古帝國上表奉貢時名為陳光昺;初諱陳蒲),越南陳朝開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