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美軍在越南戰爭中新技術新戰法應用有哪些特點
一,由於越南的地形,美軍大量使用直升機進行運輸人員進行戰斗,稱為「蛙跳」戰術。還是挺成功的,美軍解「溪山之圍」就是有直升機戰術的功勞。
二,戰爭中使用了激光制導武器,美軍一舉炸毀越GONG的「清化大橋」就是激光制導炸彈的功勞。之前的非激導炸彈,根本是戰損率高,成效微。
三,1962年戰略村計劃,將自然的村落集中強制遷入至美軍的控制「戰略村」將糧食與人員控制起來。與越GOGN隔離分開。
以上文字不是抄襲的,只是本人個人理解,希望幫得上你的忙。
② 越南戰役的簡介
1979年,中國和越南之間爆發了邊境戰爭,也就是中方所稱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的起因究竟是什麼,戰爭進程及勝負如何,戰爭對交戰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和軍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香港軍事專家楊達對德國之聲記者談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情況。
1979年的世界還是個冷戰的世界,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兩大超級大國對立,形成東西方陣營。中國自命為第三世界弱小國家的代言人,但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還遠不足以與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匹敵。相反,由於中蘇交惡,蘇聯又拚命拉攏中南半島小國越南,從戰略上對中國形成了一種合圍的態勢。
70年代的乒乓外交為中美恢復正常邦交拉開了序幕。中美相互靠攏無疑令蘇聯和越南感到擔憂和恐懼。越戰結束後,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開始在中南半島擴張勢力,推翻柬普寨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政權,試圖建立印度支那聯邦。這當然為中國所不能容忍,並且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北京政府當時是支持紅色高棉政權的。中國領導人認為,是到了該制止蘇聯的「亞洲古巴」、教訓教訓這個越南「小霸王」的時候了。
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越南越來越瘋狂的排華活動,以及雙方的領土爭端。香港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軍事問題專家楊達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1975年越南統一後開始排華,這是中國擔心的一個問題。剛開始時越南在剛剛統一的南方將比較富有的華人排走,後來連北方的華僑也被排走,中越關系開始惡化。此外,在中國南海上中越之間也有領土糾紛,涉及到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這也是中越敵對的原因。」
據頗具影響的澳大利亞「時代報」在當時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批華僑被迫逃離越南。該報在對為數眾多的難民進行采訪後得出結論,河內要對爭端負主要責任。越南北部的難民潮早在1977年就開始了,1978年達到高潮。在排華浪潮中,華裔政府官員被解職、獨立開業的商人被迫停業,華人學校被關閉。在所謂的戰略要地,華人要接受「忠誠測試」,直至被驅逐。而在南部,大約3萬家華人商店被迫關閉。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華人被迫繳納多達數百萬美元的出境稅,並被趕上破舊的漁船駛向怒海。
此外,越軍在中越邊境不斷騷擾。因此,中國在闡述戰爭理由時將這場戰爭定義為「自衛反擊戰」。但是,看一看當時出版的「新德意志報」就會了解到當時的國際輿論對這場戰爭的反應: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指責中國入侵越南,為數眾多的西方國家也持同樣觀點,亞洲國家如印度、日本和蒙古等也要求中國從越南撤軍,蘇聯則更不用說。當然,中國在打這場戰爭時對蘇聯並非全無顧忌,但軍事問題專家楊達認為,中國之所以敢對越南動手,而不怕中蘇邊境出現戰事,部分原因是由於蘇聯把注意力轉向阿富汗問題。
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在兩個星期的戰斗中,雖然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向越南一方推進約40公里。2月20日,西線大軍攻克老街,經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東線大軍同日攻克諒山,越北各重鎮為解放軍控制。而諒山以南皆為平原地帶,適合中國裝甲部隊作戰,越軍再也無險可守。但中國軍隊沒有將初期戰果保持下去,與其說是出於限制沖突擴大的政治考慮,不如說是裝備不足所致。
楊達對兩軍裝備情況進行了對比:「那時候解放軍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中走出來,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不強,在攻打諒山、老街等其它邊境城市的時候付出的代價很大。比如說解放軍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軍打垮了,坦克質量很差,有的炮彈不會爆炸,有的炮兵部隊在戰爭頭一天所發的炮彈的數量比過去20年所發的都要多。而越軍方面1975年越戰剛剛結束,作戰經驗豐富,手中握著繳獲美軍的裝備、蘇聯援助的大量軍火、以及過去中國的支援。所以如果在打下諒山之後進一步行動,對解放軍是很不利的。」
從武器裝備上來說,越軍士兵當時普遍裝備AK沖鋒槍,而中國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空軍方面,蘇聯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殲擊機已是越軍制式裝備,而同時期中國還在使用殲6,即米格19。
楊達也談到了中國軍隊暴露的問題:技術上來說,1979年時中國軍隊作戰的方法還跟50年代差不多。中方沒有出動空軍,因為那時候的飛機,特別是殲擊機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白天可以作戰,其它時候作戰能力不強。現代化的戰爭是不可能這樣的,所以解放軍不可能在越南有什麼做為。
對中國人來說,1979年中越戰爭其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昆明軍區在對對越自衛反擊戰進行總結時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軍犧牲6900餘人,傷14800餘人。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後勤部門措手不及,無力全部救治,傷員死亡很多。」許多中國人至今都還記得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描述的浴血場景,電影所宣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背後是無數士兵生命的代價。時至今日,昔日媒體稱頌的影響已無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戰役中,中國軍隊犧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頭被炮火削平幾公尺,地表陣地一片焦土。
西方媒體在關於中越戰爭的報道中指出,中國解放軍仍然依賴隊形密集的步兵,用「人海戰術」沖擊敵人的陣地,這種戰術在越南付出了巨大代價。中國軍隊曾嘗試發動聯合兵種進攻,但均未成功。高級參謀人員年齡老化,不願放棄傳統的防禦戰,雖然個人驍勇善戰,但對進行一場現代戰爭毫無准備。中國軍隊從未真正建立起進攻的理論,雖然能夠實現有限的目標,但在重武器裝備和用兵理論方面同越南人相比大為遜色。
舉個簡單、但卻令人無言以對的例子:中國軍隊的軍服沒有軍銜識別符號,指揮官都是從本單位挑選出來的,士兵籍此來辨認自己的指揮官。作戰中指揮官陣亡後,作戰單位也隨之解體,士兵不承認新來的陌生人是他們的長官,由此產生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軍隊遭受傷亡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的十年時間里,中越邊境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沖突不斷,沒有哪一方成為戰爭真正的贏家。但是在這段時間里,中國各大軍區輪流派兵參戰,中越邊境成了練兵場。
楊達在談到戰爭對中國軍隊的影響時說:戰爭對中國軍隊最重要的影響是,強調了軍事現代化的重要。戰爭給解放軍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軍隊要正規化,不能像過去打游擊那樣,過去的經驗一定要放棄。」
歷史進入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越南自1986年起也開始他們的改革開放。到80年代後期,中越雙方認識到,軍事對抗沒有意義。楊達介紹說,1990年前後中越邊境還有放冷槍的,但此後就回到和平、幾乎沒有控制的開放的邊境。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的改變使戰爭成了落後的代名詞。這場戰爭除了給交戰雙方造成損失外,對東南亞地區政治也產生很大影響。
楊達分析道:「這場戰爭對東南亞是很重要的。1978年越南推翻柬普寨波爾布特政權後,東南亞成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反越陣營,一個是親越陣營。中國當時是支持反越陣營的,在中國的支持下,東盟一直支持波爾布特政權的所謂合法地位,包括在聯合國的席位。所以從1979年一直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紅色高棉雖然沒有控制領土,但仍占據聯合國席位,所以說東南亞也有它的冷戰。」
中越之戰也對亞太地緣政治產生影響。美國80年代與中國關系越來越好,在新疆建立監聽系統,中美軍事合作越來越多。而蘇聯則與越南越走越密,80年代蘇聯在金蘭灣擁有海軍和空軍基地。中越戰爭也反映了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
③ 越南戰爭
據了解,越南戰爭(1955年-1975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戰爭。其發生在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
最先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游擊隊最終打敗了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統一了全越南。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戰爭是冷戰下的一次實戰,希望統一越南的越南反政府武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的支持下,推翻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庭艷的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越南共和國。最後美國因為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漸將美國國防軍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④ 美國與越南進行叢林戰爭期間,為何美國不直接採用放火燒山的戰術呢
越南戰爭,美國不是不直接採用放火燒山的戰術,他們也採用過很多次放火燒山的戰術,但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因此越南的氣候條件,讓美國軍隊根本無法把山燒著。美國軍隊對此,非常的無可奈何,只好放棄放火燒山的戰術。
盡管美國軍方宣稱「橙劑」對人無害,但事實上這種化學武器,對人的傷害也非常嚴重的。戰後,很多在「橙劑」使用區活動過的越南軍民和美國戰斗人員,都身患重病,一輩子都在和病魔作斗爭——可謂荼毒無窮!
⑤ 對越戰爭 。越軍整體採用的什麼戰術.他的主力何時從柬埔寨回國的。為什麼沒有避免掉兩線作戰。為什麼最
越南戰事不斷,軍人和老百姓作戰經驗豐富,採取的是以少數利用有利地形的阻擊戰法,後來是邊境有利地形的爭奪戰。
⑥ 越南戰場上美軍實施蛙跳式作戰是什麼意思
二戰時的「蛙跳」戰術是以海軍為「助跳器」,主要運用於登陸作戰。二戰後,隨著空中運輸能力的提升,「蛙跳」戰術逐漸成為美軍空降作戰的主要理論。1983年舉世震驚的美軍入侵格瑞那達戰爭就是一場典型的「蛙跳」傘降作戰。美軍指揮官摒棄搶灘上陸的傳統戰法,直接依靠空降兵越過格軍的防禦陣地搶占機場。空降兵在150米超低空跳傘,船不泊岸,兵不濕靴,在短短4天內即解除了格軍的武裝。
⑦ 對越南自衛反擊戰是怎麼回事領導,指揮個是誰
對越南自衛反擊戰主要領導:徐向前、許世友、楊得志;黎筍、武元甲。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官方稱為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或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在民間被習慣稱作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國際上則又將其視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部分),是指於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越南)之間的戰爭。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布勝利,撤出了越南。越南在中方撤出之後,宣布越南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進入八十年代後兩國繼續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通過十年邊境戰爭,中國打擊了越南自越戰勝利後膨脹的信心,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同時促進了東南亞的和平局面,並為柬埔寨問題的最終解決打開了道路。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國力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1979年,中國軍隊在撤退回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破壞了越北地區的軍政設施、公路、鐵路、礦山。
⑧ 中越戰爭,我軍用一美軍都不敢用的戰術,越軍至今嚇得不敢造次嗎
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飛去發展,現如今的中國海清河晏人壽物豐,在這種太平盛世下長大的小孩們似乎覺得現在的美好生活是渾然天成的,對於祖國曾經飽受戰火摧殘的樣子簡直無法想像。亂世向來是需要英雄的,而在當時的中國,出現了「一位民族英雄」——中國解放軍。在與中國接壤的鄰國中,越南是我們較為熟悉的的。說起越南,越南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經歷了非常多的波折,其中非常著名的越南戰爭,就是當時南越和北越互相爭奪政權的結果。
這種作戰方式類似於捕魚,把魚趕入網中,然後慢慢收網,力圖將其一網打盡。這種作戰方式對於美軍是不可取的,而中方情況就不同了。越南戰爭,我軍採取了美軍打越南都不敢採用的戰術——那就是與越軍相同的游擊戰術,最終棋高一著,獲得勝利。
⑨ 求越南戰爭法軍戰術
1953年5月,法國任命納瓦爾將軍為越南殖民地總指揮。當時,法軍總兵力為18.9萬人,其中法軍5.4萬人,外籍軍團(其中許多是德國人)2萬人,北非部隊(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人)3萬人,空軍1萬人,海軍5000人和法屬越軍7萬人。這些部隊的大部需在紅河三角洲「德拉特防線」的一系列防禦陣地上執行守備任務,或在法軍管轄之下的其他地方執行同類任務。美國大力支持法國的殖民政策,為法軍提供後勤物資和空軍支援。
納瓦爾將軍上任後,制定了一個消滅越盟武裝、永久鞏固印度支那半島殖民地的戰略規劃。當時越盟避實就虛,不斷襲擊法國在寮國的據點。納瓦爾決定在被越盟控制的奠邊府,用空降部隊建立一個據點,派遣約1萬多部隊駐守,並迅速修築牢固的工事。
納瓦爾將軍總結那商戰役經驗後認為,越軍缺乏重裝備,對有強大火力和嚴密保護的工事據點不計損失,盲目進攻。法方相信今後類似可以用類似的戰術做誘餌,大量消耗越盟實力,為將來徹底摧毀越盟武裝力量,在越南牢固建立殖民地打下基礎。
1954年3月13日,越南人民軍及越盟游擊隊以數倍於法軍的兵力對奠邊府進攻,越方投入四個步兵師和一個工兵師的部隊。法軍則採取「添油戰術」,不斷向奠邊府戰場空投傘兵,前後共達1.6萬人,以補充戰場上損失。由於越軍以中國援助的大量高射機槍和高射炮構成空中防禦網,造成法軍空投部隊損失慘重。此役越軍大勝,擊斃法軍2,293人,俘虜10,998人,法國兩位少將炮兵司令及傘兵司令先後飲彈自盡,5月7日,奠邊府法軍司令卡斯特里率部投降,並從此退出亞洲戰場。
⑩ 曾號稱世界第三的越南軍隊,都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術
越南的戰術其實就是將游擊戰,叢林戰發揮到極致!
而且後勤完全由中國承包了,打仗沒有後顧之憂。
當然在東南亞可以稱王稱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