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古代的百越族是他們越南人的祖先
在中國封建時代的歷代帝王之中秦始皇是極具爭議性的一位了,他十三歲擔任王位,三十九歲稱天子,在位三十七年。為了安靖本身的政權,他將悉數的權利完全齊集到本身一人之手,以是先後撤除了一個又一個的權臣。之後這位天子就將本身的精神全數放在了一統六國上面,終於在他三十九歲的時辰完成了同一大業,成立起了中國汗青上第一個大同一的王朝---大秦帝國。
之以是說他是汗青上極具爭議的天子,主若是由於後裔對他的評說駁倒紛比方。
有的人以為他可以也許實現金甌完好的宏圖偉業就已經很是了不得了,竣事了紛戰分裂的期間,給了全國黎平易近一個不變的糊口。同時,他還在學歷政治方面實現了世界性同一,奠基了中國傳統學歷的基石。可是,同時也有人以為秦始皇縱然實現了同一大業,但秦朝的苛政使得黎平易近們有磨折言,在傳統學歷方面這位天子留下了焚書坑儒的千古罵名,以是,他們感受秦始皇的過失弘遠於他的收獲。
筆者早些日子見到一個帖子,其大意內容是:越南人一向都以為廣東和廣西是越南的國土,乃至古代百越地域都是越南的國土,就由於越南這個名字中有「越」這個字,是以當今越南人就以為古代百越地域都是他們越南的,古代的百越族是他們越南人的先人。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客長先別急,我們來一步步逐漸的闡發一下。
秦始皇同一六國後,其時,南越地域有一個名叫百越的政權始終不肯意歸附秦王朝(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流及以南地域的農業假寓部落,常統稱為「越」。現實上這些「越」並不是單一平易近族,而是南邊浩繁部落的統稱,各有種姓,互不所屬),方才實現同一大業的秦王朝並不想回復火器,一向但願經由過程構息爭決這個題目的秦始皇調派了不少青鳥使前往勸降。
可是,人家的立場仍然非凡很是倔強,末了直接正法了來訪的青鳥使,這在社交上然則不人性的舉動,兩國的政見可以存在不合,可是,一定不克不及殺失兩邊仔細往來構和的青鳥使,百越的這一舉止無異於在搬弄秦王朝的勢力巨子。
那麼,這個百越政權是怎麼來的呢?
西元前306年,楚懷王興師伐越,大北越國,盡取越國江東之地。自此,越國人平易近飄流到南邊一帶,解析成浩繁的支系。故而,從這個時辰起頭文獻中便呈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呼。
而今,氣急鬆懈的秦始皇飭令踏平百越地域,他隨即調集了五十萬雄師籌備南下攻擊百越,並且,這五十萬士兵險些都是從原本楚國部隊中抽調出來的,他們對百越的地形、天色更為相識。
在我們看來秦軍這五十萬的士兵拿下百越豈不是垂手可得,然而,究竟遠沒有人們想像的雲雲順遂。
百越地域其時還屬於尚未完全開化的處所,此處的人們打起仗來就彷佛野人一樣尋常獷悍,在沙場上他們完全失臂及本身的人命,誓作古抵當。而且,本地富厚的資本免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只要同心專一一意在沙場上擊退攻擊的秦軍就行了。
對照之下秦軍所處的情形就不容樂不美觀了,因為天色的緣故起因有不少的士兵因水土不屈生了沉?,再加上其時醫療妙技的不發家,終極導致一些士兵因病亡故。令士兵們感慨不安的還遠不止這些,沒過多久他們的糧草提供也呈現了題目,每每是餓著肚子在沙場上廝殺。
兩邊第一次征戰,秦軍就以傷亡二十餘萬人的戰績慘敗,朝野上下都為之震動。
可是,與此同時秦始皇越發判定了覆滅百越的銳意,這個小政權要是不趁著此刻趕緊時刻剿除,未來生長起來一定是秦王朝的一個禍害。看來必需和它打一場耐久戰了,於是,秦始皇飭令趕緊時刻修造靈渠,用來將糧草綿綿賡續地運往前方,擔保前方兵士們不再空著肚子上沙場。
就如許,秦王朝用了十餘年時刻耗損了三十萬軍力才徹底拿下了百越地域。
在這之後,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私人,此人便是趙佗。
趙佗原本是秦朝將領,其後秦朝末年農人叛逆大局限發生發火,於是,趙佗教育20萬秦軍到南邊彈壓農人叛逆軍。可是,不久後,秦朝就作古亡了。秦朝作古亡後,分裂權勢遍布世界各地。趙佗這個河北人而今正在廣東,看到這種環境,他也就自主為王,在廣東和廣西一帶成立了南越國,其後這個國度被漢武帝滅失,南越國並入漢朝。
看到此處信託列位也都猜到了,這個南越地域便是我們此刻常常提到的兩廣地域,兩千年的時刻已往了,這個當初尚未完全開化的夷狄之地已經成長成為當代化的國際多半市,出格是廣東地域更是成為了世界GDP排名第一的多半會。
可以說南越國和越南根柢就沒有任何關系。可是,便是由於「名稱相似」這個緣故起因,是以,越南一向都視南越國為越南汗青上第一個國度。你瞧瞧越南人要不要臉?和韓國人一個樣,越南人將南越國認定為本身國度汗青的做法,和韓國人將高句麗列為本身國度汗青的做法完全一樣。
那麼,2000多年前的「百越」昆裔尚有那些呢?
今世百越昆裔總計有約4億1550萬人,此中2億5500萬人是漢族,佔了百越昆裔總生齒的61.3%。
在筆者看來,固然這位天子由於急功近利在汗青上留下了不少罵名,可是,他所做的許多工作確實是造福兒女之舉,我們後裔應該越發客不美觀合理的對待這個汗青人物。天子也是人,他和我們這些普平常通的人一樣會受到外界帶來的各類影響,何況,他身居高位受到外界的滋擾遠比我們平常人多,他作為一國之君在處理賞罰某一件工作時必要思考的遠比任何平常人都要多。
我們應該也有情由信託一位少年登基,中年實現同一全國大業的帝王在碰著一件工作之後有手段作出在其時看來最為精確的挑選。可是,我們也不該該為他粉飾那些早些日子犯下的錯誤,我們平庸黎平易近也都有七情六慾,作為天子的他受到的勾引天然也更多。
看累了吧,發個笑話,讓你開心放鬆一下
明天搬家,可以來幫我嗎
「明天搬家,可以來幫我嗎?」女神電話里的聲音楚楚可憐,他一口答應。
借了一輛板車,來回跑了十趟,終於把女神的新家收拾妥當。
面對汗水濕透的他,女神愛憐地遞上紙巾。
他感動得眼淚都流下來了,問出那個憋了一天的疑問:「他為什麼沒來幫你?」
女神羞澀地說:「他白天上班沒空,晚上才來。」
❷ 1983年,對越反擊戰 中泰法師對法。誰知道詳情
子不語怪力亂神
1983年對越反擊戰中的中泰靈異師鬥法吧諒山戰役中,越軍使用了化學武器企圖擾亂我軍攻擊分隊作戰隊形,以利其防禦火力對我攻擊分隊進行殺傷,逼迫我軍戴上防毒面具以達到消耗我軍體力,妨礙其戰術機動,不過也有零星跡象表明和資料顯示,越軍所使用的還有活性生物武器,其實際危害程度遠超化學武器,而且對我軍士氣也產生了較大的不良影響。』——《老兵回憶錄——對越自衛戰爭》
1979年年初,針對越南在中越邊境不斷挑起事端和囂張蠶食中國邊境領土,中國對越南發動了自衛反擊戰。對越還擊戰自1979年2月17日開戰以來,東線人民解放軍各部隊迭經苦戰,穿插東溪,會攻高平,纏斗同登,雖付出了重大犧牲,但攻堅必克,至2月25日,已形成威逼諒山之勢。諒山不僅是越北的交通樞紐,更是越南首都河內的屏障門戶。
在歷史上,越南在邊境作亂,中央王朝的軍隊只要打下諒山,越南國王就會自動投降,可見諒山的重要性。此次中國軍隊只要拿下諒山,便可一馬平川,直指河內。2月27日凌晨,中國軍隊對諒山展開總攻。解放軍發起了10分鍾的火力奇襲,然後由55軍兵分三路,分攻諒山兩側的扣馬山、巴外山,417高地。某團三連受命在三個小時內拔除巴外山外圍的152高地,而後與分攻包外山外圍大小十幾個高地的友軍連隊會合,以達對包外山的合圍之勢。152高地高約152米,所以在我軍指戰部被命名為152高地,不過此高地雖不過152米高,地勢相對其它高地還算平坦,可上面叢林密布,壕塹縱橫,外加天空雨霧彌漫,視野狹窄看不清方向,對三連的進攻頗為不利。三連在向152高地進行沖擊時,越軍首先進行了炮火攔阻射擊,其中夾進了多發刺激性毒劑炮彈,爆炸後產生了大量白色煙霧,進攻人員頓感不適流淚,而當進攻分隊占據第一道塹壕,准備向第二道塹壕發起沖擊時,越軍在塹壕內向攻擊戰斗小組投擲了毒煙手榴彈,爆炸後白煙持續了三分鍾,許多戰士無法睜開眼睛,呼吸困難,攻擊速度遲滯。幸虧戰前中國軍隊根據對越軍化學武器的了解和認知程度,將實戰中對越軍化學武器的防護提到了戰前准備中的重要環節並加以落實。在自衛還擊作戰發起前夕,參戰部隊團級以上各單位,分別組織了連,排,班三級,在中越邊境一線組織學習」三防」知識,並且由於當時戰事緊迫大戰在即,戰事緊急刻不容緩,為保障絕大部份參戰人員能夠在戰前配發防毒面具,全國有兩家兵工廠緊急全力生產防毒裝備,55軍作為一線部隊,基本上每個士兵都配備了防毒面具。因此三連除了一些士兵因為反應不快沒來得及帶上防毒面具還有個別士兵嫌負重過多早將防毒面具丟棄而受到了一些毒氣傷害外,戰力並未受到太大損耗,經過一番激戰後,三連終是攻下了第二道壕塹。三連在占據了第二道壕塹後,暫做休整,接著便向越軍的三道壕塹的發起了猛烈沖擊。守在第三道壕塹上的越軍見三連攻擊勢猛,似乎心中生怯,草草打了幾槍後便往高地上退去。三連將士士氣高漲,丟了防毒面具,輕裝上陣,想要一鼓作氣沖上高地。可沒想到沖在最前頭的幾個士兵眼看就要沖到第三條壕塹時,不見中槍,卻紛紛倒了下去,之後沖上去的幾個士兵到了前面幾個士兵倒下處,也是同樣不聲不響地倒了下去。後面的士兵見狀,趕緊伏下身子,躺在地上,緊張和悲憤的同時卻又有幾分疑惑,因為第三條壕塹上的越軍士兵早就撤了個干凈,而他們剛才也並未看到前面幾個倒下去的戰友有中槍的跡象。三連長張士貴忙叫士兵們重又將防毒面具戴上,又怕樹林里隱蔽處有敵兵埋伏,便叫來了連里的幾個投彈標兵,讓他們匍匐過去,對第三道壕塹前後一些能夠隱藏人跡的樹木一一投擲了手榴彈進行可疑目標定點清除。
在確定萬無一失後,張士貴發出了攻擊命令,戰士們也嚎叫著重又沖上前去。可當戰士們快沖到第三條壕塹時,又紛紛倒了下去,像中了什麼魔法一般,轉眼間就倒下去了五六個士兵,那倒下去的士兵也一聲不吭,一動不動,生死不知,但這一過程中卻還是沒有聽到什麼槍聲。張士貴一見不對,趕緊叫停士兵,讓他們原地埋伏等待。他左思右想,覺得定是越軍使用了什麼特別厲害的化學武器,連這防毒面具都無法抵擋,想到這里,他只好撥通了營部的電話,請求營長派營里的防化兵前來支援。過了幾分鍾,營部里派來的三個防化兵終於趕到,一個噴火兵,一個防化偵測兵,還有一個是防化醫務兵。他們趕來後,經過簡單了解,馬上由偵測兵進行了偵察,卻發現現場並無什麼毒氣遺留,於是那名防化醫務兵全副武裝匍匐前進,准備先救回一個士兵來看看傷勢情況。可是那名防化醫務兵剛趕到最近那名士兵邊上,正准備把那名趴伏在地上的士兵翻轉過來時,那身穿防化衣帶著防毒面具全副武裝的他卻毫無預兆地也一頭倒了下去,再無任何動靜。後面的戰士不由面面相覷,心中竟不約而同的起過一絲恐懼。而在之後,由那趕到前頭的噴火兵背著噴火器朝著第三道壕塹周邊進行了覆蓋性噴火,一時間火焰滔天,山上樹木也紛紛燒將起來。見前面壕塹周圍再無任何可掩映人蹤的地方後,張士貴又命令最前面的兩個士兵慢慢潛伏過去,可那兩個士兵剛越過先前那名防化醫務兵倒下的地方,也紛紛一頭栽倒下去。這一下,張士貴可真急了,他可是在營長面前立了軍令狀,三個小時內一定要拿下152高地,他也為前面那些倒下去的戰士們擔心不已,這些戰士都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兵,是他的兄弟,是他的孩子,如今倒在那裡生死不知,他卻束手無策。第三道壕塹周圍已經被燒成了一片荒蕪,看去沒有任何殺機,可如今在他乃至所有士兵眼裡,卻是有如猛獸一張血盆大口,隨時都有可能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給吞噬掉。不過他也知道如今不能沖動,無奈之下,只好又撥通了營部的電話,營長聽到三連戰場進展緩慢後也是激動異常,把張士貴大罵了一通,說張士貴貽誤戰機,到時候他這營長都要跟著牽累,不過聽張士貴描述了現場具體情形後,終是冷靜了下來,說要向團部報告請求支援,叫張士貴暫時等著。張士貴和三連的士兵只好暫時等在原地,心中卻備受煎熬,為前面那些毫無動靜的戰友擔心,也焦急於被這樣莫名其妙地阻在這里,進攻艱難,尤其張士貴看著時間一秒秒地過去,離三個小時時限越來越近,更是焦急萬分。連里一些新兵心中也是越來越感恐懼,有個士兵小聲嚷著這越南兵是不是用了什麼妖法勾了前面那幾個戰士的魂兒,他這么一說,大家紛紛議論起來,心中恐懼更甚,許多士兵都忍不住不顧戰場禁忌要往回退,也虧張士貴看到苗頭不對,經過一番訓斥加一番鼓氣,才讓大家的情緒稍稍安定下來。過了半個小時,營長竟然親自來到了152高地前,除了一名貼身警衛外,還帶來了兩個陌生人。兩個陌生人一中一青,中年男子大約五十左右年紀,穿著一身黑色唐服,腳著厚底布鞋,手上還拄著一條木紋黑色拐杖,一副舊時士紳派頭,張士貴也猜不出這不像兵也不像官的男子究竟是什麼來頭。不過看營長對他的恭敬謹慎模樣,只怕來頭也絕對不小。而且中年男子頭發也齊整地向後梳成了一個大背頭,個子雖不高,卻挺拔如松,眼神雖不銳利,卻目光如炬,一副養尊處優的樣子,又帶著一股似與生俱來的威嚴。另外那名青年男子,大約二十左右年紀,穿著一身普通的中山裝,臉色卻顯得有些蒼白和陰郁,身材雖高,卻微微傴僂,不過一雙眼睛炯炯有神,眼神銳利,鋒芒畢露,有如一雙鷹眼,作為習慣了戰場廝殺,見慣了生離死別的三連長張士貴偶被他眼神掃到,竟然都忍不住汗毛直豎,不敢與他對視,心中也不由嘀咕這陰鷙男子到底是什麼來歷。這男子年紀雖輕,與那中年男子相比,兩個人對照鮮明,一陰一陽,一鋒銳一內斂,卻又各自有一種說不出的矛盾與復雜之處,不只與張士貴他們這些戰士,甚至可以說與如今這個時代都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在聽張士貴將剛才沖鋒時的情形簡述了一遍後,那中年男子點了點頭,微微帶笑看向年輕男子:「你怎麼看?」只是年輕男子薄薄的嘴唇緊閉,眼睛只看著前面,卻久久不作答,不知道心裡在想些什麼。中年男子嘆了口氣,似有些無奈,不過隨後卻又笑道:「沒想到這越南偏隅之地,竟也有我等同道中人,而且似乎實力頗為不俗,手段更是狠辣,你可千萬不要小視。」年輕男子依舊不出聲,只是因為中年男子這么一說,臉上卻露出一絲似不服氣的表情,還似帶著一絲不耐煩。中年男子又露無奈,打了聲哈哈,便跟營長抱了抱拳,說要過去了,並一再叮囑營長和張士貴他們不管等下聽到和見到什麼都不得跟上去,而假如半個小時後他們還沒從對面林子里回來,就請營長直接撤軍,放棄這152高地,寧肯饒過,也不得強攻。中年男子連叮囑了好幾遍,直到見營長做軍禮保證,又見旁邊年輕男子臉上更顯不耐煩後,才終於轉過身子,跟年輕男子說了聲走吧,便和年輕男子齊步向前走去。中年男子走著,左手卻伸入懷中,似乎拿出了什麼東西,接著又把手伸向年輕男子,只是年輕男子卻搖了搖頭,似做拒絕,腳下也加快了速度,一下就把中年男子甩開了幾步。中年男子見狀,也急忙跟上,又抬起左手放到自己嘴邊,似乎把手裡的東西吃了下去。看著他們兩人一步步向前走去,張士貴乃至營長還有三連戰士們的心都提了起來,而當他們走到那防化醫務兵倒下的地方時,張士貴他們的心都幾乎提到了嗓子眼,撲通撲通跳得厲害,甚至都要忍不住叫出聲來,讓那兩個人小心。可是出乎他們的意外,那兩個男子走到防化醫務兵那裡,卻隻身子似輕顫了一下,而沒有倒下去,也沒見多大的異狀。兩人半俯下身子看了看那防化醫務兵,看了一會,兩個人幾乎同時抬起了頭,對視了一眼,而後又轉過身看了看防化醫務兵旁邊的那個戰士,接著便一路慢慢看了過去,卻都沒怎麼停留,也沒有碰那些倒下去的戰士。張士貴本來還見他們沒有忽然倒下去而稍稍放了心,但見他們只看了那些戰士一眼,便不管不顧繼續向前走去,並不先將那些戰士拉回來救治,也不知道是什麼個意思,他有些疑惑的同時又不由有些焦急,轉問向營長:「營長,我們先把那些受傷的兄弟給救回來吧?」營長猶豫了一下,終又搖了搖頭道:「不行,剛才他們都囑咐過了,我們不能夠過去。」「為什麼不能過去啊?他們不都沒事嗎?」張士貴有些急了,嚷道。營長卻狠狠瞪了他一眼,吼道:「胡鬧,他們沒事,難道我們就一定會沒事了嗎?給我乖乖呆著!」『我們和他們又怎麼不一樣了?他們看去還沒我們強壯呢……』張士貴腹誹道,不過見營長生氣了,卻也不敢再提意見,只好暫時忍耐著,等待著。那邊那兩個男子這個時候已經越過了第三道壕塹,又繼續向前走去,不過他們越往前走,腳步是越慢,在到了那沒被火焰蔓延到的山林邊緣,他們幾乎是每走一步就要停下來歇一歇。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終於還是走進了山林里,很快就不見了蹤影。他們兩個人進了山林後,山林那邊依舊是一片寂靜,不聞一點聲音,那兩人也似就此消失了一般,遲遲不見一點迴音和動靜。張士貴和營長他們見時間一點點過去,很快就要到半個小時之期,也有些焦急起來,那營長也在默默考慮著過了半個小時後自己到底是該撤軍還是命令士兵強攻上去。突然,前面山林里傳來悶哼,悶哼之後又是一聲慘叫,叫聲凄厲無比,帶著無盡的恐懼和絕望。這邊等著的張士貴他們包括營長聽到那叫聲都不由打了個冷顫,如墜冰窟,那叫聲有如勾魂一般,似乎一下子將他們帶到了幽冥地獄之中。不過那慘叫聲很快就嘎然而止,似乎叫聲的主人突然被掐住了脖子一般,山林那邊也重又陷入死寂。張士貴和營長面面相覷,猜測著山林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也擔心著進去的兩個人是否陷入了危險,甚至已經犧牲。又過了一會,張士貴又有些等不及了,正要請示營長要不要派人上去偵察一下或者全員直接強攻上去,那營長心中也忐忑猶豫不已,想著該怎麼辦時,山林里走出了兩個人影,正是先前進去的那兩個男子。只是走出來的兩人卻互相攙扶著,或者說是由那年輕男子攙扶著中年男子,那中年男子已不復先前的俊朗和精神,雙目緊閉,面如死灰,雖然身上沒見什麼傷口,人卻似陷入了昏迷之中,整個身子幾乎都癱在年輕男子身上。不過年輕男似乎倒無大礙,他看去瘦瘦弱弱,力氣卻是頗大,這樣扶著中年男子快步走了回來,比進去時快了不知道多少。到了營長跟前後,他對營長點了點頭,也不說話,便扶著中年男子准備離去。「先救人!」那張士貴早等急了,大叫一聲,准備和三連士兵一起沖上去。年輕男子剛跨出幾步,卻突然停住,轉頭冷冷喝道:「別救了!他們都死了!」或因年輕男子聲音聽去比眼神更冷,也或因他說的話本身,張士貴和戰士們不由愣在了那裡,停在原地,眼裡除了疑惑,也帶著驚詫,等反應過來後便化成了無盡的悲痛和憤怒。年輕男子自顧轉回頭,繼續向下走去,幽幽地丟下了一句話:「他們早死了,最好不要碰他們,就地掩埋吧。還有樹林里也有兩具屍體,你們更不能碰,用火燒了。
」……張士貴他們包括營長沖上去後發現果真如年輕男子所說,先前那些倒下去的戰士都已氣絕,臉色烏黑,只是身上卻不見一點傷痕。營長也照年輕男子留下的吩咐,自己和警衛員留下來打掃這里的戰場,命令張士貴帶著三連戰士們加緊時間拿下152高地,而他和警衛員進了森林後也果然在一棵大樹下發現了兩具屍體。這兩具屍體一具是一個瘦小乾枯的人兒,身上衣服破爛,臉上長滿了瘤子狀的疙瘩,極其醜陋,他雖然已死,一雙眼睛卻是大睜,眼角以及口鼻等處還掛著黑色血痕,看去分外猙獰!他旁邊另一具屍體卻並非是個人,而是一條全身火紅,粗如小孩手臂,長卻大約只有一米的蛇。更讓營長瞠目結舌的是,這紅白肚子朝天早已斷氣了的火紅小蛇頭上竟然長著一塊雞冠花狀的紅冠,而腹上也長有兩只雞爪一般的小腳!
這種事肯定都是假的,反正我不信。
❸ 越南香木有什麼功效
越南土沉香是什麼東西
越南土沉以蜜香樹居多,品質為惠安系之首,種類繁多,沉香樹結油到一定程度,水分和養分的傳輸受到阻斷,使之脫落自然死亡倒下,深埋於土石沼澤中,甚至深及雨三公尺處,經百年,甚至千年的碳化作用,纖維質腐爛,油脂熟成醇化,就會像化石一般堅硬,稱為土沉。一般經過泥土自然掩埋挖掘出來的沉香,皆統稱為土沉。
越南沉香木有什麼特點
越南沉香中的熟香以黃土沉、黑土沉和紅土沉最為著名。這是因為它們分別出土於不同地區的土壤中,而有了這些不同的沉香名字,事實上,它們確實在氣味上也有很明顯的不同。
越南土沉香是什麼東西 越南沉香木有什麼特點
黃土沉出土於黃色土壤山區,以香甜氣取勝,其本身的色澤也為土黃色,肉多而皮少,芯骨稍軟。最高級的黃土沉香,又稱為「越南黃油」,它不但油脂多甜味也好、密度也高,這種都是從二級大材中勾選出來的,可以入品,價格當然較高。
黑土沉香顧名思義出於陰濕的腐質黑色沙土中,香皮表面顏色越黑越涼,黑土沉的味道以清涼氣取勝,是沉香中涼意最好的一種,清煙遠嗅尤佳。黑土沉如果有大如手臂的,就是固中極品了,而香氣則以連皮帶肉者最好。不過黑土沉香不宜久品,其涼氣易使人昏悶,但在隔換香品時,則是極佳的間隔香料。
紅土沉香則出於紅土區山林中,香材為紅褐色。去除外面腐肉後,木心為紫褐色,甚難下刀。紅土沉香的香氣濃烈,甜中帶點辛辣,又有些杏仁氣味,嗅感十分豐富。紅土沉最大材不過手臂粗細,小山羊角大小的就已相當珍貴,就是理香削下的外表腐肉,其香味也很足。在越南的沉香中,紅土沉香的價格最貴,能夠製成沉香手鏈的價格往往因需要大材而更貴。
❹ 宋朝的神臂弓威力非常強,為何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呢
神臂弓可以說是冷兵器時代單兵武器的巔峰之作,是我們祖先留下的非常燦爛的文化遺產,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它在無盡的歷史變遷中消失了,只在浩瀚的史料中留下寥寥幾筆,留給後人以無盡的猜想與遐思。
神臂弓,又稱神臂弩,北宋神宗時發明,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射程遠達二百四十多步,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兵器之ー。
所以,當時和宋朝同時代的對手,西夏沒能成功批量仿製,後來繼承宋代遺產的金、元也都沒能研製成功。明、清兩代也按照前代某些資料試圖仿製,結果都未成功,神臂弓就漸漸淡出了歷史舞台。
❺ 越南民風如何
A 越南民風比中國彪悍!
越南的主體文化受到儒家文化的深深影響。但縱觀歷史上兩國民間的表現,越南民風明顯比中國彪悍。這是為什麼?
眾所周知,推崇「尚德抑武」的儒家文化是偏軟的。但越南仍然長期保有「強悍、尚武、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傳統。越南的這種傳統是什麼保留的?為什麼身處「儒家文化圈」的越南,沒有被漢化呢?
這就與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獨存的文化背景有關。
從生存環境而言,越南雖然不是「草原部落」,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為生存廝殺爭斗激烈程度不亞於草原部落。越南的歷史烽煙不斷,幾乎就是一部充滿戰爭的歷史,也因此造就不少名垂青史的越南民族英雄。對於歷史上勇猛善戰的英雄人物,越南人特別崇敬。由此又形成了越南特有的「戰斗英雄」文化。
譬如13世紀,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中國大陸和莫斯科公國都被蒙古帝國吞並。然而,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卻在小小越南吃了敗仗。蒙古軍三度入侵安南,1258年初元朝大將兀良哈台一度攻陷安南都城升龍(河內),1285年脫歡再占升龍。
但是,越南人在陳朝宗室、「興道大王」陳國峻的帶領下,奮起反抗反攻,他們人人手臂上刺著「殺韃」二字,奪回升龍。隨即全境殺退來犯之敵。
忽必烈大怒,此時他正在組織戰船進攻日本,遭遇「神風」。蒙古軍不敗神話竟然被島國日本、小小越南打破,於是他停止進攻日本,再派脫歡率10萬大軍攻安南。
陳國峻以「游擊戰」切斷元軍的水路補給,利用漲潮而進攻,退潮則退走,並實施「木樁戰術」創造了以弱敵強、以小勝大的戰爭奇跡——俘獲元軍400餘艘戰船,生擒主將烏馬兒。
忽必烈死後,蒙古大軍再也沒敢侵略安南。從此陳國峻被譽為民族英雄,越南南北處處有「興道大王」廟宇祭祀,香火千百年來不斷。越南人對英雄人物的頂禮膜拜以及英雄文化的傳統氛圍,由此可見一斑。
現代越南歷史學家曾說:越南民族的傳統,歷來是全民皆兵。在田裡幹活的農民,一旦需要扛起槍就能上戰場進行戰斗。生活中,他們是知禮謙和的普通百姓,而在戰場上,他們絕對是可怕而難纏的鬥士。
全民皆兵——這個特點,與「草原部落」騎兵的特點差不多。甚至可以說,越南的民風,就相當於東南亞的「草原部落」。
越南上層文化中,實用主義大過儒家文化。「民間文化」中,英雄文化影響大過儒家文化。
越南在中國的兩次「華夷之變」中,未被「殃及魚池」,獨特的地勢加英雄文化,使得他們在蒙古大軍與後金鐵騎下,得以「獨善其身」。所以,他們愈加崇尚英雄文化,以「彪悍、善戰」民風為榮,直至成為惡劣生存環境下的生存本能!
你可以想像一下,到大西北、新疆、內蒙做客時的感覺,平常大家還是很好相處的,不過別有事,別惹對方!那個狠勁是骨子裡的!
❻ 白苗族和黑苗族都是苗族,為什麼有深仇大恨
、「黑苗」和「白苗」來源於現實中的什麼民族?
雖然新仙劍中的這兩個民族都自稱「苗裔」,而且其國家也稱為:「苗疆」,但是我認為它們與現實中的苗族沒有什麼關系!因為現實中有比苗族更符合黑白苗歷史背景的少數民族。這就是「黑苗」對應的彝族和「白苗」對應的白族。雖然在清代的《百苗圖》(現藏台灣)中有「黑苗」、「白苗」以及「花苗」、「青苗」的分類,但是那是由於西南地理的隔閡,使得苗族的各個支系崇尚不同顏色所致。還有,清代的民族分類很不科學,分類人將西南很多少數民族統歸到苗族,而僅僅靠服飾顏色的差異細分。因此不能單憑黑白苗中的「苗」字斷定趙靈兒來自苗族。根據我的考證,「黑苗」和「白苗」應該和現實中的彝族和白族有很大的聯系,即游戲中的「黑苗」來自彝族,「白苗」來自白族。
首先從族群分布來看,1990年苗族人口739.804萬人,52%分布在貴州,新仙劍故事中的地點南詔和大理都在雲南,卻只有15%的苗族在雲南居住。對彝族而言,1990年人口為657.217萬,60%分布在雲南。而1990年白族人口為159.483萬,90%都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而大理白族自治州東部與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即使在大理州,白族雖然是占人口33%的最大少數民族,彝族也是占人口12%的第二大少數民族。
其次從語言來看,苗語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而彝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白語也是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和彝語一樣。
然後從服飾習俗等民族特點來看,苗族喜歡銀制的頭飾,頭飾製作精美復雜。而彝族和白族明顯沒有這個風俗。彝族男子以黑布或藍布包頭,並在右前方扎出一個突出的細長錐形犄角――「英雄結」。女子則戴彩色或黑色頭帕,穿鑲邊或綉花右衽上衣,多褶曳地長裙(這很美)。外出時男女均披用羊毛線織成的黑色披風。白族男子喜以白布或藍布包頭,穿白色衣褲。白族有句俗語「要得俏,一身孝」就說明了他們對白色的偏愛。女子的頭飾就是有名的「鳳凰帽」(這個亦很美)。且此頭飾中有四個掌故:下關風(從左肩垂下來的白色長穗)、上關花(鑲嵌在帽沿一圈的紅色杜娟花)、蒼山雪(帽沿上周突出的白穗)、洱海月(劉海前帽子的形狀)。在新仙劍中神木林與阿奴同行時她的初始裝備就有鳳凰帽,但從外觀看與現在白族女子的頭飾不同。女子喜穿白上衣、藍色寬褂外套,系綉花飄帶的短圍腰。從游戲中看,那個故事開始時去仙靈島追殺靈兒的「黑苗」,無論是他的對話頭像還是戰斗畫面,都可以明顯看出大宇的美工是照彝族男子的服飾設計他的外觀的。而「白苗」的蓋羅嬌等人的造型就明顯借鑒了白族女子的服飾。另外,以前彝族和白族都以虎為圖騰,現在有名的「火把節」,彝族是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白族是在農歷六月二十五日。而苗族都沒有類似的習俗。
最後我們看看這幾個民族的起源與親緣關系。苗族來源很復雜,現在較普遍的觀點是苗族的祖先從長江中游一帶遷徙到祖國西南,同化了古越族和西南的一些民族而形成苗族。對彝族與白族,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它們均來源於上古生活在現甘肅西南和青海大部的氐羌,先秦至公元初其活動中心在現四川西昌和雲南滇池。3世紀(三國時期)以後逐漸南下到今雲南東北、南部,貴州西北等地。此時統治當地的是包括爨姓家族在內的四個家族,5~6世紀(南北朝時期)爨氏成為雲南地區最有勢力的大姓,故人們以「爨」稱呼其統帥的各個西南少數民族為爨(族)。在漢族的著作《蠻書》中分爨為東、西兩部,在族屬上東爨以烏蠻為主,西爨以白蠻為主。烏蠻和白蠻就是彝族和白族以及西南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共同祖先。需要指出此時稱「烏蠻」、「白蠻」是漢族對少數民族的不尊重。「烏」、「白」即為「生」、「熟」之意。與漢族來往多的,接受漢文化積極的就稱為白蠻,反之則為烏蠻。《蠻書》上說烏蠻的語言要三轉五轉(轉為翻譯之意)才與漢文相通,而白蠻語音最正(這里的「正」是與漢語相比較)。現在白文有50~60%採用漢字或漢語借詞。而採用漢字記錄白語的習俗可追溯到唐代。這一點可能給游戲中「黑苗」憎恨漢人,而「白苗」與漢人和睦相處提供了靈感。
歷史上的烏蠻、白蠻和現在的彝族、白族
既然已經可以肯定地說新仙劍中的「黑苗」和「白苗」分別對應於現實中的彝族和白族,那麼我們若想繼續了解其歷史背景,就不能不提到歷史中的烏蠻與白蠻。
首先指出,烏蠻與白蠻並非民族,而是當時漢族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蔑稱。實際上那個時候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概念。一般認為,烏蠻與白蠻是彝族和白族的共同先祖。在烏蠻的基礎上,融合西南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形成了後來的彝族,在白蠻的基礎上,融合一些漢族、烏蠻,形成了後來的白族。
前面說到5世紀時候西南地區由爨氏統治,直至隋朝實際上形成了一個西南的地方割據政權。隋文帝時候漢族大軍對爨氏進行了大規模的征伐,雖然沒有將其消滅,但沉重打擊了它的力量,為日後烏蠻的南詔王國的興起准備了條件。
唐朝貞觀年間(627~649)中原政權在爨統治地區先後設置92個羈縻州。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封烏蠻首領皮羅閣為雲南王。後皮羅閣統一烏、白蠻各部建立南詔王國(「詔」即「王」的意思)。南詔(649~902)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烏蠻聯合白蠻建立的奴隸制的邊疆民族政權。南詔最初的對外政策本來是打算依靠中原的唐王朝。可是這時的玄宗在楊國忠的操縱下施行對少數民族挑撥離間,使之相互征伐,以夷制夷的政策。不得已南詔站在了當時與唐朝激烈沖突的吐蕃一邊。但南詔還向唐朝不斷示好。玄宗後來派來征討的數萬大軍被南詔殺得片甲不留,南詔還將唐軍戰死將士的屍體埋葬,在萬人冢前立碑說明如此的無奈。安史之亂後,唐朝與吐蕃的力量對比明顯偏向吐蕃一邊,吐蕃不僅占據了唐西域、北庭兩個都護府(相當於現在陝西以西的甘肅、新疆和蒙古國),還殺入長安,逼得唐帝出逃。因此唐朝為斷吐蕃右臂,而改變了對南詔的政策。南詔也苦於吐蕃欺壓盤剝過甚。雙方一拍即合,關系比開始還熱乎了許多。南詔很快強大起來,統治地域包括今大渡河以南的四川西南部,雲南全部及貴州西北部廣大地區。甚至還征討過中南半島的緬甸和柬埔寨。南詔建立初期,第二代南詔王閣羅鳳將原分布在滇中的西爨白蠻強行遷徙到滇西北,使蒼山洱海地區成為南詔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在這里,白族作為一個民族生長壯大起來。唐中葉時南詔還突襲成都,掠走工匠和居民三萬餘人,這些漢人的技術和知識促進了南詔的發展,使其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響,文化教育亦多模仿中原。
南詔的歷史基本與唐朝相始終,到其末期,政權旁落到當時從成都掠來的漢人的後代鄭買嗣手裡,此時他已被同化為白蠻。鄭買嗣通過手腕登上了王座,但很快又被別人取代。政權在幾個大姓手中交替了三十多年,到五代十國的後晉天福二年(937),白蠻大姓段思平在南詔政權的廢墟上建立了大理王國(937~1253),這是以白族先人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建立的民族政權。其統治區域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政治制度與南詔基本相同,但社會經濟較南詔時有較大發展。關於大理許多人最先是從金庸先生的武俠宗師大作《天龍八部》裡面了解到的。實際上大理的確是民族風情濃郁的旅遊勝地。如果列位看官誰有機會去了一定不要忘記在蝴蝶泉邊和白族姑娘合個影,再嘗嘗白族有名的三道茶哦!如果趕上火把節就更爽了,呵呵~
大理相比南詔,對此時中原的漢族政權宋王朝更加友好。大理國王不斷請宋帝加封稱號。但宋朝由於認為唐朝黃巢起義時唐軍主力在西南防禦南詔無法回援,導致長安城破,加速了唐朝的滅亡,所以對大理一直很有戒心。後來見大理的確奉行和平主義,與北部的遼、金、西夏大大不同,才加封大理王,並開設互市貿易。大理前期王權比較集中,到中期時,各地諸侯逐漸不受節制,很多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王國,有的甚至以武力威脅大理王的統治。此時一位高姓諸侯起兵勤王,依靠實力將各地諸侯削平,他也因功被封為宰相。但誰知此君另有打算,後來他竟然逼段氏國王讓位與他。不過此君在台上一段時間後發現當國王成為眾矢之的沒有站在國王背後操縱來得爽快,所以臨死前叮囑其子讓位於段氏。於是段氏復國,這以後的大理宰相一職均由高氏子孫出任(類似世襲的日本幕府),大理國的後期也稱後理國,此時政權把握在高氏手中,段氏國王不過傀儡耳。順便提一下,後理國第一個國王名叫段正淳,呵呵,並非《天龍八部》裡面那個情種哦!還有,他的兒子――下一任國王――的名字是段和譽(不是段譽),看來金庸老先生也參考了一些大理的歷史背景啊!
)「黑苗」和「白苗」的歷史背景
大理與北宋、南宋相始終,1253年,蒙古為攻滅南宋,進兵大理以對南宋形成合圍之勢。高氏宰相帶兵抵禦被殺,段氏國王出逃,後被俘。忽必烈封大理末代國王為大理世襲總管,管理大理城附近地區,並封一子為梁王,世襲監理雲南。後又設雲南行省。段氏感激忽必烈不殺之恩,徵召白蠻與烏蠻子弟組成「寸白軍」(即爨白軍)輔助元軍作戰,在江南戰場立下了不少戰功。
朱元璋崛起後,派兵進入雲南,並讓沐英(就是《鹿鼎記》裡面沐王府沐劍屏的祖先)永鎮雲南。至此,大理段氏才退出歷史舞台,大理國也成了人們記憶中的過去。
※ ※ ※ ※ ※ ※ ※ ※ ※ ※ ※ ※ ※ ※ ※ ※
以上說的是歷史,下面我們看看現在的彝族與白族。這兩個民族都是在元
明時期形成的。這時候彝族被稱為黑爨或羅羅,自稱「諾蘇」、「納蘇」(「諾」意為黑,「蘇」意為人)、羅羅等。解放後以其民族祭祀時一種禮器的名稱正式定族名為彝族。解放後彝族地區廢除奴隸制度,使69萬奴隸獲得人身自由和平等的政治地位。彝族以大米、玉米、蕎麥、薯類為主食,木製食器多以紅、黑、黃漆繪成圖案。彝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沒有證據說明其對女媧有特殊的崇拜。彝族實行火葬。民間流傳著「阿細跳月」和「阿詩瑪」的故事。元明時白族被稱為白爨、白人等,自稱「白子」、「白尼」。解放後正式定族名為白族。白族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善冶銅。手工業發達,大理石加工自唐代即聞名海內外。漆、銀、木工都以技藝精湛著稱。大理「三月街」、鄧川「漁潭會」都是貿易集市(現在也是旅遊項目)。白族主食為稻米、小麥、玉米和蕎麥。白族信奉佛教和本主(村社神)。本主一般不是單獨一個,而是本主夫婦、侍從子孫,少則20多,多則80餘。本主各地各村不同,包括有自然神、歷史上的大將顯官、民族英雄和義婦節女。也信巫鬼。同樣沒有證據證明其信奉女媧娘娘。白族行土葬不用棺材,而在墳前懸掛死者生前用的弩箭或織布工具。白族也有很多的民間傳說,「五朵金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
太和城在元代被廢棄,故今日對城內的宮室、住宅及街道等布局了解不多。今太和城遺址只有南北兩道城牆遺跡;北牆的西端從蒼山佛頂峰起,向東延伸至洱海之濱,全長約2公里;南城牆的西端從五指山北麓起,向東延伸至洱海邊村,全長約1.5公里。兩道城牆都是用夯土一層一層夯實築成,十分堅固結實,其中保存較好的南城牆東段至今還高出地面3米左右;佛頂峰是全城的制高點,原先還有一個小城,稱「金剛城」或「南詔避暑宮」,作不規則圓形,周約1公里,與北城牆相連,城內有土台一個,應是原建築的台基,面積約3600米;此小城當是太和城的一部分。在今太和村周圍及佛頂峰緩坡上,解放前後還偶有布紋厚瓦及橙黃色陶片等南詔遺物。
為拱衛太和城,南詔王還在其上下築龍口城和龍尾城,在較晚的記載中稱「龍首關」和「龍尾關」,同時又屢加興修。前者在今大理上關,後者在大理下關,但均只存遺址。
大歷十四年(779),南詔與吐蕃合兵進攻成都,大敗。南詔王憂懼吐蕃遷怒與己,遂將都城從太和城遷往陽苴哶城(即後來的大理城),「築袤十五里」。陽苴哶城遺址在今大理舊城西,後又稱「紫城」及「大理」。其歷經南詔中後期至大理國滅國,一直是地方政權的首府,前後凡470餘年。
選擇陽苴哶城為首府,與當年以太和城為首府一樣,因它「西倚蒼山之險,東挾洱海之厄」,即也可以蒼山洱海為天然屏障,只需築南北兩道城牆。大理城的城內布局、房屋建築風格和內地是一樣的,其大廳的建築,也是中原自六朝以來流行的一種無梁殿式的建築形式。此城除了華麗的南詔王宮室和官員的住宅外,據載南詔後期還修築有五華樓。今陽苴哶城遺址只保存北城牆一道,在梅溪兩岸,西起蒼山中和峰麓,東至大理舊城西北角,城牆斷斷續續以石塊及土夯成,只有近蒼山處保存完整,殘存部分高出地面4至5米,全長約1公里,基厚6至8米,頂厚1米,以天然的溪水作護城河。
終、最後的話
從上面所有這些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新仙劍中的「黑苗」和「白苗」並非是作者憑空虛構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的。也許作者在創作中並沒有明確的虛構與現實的一一對應,即「黑苗」對應彝族,「白苗」對應白族,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游戲的情節變化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很有可能,作者只是利用了他積累的歷史知識來寫劇本的,但所有的創作都是來源於歷史又沒有離開真實的歷史背景很遠。看著「黑苗」、「白苗」的服飾,聽著南詔、大理的名字,我真的感到了新仙劍中的歷史觀的親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之間我不禁感嘆仙劍世界的神奇,讓我在明知道故事虛構的前提下仍為其中人物的生死喜悲而唏噓感嘆命運無常與造化弄人。我想,新仙劍的歷史背景也許只是一個包裝,剝開層層的外表,我們可以發現,裡面的故事中有著一些人類永恆的話題……
❼ 越南人為什麼帶口罩
這個我知道,在越南,摩托車保有量是全球做多的。所以越南也叫在摩托車上的國家。然而,由於越南的市政設施較差,所以路面並不整潔。當路面上摩托車橫飛時,馬路上也就塵土飛揚,所以,越南人也就戴口罩來擋灰塵,同時,也會帶一種護手,一直套到大臂,有遮灰擋紫外線的作用。不知道回答你了嗎?
❽ 我國和越南打過幾次都是哪一年,持續了多久
我國和越南有過3次戰爭,分別是西沙海戰1974年1月19-20日,對越自衛反擊戰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兩山輪戰1984年-1989年。
1、西沙海戰(中國稱為: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英文:Battle of the Xisha Islands),是197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一部與陸軍分隊、民兵協同,對入侵西沙群島的南越軍隊進行的反擊作戰。
海戰第一階段:1974年1月19日,在永樂環礁巡邏的4艘中國小型艦艇與南越4艘美式大型艦船對抗周旋多時,最後越軍開炮、海戰爆發,激戰關頭中國2艘支援艦趕來參戰。海戰擊沉南越護衛艦1艘,擊傷南越驅逐艦3艘,其後越艦逃跑。
海戰第二階段:鄧小平提議乘勝收復三島,電令許世友20日開展奪島之戰,一舉解決了1956年起南越對西沙島嶼的侵佔。
西沙海戰兩天的戰斗,總共斃傷南越官兵100餘人,俘敵48人。
重大意義:中國在南海西沙群島區域驅逐了南越勢力,從此牢牢控制了永樂群島核心區,為後來控制西沙邊緣島礁(中建島和華光礁、浪花礁等)及進軍南沙群島奠定了重要基礎。
2、對越自衛反擊戰(國際稱「中越戰爭」,越南稱「反中國擴張主義戰爭」),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間在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稱取得勝利。
隨後解放軍開始對越南北部的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毀滅後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20世紀80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20世紀90年初,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3月16日全部撤回國內,完成作戰任務。9月17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的52個英雄模範單位、79名解放軍指戰員和12名民兵以榮譽稱號。
通過十年中越邊境戰爭,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國力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1979年,中國軍隊在撤退回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摧毀了越北地區的軍事設施、公路、鐵路、礦山。
3、兩山輪戰是從1984年開始,中國軍隊對越南軍隊控制的中國雲南省老山和者陰山眾多據點進行的集中拔點作戰,1984年4月28日打響了收復老山的戰斗,4月30日收復者陰山。因為中國在1984到1989年期間抽調各軍區部隊共10個集團軍輪番上陣作戰,由此得名。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自衛反擊戰,也就是1979年的戰斗,形成了威逼河內的態勢。後期是越南反撲,中國軍隊和越南軍隊在老山、者陰山和法卡山等地區進行的對峙。
後期的時間比較長,基本上一直到1989年都沒有間斷過,而從1984年開始的,中國軍隊對越南軍隊控制的老山和者陰山眾多據點進行集中拔點作戰,並且在1984年到1989年間抽調各軍區部隊輪番上陣,這就是「兩山輪戰」。
(8)越南為什麼拜六臂神擴展閱讀:
1、西沙之戰歷史影響:
西沙海戰的重大意義,是中國在西沙群島海域驅逐了南越勢力,從此牢牢控制了永樂群島核心區永樂環礁,為後來控制西沙邊緣島礁(中建島和華光礁、浪花礁等)及控制中沙群島、進軍南沙群島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是新中國海軍進行的第一次海上反侵略作戰,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海軍史上首次對外戰爭的完勝。經此一役,西沙四十年再無戰端。
2、對越自衛反擊戰戰爭起因:
隨著中蘇交惡,越南在對華對蘇關繫上逐漸開始棘手。而中美在1972年的接觸也讓尚未結束抗美斗爭的越南感到不安。1975年越南統一,越南開始決定與蘇聯發展更為親密的外交關系,越南黨中央親華派如長征、武元甲逐漸靠邊站,不再重用,黨章里的毛澤東思想也被取消。
在國內開始瘋狂排華,打壓華僑的正常生活,導致大量越南華僑返回中國。在中越邊境則挑起武裝沖突,派遣武裝人員越界進行侵擾,打傷邊民,推倒界碑,蠶食邊境,製造了浦念嶺、庭毫山等事件。
撕毀1958年越南政府承認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屬於中國的聲明,侵佔中國南沙群島96%以上的島嶼。
3、兩山輪戰戰果及意義:
84年至89年,七大軍區輪番派部隊參戰,蘭州軍區47軍,沈陽軍區16軍23軍,北京軍區27軍,38軍(偵察部隊),南京軍區12軍,1軍,廣州軍區42軍,41軍,濟南軍區67軍,26軍,20軍,成都軍區13軍均分別參戰。其中27軍,38軍,67軍偵察部隊表現出色。
67軍199師擔任老山防禦作戰,取得重大戰果,是輪戰部隊中表現十分出色的部隊,14軍是參戰最久的部隊,戰斗中先後涌現了「李海欣高地」,孤膽英雄陳洪遠,史光柱,英勇無畏九戰士等光榮集體和個人,對我軍建設影響深遠,眾多新星從中涌現,大批部隊得到鍛煉。
❾ 為什麼同是附屬國,越南可以稱帝而朝鮮只能稱王
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財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越南君主稱帝有兩次,一次是嘉慶七年(1802年)阮福映開創阮朝並稱帝,另一次是1945年法越《巴德諾條約》廢除後阮福??建立越南帝國並進位越南皇帝陛下。後一次的越南帝國只是日本控制下的傀儡國,而阮福??「在位」兩個多月後便在發表「願為獨立國之民,不作奴隸帝王」宣言後退位,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越南君主稱帝單指阮福映稱帝事件。
後黎朝於1789年滅亡,而阮福映於次年便稱王,人稱「阮王」;在經歷一系列軍事勝利之後阮福映建立阮朝,定都順化,正式登基稱帝。這一年是嘉慶七年(1802年),但下一年便發生了一件關於皇帝名分上的大事。
嘉慶八年(1803年),阮福映遣使至清朝請封「南越」國號。這一舉動與朝鮮李朝立國時請求朱元璋賜國號一樣,相當於承認了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也便意味著在宗藩體制內阮福映甘願當「藩王」並承認嘉慶皇帝的統治。在嘉慶皇帝眼中,阮福映不過統治了交趾故地,遠遠稱不上「南越」國王,所以便封其為「越南」國王,這也是越南國名的起源。
所以,阮福映雖然已經稱帝,但當他接受嘉慶皇帝越南國王的印綬之後,在宏觀的東亞宗藩體系中便只是藩王而非皇帝。而至於其「嘉隆帝」之稱呼,只通行於越南內部——最多影響到了東南亞一些小國;而在對清朝的外交中,這個「嘉隆帝」也只自稱為「越南」國王,哪裡敢露出一點帝王姿態。
相對而言,朝鮮受明朝國恩之重,一直以明朝的後繼者自居,也沒有稱帝,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朝鮮國王李熙稱帝建立「大韓帝國」,當然這個「大韓帝國」很快為日本吞並。
越南稱帝源已與其自認為自己是華夏南方正統,越南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勢,南北各帝一方。越南的人文始祖是雄王,雄王是炎帝的子孫,所以越南歷代是視自己為華夏,是中國,和北朝(越南稱中原為北朝)是平等的,就是朝貢也只是一種邦交策略而已。
而這樣內帝外王(對中國)越南稱帝最早的要追溯到南越武帝,南越國時期也是個漢朝平起平坐的對等國家。越南丁朝自立以後就延續這樣的制度。
越南朝代更新的標志除了稱帝還會建國號改元,越南最早使用大瞿越國號,後李朝改為大越、後有大虞(胡朝)、大南(阮朝)等國號。歷代越南君主稱帝也改元建立年號表示自己是正統,如第一個皇帝建年號太平,末代年號為保大。越南地處南邊,距離中原王朝遠,中原王朝就是知道越南這些僭越也無可奈何。
越南稱帝是自立以後實行,只是在對北方中原王朝朝貢稱王。這開始於越南第一代皇帝丁朝丁先皇自稱安南都護,接受宋朝冊封為郡王。但在國內和對其他鄰國都是以華夏天子自居,越南陳朝和後黎朝君主就自稱華夏天子,視鄰國是夷人。甚至越南自身也以皇帝的身份建立朝貢圈,要求鄰國寮國、高棉、占城等國對其朝貢,越南皇帝並以天子身份冊封這些國家君主。
而朝鮮並不具備這樣的理論基礎,也沒這樣的地理條件。地處中日之間,不能如越南那樣有開拓的空間,只能老老實實稱王事大。而越南憑著自己的理論自信(同為華夏子孫後裔),以及地理位置(距離中原王朝統治中心較遠),周邊國家很小,有開拓空間,可以自行稱帝以天子自居甚至建立自己的朝貢圈並推行漢化。
這其實只是越南人在玩文字游戲而已,對內稱帝,對外稱王,陽奉陰違之故罷了。
在古代東亞朝貢體系之中,只有一位皇帝。那就是中國的皇帝,而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稱為國王。古代越南也是如此,在阮朝以前,越南最高封建統治者在中原王朝獲得的正式封號是安南國王。
到19世紀初阮朝統一越南後,阮朝創立者阮福映一度主張將國號改為「南越」,但當時中國清朝政府認為歷史上的南越國涵括了華南地區,字面含義與阮氏政權統治范圍不符,經交涉最後決定將國號改為「越南」並沿用至今,而阮福映亦被清嘉慶帝正式冊封為「越南國王」。
但是,對內越南最高封建統治者則自稱大越皇帝。這也是歷史造成的。越南和中國的關系自古便不和諧。越南獨立之前,曾經有千年的北屬時期。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可能是無所謂的。但對於越南人來說,卻無法忘記。並時時刻刻的警惕著北方的鄰居。而後來的王朝,對於越南下手的也不少,元朝,明朝,清朝都曾經攻打過越南。也難怪越南對中國的不信任。
而同樣作為朝貢體系一員的朝鮮,則大大不同。和中越關系相比中朝關系要親密的多。宋元之前暫且不提,也沒什麼好說的,分分合合而已。而中原王朝過渡到明朝的時候,當時仍然忠於蒙元的高麗王氏政權螳臂當車想要出兵攻打明朝。可是下面的大臣可不傻,早已存心政變的的李成桂從鴨綠江邊威化島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史稱威化島回軍。後來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又向向明朝稱臣進貢,並請皇帝給他的國家起名字。於是朱元璋正式為其定國名為朝鮮,任免李成桂為「權知朝鮮國事」。後來任命他的兒子為朝鮮王。
相當於明朝的郡王。從法律上說,朝鮮國是明朝的一部分,明朝政府委派朝鮮王統治朝鮮。所以每個朝鮮王即位的時候都要經過明朝批准。在清興起以前,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傳統的親密關系。可是隨著滿清強大,l636年,皇太極率兵新征朝鮮,攻佔朝鮮京都漢城,朝鮮李氏國王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奈,接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
朝鮮王朝的幾百年間一直奉行事大主義,因而朝鮮亦是中國明朝和清朝最典型、最親密的屬國。事實上,朝鮮王朝本身就是在事大主義的基礎上建立的,朝鮮太祖李成桂也將事大主義奉為基本國策,幾乎與朝鮮王朝相始相終。《明史·外國傳》和《清史稿·屬國傳》中名列第一。《明史》稱「朝鮮在明雖稱屬國,而無異域內,故朝貢絡繹,錫賚便蕃,殆不勝書」。這和陽奉陰違的越南是完全不同的。
最後總結一下,越南和朝鮮一樣,都是國王。不過越南對華貌合神離陽奉陰違,對內偷偷稱帝。而朝鮮則事大甚恭,恪守藩國之道,所以對內是稱王的。
公元1802年五月,阮福映在越南富春築南郊壇祭天自稱皇帝,改元嘉隆史稱嘉隆帝。而他的兒子阮福膽即位後則稱明命帝,以後則有紹治帝、嗣德帝等等......一直到越南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為止。
越南人自元代以來就認為中國已經滅亡於異族真正的中國已經轉移到他們越南了(這一點和日本很相似)明朝佔領越南期間他們稱明朝為「賊」而自己為「中國」到了清朝時期更是如此。
1842年春天一個越南使團來到北京被清政府安排到一個叫「越夷館」的地方去住,氣的越南使團的人打碎了那個「夷」字才氣鼓鼓的進去住。由此可見一斑。
反觀朝鮮,自1392年太祖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後直到1897年為止朝鮮王朝在這500年期間其國君無論對內還是對外則一直稱王。有一次朝鮮太宗李芳遠坐在一個黃綾褥上面和大臣對話,這時太宗的政丞李舒告訴他:「這是違制只有皇帝才能享有這一待遇」時嚇得太宗李芳遠一頭大汗。趕緊把黃綾褥撤了下去。
第一看距離,朝鮮太近,不老實就收拾他,很方便,這個附屬國很牢靠。
第二看歷史,朝鮮的歷史和文化經濟基本上都是抄襲我們國家,所以他在民族認同感認為自己是王,不是國。第三看實力,越南土地廣闊,平原富庶,實際上軍事實力很強大,人口也多,導致他開始膨脹,朝鮮則不是。
❿ 號稱「第一大內高手」的太監,越南鬧獨立,一隻手讓敵人聞風喪膽嗎
趙高是史上第一個做宰相的宦官,原為趙國人士,因父親犯錯,趙家所有男兒,全部閹割,那時,趙高暗暗立誓要做擁有權勢,地位,出人頭地。他投其所好,終日研究秦皇重視的法律,終有一日,秦皇發現了他的才能,得以重用,在始皇去世後,伺機而動的趙高找到了機會廢除太子,令扶蘇太子自殺,另立胡亥為太子,這期間奸詐的趙高獨攬大權,成為一國宰相之位。
史稱"大內第一高手"的太監,越南之戰中,"一隻手殺光了所有人"。唐玄宗開元初期,安南蠻渠的首領人稱"黑帝",集結了多個州,又與越南地區,柬埔寨等聯手准備叛亂,多達四十萬左右的叛軍,唐玄宗知此事後,遂派"第一高手"楊思勖,前去平定叛亂,他一邊行軍一邊招募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招募到十幾萬士兵,隨其一起出行南下。楊思勖出其不意的開辟山路,沿海而戰,敵人萬萬沒想到,被打得措手不及,首領一聽大軍來襲,慌亂異常,無心作戰。敵軍正亂作一團時,在昏天暗地的廝殺中,楊思勖找到了叛軍的首領,將其頭顱一舉砍下,高舉頭顱大喊,"還不住手",隨後帶領亂軍首級、俘虜和眾人凱旋。
有的帝王因宦官太監而丟失性命,有的帝王卻因太監而保以江山,世事無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