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艾米果是哪裡的特產呢艾米果的用粉比例是多少
艾米果是贛南,贛北等地的特色小吃,做法比較獨特,主要原材料是米粉和艾草。特別是在春季的時候,人們喜歡吃艾米果,陽春3月艾草已經長出來用這種美食製作小吃是比較誘人的。
艾草也是一種草本植物,跟一些野菜是一樣的在田地里生長葉子是翠綠的,顏色也是比較清香,不僅可以用來吃也可以用來泡腳,所以艾草的功效是比較多的。這道美食的製作方法也比較簡單,需要准備的原食材就是艾葉和米粉,提前將准備好的艾葉和米粉混合在一起,用3:1的比例,然後放進一個干凈的容器中邊加溫,水邊攪拌這樣的面團是比較香的。然後就可以准備一些調料,將艾米果製作出來是非常有特色的,一般加一些醋或者是蒜就著吃,味道會更香。
㈡ 芭蕉葉可以包粽子嗎 芭蕉葉能不能包粽子
1、芭蕉葉可以用來包長粽子。在越南、廣西一帶就會常見這種長粽子,非常有特色。
2、芭蕉葉就是芭蕉的葉子,分布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葉片入葯,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自帶芭蕉葉的清香。芭蕉葉的葉片非常大,使用非常靈活,根據自己的需要撕出自己想要的大小形狀來。南方的一些地區會看到芭蕉葉,它跟蘆葦葉差不多,十分寬大,而且用處很多。它可以做一些有特色的芭蕉米果,但其實就跟包粽子差不多。就是將糯米處理一下,然後用芭蕉葉包起來,拿到鍋上去蒸熟就行了。這種米果口感軟糯,有嚼勁,而且混合著芭蕉葉的香味,十分有特色。
㈢ 台灣話(又叫河洛話)真的是古代中國的官方話嗎是哪一朝代呢
是的,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閩南話就是泉、漳、廈、台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離鄉不離腔",謹守祖訓,和先輩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語言帶到閩地一樣,閩南人移居到哪裡就把閩南話帶到哪裡,漳泉兩地的閩南人同樣把閩南話帶到了台灣。
寶島台灣的閩南話的主流腔調就是漳州與泉州兩地腔調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結果(這和相對後開發地區廈門島的閩南話由泉州腔與漳州腔大致對半混合的結果非常非常地類似。
通曉三地口音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比對比對),同樣地,閩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時將閩南話帶到了浙江溫州、台州、海南和海外東南亞等地。
(3)越南米果怎麼做擴展閱讀:
河洛話歷史:
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稱之為「河洛話」或「福佬話」。閩南方言是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閩南方言的形成時間,至今學者們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見端倪。
根據史書記載,北方的中原漢人在不同歷史時代因避戰亂、平叛亂或逃災荒等多次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他們不僅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秀的北方文化,同時也帶來了中原漢語,為閩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不能排除當時閩地土著語言(古越語)對閩南方言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但是,不管是從當時漢人人數上的優勢看,還是從閩南方言語音、詞彙和語法所表現的特點看,可以說,在北方漢人帶入的中原漢語跟本地土著語言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
中原漢語是占絕對優勢的,雖然也吸收了土著語言的若干成分(從現有材料看,那是很少很少的),但最後形成的無疑是以中原漢語為主體的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的一致性很高,雖然各地一致性的比例不完全一樣。據初步統計,語音方面(聲調只計調類,不計調值),至少有85%左右是相同的。
詞彙方面,有人選擇了2500個常用詞語做比較(不考慮語音形式,只從詞源角度比較),至少90%是相同的。所以,泉、漳、廈三地的人們口語交際一般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